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气合一”:《文子》气论浅谈论文

“道气合一”:《文子》气论浅谈论文

“道气合一”:《文子》气论浅谈

任为1,王小虎2

(1.武汉大学 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南昌大学 国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摘 要: 《文子》作为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处在老子后学向黄老道家转变的链条中,体现的是“道论”向“气论”的转变,表现为将老子高悬在上的难以捉摸的道转化为修齐治平的日用之间的常道常法,即将“道论”转化为“道气论”,以“气”释“道”。

关键词: 《文子》;“道论”;“气论”;“道气合一”

《文子》究竟是先秦真书,还是汉代伪托之作?其简本和今本之间究竟是谁先谁后?是只有一个传承的祖本还是有两个不同的来源?是一人一时所作还是多人长时间的完善?其成书年代和学派归属究竟为何?其思想特色和理论倾向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学术界尚无一致定论,而本文正是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并认为《文子》应该是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是处在老子向稷下黄老的过渡之中。下面试分述之。

一、《文子》真伪之辩

《文子》一书的真实性,自班固提出质疑以来,历两千多年,经由疑伪→驳书→伪书→真书的艰难论辩过程,于1973年定陵《文子》残简的问世而告终。首先,班固认为《文子》所涉之平王是周平王,而其时文子与孔子、老子生活年代相矛盾,必不能作《文子》,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班固由是怀疑《文子》是他人伪托之书;其后,唐柳宗元认为《文子》一书“剽窃”多家,“凡孟、管辈数家”,恐非一人一时之作品,将其判为“驳书”,① “其辞时有若可取,其指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峣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辞,叉牙相抵而不合。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然观其往往有可立者,又颇惜之,悯其为之也劳。今刊去谬恶乱杂者,取其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柳河东全集》卷4《议辩》,[唐]柳宗元:《柳宗元集》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6页。)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认为“其书虽伪,然而不全伪也,谓之‘驳书’”;而宋黄震据班固所论,则直接将其判为伪书,② 黄震《黄氏日抄》认为“文子者,云周平王时辛研之字,即范蠡之师计然,尝师老子而作此书,其为之注与序者,唐人默希子,而号其书曰《通玄真经》,然伪书耳。孔子后于周平王几百年,及见老子,安有生于平王之时者,先能师老子耶?范蠡战国人,又安得尚师平王时之文子耶?此伪一也。老子所谈者清虚,而计然之所事者财利,此伪二也。其书述皇王帝霸,而霸乃伯字,后世转声为霸耳,平王时未有霸之名,此伪三也。相坐之法,咸爵之令,皆秦之事,而书以为老子之言,此伪四也。伪为之者,殆即所谓默希子而乃自匿其姓名欤?”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王应麟《困学纪闻》等也认为《文子》是伪书。 清代学者将《文子》与《淮南子》对比研究,认为《文子》抄袭《淮南子》,从而将《文子》伪书一说几成定论,① 清钱熙祚作《文子校勘记》以证《文子》袭取《淮南子》之说,章太炎《菿汉微言》认为“今之《文子》半袭《淮南》,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陶方琦在《汉孽室文钞》中亦认定《文子》非古书,现今属于杂家的《文子》与《汉书·艺文志》属于道家的《文子》不同。清张心澂《伪书通考》亦同此说。但清孙星衍独认为《文子》不是伪书,其在《问学堂集》卷四《文子序》中认为:“《艺文志》注言‘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盖谓文子生不与周平王同时,而书中称之,乃托为问答,非谓其书由后人伪托。宋人误会其言,遂疑此书出于后世也。” 近人梁启超《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认为:“《文子》自班固起已疑其依托,今本又非班固所见之旧本,实是伪中出伪,其大半袭自《淮南子》。”② 梁启超:《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1页。 杨树达《汉书管窥》与王叔岷《文子斠正》亦皆认为《文子》抄袭《淮南子》。③ 杨树达《汉书管窥》:“沈钦韩曰:‘书为《淮南》袭取殆尽’;树达按:‘此今本《文子》袭《淮南》,非《淮南》袭《文子》,沈说殊误’。”王叔岷作《文子斠正》,则从文献校勘的角度详细论证了《文子》如何抄袭了《淮南子》。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皆都认为《文子》是伪书,虽偶有认为《文子》非伪书者,如清孙星衍,然历史上主流观点始终认为其为伪书无疑。

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古佚书的发现以及同年河北定县40 号汉墓《文子》残简的出土,才最后证明《文子》非伪书。首先,唐兰先生据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卷前古佚书认为:“淮南王刘安在武帝招集一班人写的《淮南子》,许多地方抄袭了《文子》,基本上是属于老庄一派的道家。”在《附记》中又说到:“《文子》与《淮南子》很多辞句是相同的。究竟谁抄谁,旧无定说。今以篇名袭黄老之言来看,《文子》当在前。”④ 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5第1期。 可见唐兰先生不仅认为《文子》是真书,且认为其属于老子学派的作品,成书年代也在《淮南子》之前,因而不存在抄袭《淮南子》的情况。李定生先生在《〈文子〉非伪书考》中也认为《淮南子》抄袭《文子》;⑤ 李定生:《〈文子〉非伪书考》[A],《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2~473页。 其次,汉简整理小组在1995年12月公布了竹简《文子》的《释文》及《校勘记》,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释文》及《校勘记》[J],《文物》,1995年第12期。 刘来成先生认为:“这部书的发现,不仅证实了一部古书的存在,对古籍的整理工作是不无补益的;而且为古代思想史研究增添了新材料,价值是相当大的。……这就使得《文子》得以部分恢复其本来面目,证明《文子》本非伪本。”⑦ 刘来成:《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的整理和意义》[J],《文物》,1995年第12期。

事实上,将《文子》的内容和思想特色与先秦的诸多典籍进行比较,如《黄老帛书》《管子》《列子》《吕氏春秋》《鹖冠子》等,笔者发现都有着非常多的相似、印证之处,此亦可作为《文子》为真书的辅证,但由于篇幅所限,当另文再论。

这天,付玉突然给他打电话,让他去趟。在电话里,付玉露出一股哭腔,像是带刺的爬藤,缠住了他的脖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折磨他。

二、《文子》的学派归属及其成书年代

《文子》在继承老子道论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创造性发挥,即将“道”、“气”相互沟通,等同于“一”、“无”,为稷下道家的“精气论”埋下伏笔,成为老子道家与黄老道家之间转变的中间环节。

关于《文子》的成书年代,学术界有几种说法,主要是先秦古籍说与汉初古籍说,前文已有所述,此略。所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简本《文子》的出土,及简本《文子》与今本《文子》间的巨大差异,有学者认为应该分别考察简本与今本的成书年代,不能一概而论。⑥ 陈丽桂:《从出土竹简〈文子〉看古、今本〈文子〉之间的先后关系及几个思想论题》[J],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另张杰、郑建萍(《〈文子〉古今本成书年代考》[J],管子学刊,1997年)和赵建伟(《〈文子〉六论》[A],道家文化研究十八辑[C],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一般认为简本成书于战国中后期或秦汉之间,今本成书于汉初。笔者认为,就成书年代而论,简本与今本虽然可能是同一本书的传承,但由于散佚丢失,两者之间产生巨大差异,传承关系复杂,不排除今本有吸收其他典籍(比如《淮南子》等)的可能,且这种差异已经使得两者思想产生不同,所以应该分别考察。

三、《文子》的竹简本与今本之间的关系

关于今本《文子》与简本《文子》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术界虽无定论,但两者之间承袭关系基本得到认可。如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认为“从今本《文子》的内容看,后人在残缺不全的《文子》中,加进一些内容是可能的。”⑦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汉简整理整理:《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的整理和意义》,文物,1995年,第12期。 这是说今本《文子》的祖本是简本《文子》中与今本相同的九章,然因为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散佚及后人的增删,才最终形成今本《文子》,也证明简本《文子》其实是残本。张丰乾、胡文辉等先生认同此说。⑧ 张丰乾:《竹简〈文子〉探微》[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2002年。 谭家健先生更认为《文子》的今本和简本是同一本书,只因为散佚后,汉人在整理过程中,参照《淮南子》等书进行增删,才成为今本《文子》。⑨ 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40-146页。 王三峡先生则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载《文子》九篇是今本《文子》的主要来源,而这九篇又是简本《文子》与传本《文子》合编而成。⑩ 王三峡:《竹简〈文子〉新探》[J],孔子研究,2003年,第2期。 如此种种意见,不一而足,但基本都承认简本《文子》与今本《文子》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即今本《文子》是在继承简本《文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所以,今本《文子》就成了考察简本《文子》思想的直接材料。由于今本《文子》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借鉴其他典籍,甚至不是一人所作,因此本文主要以简本或今本中与简本相同相近的思想为出发点,将其作为老子后学与先秦黄老道家之间的过渡予以探讨。[11] 葛刚岩先生在其博士论文《〈文子〉成书及其思想》中认为《文子》上承《老子》哲学,下启黄老道家,兼容儒法等各家,是老子道家向黄老道家过渡的中间环节。

四、“道气合一”思想

关于《文子》的学派归属问题,学术界大致有两种意见:其一认为归属黄老学派;其二认为应归属老子学派。首先,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子》的著作年代,最早不能早于战国后期,最晚不能晚于汉景帝时。我的初步推断是,《文子》一书是汉文景之时黄老学派的著作。”⑧ 张岱年:《试谈〈文子〉的年代与思想》[A],《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36页。 李学勤与吴光两位先生附议。⑨ 李学勤先生在《帛书道原研究》(原载《古文献论丛》[C],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认为《文子》是《老子》到帛书到《淮南子》间演变脉络的中间环节。又将其成书下限定位东晋时出现,而将其定位汉初古籍,从而归属于汉初黄老学派;吴光先生则认为《文子》是成书于《淮南子》之前的西汉古籍。(吴光:《〈文子〉新考——兼与诸说商榷》[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与张岱年先生不同的是,王葆玹先生认为《文子》应归属于先秦黄老学派,⑩ 王葆玹:《道家阴阳刚柔说与〈系辞〉作者问题》[J],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魏启鹏先生则从学派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子》归属黄老学派,① 魏启鹏:《〈文子〉学术探微》[J],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9期。 更有学者将《文子》归属于黄老学派的特定一家,如艾力农先生将其归为黄老之学中的道德家,② 艾力农:《〈文子〉其书》[J],光明日报,1982\5\22。 陈鼓应先生将其归为黄老易学作者;③ 陈鼓应:《文子·上德的易传特色》[A],道家文化研究十二辑[C],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其次,唐兰先生认为《文子》有很多内容是《淮南子》所没有的,应归属于先秦老子学派,④ 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王三峡先生亦认为文子是南方道家,亦应归属于老子学派。⑤ 王三峡:《〈文子〉韵读所显示的方言时代特点》[J],荆州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 总而言之,《文子》当归属于道家学派无疑,且学术界更多认同其归属于先秦黄老学派。

(一)道论

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九守》)

《文子》之所以提出“道气合一”的论题,是因为老子“道”论偏重于将“道”解释成脱离具体事物的纯粹精神理念,以“道”统摄气,也就是“一”,而“道”如何派生“一”(也即气)则完全依赖于“道”这个精神主宰的自身的运转,这就在理论上留下了不可知论的漏洞,为弥补这一缺憾,《文子》提出“道即一”的命题,认为“道”、“气”本身相通,“道”即是“气”,“气”即是“道”,从而顺利解决万物由道化生这一理论难题。因此,在理解“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时,① 《老子》五十一章。 没有遵循老子一贯地思维,即“失道而后德”(《老子》三十八章),而是主张“道”与“德”本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在《文子》所论“王道”、“德政”中尤为明显。

《文子》对老子“道”论思想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其对老子“道”本原论及其规定性的认同。首先,他认同老子的“道”为万物之源的提法:

故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道德》)

2.曾参有一则很著名的小故事。曾参的妻子准备上集市去,孩子哭闹着也要跟去。妻子便哄孩子说,听话的话,晚上就有猪肉吃。曾参知道后,磨刀准备杀猪,妻子忙制止他。曾参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他什么都不懂,只会学习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如果你欺骗他,这就是在教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会不相信母亲,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这是说“道”先于天地万物之前,是万有之总的来源,呼应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二十五章)。从根源上来说,“道”不仅是万有的来源,也是万有的归宿,“所谓道者,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万物玄同,无是无非”(《微明》),② 《九守·守朴》言“以不化应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者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者也,故生生者未尝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此处的“不化者”或者“生生者”、“化化者”就是“道”,而“所化者”、“所生者”就是指万事万物,且在《文子》中,“道”与“虚”、“无”等同,“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道原》),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致,所以据此得出《文子》中万有之最后归宿是“道”的结论。 更是万有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保障,“万物恃之而生”,“万物变化,合于一道”(《自然》);然就具体来说,万事万物各有其“理”各行其“道”,“阴阳四时,金木水火土,同道而异理”(《自然》),所以应该“循理而举事,举事而顺道”(《自然》)。将“道”与“理”的关系鲜明地提出来并加以区别,是《文子》所不同于老子的地方之一,而将“道”与“德”对举并着重阐述,则是承袭于老子。其次,与老子一样,“道”是最高深而又不可捉摸的,无可言说,无法认识,玄妙不能名状,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超越一切的存在,如他说:

夫道者,高不可及,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泏泏,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道原》)

夫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下德》)

汾河水库以上流域共划分12个单元,7个结点,根据泰森多边形法得到各雨量站所占权重,将预报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相差在允许误差内或最为接近时调试各单元参数。

道以无有为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上德》)

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故道可道,非常道也。(《上仁》)

1790年,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的定义。1791年,法国国会批准了这一定义。

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道原》)

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道原》)

综而言之,《文子》对“道”的形容基本与老子一致,皆将其视为不可名状、无法认识的高高在上的超越存在。

《文子》的“道气合一”思想,其主要的理论依据还在于对“一”的理解:

我找到在一中的老同学,让她们帮我补习功课,那是悬梁刺股争分夺秒的一个暑假。我的脑子也仿佛开了窍,高三开学第一次考试,我就从年级六百多名挤进了前一百名。我的变化出乎所有人意料,被人嘲笑的滋味,被陆浩宇当面挖苦和拒绝的心痛,都成了我前进的动力,我把青春的忧伤唱成了歌。

(二)“道”“气”合一论

夫道者,德之元也。百事之根。万物恃之而生,侍(恃)之而成,侍(恃)之而宁。(《文子·道德》,本节下引该书只著篇名)① 下引简本《文子》根据今本《文子》,为使阅读方便,必要的地方都作了补充。

《文子》对老子“道”论思想的发挥主要体现在“道即一”的论题上。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很显然,“道”和“一”是派生与被派生关系,“道”凌驾于“一”之上,是比“一”更为根本的存在;而《文子》则认为“道”即是“一”,“一也者,无适之道也,万物之本也”(《道德》),“无形者,一之谓也。一者,无心合于天下也。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形而有形生焉。”(《道原》)“一”不仅被《文子》用来作为“道”的别称,还用来形容“道”的无形无状和贯通一切,“道无形无声,故圣人强为之形,以一字为名”(《精诚》)。此外,《文子》还用“虚”、“无”来替代和形容“道”,“道以无有为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论道,而非道也”(《上德》),又“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道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文子》中的“道”、“一”、“无”、“虚”是异名而同意的哲学概念。

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九守》)

(4)由于仅考虑了基于T-Map的单一几何要素变动下的协调问题,本文提出的基于T-Map的部件交点协调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还需进一步研究其他几何要素及其耦合协调。

这里的“一”正是指天地未判以前宇宙的浑然状态,悠远深沉,混杂为一,既是天地及万有一切的总来源,也是“道”,是“气”,这与《黄老帛书·道原》所说“恒无之初,迥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相一致。正是由于这个“浑而为一”的混沌之“气”的安静澄清,才形成天地,天地分离产生四时阴阳,最后化生出人与万物。又《道原》说:

对于生鲜类冷冻冷藏产品,采用全程冷链关键。从供应商的出库到电商的冷库,中间不能离开冷藏,仓库在验收入库时要检查送货车辆以及温度是否达标。水果的新鲜度和成熟度也是验收时的重点关注内容,如果拟入库商品在短期内要出库或者销售状况好、市场需求大,就适合选择成熟度比较高的商品,但是如果拟入库商品有较长的销售期,就适合选择成熟度比较低的商品,这样才能避免配送到消费者手上的时候出现腐烂变质的情况。不过成熟度偏低的产品在口感和品质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所以在采购入库时要尽量避免这一类。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其全也,敦兮其若朴,其散也,浑兮其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汜兮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道原》)

这里的“清”、“浊”与上文形容“浑然为一”之“气”的用法一致;“冲”则与《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一致,皆是用来形容“气”的变化与状态的。可以看出,此处虽然没有直接提出“道”即“气”,但却是很明显的以“气”释“道”。

在论述人的形成过程时,《九守》认为“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意思是人的精神来源于天,也即是精微之气,形体根源于地,也即是重浊之气,两者相合相生才成为人,这与《管子》所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相一致;在论述万物的形成时,一切皆源自于阴阳二气的和合变化,“阴阳和,万物生矣”(《精诚》),“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下德》);在论述人死复归于虚无重返于“道”时,“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与庄子的气聚散论及《列子》的气化宇宙论思想等相类似。

开幕式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志敏主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梁嘉琨致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付建华,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李豪峰,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路耀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理事长吕英,印度和乌克兰的选煤协会主席以及山东、陕西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和神华、中煤能源、鞍山重机等企业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文子》的“道气合一”思想虽然是发扬老子“道”论而来,但与老子“道”论有着根本的区别。老子“道”论中,“道”凌驾于“气”之上,是一种纯粹地精神性超验本原,主宰物质世界却又与之割裂开来;而《文子》中的“道”即是“气”,既是描述和解释具体存在的物质基础,又与物质世界融为一体,其本身就是阴阳二气的整合。《文子》的这种以“气”规定“道”及“气”本身含有阴阳变化之力的思路,与《黄老帛书》的“气”思想十分相近,也与稷下道家“以气释道”的“精气论”十分类似,可见其时百家争鸣,各家截取自家所需思想资源发展学说,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学术氛围,而《文子》作为老子后学,正好承当了传承老子之学开启新学的桥梁。

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537(2019)04-0025-05

DOI: 10.13844/j.cnki.jxddxb.2019.04.005

[收稿日期] 2019-6-27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2016年青年博士基金项目(16BJ08)

[作者简介] 任为(1992-),男,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王小虎(1986-),男,安徽合肥人,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先秦子学。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211.g4.20191210.1704.010.html

责任编辑:罗 义

标签:;  ;  ;  ;  ;  ;  

“道气合一”:《文子》气论浅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