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职能转换与财政治理模式的宏观选择_财政职能论文

财政职能转变与财政治理模式的宏观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论文,职能转变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职能不断发生着变化,财政治理模式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变的趋势。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财政治理理想模式的前提假设

财政职能的形成与演变是与国家性质、管理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为全面考察财政治理活动的情况,我们先设定财政治理理想模式。财政治理理想模式应满足下面三个前提条件。

1.政府是市场经济下的有限政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才能发挥其固有的职能。有限政府应具备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有限性。有限性体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要重视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政府不直接参与、控制经济活动,但也不否定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合法性,即人民对政府的认可程度。有限政府的权力组成必须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和制度化的选举而形成,并且是负责任的政府。三是法制性,即依法行政。四是有效性,即政府是务实能干的政府,是勤政高效的政府。

2.政府行为特别是财政职能的行使不受外界因素的控制和影响。执政党对政府的决策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党政分离、各司其职是政府自由行使自身职能的前提。

3.政府基本职能重心平衡,使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各职能间关系协调,无政府自滞。政府自滞是政府自身因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效率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等而形成的阻碍政府职能正常行使的消极力量。消除了政府自滞,政府才能遵循自身的规律有效运转,财政职能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财政治理理想模式的标准模型

以上述前提假设为基础,我们可以从财政基本职能中选择收入、支出、税收和投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杠杆要素建立标准模型。如图1。

附图

图1 财政治理理想模式

如图所示,X、Y表示坐标轴,A、B两点分别代表收入职能和支出职能,C、D两点分别代表税收职能和投资职能,E、F、G点分别代表财政的其他职能,各点可以沿坐标轴上下或左右移动。O点为原点,表示财政治理的平衡点,是财政职能的重心。财政职能的重心是指财政在行使各项职能时各种力量的平衡点,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箭头的方向表示增加,圆的形状和面积表示财政治理绩效。以原点为重心,图形越圆,面积越大,财政治理绩效就越突出。图中四个象限内的扩张、紧缩、内需和消耗分别代表财政职能重心转移至该象限时采取的侧重不同的政策组合。

该模型显示了理想化的财政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下,财政治理的宏观环境非常成熟,政府各种政策有机结合,财政的各项基本职能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各职能之间的关系非常协调,财政治理绩效达到最优。

三、财政职能重心转变与治理模式的宏观选择

财政治理模式的宏观选择主要是根据财政职能重心的变化确定发挥财政职能的行为方式和构架,这是财政治理模式的基本构架。上述标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在现实中,由于政府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财政职能的发挥也受到多种限制,在不同的时期内,财政行使其基本职能的力度是有所侧重的。同时,各职能间的内在联系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在模型坐标系中表现为各职能点沿坐标轴移动,使财政职能重心在坐标系四个象限中发生位移,形成不同的财政治理模式。下面是几种比较典型的财政治理模式。

1.紧缩性财政治理模式。一般在经济升温或通货膨胀时期采取该财政治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提高税率、减少公共支出特别是减少大型的公共投资项目,来控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通货膨胀。如图2。

附图

图2 财政治理模式变式一

图中A点和C点远离原点,分别表示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增加,同时B点和D点向原点方向移动,分别表示财政支出和公共投资的减少。圆的中心即财政职能的重心移向“税收—收入”象限,是典型的紧缩性财政治理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曾几次发生“过热”现象。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同时,由于旧的宏观调控机制逐渐失效,新的调控机制尚未完善,致使经济“过热”现象再度出现,投资规模过大、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呈加剧之势。1993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主要包括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整顿金融秩序和流通环节、控制投资规模、加强价格监督等。经过三年努力,到1996年底,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过度投资得到控制,金融秩序迅速好转,物价涨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依然保持了较高速度。这种“软着陆”的成功实现与实行紧缩性财政治理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2.扩张性财政治理模式。一般在经济不景气或发生通货紧缩时采取该财政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主要以加大公共投资为主要手段来增加支出额度,辅助以减少税收、增加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等措施。财政明显赤字,资金来源主要靠增发国债。如图3。

附图

图3 财政治理模式变式二

从图中可以看出,财政职能点B和D分别向远离原点方向移动,表示财政支出和公共投资的增加。相应地,A点和C点分别向原点方向靠近,表示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减少。圆的中心移至“支出—投资”象限,是典型的扩张性财政治理模式。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即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开始实施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措施,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内的交通设施、农村电网、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有了明显改观,消除了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瓶颈,加大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7%~8%的水平,扩张性财政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内需性财政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调低税率,经营者在税收优惠政策下,加快发展,加大投资。公共投资领域融资渠道增加,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不仅仅依赖于税收收入,而是更多地依靠国有资产的运营。财政支出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减少管理费用而相对减少。如图4。

附图

图4 财政治理模式变式三

图中A点和D点远离原点,分别表示财政收入和公共投资的增加,B点和C点向原点方向移动,分别表示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的相对减少。圆的中心移向“收入—投资”象限,是典型的内需性财政治理模式。内需性财政治理模式常常与扩张性财政治理模式相结合采用,以达到更完善的治理效果。

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采取了诸多扩大内需的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利用财政资金带动民间投资,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与结构调整和增强产品竞争力相结合,调动存量资源、以存量流动带动增量扩张等。

4.消耗性财政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日常支出,而财政收入和公共投资却相对减少。一般在国家面临战争、动乱、政府腐败等特殊情况下实行这种财政治理模式。如图5。

附图

图5 财政治理模式变式四

图中B点和C点远离原点,分别表示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的增加,A点和D点移向原点方向,分别表示财政收入和公共投资的减少。这是典型的消耗性财政治理模式。

当然,针对政府不同的职能组合及财政职能重心的变化,可以勾画出很多种财政治理模式的模型图,而且图形的形状也不尽是圆形,可能是椭圆等更加多样的图形,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在现实中,每一种基本治理模式下的每一项职能目标,又有着不同的实现方式,这就是狭义上的财政治理模式的微观选择。

标签:;  ;  ;  ;  ;  

财政职能转换与财政治理模式的宏观选择_财政职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