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标准战略与规范工作研究_企业标准论文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与高科技企业标准工作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标准论文,高科技企业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贸易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本国技术标准战略,已成为WTO对各成员国的要求。我国在加入WTO后,几乎所有产业部门都受到贸易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国家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和政府行政干预手段的弱化,导致许多以往保护本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做法已不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国家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技术标准战略已经成为各国保护高科技产业(特别是在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拓展了我国高科技企业需要面对的战略空间,这一趋势迫使我国高科技企业要同时注意来自本土和海外市场的竞争对手,竭力保持自身在全球市场上的商业与技术竞争力。而制定和实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正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这也是高科技公司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正确定位和实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形式,是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标准工作的迫切任务。

本文基于以上的战略思考,从企业层面入手,将分析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标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和实施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并对高科技企业的标准工作提出战略性建议。

1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背景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手段,从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所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产业,技术标准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国保护产业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

1.1 国际组织和欧美各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制定 跨入21世纪,WTO,ISO,EU等国际组织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对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制定出技术标准战略和相关政策。突出重点课题和重点领域是国外技术标准战略的重点之一。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规定了世界各国和国际标准化机构在制定国际技术标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义务:要确保技术标准制定过程的透明度(文件公开)、开放性(参加自由)、公平性和意见一致(尊重多种意见);要确保国际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

欧盟(EU)技术标准战略的重点是强调进一步扩大欧洲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参加国数量(现有19个国家,预计到2010年发展到25个国家),要统一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进行技术标准化提案,要在国际技术标准化活动中形成欧洲地位,加强欧洲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欧盟目前已建立了统一的知识产权制度,既保护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又保障了欧盟经济体内贸易的发展。欧盟已开始由政治和经济联盟走向科技联盟,并构建统一的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

美国技术标准战略目标是以企业协会为主体,以产业界自律、自治为特征,以自愿加入、自由竞争为其运作形式[1]。美国产业界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认识到技术标准实际上可以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无形壁垒,也可以成为攻占其他国家市场的利器。美国在80年代后期针对欧洲统一市场的成形,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电子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等标准机构进行了一系列对话;90年代开始,不断推动和东欧、远东、环太平洋和中南美洲地区的技术标准合作。2000年下半年,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等出台了《国家标准战略》,明确提出:要通过“标准先行”进一步控制国际市场,同时突破别国技术壁垒,利用美国标准体系的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大力推进美国标准的国际化,使美国标准更容易被国际市场接受。目前美国有450个技术标准研究机构、150多个团体和上千个委员会从事技术要求研究,拥有93000项现行的标准,其技术标准体系还包括广泛的公众评论和意见周期[2]。

1.2 我国技术标准体系的演进过程 从我国技术标准体系演进的角度来看,我国标准工作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3]:

(1)1949~1988年的计划和行政模式阶段。在这一阶段,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国家技术标准体系运行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命令为手段,以行政强制措施保障标准的实施。

(2)1988~2001年国家标准体系建立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 逐步建立了初步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在标准的制定方面,主要实行由专家组成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起草和审议的制度,国家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由于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约,这一阶段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潜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3)2001年至今加入WTO后的标准体系转型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始建立适应国际规范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001年成立了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主管中国的标准工作,并对全国260个专业技术委员会起草各种标准的工作进行协调和管理。目前,转型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自愿型标准体系和进行标准工作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主要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政府各级有关主管部门以及政府所属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检验机构等)作为标准的设计和监管机构发挥主导作用,绝大部分技术标准是由政府部门提出需求、组织制定和发布实施的。目前尚存的问题有:我国国家标准的标龄过长,老化现象严重;采标标准做不到与国际标准同步修订或作废;标准制定的周期长;标准的起草缺乏公众和外国的参与,技术标准与国际上接受的标准不协调[4]。因此,必须加快制定和实施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出台更多为国际所接受的中国标准,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2 我国高科技企业标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标准工作贯穿于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标准化、通信标准化、航空航天标准化、生物医学标准化、能源标准化等几个方面。技术标准化是推广和普及高科技科研成果,并且把其转化为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5]。然而,目前高科技企业的标准工作面临以下亟待改进的问题。

2.1 缺乏对标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相当多的高科技企业由于长期存在“政府包办”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方式,认为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是国家的事,与企业的关系不大,即使参与,主动性和实际投入也很有限。因此,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由于企业对标准工作的忽视和对标准认识程度的模糊,导致重大损失的案例很多。例如,中国的DVD专利费事件,由于我国DVD产品所采用的是跨国公司的专利技术,缺乏自己的专利和技术标准,从而当竞争加剧后,国际DVD厂商向我国索要高额的专利费用,致使我们整个产业遭受重创。

2.2 缺乏对标准工作的组织管理 “政府包办”导致我国高科技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对标准工作的组织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技术企业很少有把标准工作作为公司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进行管理。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标准工作是市场部门、研发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等的一项从属职能,往往因各部门的项目、产品和经营事务的变更,具体从事标准工作人员容易产生流动,这导致标准化工作的临时性和缺乏连续性。很少有公司能从公司经营战略的高度对标准工作进行规划、协调和管理,从而进一步造成以下后果。

(1)在企业标准工作的运行管理上,企业没有完善的标准制定流程, 特别是研发工作、专利申请工作与标准的制定工作脱节,导致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能有效地通过标准的形式获得最大的受益。

(2)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上,企业本来就普遍存在研发和创新投入不足, 标准工作就更少得到企业的重视,这种投入上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企业在标准方面处于国际竞争的劣势。

(3)企业忽视从事标准工作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激励和管理。 从事标准工作的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需要熟悉国际和国内标准规则,并且既要懂技术,又要有外语沟通能力。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对这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储备普遍不够重视。

2.3 企业间缺乏有效的标准推广联盟 在将技术标准向市场推广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国家法律和技术法规的支持外,标准能否被市场认可和被消费者接受,往往还需要厂商之间的协同努力。但我国高科技企业在标准推广上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例如,我国家电和碟机企业在DVD 专利纠纷后决定发展自主产权的高清晰视盘标准。本来整个产业的一致目标是通过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来抵御国外企业专利封锁,并先后成立了以阜国公司牵头的EVD联盟、由国美全力打造的HDV(高清数字电影播放机)联盟以及由创维、长虹和TCL等19家彩电企业组成的HVD(高清晰度视频光盘)产业联盟等。然而,这些不同的产业联盟并没有致力于建立共同的标准,而是形成了不同的标准,这反而造成国内碟机市场的割裂和混乱,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难度,导致最终无论哪个标准胜出,都要面临与强大的国外对手——蓝光DVD标准的竞争。

3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

面临着加入WTO的新机遇和各国制定标准化战略的挑战, 我国已越来越意识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并把标准化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加以考虑。政府强调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改善我国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的现状,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当前,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目标是以适应市场为本,推进制度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重点是打造高科技含量的“中国标准”、实施追赶加突破的国际战略,构建新型的标准体制,建立标准、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有机结合的机制。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使本国企业降低对国外公司的依赖程度,培植自己的科技产业,通过发展自身知识产权,使国家经济动力由低科技含量商品转变为高科技产品,以求在全球市场中获得优势地位;通过定义中国市场的技术标准,使全球特许专利使用费下降,使本地科技、传播和电信行业拥有一个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的平台;力争建立和拥有新的全球技术标准,使中国高科技产业向高科技尖端创新迈进[5]。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对我国高科技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发展策略如下:

3.1 重视高科技企业的标准工作 目前,由发达国家主持制定的国际技术标准,已成为这些国家限制别国外贸出口的技术性壁垒。我国外贸中受技术标准影响的额度约有1/4,每年直接影响100多亿元出口。因此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强调,高科技企业应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重视国际标准化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国际企业间的技术标准活动和论坛;通过学习现有的技术标准如何在中国国内运作以及与国际机构合作,对技术标准施以长期的影响;把技术标准作为企业技术项目立项、执行与验收时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加强对技术标准专门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政府正努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科技企业的标准工作提供大力支持。

(1)加强标准化相关的法规建设,例如,加强国家标准化法、反垄断法、 知识产权法的建设,为高科技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提供法规保障和依托。

(2)政府积极建立贸易技术壁垒体系,在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跟踪和WTO贸易技术壁垒的预警上努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建立技术标准预警机制[7]。政府职能正在从指令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转变,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获取服务。如完善国家级技术标准信息系统,建立行业技术标准服务网站,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技术标准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3)政府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激励机制,加大引导、 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促进高科技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政府鼓励引导和重点支持在行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生产优势、技术优势的高科技企业开展重要领域的技术标准研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制和国际交流活动,对长期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的企业和个人,简化其在国际交流过程中的相关审批程序,甚至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3.2 提升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含量 高科技企业是知识密集、 技术密集并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经济实体。然而,我国高科技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状况是令人失望的。多数企业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系统软件,主要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年来,印度企业也成为我国高科技企业的软件供应商。我国企业拥有专利的情况同样堪忧。1998年至2003年,在国内专利申请中,企业的申请数不到总数的30%。高科技企业为数不多的专利申请,大部分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真正代表创新水平和体现技术高度的发明专利申请不足总数的20%。在信息、生物等高技术领域,来自外国企业的专利申请占总数的60%至95%。我国高科技企业已处在外国知识产权的包围之中。因此,我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高科技企业能够对引进的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进而形成自主专利权,并以此与国外拥有在先专利的企业进行交叉许可,实现技术的跨跃发展;同时,政府支持高科技企业加强专利工作:一是对高技术研发项目立项要以不与国内外专利成果重复为条件,把获得发明专利作为研发项目验收时的重要指标;二是调整政府、企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知识产权权益关系,给科研人员更多的权益,以激励其创新并申请发明专利的积极性;三是政府对企业内有较高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专利申请费上给予支持,特别要支持那些具有国际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申请昂贵的国外专利。四是利用专利申请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强对专利及其他各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

3.3 建立和完善高科技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制定的前提是国家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和健全开放的、法制化的、平等有序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高科技企业要建立起以市场为核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政府鼓励高科技企业及时把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通过诸如与国外合办研发机构等形式,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高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加技术创新投入,调整投资结构:一是投向重点突破项目和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领域;二是投向WTO 规则允许的具有公共性质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和研发平台等;三是引导民间投资、风险投资投向技术创新特别是中试领域,改变目前97%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因缺乏中试投资而无法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状况。

4 对高科技企业标准工作的战略建议

我国高科技企业标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研发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标准,并在推广企业标准的过程中,尽可能把专利或专有知识纳入到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中,最后以标准为基础,赢得市场和持久的竞争优势。鉴于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标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战略建议。

4.1 重视战略设计与战略研究 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就是企业按顾客导向的战略逻辑,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作为战略使命,以使企业技术成为产业的主流标准、惟一标准和持续标准为战略目标,通过控制产业标准和取得市场广泛认同而获取竞争优势,从而赢得竞争、甚至超越竞争的一种企业战略[8]。

在企业技术标准战略设计方面,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标准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竞争条件下,高技术企业必须把标准战略与公司的市场战略,技术战略放在同等的高度对待。新产品的开发方面应注重市场、技术和标准战略的结合(如图1所示),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为手段、知识产权为核心、技术标准为屏障的战略思维和布局,从而能够不断增强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附图

图1 新产品的开发与市场、技术和标准战略相结合

在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方面,企业首先要积极和全面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分析和研究国际标准,了解和采用能够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对国内较先进的技术标准或具有产业优势的技术标准,应充分利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研讨等机会,使之融入国际标准之中。

4.2 加强技术标准战略的组织管理 高科技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成立常设的标准和知识产权部门,专门从事企业标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标准的需求、过程和推广管理;国内外标准进展的跟踪和研究;专利发掘、申请、分析及战略研究等。这项工作往往需要市场、研发、法律、媒体宣传等部门的协同。

对企业从事标准工作的人才要有高素质的要求:英语水平高,所处领域的专业知识水平高;能够掌握整个国际技术和经济状况的动向,熟知自己所属企业和产业的竞争能力与位置,了解与该技术有关的国外企业和产业的动向,懂得该领域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有关政府的政策等;能够充分向有关各国和各企业的专家进行标准的表达和陈述。

4.3 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的市场推广策略 一是有效敦促政府加强与技术标准相关的法规建设。争取通过国家立法或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给予国内企业更多的合理保护,防止国外跨国企业滥用知识产权的市场垄断行为和反公平竞争行为。二是形成广泛的战略联盟,包括组织技术标准联盟或技术标准市场推广联盟等。高科技企业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要突破相互封锁的堡垒,共同开发核心技术和标准,实现企业基础架构与资源在更广的范围内共享,而不是互相搞恶性竞争。三是立足于本地市场,根植于本地生产,率先实现技术标准在本地的产业化。充分利用高科技企业对本地市场的优势,在保持与国外标准总体技术水平相当、互联互通兼容的基础上实现技术标准的差异化,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总之,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竞争的重心已从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国际经济规则留给政府干预贸易行为的空间越来越小,而给企业行为留下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标准制定的主体。高科技企业应认真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抓住产业转型的机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联盟为基础,建立技术联盟,逐步形成企业主导的行业协会和协会标准,在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领域开展与政府、研究机构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和国际事实标准的制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标签:;  ;  ;  ;  ;  ;  ;  ;  ;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标准战略与规范工作研究_企业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