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现实基础及实践路径*
马步飞
(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之间、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价值共享、政治责任共担、文化精神共生、社会情感共鸣、生态文明共建的全球治理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倡议体现了我国在国际战略合作中的大国担当和中国构想,也内在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治理战略。新时代,中国要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突破世界共同治理难题,在坚持共享共建的整体思路中主动作为,积极构建致力于让世界更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共同体
正值改革开放40 周年,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并指出:“各国人民应该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① 中新网.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DB/OL].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8/04-10/8487314.shtml,2018-4-10。 从“亚洲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已经站在时代之巅,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战略思考当下,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审视未来。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对国内治理的实践反思,也是对国家战略的价值衡量,更是对世界秩序的理论关怀。由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世界级”的“公共产品”,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治理角度来审视这一思想,就具有了世界各国之间、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价值共享、政治责任共担、文化精神共生、社会情感共鸣、生态文明共建的治理内涵,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国际战略合作中的大国担当和中国构想,也内在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治理战略。新时代,中国要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突破世界共同治理难题,在坚持共享共建的整体思路中主动作为,积极构建致力于让世界更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生成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推动全球治理的必然产物
21世纪以来,全球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动,整个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异质化等趋势都逐渐走向纵深,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趋向整合一体、紧密联系的“地球村”的形成。在这些趋势带来巨大优势和机遇的同时,全球治理的危机也暴露无遗,霸权主义、经济危机、暴力恐怖活动、文明冲突、难民危机、环境污染等非传统威胁与传统的治理制度不规范、治理领域不全面、治理体系不健全、治理效果不突出等传统治理危机相互交织、不断变异、撕裂板结。为了破解全球治理的共同难题,为构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发展中的中国,提出了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中国药方”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面对全球治理危机,综合判断世界局势、进行准确诊断后开出的一剂“中国药方”。“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我认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这句话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问题域的最佳阐释,他立足世界形势、秉持全球视野,以哲学思维和价值逻辑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合作与共赢将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味追求自我发展而忽视我们的朋友只能因为固步自封走入僵局。未来人类共同迎来的必然是更加严峻的的挑战和更加巨大的危机,只有合作才能带来共赢乃至多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新时代世界人民共同克服全球治理危机、共同谋求全球人类幸福的理论根基和价值基础。
随着全球治理体系的快速变革和国际新秩序的重新构建,资本主义自身存在的体制弊端逐渐显露,甚至有学者指出,美国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最佳橱窗”。全球治理起源于西方,却在当前西方体制运行中出现了频频失灵的现象。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奉行资本垄断及其带来的增值效应,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生活困苦,这导致了西方世界普遍意义上的公权力的公信力下降,即所谓的“塔西佗陷阱”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治理困境。而在发达国家逐渐发展式微或表现平庸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超级大国出于狭隘的自我保护预设了“修昔底德陷阱”,即使用贸易、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单边主义来反制发展中国家,从而引发逆全球化的公愤。从近期的中美贸易战就可窥见一斑,美国于2017年8月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并基于这个自身发起的单边主义调查,作出了对从中国进口的6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决定。学者们普遍表示中美贸易战不仅对中美任意一方没有好处,对整个世界也没有好处。
在全球治理格局中,既然发达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的发言权和话语权,那么我们就不能单纯指望发达国家以牺牲自身利益为前提,提出全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倡议,唯有主动思考、冷静分析、积极贡献、实践先行,才能为世界人类命运的共存共荣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① 人民网.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DL/OB]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29/c1024-26765442.html,2015-3-2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冷静判断世界局势、客观分析全球问题,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回答时代之问而画出的“最大同心圆”,它为全世界人民实现共同的美好生活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为全球治理秩序的重新构建作出了“中国诊断”、开出了“中国药方”。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价值”
“在今天的全球治理中,中国正扮演者四重角色:利益攸关方、关键行动者、议程设计人和变革领航员。”② 余晓葵,冯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N].光明日报,2017-3-2(01)。 崛起的中国必须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发言权,同时也必须担负起应尽的国际义务和世界责任。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将成为国际格局中越来越关键的组成部分。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历了整个国家全方位的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说:“40年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③ 中新网.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DB/OL].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8/04-10/8487314.shtml,2018-4-10。 这是习近平书记对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中国的发展变化及其世界贡献的总体评价。具体而言,中国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二,对整个世界的经济贡献率超过了30%;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各国和人民提供了交往平台;勇敢回应“中国威胁论”及“中国崩溃论”,努力克服大国预设的“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倡议者;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丰富做出了表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一道应对恐怖主义、环境污染、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威胁,成为全球治理的先行者。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展现出的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有力回击了西方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误解,正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质疑,折射出了爱好和平、维护正义、勇于担当、人文关怀的中国形象,展现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格局的理论思考和现实关照。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是对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价值”的又一次升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双赢”“多赢”“共赢”,体现的是一种国家之间交往的价值哲学,彰显的是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考。平等、互助、合作、共赢、交流、共识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克服了以往资本主义世界在“异化”前提下,以剥削、掠夺、奴役等手段实现的资本积累。从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 周年系列峰会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阐释中就可以看到其以上五个方面的价值意蕴。故而,出于对全球局势的准确分析和正确判断,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对中国国际地位和世界贡献的延续性思考,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只有拥有世界贡献的国家才具有真实的国际威信和持久的国际影响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彰显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方案”
有没有被全世界人类所认同的共同价值?这可能是古希腊以来中外哲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所讲的共同价值不同于西方别有用心并赋予意识形态侵袭目的的那套“普世价值”,而是基于人类共同境遇而集思广益得出的某种价值共识。习近平在第70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①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9-29(02)。 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精髓,它打破了全世界范围内“强则称霸”的魔咒,因其追求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地区、不分信仰、不分阶层而认同的共同价值,具有了全球共识和全人类认同。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在稳定增长的目标下,如果耐用品的寿命足够长,货币政策当局应选择耐用品部门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盯住目标,无论是基于缓和产出波动的角度,还是基于降低政策引致的社会福利损失的角度,均应如此。
三、寄存图书须由原主加盖图记,由本馆点收,编造详细目录二本。其一本存本馆,其他一本送交原主保存。俟领回图书时,凭目交付原书。前项目录必须具备下列各项记栽:(各项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认清这一主题是世界各国谋求国际合作和自身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外交政策并致力于亚洲及全世界和平事业,追求幸福安康、富裕文明的生活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公平与正义是现代国家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国家和社会文明和发展的标志。自罗尔斯写作《正义论》以来,各个国家都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具有稳定的、在基本的道德信念上同质、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广泛共识的良好秩序的社会,即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民主和自由是人们追求的基本权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法律和道德允许范围内的自由,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最向往的生活状态。总的来说,习近平书记所提出的共同价值其实是从国家——社会——个人的三个层面揭示了现代社会应有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应然追求,这种共同价值应该而且能够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人民中达成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彰显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方案”,因为它具有理论上的合规律性和实践上的合现实性。习近平主席曾引荀子的话“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来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契合了全世界谋求发展的最大潮流和共同价值追求。这句话除了揭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连接中国治理与全球治理的桥梁以外,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既关怀民族国家价值又关切人类共同价值的智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中国的治理理念和价值追求推展至国际及全人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发展人类共同价值,从而为构建全球治理新秩序提供精神内核。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内在契合,共同价值凝结成了共同体的精神核心,共同体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塑造实践外延。② 刘进田.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体结构、哲学建构方法及其意义[J].观察与思考,2017(11):24-37。
二、现实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国家治理内在契合
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从治理范围上而言分为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等,从治理结构上而言分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民间治理等,从治理内容上而言分为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无论是从哪一种分类标准出发,我国的治理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将治理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将治理视域的全球视野和现实关怀相结合来不断审视当代治理困境、呼吁治理共识、创新治理路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对国内外层出不穷的新形势、新问题、新变化,致力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治理目标。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国家治理的理念契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国家治理在治理理念上达到了高度契合,也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思考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中思维不断延展、外延不断丰富的创新性成果。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共同体”在马克思的文本意义中指的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与人的本质紧密相连。正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个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或者说在共同体中获得了自己的本质。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用原始共同体、封建共同体、阶级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以及真正的共同体来描画其变化轨迹,尤其是结合他所处的社会时代,分析了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虚假、虚幻与虚伪。“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使人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异己力量而丧失了其本质,资本主义成为被统治阶级新的桎梏。在批判资本主义共同体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注意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致力于消除异化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束缚,以推动全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锦鲤,本是一种高档观赏鱼。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推出寻找“中国锦鲤”转发抽奖活动,赠予中奖者包括旅行、餐饮、美容在内的“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这引发网友疯狂转发。“锦鲤”一词也因此走红,成为“好运”的象征。
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德治”理念的建设性贡献,习近平治理思想“对内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德治和法治方略的融合和统一、公民道德建设落实;对外重视推进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的传承传播、塑造中国的国际道德形象,同时注重用中国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智慧影响世界发展进程。”④ 向玉乔.习近平的道德治理思想[J].伦理学研究,2018(01):15-19。 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治理理念究其核心就是一个“和”字,对内倡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不同国家之间的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其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刻思考,将中国的“和”文化推向世界、推向全人类。
“和”意味着“以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称王称霸、向外侵略的基因,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坚持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治理观,走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共识之路;“和”意味着“和而不同”,多样性是统一性的来源,没有面貌各色、内涵丰富的国际社会成员,就没有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前提,正是在“冲突”中才能实现对比、互鉴与自我革新;“和”意味着“天人合一”,人类因共同居住和生活的世界而产生共鸣,全人类的命运都在人思考自身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彰显;“和”意味着“和衷共济”,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全球治理危机,才能构建人类美好家园。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遵循“仁者爱人”的道德维度,推己及人、修己达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结合,以国家治理与世界治理的高度理念契合,在内外两个维度上为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国家治理的目标契合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在京胜利召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也开启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新画卷。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来看,中国共产党是站在全球治理的视角上谋篇布局的,但不得不说这种世界关怀是建立在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连锁反应。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4。 故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国家治理在理念、目标及内容上都是内在契合的,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也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基础。
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来说,由于长期从事专业化训练,耽误了最佳的学习时机,脱离了素质教育体系,以致其就业能力不佳;大部分运动员没有明确规划,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就业准备,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准确的定位;运动员的项目和成绩对其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31-3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应对新问题、解决新矛盾而提出的新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思考国家治理重大问题的进程中,思维扩展并向外延伸,将内政和外交结合在一起,为全球治理作出的新贡献。这一倡议的实现需要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不仅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者,而且要成为践行者,只有中国自身强,才能带动世界强。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条“利益链”。在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资本积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快速成长并逐渐掌握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话语权。而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暴露并日渐突出。21世纪初发生的金融危机后患至今尚存,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局势正处于逐渐从低潮复苏过程中。而本应该发挥重构国际秩序、倡导国际合作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却大多数选择了“明哲保身”。众多中小国家在金融危机后面临破产,却在盲目依赖大国拯救的美梦中惊醒。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中国成为倡导新的国家秩序、推动各国全面广泛交往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要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① 新浪网.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https://news.sina.com.cn/o/2017-10-18/doc-ifymyyxw3516456.shtml,2017-10-18。 当前国家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这一目标与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治理场域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在契合、高度一致。如果说历史上的道路选择中,还存有全球主义和本土主义之别、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之争,那么现在的治理路径选择越来越走向克服二元对立、实现共同价值的趋向。中国国家治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立足中国具体实际,通过“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首先也是立足中国自身,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基础,在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向外延展。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亚洲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治理走向全球治理的思维逻辑,即修己安人、胸怀天下。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好。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寄托在全世界人类的共同命运中,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全世界人民谋福祉。
同时,对婴幼儿家政工作者的服务升级也逐渐转变为“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婴幼儿家政工作者要有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技能、职业能力,其中心理学知识包括婴幼儿发展心理学基础、婴幼儿发展情况鉴定、婴幼儿早期教育;心理学技能包括游戏指导、婴幼儿发展训练、孕产妇情绪干预等技能;职业能力包括情绪管理能力、沟通交往能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国家治理的内容契合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主义价值理念,也是一种具有家国天下意义的全球合作思维。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具体地说就是要形成经济价值共享、政治责任共担、文化精神共生、社会情感共鸣、生态文明共建的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国家治理的内容也实现了高度契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带动全球人类进步事业的路线图,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世界全面开拓未来的任务书。
先选择一个单独的纹样,结合CTRL键可以快速地进行复制的操作,排列出重复的有秩序的图案。利用画图的反转功能还可以很快速的复制出左右对称和上下对称的图案。至于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也很容易演示讲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朋友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绝不是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鼓吹的“大国威胁论”,而是中国进入国际大国发展序列后,推动国际利益共同增进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分工越来越体现合作化、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还引发了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之间相互博弈而损害了共同利益的反向结果。人类新的发展历程中,将共同利益作为合作的基础,有利于克服各个国家出于理性主义产生的利己行为,跳出纯粹自利行为引发的拒斥合作共赢怪圈。这个“朋友圈”需要的不仅是对各个国家当前治理手段及治理路径的认同,更是围绕着关于人类命运的共同议题不断谋求合作与进步、创新与发展。
e19a2 BCR-ABL CML患者的预后与是否携带有主要路径额外染色体异常(additional chromosomal aberrations,ACAs)密切相关。主要路径ACAs包含双重Ph、+8、i(17)(q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张“伙伴网”。应对当前全球治理困境和治理难题,各个国家应该选择共同应对、和衷共济,形成治理合力,攻克威胁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共同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具体领域中频繁发生的一些问题越来越体现出复杂严峻蔓延的趋势,诸如恐怖主义和暴力行为、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文化碰撞和文明冲突等,这都需要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
三、实践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选择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带领人类解放的学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得到高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尤其是摆脱了本质异化的人成为实践的主体。继而,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体性关注由精神层面转向了现实层面,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是人民主体地位最终实现的阶段
(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当选为中国国家主席后,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首次提到“命运共同体”,随后“中巴命运共同体”、“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等提法先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会晤中出现,“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逐渐在亚洲各国交往过程中应运而生。随着中国国际交往关系的扩展,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发展惠及全世界人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酝酿、提出、发展及成熟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一体同心”的逻辑结构,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理思路的延续性。
国家治理的逻辑结构描画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趋势。新时代,要做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就要在治理的逻辑结构上画好“一体同心”圆。我国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政府为主导,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配合、全体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治理逻辑结构。为了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就要妥当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官方与民间的关系、高层与基层之间的关系、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主流与支流的关系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首先应该形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然后才能倡导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治理当前在诸多方面遭遇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多质化在为我国国家治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治理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各族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攻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难题,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才能使中国以和谐统一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线虫裂解液:10%的次氯酸钠和1 mol/L的氢氧化钠按照1:1的比例混合,摇匀得到裂解液。M9缓冲液:称取KH2PO4粉末3 g、Na2HPO4粉末6 g、NaCl粉末5 g于锥形瓶内,量取1 mL的1 mol/L硫酸镁溶液加入,然后在磁力搅拌器上加水至1 L,高压灭菌后分装使用。油红O染液:油红O储备液与蒸馏水3:2混合,现配现用。上述配制的溶液均需过滤除菌。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当样本容量n>40,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当n>40,但1
中国好,才能引导世界好。这种治理的逻辑结构是一种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然延伸。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无论是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还是国际地位、国际力量对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社会建设规律的进程中总结和提炼的正确经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仅有信心的确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费孝通先生曾说,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应该互相包容、互相学习,从而展现一个多彩丰富的世界,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倡议并引导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必须洞悉国家治理的这一逻辑结构,从提升自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做起,以中国国家治理奇迹不断验证社会主义优越性,以中国国家治理规律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国家治理的目标,它支撑了中国向世界贡献“中国经验”的说服力。
(二)重点突破世界共同治理难题
中国共产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治理困境这一现实因素,也源于中国解决国内治理难题时遭遇的复杂国际环境。“命运”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名词,它一定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无论是个体之间、还是群体之间、还是个体与群体之间唯有建立起有效联系才谓之一个整体。面对众多的世界共同治理难题,每个国家狭隘的民族主义应该被打破,寻求一种寄托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和谐、共同美好的共同体。
然而,现实治理环境中,各个国家治理理念与治理目标的不一致以及个别国家完全利己主义的治理策略使一些世界共同治理难题难以解决甚至搁置。全球范围内经济运行呈现越来越多不确定的因素,不同国家之间因利益竞争而出现贸易战争,金融市场长期疲软而缺乏复苏动力,资源短缺而引发的资源争夺大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因本国利益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屡见不鲜,跨国犯罪以及国际恐怖主义不断挑战国际新秩序的底线;文明的冲突越发凸显,文化渗透成为新强权主义的侵略手段,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越演越烈;老龄化、粮食短缺、能源安全、社会保障等问题引发非传统安全隐患,安全威胁因复杂性、多变性而难以把控;环境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多变、疾病蔓延全球,某个国家意图单独应对治理难题变得越来越无力。冷静分析并沉着应对全球共同治理难题,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一贯主张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坚决贯行,也是对全球治理难题实质的准确分析。在国际交往中,不能以“个人本位”或者“国家本位”的绝对利己主义思路参与全球治理,而应该以“共同体”为本位,在不同的合作关系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共同体。
中国国家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强调公共利益而祛除个人利益的治理观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内蕴的优越性。从“以人民为中心”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治理理念延伸的必然路径,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世界共同治理难题,避免着眼于本位主义利益而蓄意破坏他国利益的博弈困境,在国家理性自立性的基础上,倡导实现最大的人类共同利益。
(三)坚持共享共建而又主动作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社会稳定共享、利益相互依存、价值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树立共享共建的基本理念。具体地说,就是要克服极端的国家权力观,形成国际权力观;克服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形成共同利益观;克服偏执的普世价值观,形成新型文明观;克服片面的一国安全观,形成整体安全观;克服功利的生态逆持续观,形成全球生态文明观,打造人类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① 陈明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7。 值得重点指出的是,中国倡导实现的共同体与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中的“不结盟”政策并不冲突,因为客观地来说结盟是一种新型利己主义国家观,它依靠两个或者几个少数国家之间的联盟形成了新的强势和不公正。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个国家在交往实践中首先做到独立自主、和而不同、差异性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互相了解、互相认同、互相承认、互相尊重,继而实现较为稳定的合作共赢体系。全世界人民都在这个共同发展的体系中,没有一人例外,没有一国例外,这是一种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跨越意识形态的共同体。
当前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在今天的全球治理中,中国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为世界性共同难题提供自己的方案和思路。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也应该有足够的担当,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主动作为。古语云:“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提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参与国际事务、贡献实践智慧的勇气和担当。几年来,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建立等,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正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它不仅是理论,更是实践,不是空洞的能指,而是实在的所指,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一个宝贵公共产品。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审时度势,不断创造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境界。在应对全球治理困境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倡议建设旨在促进全球公平正义、共享共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治理理念创新的重要实践成果,理应成为全球治理共识。新时代,面对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我们更要坚定立场、保持自信,力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开出更多的实践果实,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1672-0681(2019) 04-104-007
作者简介 :马步飞,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哲、思政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4-15
(责任编辑:马光选)
标签:“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治理论文; 全球治理论文; 国家治理论文; 共同体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