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枕头头刺绣_长白山景区论文

长白山区的枕头顶刺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白山论文,刺绣论文,枕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白山区的枕头顶刺绣作品,曾于1997年3 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专题展览。展出的几百幅枕头顶刺绣精品以它多样的形式、纷繁的题材、精湛的绣工吸引着国内外观众,受到了一致好评。

这些六七十年前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刺绣精品,是怎样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民族环境、民俗环境中产生的,是个值得认真考辩的课题。

一 枕头的延革与长白山区概况

枕头,真可谓历史久远了,但是,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已难考辩。《诗经·陈风·泽陂》中已有“辗转伏枕”的句子,这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事,距今已有三千年了。《魏策一》载云:“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那时,睡眠用枕,已有了广泛运用,但当时枕头是什么样式,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均无从考证。古时为悼父母之丧,以土块做枕头,表示极其哀痛。《荀子·礼论》云:“居庐食粥,席薪枕块”。这是一种土枕。历年来,在隋唐墓中出土了许多瓷枕,有青瓷枕、白瓷枕、绞釉枕、釉下彩枕等,这是殉葬的冥枕。可以看出,用陶瓷制作的枕头已广泛使用。宋代,已大量烧制陶、瓷枕头,其形状多样,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卧女、鸡心以及婴孩、伏虎、蛟龙等形式。在枕面白地上,描绘黑色或酱褐色的人物、山水、鱼虫、走兽、飞禽、花草等纹样,或书写诗、词,也有用剔花、三彩等手法进行装饰。(《中国美术辞典》)唐代的河南杜家作坊以烧制的绞胎团花著称;宋代的定窑、景德镇以生产孩儿枕闻名。除此,还有木枕、竹枕、石枕、布枕等多种。

在北方,特别是在长白山区,则用布枕,长方形,两端绣花,从造型、装饰到材料均与上述提到的各种枕头迥异,这是由于这里特殊的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民族习俗决定的。长白山是中国的名山,远在夏、商、秦以前,长白山称作不咸山,汉朝时称为单单大岭,北朝时期的魏朝称之为盖马大山,又称之为徒太山、太白山,唐朝时期称为太白山,金朝时始称长白山,延续至今。长白山山体总面积将近八千平方公里,其范围北起安图县松江镇,西起抚松县,东止和龙县境内南岗岭,南则延伸到朝鲜境内。长白山在山海关以东,所以在民间称之为“关东山”,广义的讲,关东山指长白山脉的广大地区,即长白山区。它包括吉林省南部、辽宁省东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长白山是松花江、鸭绿江、图门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长白山由于海拔高,垂直带结构比较明显,形成了特殊气候类型区域。其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季漫长凛冽,夏季短暂温凉,年平均气温在3℃—7℃,最低气温曾达到-44℃。长白山雨量是吉林省之冠,以固体降雪为主,所以长白山有“林海雪原”之称。由于长白山漫长的冬季,皑皑的白雪,生活在这里的满族、汉族、朝鲜族人民创造了相应的物质文明——保暖的住房和防寒的衣物。白天,人们穿戴皮帽、皮袄、皮裤、靰鞡;夜里,人们则住火炕、盖棉被,枕头也要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用棉布缝制的长枕头象个口袋,里面楦满糠秕等物,睡觉时枕在头下,紧紧地护住双肩。长白山区的枕头以它的保暖、松软、耐用、美观而闻名,久传不衰。

二 长白山区枕头的形制与填充物

长白山区的枕头是布缝的,所以称为布枕,是长方形的六面体,所以又称之为方枕,从材料上区别于瓷、石、竹、木等各种枕头;造型上趋于单一,但这六面体的高、宽、长,根据不同需要却有许多变化:

1、单人方枕,为16×16×40厘米,是最常见的枕,青年、老年、 妇女均可使用。

2、双人方枕,为16×16×60厘米,是一种长枕头, 是供夫妻二人枕的,所说“同床共枕”(在长白山区应为“同炕共枕”)就是如此吧。当时姑娘结婚时的嫁妆要有许多绣品,其中就有一个二人枕。

3、扁枕,16×8×40厘米,厚度为方枕的一半,是专给孩子枕的,薄、轻、软,适于儿童发育。

4、耳枕,16×8×40厘米,在扁面中间有一孔,直径5厘米左右, 有圆形、椭圆形等多种变化,适于老年人白天休息时枕用,躺着时,可伸在孔内,很舒服,也适于小孩。

5、空枕,16×16×40厘米,枕头的四面中间都有孔, 这孔呈十字形相通。枕这种枕头,耳朵不受压力并透气,还可听到声音,老年人枕用者居多。

6、对枕,是16×8×40厘米的两个扁枕叠放在一起,和一个方枕大小相同,外面有一个布套,将二者连在一起。既是一个方枕,又可拆开变为两个扁枕,具有两用的灵活性,显现出制作者的智慧。

7、圆枕,这是朝鲜族的枕头,两个堵头是圆的,枕头呈圆桶状,直径为16厘米,长约40厘米,亦有二人枕,长约60厘米。

6、虎头枕,是枕头的一端缝成虎头状,中间为虎身,呈凹形, 多为黄色,是小孩枕的,大小和扁枕相仿。虎头枕是受中原文化,特别是受山东文化影响产生的,在长白山区亦多有保存应用者。

9、草枕,这是用草甸子(沼泽地)里的塔头草作枕。 《柳边纪略》载:“塔子头或名和尚头,苗长尺许,若麦门东草……大者抱、小者握,自相联络参差,立于泥淖中……土人有取以为枕者,玩之绝可爱。”这可称之草枕,松软、保暖,与布枕相似,又自然成形,随处可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10、洋枕,这是40年代开始出现至现在日趋普及的枕头,当时受东洋文化影响,从日本传入,故名,那时仅在城市有之,解放后逐渐流行。洋枕是扁的,四周有“非子”,上面仍按传统样式绣有图案。至今,老年人,特别是农村,仍习惯于用方枕,青年人多用“洋枕”了。

11、鸡鸣枕,这是一种冥枕,是为死人枕的,亦为布制,白色,一端为鸡头,一端为鸡尾,里面塞稻草或谷草。

缝制枕头的布多是手工织造的“家织布”,而长白山区纺纱、织布的历史不长。明代时,长白山区的居民是满族的先人——女真人,这是个以狩猎捕捞为业的民族,还长于养猪,穿着用兽皮和猪皮缝制的衣服,“富者缉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鹿皮知有布帛。”(《柳边纪略》)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汗时就“身穿五彩龙纹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皆裁貂皮为缘饰。”(《李朝实录》)足可见当时还不能自己生产纺织品。明末时的建州女真已是“乐住种,善缉纺”,能够植棉并有了纺织手工业,手工生产麻布。还通过马市贸易,女真人用马匹、人参、貂皮等换取汉人的绸缎织物等。努尔哈赤起兵占领辽东后,于“1621年7月下令划辽阳, 海州等处三晌土地,分配给住在那里的满族八旗人丁,规定每一男丁授田六垧,以五垧种谷,一垧种棉。”(《满族简史》)清代至民国年间,长白山区属封闭式自然经济,这里的居民仍需自己植棉、纺线、织布。这种家织布面子很窄,通常只有一尺二寸,用它来做衣服、裤子、枕头。

枕头布多是蓝色或黑色,都是用家织布自己染的,其染料也是自制的。染蓝色要用靛蓝,是用靛草提取的颜料。这种靛草是长白山区的特产、土产,各县均有种植。“靛草用镰刈下,入制靛池中,以水泡之至五、六日,杆、叶中之靛质均溶于水,随取出杆叶。将含有靛质之水,分盛大缸或水桶中,用木耙上下搅拌之,并加石灰搅使混合至清者上孚,浊者下沉时而止,再入沉靛池中排出清水,余者即成靛。”(《辉南县风土志》)用靛蓝染成的布,类似普蓝、钴蓝,不褪色。染黑布,则是用茶叶栀枝制作的染料染成。茶叶栀,生长于长白区的落叶灌木,茜草科,因其枝、叶、花均似茶树,故名。秋季,上山割来茶叶栀叶,放在缸内,用铁铧子之类的重物压好,加水浸泡。约月余,水呈黑色,用其放锅内即可煮染黑布了。

布枕的填充物主要有:

1、荞麦皮 荞麦,蓼科,又名甜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 其皮弹性好,使枕头松软,是山里人最常用的。

2、洋铁叶子洋铁叶子,学名皱叶酸模,别名羊蹄叶, 长白山区尚有一种叫洋铁酸模。生长在田边、路旁、林椽、 湿地和水边, 海拔在200—800米间。根和全草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通便作用。可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消化不良、胸膜炎、支气管炎等症。用它的叶、籽实楦枕头,有清心明目的作用。

3、靰鞡草 又写作乌拉草、兀刺草, “靰鞡”,是满语的音译,意为“鞋子”。这种草还有很多别名,如塔头草、青根子草、红根子草、羊胡子草等。生长于林区、洳泽、湿地,海拔400—800米地方。俗语云: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这是因为,靰鞡草是暖草,“北地严寒,冰雪深厚,凡穿靰鞡或塔塔马者,必将靰鞡草捶熟垫于其内,冬夏温凉得当,即严寒而足不觉凉。”(《吉林外纪》)除此而外,“靰鞡草,若以带青者,除织桌席、床席外,并织成垫褥。枕头以草之挞柔软者实之”,(《吉林纪事诗》)用靰鞡草楦的枕头,十分暖和并松软,又采割方便,是很理想的枕头填充物。

4、山菊花 又名日本野菊,菊科,多年生草本,生长于山坡、 路旁等处,分布于东北、朝鲜、日本等地。全草可入药,清热、解毒,可治疗痈肿、疔疮、目赤、湿疹等症。采集山菊花的花、叶楦枕头,气味芳香,并清心明目作用。山菊花,秋天漫山遍野都是,较易采撷。

5、蒲棒 香蒲科,别名香蒲,有宽叶香蒲、狭叶香蒲之分。 为多年生水草,高1—2.5米,穗状花序柱形,即蒲棒。花粉入药称“蒲黄”,能活血、行淤、利尿、止血,主治经闭、痛经、产后淤血作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等症。用蒲棒绒楦枕头,是十分讲究的材料,松软而又有药物作用,更适于妇女枕用。

6、小米 小米为谷子支壳加工而成, 用小米来楦初生婴儿的枕头,软中有硬,专为给小儿睡头用的。东北人的头型是圆的,没有后脑勺;关里人的头是扁的,大后脑勺。这头形的不同是睡出来的。初生儿枕小米枕头,并注意调整角度,经几个月,头型就形成了,这是长白山区枕头的妙用。

此外,还有用稻糠、谷糠等楦枕头的。

总之,用这些填充植物楦起来的枕头有许多优点:一是保暖,这是长白山区居民最看重的,长枕头护头护肩,挡风抗寒。二是有药物作用,可清心清脑,清热解毒,是山里人自制的理疗器物。三是松软舒适,是瓷枕、木枕无法比拟的。四是就地取材,俯首可得,方便、经济。

三 枕头顶刺绣与婚俗

为了装饰这种布枕头,妇女们要在两个堵头绣花纳朵,在小小的天地里,去作广泛的艺术耕耘,这就产生五彩缤纷的枕头顶刺绣艺术。北方各省的布枕都有枕头顶刺绣,但是长白山区的枕头顶刺绣却是品类繁多,绣工精道,流传普遍,至今存世尚多,考其根源,与这里独特的婚俗有关。

长白山区是满族的家乡,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但在清代时,这里“树木参天,草莱蔽地,鹿猪纵横,人民稀少,惟猎虎射熊,掘参采药者结队,打围穴居野处而已,直至清光绪初年,始设官分治,丈放土地,招徕人民,听其开垦。”“是时,垦民多为汉人,驻兵悉为满人,满人礼俗半采汉制,然汉人定礼而不明礼,满人学礼而不失礼,周旋进退,礼让为先,汉习于满,久已冶为一炉。(《海龙县志》)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婚俗就是一例。从前姑娘结婚时,十分看重娘家“陪送”和姑娘的托。所以,长白山区的女孩要从小学习刺绣,称为“炕上活”,同村或邻里间年龄相仿的姑娘,常常聚在一起“替样”、“描稿”、“绣锦”,互相熏习,共同切磋。她们要绣花鞋、花衣、幔轴穗、被格搭,而以绣枕头为最重要。至结婚前,要绣几对、十几对,甚至上百对枕头顶,要样子新,样数多。这些枕头顶刺绣将是姑娘嫁妆的重要部分。结婚时,无论贫富都按约定俗成的程序办理:“男家届所订之吉日先一日为‘安柜箱’,,杀猪搭棚,张筵设彩,鼓乐奏于门,酒置于厨,女家雇人将各妆奁包封舁送男家,谓之‘过嫁妆’。”(《海龙县志》)其嫁妆包括衣、裤、鞋、幔帐、被褥、家俱等,最显眼的是枕头顶刺绣,要绷到苫布上,叫做枕头帘子。一块苫布上可绷十五至二十对枕头顶,绣的多的,要绷几个帘子。上面穿一个木杆,两人抬着,连同其它嫁妆包括都用人抬(路遥者可用车载),鼓乐竞作,随之而行,绕村一周,叫“晾嫁妆”。招徕人们沿街观看,五光十色的枕头顶刺绣是最吸引人的了。

这些嫁妆,送到男家,一一安置在洞房内,特别是枕头帘子要挂在最显眼之处。正日子这天,“红男绿女咸来瞻仰,不夸刺绣好,即称活计高”,洞房成了一个民间美术的个人展览。来“赶礼”的亲朋、邻里往往以此来品评新媳妇的勤勉和手巧,这甚至对确定她在婆家未来的地位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行“装枕闲”礼时,请娘家人将枣、栗、铜钱梁等装入新娘所绣的枕头内,摆于炕琴之上。枕头在婚礼仪式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天,新媳妇要将枕头顶送给婆家的长辈及兄长,曰:“散箱子”,妯娌之间还要将各自的枕头顶互相串换,以交流技艺,这小小的刺绣成了亲朋间勾通感情的桥梁。新婚后,炕琴之上整齐的被格,红红绿绿,两侧一边四个枕头摞起来,枕头顶向外,五光十色,满室生辉。余下的枕头顶则珍藏起来,作为自己当姑娘时的纪念之物,在将来自己的女儿成亲时,作为家珍相赠,有的则在年老送终时,作为陪葬品一起入棺或火化,终老相伴。从长白山区的婚俗活动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枕头顶刺绣在一个女人的一生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由于这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婚俗,使布枕与枕头顶刺绣艺术得以繁荣和发展。

四 枕头顶刺绣的艺术特色

这些半个世纪以前的绣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绣工针法、题材及构思、立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蕴含着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语言,许多地方尚读不懂、识不破,至今仍是个谜。对民间美术语言的研究与识读,是笔者考辩的重点。

1、东北二人转戏曲的深远影响

在这许多枕头顶刺绣中,最精采的是那些山区妇女描绘她们所喜爱的戏曲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枕头顶刺绣中最为佼佼者。地处林海雪原中的长白山区的农家妇女,是如何熟知这些故事和人物并将其作为刺绣的题材,是个令人费解的谜。经笔者多年的调查、考证得知,这是源于东北二人转的影响。

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各地的曲种,属走唱类曲艺, 距今大约有200年的历史,即清代嘉庆年间前后。是河北的莲花落传入东北后,和这里的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东北大鼓、太平鼓相结合的产物,二人转将东北汉、满民间曲艺、歌舞熔为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艺术。当时活动于长白山区的二人转小戏班走屯串乡,不受场地限制,在民宅、窝棚、场院、地头均可演出,语言通俗、诙谐,唱说做舞四功结合,又故事生动感人,所以能在长白山区广为流行,影响很大。虽几经官方禁绝,仍能在乡间传延不歇,是当时山民唯一能见到的戏曲演出。当时长白山区乡村的满汉人家,居住分散,一些沟沟岔岔,只在依山靠水、窝风向阳处,有三俩人家。在乡村里,姑娘、媳妇虽不及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入”,也只在家里干“炕上活”,绣花纳朵,和外界接触很少。所以当时的妇女生活在分期与寂寞的环境中,没有什么文化娱乐。唯有二人转小戏班活跃于乡间,三三俩俩“大道沿唱手”(到处演唱的艺人)、“高梁红唱手”(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演唱的艺人)游乡串村演唱。每逢此时,家家倾室而出,连姑娘、媳妇也抛头露面,挤进人群观看。农家妇女纯朴、善良,看到《蓝桥会》兰瑞莲殉情,凄然泪下;看到《回杯记》张廷秀与未婚妻王兰英团聚,破泣而笑……她们为二人转艺人的精采表演所倾倒,为曲折故事而醉心。回到家,一边绣枕头、纳花鞋,一边哼唱着,那二人转、单出头的演出场面跃然眼前、绣在缎上。

在我们收集的诸多枕头顶刺绣藏品中,有的就是表现了二人转的演出场面:一幅是单出头(二人转的一种),绣的是一位年轻女子,头扎双“髻”,红头绳,一手执扇,一手执手绢,边舞边唱,扇子夸张变成一只蝴蝶,没有表现演员的手,有如“有扇如无扇,用扇不见扇。”人物四周绣上了四朵花,两朵云,色彩素雅,既利于烘托人物,又构图饱满,富于装饰性,并表现出演出的环境是在野外“滚地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者韩素荣,恒仁人,满族,1985年时71岁,已故。

另一幅绣的是二人转,一旦一丑两个人物,一手执手绢为“外下甩花”,即全手握住手绢一角,手绢从腰前躺斜前方,由里向外画半圈甩出,手绢成条状。一手执扇,为“立翻扇”,扇头向上,扇面向前。二人碎步走场,边舞边唱,人物衣着典雅,舞姿生动。旦丑中间及上面饰以花与蝶,交待了环境,美化了画面,可以猜测出,剧目的内容应是“男女篇”。作者富月娟,新宾人,满族,已故,是60年前绣的。

第三幅,也绣的是二人转,旦角立翻扇,突出的是丑角的舞姿十分生动,扭、稳、浪、俏溶为一体,平衡和谐,节奏鲜明,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的二人转演出场面,人物右侧为石、柳,上面为云,画面均衡、匀称。作者肖玉环,富江人,满族,84岁,是18岁时所绣。

是二人转的薰陶,造就了一批妇女刺绣艺术家,造就了一批别具特色的刺绣珍品。

2、奇妙独特的表现

这些以戏曲中人物为题材的绣品,在立意与表现上,有许多奇妙之处,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意想不到的,这些绣品的作者多无文化,更谈不上艺术素养,她们的奇想妙得,创造了璀璨的民间美术,给我们以无尽的启迪。

郭喜珍老太太,满族,1987年采访她时74岁,在56年前——她18岁时所绣的一个枕头顶,表现的是《王二姐思夫》,这是当时的嫁妆。她说:那时她家住在通化县光华,是个大山沟,曾跟哥哥跑出去看过二人转《王二姐思夫》,觉得王二姐海枯石烂不变心,从心眼里佩服,就把它绣到了枕头上……王二姐站在绣楼上仿佛是在远眺,盼望外出多年杳无音信的丈夫张廷秀早日归来。用纳纱的手法予以表现,经纬分明、色彩艳丽,为醒目了然,在人物旁边,绣上了“王二姐”、“春红丫环”字样,二人一高一矮,主仆有序,是件珍品。

《劈山救母》,是二人转的传统节目,杨二郎得知了母亲被压在桃花山下受苦,她历尽艰难,夺得开山斧,劈山救出母亲,得以团圆。取这一题材的枕头顶刺绣很多,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在民间的影响,刺绣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人物,把杨二郎描绘成一个可爱的娃娃形象。选择了劈山的情节,突出了手持大斧“劈”的动作,主题鲜明。为了表现山里面的母亲,把山绣成透明的,不讲求比例,“人大于山”。喜欢运用对比色,扬二郎的衣服能根据不同色的底布去设色选线:红地儿绣蓝衣服;白地儿绣红衣服;黑地儿绣黄衣服,造成响亮的色彩效果。运用各色花线并置来表现山,给人以树木丛生的感觉,装饰性很强。作者蔡洪氏,集安人,汉族,这是结婚前绣的,距今60余年。

《草船借箭》、《截江夺斗》都是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取材自《三国演义》。农家女崇尚这些古代英雄,将他们的形象描绘在枕头上,把二人转连续性的演唱,变成了瞬间的可视形象。《草船借箭》一幅,孔明、鲁肃的船与放箭的曹兵是两个主要情节,作者将它们拉到一起,简括了复杂的战争场面,突出了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为突出“借箭”的主题,将船前、船后的草把子,都绣到了船的上面,打破了空间透视的艺术法则,如此大胆的表现,令艺术家耳目一新。《截江夺斗》一幅为了突出皇嫂怀中的孩子,上绣一条金龙,形象地说明,这孩子阿斗是真龙天子——未来的汉室皇帝,交待出赵云夺斗的意义。这种图中有图的手法,已为今天的连环画、漫画中所常见,民间艺术家早已“前卫”地找到艺术地强化主题的途径。作者佟郎氏,满族,通化县英戈人,有文化,这两件作品是60多年前的绣品,时年19岁。

这几个例子可以说明,民间美术作品上所运用的许多奇妙、大胆的表现手法,已在今天现代美术中广泛应用,民间美术对现代美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3、广泛的题材

枕头顶刺绣的题材十分广泛,除了人物之外,还有山水、花鸟、草虫、博古、楼阁、图案、书法、篆刻等,囊括了绘画、书法的各个领域。

花鸟鱼虫

这类题材在枕头顶刺绣中数量很大,表现手法又各不相同:其一是取描绘对象名称的谐音,以求吉利。如所绣图形为鱼,意为连年有余;为蝙蝠,意为有福;为鸡冠花,意为发财升官。其二是用象征寓意的手法,以物寄情。如绣桃子,喻为长寿;绣石榴,喻为多子多孙;绣松鹤,喻为益寿延年。其三是变形的花、鸟、虫、鱼,适应在各种几何图形中。其四是仿文人画中的花鸟画,有较完整的构图和形象,甚至有落款、印章,在色彩上或追求浓艳或追求淡雅。其中一幅枕顶上绣有多只乌鸦,黑羽红眼,这幅花鸟表现的却是满族的图腾崇拜。相传“布库里雍顺数世后,子孙暴虐,部属遂叛,尽杀其族。子孙内一儿名樊察,脱身走旷野,后兵追之,会一神鹊儿头上,追兵疑为枯森,遂回。于是樊察得出,后世子孙以鹊为神。”(《满州实录》)作者曲贤梅,满族,通化市水洞人,1985年采访时72岁,这是她18岁时绣的。

山水楼阁

表现了山村的风貌:山水、古木、茅舍、柴门……体现了劳动妇女对家乡的热爱;表现了琼楼玉宇、朱阁绮户,仿佛仙境一般,说明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图案

以几何图案为主体的枕顶刺绣数量最大,多为纳纱。色彩艳丽,构图丰富。其一是枕顶中央为团花图案,四周为辅助的形体,这个团花可为正方形、菱形或多边形,色彩对比强烈,与衬地互为补色。其二是由线条交叉所构成的方形、菱形、六边形的四方连续图案,色彩浓艳。其三是几何图案图形中镶饰有适应变形的花、鸟、鱼、蝶灯、字等形象,内容丰富。抽象的几何构图与具象的花鸟造型相结合,配以明快艳丽的色彩,别具一格。其四是文字,将各种书体的文字绣在枕头顶上,有吉语,如福、寿、喜、等;有诗词,如“水乡凉气爽,孤亭接青荫”;有成语,如“文成大块,绵织天孙”;还有的将篆刻也绣到了枕顶上。其五是文图并茂,互相结合,如牡丹花四周绣有荣华富贵四字,金鲤鱼边上绣有“鲤跃龙门”字样。

在纳纱枕顶刺绣中多有用灯笼组成的四方连续图案,经考证得知:清代宫廷中由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要悬挂宫灯,这期间宫眷们要穿上用织有灯笼图案的丝绸做的宫装,这种衣料称为“灯笼锦”。灯笼锦上所绣的宫灯名目繁多,如福字灯、寿字灯、双喜灯、大吉灯、长庆方胜灯、寿山福海灯等。这是因为当时寓意吉祥的图案大为流行,绣灯等即取其灯与登的谐音,喻为“登科”、“登弟”、“庆丰登”、“五谷丰登”等吉语。这种习俗从宫廷传到民间,这幅枕头顶刺绣就是表现了这种审美意识。作者李淑范,满族,通化县三合堡人,是50多年前绣的。

4、枕头顶刺绣的品类和针法

刺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已有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中原,有苏绣、湘绣、蜀绣、广绣四名绣,北京、温州、上海、广西等地的刺绣也颇有盛名。

关东,特别是长白山区的刺绣是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起步晚、历史短。但其枕头顶刺绣因受婚俗的制约,促进了在刺绣的种类和技法上的飞快发展,与中原各地的同类刺绣相比,毫不逊色,并在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长白山区的枕头顶刺绣品类繁多,针法多样:

纳纱 亦称戳纱、纳绣,用白色丝网作地子,按经纬线有规律地用花线戳纳成图案,多适于表现几何形图案,富于装饰性,也可自由刻画花鸟、山水、人物、文字等图形。纳纱,有活纱、满纱之分,活纱就是刺绣部分只占用了纱网的部分空间,露出若干纱地,呈白色;满纱即整幅均为各色花线组成的图案所覆盖,不露纱地。纳纱是一种传统刺绣,但应用在枕头顶刺绣中却是长白山区民间艺术的姣姣者,作品多,质量好。在中原的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及内蒙等地的枕头顶刺绣中很少有纳纱者。纳纱长于用渐变的色彩塑造形象,使画面有光芒闪烁的视觉效果,强烈、艳丽、明快,受到群众的普遍喜爱。

缎绣 是在各色的缎子上刺绣,根据不同颜色的缎子来选择花样和配色。在缎子上刺绣,可使用各种针法,如:套针、抢针、乱针、长针等,可单用,可并用。缎绣为枕顶刺绣的大宗,具有较强的写实能力,多吸收绘画的造型手法,表现力丰富。花鸟、草虫、人物、动物、山水、书法等均有描绘。

编纱 这是一种少见的针法,在描好稿子的白布上,用大码针法缝绣花和叶,其余为衬地,用编纱针法处理——先拉大码竖线,然后拉横线,横竖线相交而编成各种几何图案,所以称之为编纱。编成的纱仅四周与底布相边,中间是悬空的。然后用“滚”好的线圈在花、叶和衬地轮廓上。衬地上编成的几何图案,多种多样,有筷子顶,草帽儿顶,蜂窝纱,水纹纱等。编纱粗犷大方,衬地的处理别具一格,和其它类绣法迥异。

割绣 即把两块枕顶衬布脸对脸贴在一起,背面起稿,然后用各色花线密密地来回缝,不留空地儿。缝好后,用快刀从中间割开,即成左右对称的一对枕头顶了,表现呈毛茸茸的效果。这种绣法要求构图简练,线条粗放,不宜表现较细致的对象。

补绣 用布或绸缎剪成花样,或钉、或绣、或贴在衬地上,两者色彩对比强烈,黑白分明,质朴大方,富于装饰味。满族人多用这种手法绣制衣服、幔帐、围裙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包绣 用厚纸或其他材料剪成图形贴在补布上,刺绣时用所需的各色花线,各种针法将这些纸块包起来,使这些形象有凸起的立体感。适于表现刺绣中的“点眼”之笔,如人物的脸、马的身子等,给人以新奇之感。

这些枕头顶刺绣均为50年前的作品,有的则保存了近百年。许多刺绣作者已经故去,这些传世之作成为艺术珍品。

这些布枕,这些枕头顶刺绣,展现了长白山区先民们古朴的民俗和广大妇女的智慧,她们以针为笔,以线代色,描绘了许许多多美妙无比的图画,为今天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财宝,那大胆的立意、奇特的表现、绚丽的色彩、娴熟的针法,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之源。

标签:;  ;  ;  ;  ;  

长白山区枕头头刺绣_长白山景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