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对“灌输”概念的正确理解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意义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正确理解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灌输”,一般人认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是在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下的生塞硬灌。事实上,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灌输”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们进行思想理论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使之树立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本质含义是“教育和宣传”。如何对受教育者实施有效的“灌输”,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灌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尽管科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实现内容的有效教育和灌输,但二者绝不可等同。就字面意义而言,俄语里“灌输”译意为“充实”,汉语中的解释是“输送思想、知识等”,可以形象地形容为“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68页。)换言之, 就是实施灌输,既有灌输的主体,也存在灌输的客体,主、客体以思想、知识为纽带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双向互通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抽象意义的“灌输”,作为抽象意义的灌输与“怎样灌输”、“如何灌输”等一系列具体形象的方法不同,就如“工作”不等于“工作方法”一样。
把“灌输”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极易使人从字面上对它产生曲解,同时也就否定了对具体灌输方法的研究,这将对实施科学灌输带来众多负面影响。其一,有的人把“灌输”错认为是强迫接受,是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保证下的死塞硬灌而忽视启发引导,因此在工作中便惯于“我压你服”、“我说你听”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排斥相互间的平等关系,易使双方关系变得紧张,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症结越结越多,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的;其二,既然在思想意识中认定“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方法,那么必然使一部分人产生惰性不愿花工夫去研究那些具有渗透性、感染力和潜移默化功能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呆板,存在着形式主义和无的放矢的“空谈”等种种弊端;其三,方法的错误或不当,就会导致受教育者对理论灌输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对教育者的“说教”心生反感,甚至怀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十分尴尬被动的地位。
那么,“灌输”到底是什么呢?列宁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灌输”的人,1902年他在《怎么办》一书中说:“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注:《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6页。 )而“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注:《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55页。 )这一论述阐明了灌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其它领域和工作实践中“灌输”也屡见不鲜。政治理论在灌输,专业课同样也在灌输,学校里、课堂上在灌输,家庭和社会同样也在灌输,更别说广播、影视、图书报刊等大量传媒的灌输了。由此可见,“灌输”并非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专利”,人们所接受的灌输内容也远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种,“灌输”是构成阶级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必要的、科学有效的灌输,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和进步。
革命领袖们十分重视对群众进行革命思想和理论的灌输,同时都非常重视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运用。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会上要求全党针对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指出四项基本原则都需要新的丰富的事实做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要写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书籍,这些工作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1920年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令人厌恶的特征,即理论与实践脱节”,并指出:“教育共产主义青年,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语言和准则。教育不是这样”。(注:《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6页。)
因此,我们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教育宣传、影响、熏陶、输入、充实。这里它有二层互不偏废的含义:一是方法上灵活多样,具有现代性,易为人们所接受;二是内容上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性,为人们所喜爱。作为构成阶级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遍布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具体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灌输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多方式的、科学有效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宣传。
二
社会在进步,环境在变化。新形势下强调灌输教育,绝不是照搬过去的模式,而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发掘新内容,开拓新路子。要使灌输教育在高校青年学生中行之有效,我们认为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灌输客体,是有效灌输的前提。高校学生是灌输的客体即具体接受者,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是灌输的根本目的。但这种灌输必须建立在他们追求真、善、美,企盼尊重、理解、信任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他们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摸清其思想实际状况、接受能力、具体实际问题和心理承受力,既是实施灌输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认真研究工作对象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认真把握高校学生中带有共性的思想、情绪,又要分析特殊人物和少部分学生中暴露出的具体问题,选好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坐标点,科学地设计教育计划、安排教育内容。
其次,讲求灌输内容的科学性,是有效灌输的物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讲述的内容要有新意, 有时代气息,有折服人的道理。由于历次运动对马列主义真理的曲解,加上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使国际共运出现挫折。如果还用老一套的口号而没有具说服务的内容,那么不仅难起到积极作用,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要使“灌输”起作用,就要发掘新内容,要言之有物。必须研究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出客观、辩证、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发展,要联系实际,要能指导人们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这样的灌输才具有积极意义。(2 )思想教育讲述的道理要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与人们的希望值并轨。对于理论上的“肯定”与“否定”,要以事实说话。当今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更重视直观,注重事实,不相信那些与事实不沾边的大话、假话。这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教育时要特别注意拿事实说话。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不要回避,要敢于接触,善于引导。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如实讲,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让群众从事实上感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4页。)(3)思想教育讲述的道理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广大青年学生思辩性强,对他们进行灌输教育时,他们相信思想教育工作者所讲的道理,但更相信亲眼所见或亲身体验的事实。因此只有经过实践检验,被事实证明的道理,才能真正为青年学生接受和信服。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实际问题,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科学结论。正如小平同志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6页。)
第三,提高灌输主体的综合素质,是有效灌输的主观保证。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因此,思想理论灌输的主体,即具体施教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它包括: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优秀的专业理论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施有效灌输的基础,也是高校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在影响素质提高的诸多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者自身,因此,教育者必须遵照先受教育的原则,认真学习各种思想理论,并注重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育者要努力强化自身的人格力量,自觉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德行感召人、塑造人。
第四,研究灌输的具体方法,是有效灌输的保证。思想教育的内容要进入青年学生的头脑,还须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创造出能够启动灌输对象学习积极性和对象化的方法。具体要做好以下三点:(1 )方法创新的着眼点,必须立足被灌输者的变化和特征。现在高校青年学生,没有经受过旧社会的磨难,大部分生长在改革开放时代,其朴素的阶级感情淡薄一些,“逆反心理”强一些,而且他们的主体意识较强,文化素质较高,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主观认识。抓住教育对象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加强灌输方法创新的前提和依据。(2 )方法创新必须围绕启动被灌输者自我灌输的积极性这个主题进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重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理论的兴趣。(3 )方法创新要求做到方法对象化,不同对象其理论修养和学习水平是不同的。大学高年级学生理论基础较好,领悟力强,适宜采取指定阅读书目、组织集体研讨、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等,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则适合采取理论报告会、重点辅导等方法。方法对象化,既要考虑对象层次差异,又要照顾到同层次的个体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整体的效果。
实践表明,思想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了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落实的效果就不理想;如果教育方法能充分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习的针对性,那么,教育内容就会深入人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建立全方位的灌输网络,是有效灌输的关键。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灌输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的庞大系统,要实施科学有效的灌输就必须破除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工干部和德育教师的“独家专利”的观念,树立并强化全员育人的“大德育”意识,建构起多层次、全方位实施的灌输教育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灌输网络必须注意层次性。 作为系统工程的灌输网络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作为实施灌输主体的“三育人”队伍。教学、管理和后勤人员都要努力把“育人”这一中心工作自觉贯穿到各项本职工作之中,既要使自己成为本岗位上的能手,又要使自己成为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既在为高校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又要以自己强大的人格力量影响、带动学生使之成为一个品德修养高的人。二是作为实施灌输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在专业队伍建设上,要将个人主观努力与组织教育、培养相结合,努力实现这支队伍的专家化、职业化,在实际工作的展开上,要从传统的保障向服务型转变,在引导、咨询、就业服务等方面寻找新的灌输渠道,从而提高整个灌输教育的效果。三是作为实施灌输主力的学生干部队伍。随着招生、管理、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抓好对学生干部的灌输教育和工作方法的指导,让他们自主地开展工作。四是作为实施灌输有效延伸的社会力量。它包括校外辅导员、校友、家长亲友等,对高校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灌输,就必须积极开发利用这些社会教育力量,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思想、知识和人生阅历,发挥他们易与学生接近、沟通,易取得信任、认同的优势,共同营造良好的灌输教育环境。
(2)灌输网络必须注重规范性。 灌输网络要和必要的管理约束相结合,建立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从人员落实、物质条件、方式方法、激励手段、自然环境的美化和人文精神的优化等方面完善管理。各种管理活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保障。教育与管理综合运用,融为一体,有机统一,就可增强灌输教育的有效性。
(3)灌输教育必须讲求科学性。在建立有效的灌输运行机制中, 要树立科学意识,应用科学知识,借鉴科学方法。大胆地吸收和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知识,引进激励机制、规范机制、评估机制等等。使灌输教育在操作中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增强“灌输”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