论现代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论现代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研究对象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一门正在创建过程中的崭新学科,是研究与阐释关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管理理论形成、发展、创新、完善的过程、条件、内容、特点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中国传统管理理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中国化,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管理经验与理论的系统化,也是现代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依其性质而言,既是管理学科,又是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既然是一门学科,确定并把握其学科“三要素”,即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是新学科创立的首要条件。

任何新学科的建立,首先要明确该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确立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并对其依据进行阐述和论证,是从事该学科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科学的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是对实践的概括与总结,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经验、认识、理论以及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则是研究与阐释辛亥革命以来关于中国的管理理论形成、发展、创新、完善的条件、过程、内容、特点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其研究对象自然是中国现代管理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发展,即对中国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实践以及管理思想、学说及其规律性的概括与总结。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 000余年封建帝制的灭亡。此后,不论是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还是在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具有根本性的变化。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在管理理念以及操作方面都表现出了与以往性质的不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及其以后的“新三民主义”,根本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关于国家制度及其管理模式与方式的大事件、大变革、大创新。正因为如此,一种全新的理论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全新的时代和全新的理论必然为中国原来的管理思想开创了洗心革面的新局面。虽然辛亥革命未能全面、彻底完成自身的历史任务,但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全新的以现代管理理念为核心的时期毕竟从此发端!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依其目的、性质、特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辛亥革命以来的新民主主义管理理论及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中国风格、气派、特色与精神的管理经验、思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表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的管理思想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治国新方略等方面的管理思想、理论、学说,这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干部分;其二,是辛亥革命后主要是中国国民党所主张的管理思想、理论、学说,包括香港、澳门以及1949年后台湾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思想、理论、学说;其三,是辛亥革命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既非社会主义性质、也非中国国民党主流的管理思想、理论、学说,这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观念、思想、理论的概括与总结。其早期形态可以追溯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产生,可以说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开始的,是其一般原则与理论与中国具体的管理实际与管理活动相结合的必然。也就是说,当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般理论、原则和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并着手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也就开始萌发了。更确切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组织、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有组织,更具目的,更加广泛,更趋深入,而且直接与中国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有了自己的坚实载体与实质内容。由于中国共产党在28年的长期斗争中集中全力于获取政权,因而此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比较集中于军事、政治与获取政权的路线、政策与战略、战术等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发展。新中国的成立,从总的趋势而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个新阶段的开始。1949-1956年,应当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与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现形式。随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管理实践活动的全面展开与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也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与中国精神的伟大管理实践直接推动着中国活生生的社会主义管理思想的发展、完善与创新;与此同时,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又必然赋予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实践活动以时代活力与崭新内容。例如,在社会与公共事务管理方面,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又如,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关于国民经济管理、国有企业管理的系统理论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在这一时期的成就,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创新。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与洗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实现重大转折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升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长期“左”的主体性错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之后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质与内容,阐释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方针与政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新阶段。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走向世界的理论通道被打开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交流与融合出现新局面。

历史和事实都证明,管理实践是管理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检验管理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是由中国特殊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的社会关系的实质性转变所决定的。一般而言,特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相应的社会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体现为规范特定生产关系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必要设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管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是管理活动的承担者,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管理主体(管理者)和管理客体(被管理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现,实质是特定生产关系的体现。管理的观念、思想、理论、学说要研究和阐释管理活动和过程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都不能脱离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都必须依托一定生产关系的实现与过程。从现代管理的实质内容看,管理既是对于生产力诸要素的配置,也是对于生产关系各方面的协调,同时还是对于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的校正与调适。因而从社会存在与理论发展的关系看,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其主体的确定,必然是由中国的国情基础和历史特点所决定。

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目的与历史意义看,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是为了追求现代、富民强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是,因辛亥革命本身的局限性并没有使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但这并不能否定当时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就是说,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帝制结束,共和开始,上层建筑方面发生的革命性变革不容忽视;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出现变化:前一阶段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后一阶段反封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却是无产阶级。虽然两个阶段民主革命的性质仍然是同一的,但是由于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有着本质区别,后者则发展成为中国式新型的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既然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辛亥革命为界划分为两个不同时代,管理思想的性质和内容当然也就有了重大变化;既然五四运动又把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划分为旧、新两个阶段,在现代管理思想的研究中也就应该而且必须加以相应的区分。因而从历史的实际和管理思想的性质和特点考虑,把辛亥革命以来的管理思想均纳入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考虑是合理的。

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有一个特殊的情况需要说明,这就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管理思想,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能不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对象的逻辑范围。因为,“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以中国的实际为依托广泛地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以无比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与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十月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已经成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中国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民主革命当然也不例外。新民主主义管理思想与辛亥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管理思想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仍属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这就说明,从辛亥革命发端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仅包括中国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管理理论,而且以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管理理论为主体。同样,从总的过程看,也不能认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不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因此,辛亥革命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管理思想也应当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认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只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管理理论,是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客观实际的。

进一步考虑,管理和管理理论是不同的范畴,管理和管理理论的对象也是不同的。不能把管理的对象与管理理论的对象混为一谈。任何社会或组织都有管理,但是,不同的社会或组织有不同的管理。虽然人们对自己所经历或观察到的管理实践、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会表示自己相应的看法和主张,从而归纳、概括或总结出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观念、范畴和原理,但是这些构成管理思想的基本材料却因为人们所处环境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或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而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进一步说,管理面对的是管理实践活动的实在,而管理理论面对的是管理方面的观念与思想。研究管理理论无论如何不能脱离管理实践,但区别管理与管理理论的对象又是必要的。由此就可以得出结论,不能用管理史的分期替代管理理论史的分期。也就是说,中国现代管理史的发端可以设定在新中国成立,但不能认定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端。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应当是一个具有系统内容和完整体系的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项开创性的现代管理理论的前沿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有不同的划分。从历史时期看,既包括作为主体的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管理实践与理论,也包括新中国成立前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管理实践活动与理论。从地域上看,既包括大陆的管理实践,也包括港澳台的管理活动;从研究领域看,既包括经济方面的管理实践与理论,也包括政治、教育、文化、军事、社会等其他方面的管理实践与理论;从管理层次看,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管理,也包括中观层面的地方与行业管理,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等。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必要的研究任务可简单概括为:总结规律、提高效率、科学发展、服务社会。

(一)探索和把握管理科学的内在规律,推进现代管理理论中国化

20世纪50年代及以后,随着学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及其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深化,国内掀起持续学习国外(特别是美国)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潮。发轫于欧美的现代管理理论产生自其本国的管理实践,是对其自身管理实践一般规律的提炼和总结。毫无疑问,其中科学合理的经验和知识值得我们学习、汲取和借鉴。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他国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并不完全适应有着浓厚文化底蕴和本土特色的中国情境,西方管理理论在应用到中国的管理实践时会不断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与问题,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状况,这表明管理领域中已有的研究并不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没有最好,只有适合。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对自身的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在探索和把握管理科学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关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尝试建立一个既有普适性又具本土文化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努力实现管理理论的中国化。

现代管理理论的中国化主要是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移植痕迹明显及对于西方管理理论亦步亦趋的趋势而提出的。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不能脱离中国的客观、具体情境进行。在学习、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理论、模式和方法的同时,必须重视管理理论、模式和方法的自主创新,逐步创立根植于本国文化、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中国风格和特色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中国化就是从中国特定的国情与文化情境出发,认真学习并借鉴国外现代管理理论,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的实践中概括、提炼、总结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就是从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任务的确立到理论的架构、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选择所形成的研究系统能够充分、全面、适合、准确地发掘、描述、解释、分析及解决中国这个特定文化情境中所产生的管理实践问题,特别是要客观、准确、科学概括与总结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在逻辑性。管理理论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方向和任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国化既包括管理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即针对现代中国管理实践这个特定时空范围的研究,也包括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即为了能够客观、真实、适合、有效反映以及分析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中管理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工具和手段。

当然,强调中国化也要反对排斥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倾向。实际上,一部近现代的中国管理思想史也是中西方管理思想观念相互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何况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要想将中国的问题和西方的问题截然分开是不可能的。中国化研究的范畴除了包括为解释或解决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实践问题,构建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架构外,还要针对中国国情基础上的特定问题,设计适用的研究方法,开发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研究工具,包括借鉴、应用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总之,用恰当的方式将中国的管理实践与理论图景真实地勾勒出来,并努力融入世界知识体系,即用真实的自我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接纳理应成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任务。

(二)提高管理绩效,实现科学发展

一般情况下,生产力诸要素只是自在性资源,只有通过现实的劳动过程与实在的管理行为,才可能转化为利益与财富、进步与文明。同样,没有现实而又科学的管理,科技成果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今时代,科学管理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普适与必然要求。从中国的实际看,管理的科学化更具战略意义,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富民强国的基本路径和总抓手。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实现集约化是实现管理科学化的关键性内容。集约化就是在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基础上,集中、合理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与放大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形式。可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科学发展。

(三)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

应当说,新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并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毕竟时间短,很多必要的制度、运行的机制等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一些关键问题,如国有企业的产权、治理机制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尚需突破;在市场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阻碍;社会诚信机制的缺乏导致唯利是图的极端利己行为泛滥,经济伦理缺失,损害社会利益的事件层出不穷、愈演愈烈、触目惊心。这表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尚任重而道远。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服务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一方面,要从宏观方面努力探索经济管理、市场管理的规律,从而促使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完善,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从微观方面努力探索各类企业的管理规律,提升中国企业管理的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这既是管理理论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现代管理理论中国化的要求。

(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管理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崭新内容与重要方面,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实现社会系统的稳定、协调、健康运行与发展所实施的引导、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行为与过程。广义社会管理是由有代表性的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狭义社会管理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必要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等一系列内容与方面。

社会管理在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与扩大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与矛盾会逐步显现;另一方面,富民强国任重道远,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矛盾和其它不确定因素;同时,完善和强化社会管理的理论、制度、体制与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因此,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是新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可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任务还包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合理配置各方面的社会发展资源,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此外,如果从更抽象、无功利的层面与角度考虑,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任务还可以概括为追求与实现管理的节约化、简约化、集约化、公约化,是指组织成员自主、自觉、自我、自为的管理愿景,亦即是一种默契、顺畅、无为、中和的理想管理状态。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与辩证的方法,但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特定研究对象的规定性与基本研究任务的规范性,在具体的理论研究过程中运用根本方法时,又演绎与派生出一些具体方法。

(一)系统法

系统法是指把事务或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与过程,对系统诸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研究方法。系统法来源于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跨学科的新科学,它以实际、整体、全面、根本为出发点考察和研究整个客观事物,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方法标志着人类的思维由主要以“实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是科学思维的划时代突破。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运用系统方法从事研究,要求我们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对与核心问题有关的大量信息进行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必须指出,系统法不是简单的信息搜集、归纳和整理,而是一个创造性的深入认识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发生的条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重要方面的过程。因此,在研究时,既要从纵向方面深入研究中国现代管理实践的背景、条件、发展的历程、阶段性与特点、标志、影响、作用、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等,又要从横向方面对环境(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科技、社会文化等)、关联方、外部因素之间、国内国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局的研究和分析,避免单一性、片面性、孤立性与僵化性。

(二)抽象法

抽象法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以形成理念的方法,是指综合运用判断、推理等逻辑手段考察研究对象及其多种关系,在认识表征并深入实质的基础上,把握研究对象本质以及本质之间的各种关系等深层内容的研究方法。抽象法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感性事物,而且包括对感性事物进行初步认识的思想对象,如各种属性概念和各种判断。在运用抽象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辩证思维方法,即把关于研究对象的各种单独的、有差别的乃至相互对立的概念综合起来进行思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并注意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运用抽象法进行研究,既要在已有理论的指导下,联系客观对象的实际内容,对表征性概念按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抽象和综合;同时也要以突破已有理论框架的假说为指导,联系客观事物的实际内容,对表征性概念按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抽象和综合。这里,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这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在大量占有具体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归纳、概括出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提示出规律性。二是由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这是叙述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把研究成果叙述出来时,又必须从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出发,一步一步上升到复杂的具体的规定。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这是逻辑的说明方法。

(三)过程法

过程法就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历史过程的回顾与考察,说明研究内容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演变过程和基本特点,特别是规律性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个过程,过程是由状态组成的,状态是过程中的状态;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旧事物灭亡的同时,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过程与发展密切相关。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个‘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个有限的过程组成了无限发展的世界。”换言之,世界也可以看做是永恒发展的事物与“过程”的综合体。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之所以主张过程法,关键在于“必须客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的历史过程,充分体现这一历史的时间性、客观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运用过程法仅仅是一般地描述某种现代管理理念或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过程,而是要通过其历史过程的回顾与考察,说明这种管理理念或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基本内容以及发展和变化的特点,揭示其内在逻辑性。因为,任何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或思想,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对于某一具体管理理念或思想的研究,都必须首先将其‘归位’,即放到当时的具体环境之中,并切实纳入‘历史流’,即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坚持辩证的、发展的观点,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对特定管理理念或思想进行历史的分析和考察。与此同时,要切实把握研究对象的逻辑性与客观性,避免杂乱无章或主观随意。这样,才能正确阐明它们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条件、特点及规律。”

(四)评论法

评论法就是对于所研究的内容在客观概括、总结与综合的基础上加以阐释,明确判断、分清是非、给出正误、表明态度。评论应当是理论研究特别是相关史学性质的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实的管理理念、思想与理论,在实际的具体研究中,不仅要对其进行认真、客观、科学的概括、总结与综合,而且对其进行客观、适当、公允的评论是很必要和很重要的。“科学的研究不能只是单纯地描述或简单地再现已经存在的若干管理观点或思想,机械地按时间顺序将它们排列起来,而应当对于这些观点或思想的背景、条件、内容、特点、意义等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分析与比较,同时要从实际出发给以科学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反思比反映更深刻,评论比叙述更重要,没有评论的理论研究是暗淡无光和毫无生气的。”

此外,归纳法、比较法、案例法、文献法、图表模型法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总之,关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奋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管理理论研究者们协力开拓。任何学科的建设,首先都必须明确其独立的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任务与适当的研究方法,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现实而生动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形式和中国风格’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现代管理理论教科书。”正确理解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对象,明确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任务,在研究中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既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基本要求,也对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  ;  ;  ;  

论现代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_现代管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