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0436)
【摘要】目的:探讨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干预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干预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人文关怀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症状变化及社会功能变化。结果:护理后两组的简明神经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均降低(P<0.05),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均下降(P<0.05),两组比较干预组更低(P<0.05)。结论: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人文关怀干预能促进患者的症状恢复,并可改善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人文关怀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4-0166-01
精神分裂症的具体病因仍未明确,但外部社会环境、个体心理易感因素与本病发生有较大的关系。抗精神病药物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但对于已经出现的社会功能缺陷无明显的作用,仍需通过有效的护理配合,促进患者的恢复[1]。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体现,主张个性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精神生活,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本研究主要分析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人文关怀干预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住院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干预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0~55岁,平均(34.2±6.0)岁,病程6~72个月,平均(32.5±6.0)个月。对照组22例,女16例,年龄19~56岁,平均(35.0±6.0)岁,病程6~71个月,平均(33.0±6.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良好的均衡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用药干预,社会支持等。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人文关怀干预,内容如下:
(1)心理干预:使用心理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尽量引导患者主动诉说,做一个合适的倾听者,避免打断患者,对于患者的观点表示赞同和理解,对于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予以言语疏导,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2)生活干预: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及作息规律,并予以纠正,培养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规律。保持每日早起早睡,一日三餐按时摄入,每日餐后1h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做好个人卫生指导,鼓励自主完成个人卫生管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3)社交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及小团体游戏活动,要求患者参加,并自愿组队,可进行诗歌朗诵、情景表演、生活常识问答等活动,并进行抢凳子、指手画脚等团建游戏活动,通过患者之间的互动,强化社交技能。
1.3 观察指标
(1)对比护理前后的症状变化。使用简明神经病评定量表(BPRS)评价护理前后的症状,包含18个项目,每项评分0~7分,评分范围0~126分,分数越低为症状改善越好。
(2)对比护理前后的社会功能变化。以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价护理前后的社会功能,包含10个项目,每项评分0~2分,分数越高为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比较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症状变化
护理前两组的BPR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的BPRS评分均降低(P<0.05),两组比较干预组更低(P<0.05),见表。
表 症状变化(x-±s,分)
2.2 社会功能变化
护理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DSS评分分别为(7.23±1.25)分、(7.32±1.3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0,P=0.758),护理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DSS评分分别为(2.20±0.50)分、(3.45±1.01)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t=6.910,P=0.000),且两组均低于护理前(t=23.333、14.491,P=0.000、0.000)。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情感、思维的障碍及认知破碎,在恢复期患者的认知功能基本恢复,能基本认识自身病情,此时患者的精神状态及心理比较敏感和脆弱,极易因外界的不良影响出现负性心理,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2]。因此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如何加强患者情感和心理的建设,满足患者的人文需求,对于促进患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的BPRS评分和SDSS评分均降低,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说明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人文关怀干预对于促进患者症状的恢复,改善其社会功能有显著的作用。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在于肯定人与人性的价值,尊重人的理性思考,文怀人的精神生活[3]。将人文关怀干预应用于恢复期精神分裂患者的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始终保持人道主义精神,在对每位患者护理的过程中保持尊重的态度,满足患者的人文需求,在心理干预、生活干预、社交技能培训中,为患者提供精神、情感的支持,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从而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4]。
综上所述,将人文关怀干预应用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护理中,对于促进患者症状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静静,程晴晴.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分析[J].重庆医学,2017,28(A03):313-314.
[2]符泽娟,陈雪虹.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17):2917-2919.
[3]陈宏美,杨桂君,史鹏达,等.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7,39(14):2224-2226.
[4]刘寰.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1):149-150.
论文作者:应晨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患者论文; 恢复期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人文论文; 两组论文; 功能论文; 症状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