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情报工作的公共传播原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原理论文,图书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收稿日期:1996—01—18
[摘要]论述图书情报工作作为社会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组织性等传播特征。指出图书情报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传播原理。
[关键词]图书情报工作 公共传播原理
文献的公共传播是指文献在社会交流系统中通过一系列公共性传播机构进行非盈利的、有组织的、整序化的中介交流活动。它扩展了文献大众传播市场流通的范围,使受众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机会,以充分发挥文献的作用。文献公共传播是对人际文献交流的重要补充。由于文献的人际交流是非正式的、随机的、无组织的交流,因此大大限制了文献传播的效率和效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献需求。因此,在历史上很早便产生了将文献集中收藏,并有组织地提供传播的藏书室或藏书楼。这种机构便是现代图书情报及档案机构的原始形式。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式传播的不断认同,文献传播的公共渠道形式正日益成为满足社会文献需求的重要形式之一。
公共性文献传播使文献交流活动制度化、网络化和有序化。图书馆、档案馆、各类文献情报中心、学校、美术馆乃至教堂等均为组织传播的交流中心。它们是公共性的,在社会文献传播方面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图书、档案、情报等公共机构的专业人员作为职业中介人,承担了社会传播“把关人”(gatekeeper)的重要角色。
图书情报工作作为公共传播系统,中外学者对它有过很多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通常,文献传播是按组织正规体制、职能机构、组织系统等要求建立起来的正式文献传播渠道。由于文献的传播与利用是建立在公共利用基础之上的,因此它基本上是一种公共传播渠道的传播形式,与文献市场渠道不同。后者对于受众是一种消费品,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接受的同时便接受了对文献的使用权和占有权。而组织传播基本上是将文献的使用权转让给受众,受众不能据为己有。传播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受组织传播规定的限制较严格。文献传播的组织机构的宗旨是充分扩大受众利用文献的空间及时间上的便利,不以赢利为目的,免费提供利用,并通过文献收集、整序、书目控制、组织流通等一系列手段来实现文献的公共传播。它使得文献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积累性、有序性、公共服务性的特殊功能,使文献传播可充分发挥社会作用。
文献的组织传播不仅使文献变成公共财富,扩大了传播面及利用效率,也为受众选择性利用文献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选择性收集、整序和组织利用,可使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从而实现共享。组织传播还为文献纵向流通提供了主要渠道,扩大了文献大众传播的受播范围。文献的组织传播机构在人际文献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纵向渠道中设立了中间环节,实现了文献生产与传播、消费及利用的分工,带来了专业化的文献传播活动,这是在社会文献需求日益强烈、文献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下出现的,它摆脱了经济关系的制约,建立在文献提供与阅读利用的社会公益关系基础之上,实现了文献最终成为社会公共财富的意义,也实现了广泛传播各种载体类型文献和反复传播的目标,大大提高了传播深度和广度。同时由于科学地进行组织、配置和提供,亦为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创造了条件。
文献的组织传播机构具有中介作用。因此,文献的公共传播模式是一种中介模式,包括中介机构、中介人、中介语言和中介技术以及通过中介组织的受众等几方面的要素。作为社会知识传播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文献组织传播不仅体现了文献、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体现了中介机构与社会文献资源的联系。
中介是指能联系并促成转换的中间环节,这种联系环节使得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更重要的是,中介环节促进了传播活动的有效发展。组织传播机构正是这样一种中间环节,它不仅是人与知识的联系中介,也是大众文献传播与受众的联系中介,同时也是社会文献资源再分配的联系中介,其根本作用是促进了知识的社会化与文献的资源共享。
吴慰慈教授在论述图书馆的中介地位时指出,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分类、编目、保管、借阅等,都是实现传播文献的中介业务活动[1]。图书馆不仅是文献与读者的中介,也是读者与知识的中介。此外,人们还进一步发现了中介机构的组织传播在联系知识与读者方面的重要作用,即由于中间环节的中转作用,文献传播可以在时空中无限进行。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知识的增加和文献生产技术的进步,文献变得数量庞大,形态各异,内容浩繁,文献老化周期也日渐缩短,这使人们在有效利用文献方面受到了限制。要使人们既能充分地获得文献,又能有效地利用文献,就需要通过系统而有组织的社会性机构来承担文献提供任务,从而使受众有选择地、自由地利用古今文献。图书馆则成为人与知识间联系的一个中间桥梁,它在社会资源无限扩大与读者个性化需要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目标。
文献组织传播机构实体的活动就是要使集中的文献与分散的社会成员相联系,不断使其收藏的文献在读者之间通过传播而扩散,使公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献,增加传播文献对象的数量。美国图书馆学家兰德希尔(B.Landhear)称此为“扩散圈原理”(principle of wideningcircle)[2]。组织传播在人与知识之间联系补充和扩大了文献大众传播的范围,建立了社会文献生产与社会知识应用之间的有效关系。使知识从产生到利用之间的时间与空间、个人与社会、传播与消费的矛盾及障碍得以通过组织传播机构的调节与维系实现知识交流的社会目标。
受众选择文献组织传播公共渠道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渠道的方便程度和成本效益;
·渠道提供文献的文本价值及吸引程度;
·受众获取文献的习惯;
·经济条件及对渠道的了解程度;
·渠道传播文献的速度及准确度;
·从文献产生到渠道传递之间的时间差。
上述几方面正是组织传播活动力求满足受众需求的重要因素。随着存贮技术、文献整序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文献组织传播势必在社会文献传播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概括起来有如下4点:①促进知识的社会化。在个人知识→社会知识→个人知识的过程中,组织传播处于中间转换的过程,使知识的可利用性进一步扩大。作为文献组织传播重要一环的文献整序,通过对文献重新组织与描述,使传播的选择性、针对性更强,从而实现文献传播广、快、精、准的目标;②使文献社会传播系统化、有序化。美国学者谢拉认为:“顺序是上帝的第一条法则,而这条法则在图书馆组织中最重要不过了。”他认为,只有通过有序化,人们才能掌握文字记载知识及其它方面[3]。文献组织传播通过图书、档案、情报等中介机构的一系列整序活动实现文献知识的从无序到有序的系统积累与利用;③保持知识积累在时空意义上的延续性。组织传播是通过不同时代文献世代相传实现文化发展的积累和继承的,这种历时性传播离不开对文献的收集、贮存和积累,同时重要历史文献的重印及阐释也依赖于这种机构的静态积累。文献空间意义上的传播体现在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以及经过整序活动实现文献的合理利用。藏书布局从闭架转向开架,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来实现文献传播活动。通过对文献的集中,可实现空间意义上传播的集中和开放,对文献有效组织传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作用;④参加文献资源的创造性开发。文献整序过程中的文摘、分析、综述等情报活动就融入了创造性的加工,使受众在利用文献资源的过程中减少了对一次文献的盲目选择、分析和信息整合的时间,从而有效地开发了文献信息资源。组织传播的中介人不仅是文献的保管者和被动的传递者,也应当做文献资源的开发者和主动提供信息的加工者。
图书、档案、情报等各种文献类型的机构在历史上是一体化的,后来随着社会传播系统的发展而逐渐分化成各个专业机构,但是其基本组织传播机制是共同的,即是一个公共性的输入—整序—输出的传播过程。
公共性的文献传播得以发展不仅是社会公益需求的结果,而且也具有经济意义,因为它通过社会服务方式,减少了文献资源的重复浪费和消费收益,提高了文献交流的整体社会效益,因此,它不会在市场经济的渗透下演变为一种经济实体。公共传播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该是人的思想与观念的记录,应该是使人的创造性想象力的表现得以为一切人自由使用的一种主要形式,故它应当完全以公共经费支付,而不允许向享用服务的任何人收取直接费用。这一原则对于公共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社会文献传播渠道的不同形式的特殊优势发挥出来,使之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而不是一窝风地走市场之路。
文献公共传播在组织交流渠道中,通过中介机构进行组织、整序,使社会上无序的分散的文献汇集到公共传播机构,成为有序化的知识系统。整序是组织传播的核心过程,通过文献分类、编目、典藏等一系列业务工作,将聚集的文献进行整理、排序与保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文献在传播过程中主要靠流通、展示等形式输出信息,可分成单向的和多向的,主动的和被动的输出方式。单向和多向以是否有确定的对象来划分,主动和被动则以是否主动提供给受众文献资料来划分[4],但基本上它是一种定向传播形式。
与社会传播渠道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较,文献公共组织传播有如下特点:①文献传播的内容文本是一个有序的信息检索体系的一部分,并且是一个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文献是作为公众利用的公共财产加以组织传播的,因此具有公共积累及流通的特点;②文献传播的反馈互动虽不及人际文献交流形式那么及时有效,但却具有一个可控的、较为有效的反馈机制;③文献的传播幅度和速度受空间的制约,其覆盖面有很大局限,因此社会效益不及大众传播。但随着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组织传播文献资源的影响范围在日益扩大,将会与大众传播展开更加激烈地信息传播战;④文献组织传播形式为受众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查寻、文献检索及利用各种参考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主动寻求文献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他们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得文献,不受文献出版、发行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是提高文化水准,系统学习专门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美国学者谢拉指出:“大众传播媒体所能吸引的只是较低 知识水准的人,图书馆所要服务的应以高层次知识的读者为对象。”这里的图书馆作为文献组织传播的机构,在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准、文化修养及人类科学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传播的受众具有主动性选择文献、索取文献的特点,相比之下,大众文献形式中的受众带有较大的被动性,受众受传播者传播文献导向控制,要么购买和利用,要么不购买,其自我调节文本的接受目标的能力也受到“把关人”的限制。因此,谢拉认为,大众传播是专制的,图书馆则是民主的[5]。
文献组织性公共传播与大众传播形式的区别不仅仅是公共性与市场性,组织性与技术性上的区别;而且在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等方面也有所不同。按周文骏教授的分析,大众传播的受众通常是不可测知的,而文献公共传播中的读者和用户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被认识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与传播者脱节,反馈较弱,传播者较难于事先获知每一位听众、观众与读者的意向和需求,不容易进行有效控制[6]。
尽管文献公共传播具有与人际交流、大众传播相区别的诸多方面的特征,但是它们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注:本文是在周文骏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一部分,发表时有删节。
On the Public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of Library andInformation Service
Zhou Qingshan
(Dept.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Abstract]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is an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systems.It has the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public and organizationalnature.Comparing communication,it plays a role with anunsubstitutive communication form.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is just the publiccommunication principle,which is also the theoreticalfound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otherrelevent subj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