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_教师评价论文

实施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_教师评价论文

实施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育教学。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构建旨在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

一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常常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性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大胆发表个人意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观察,自由讨论,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自主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教师要乐于创设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并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再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具体情境因势利导,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带来的是全新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方式,必将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极大提高,必将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 注重实验的科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化学实验来展开,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以科学探究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加强科学素质的训练。

例如,在高一化学“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做如下的教学设计:

【提出主题】

师:对物质的性质,科学家都是通过精确的实验测定出来的,在没有精确测定仪器的情况下,运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物质的某些性质。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最强,谁的分析推理最合乎逻辑,谁的结论最科学。

【实验分析】

给出步骤:1.切一小块钠观察切面;2.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钠,加热燃烧;3.切一小块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4.切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要求:记录实验现象,思考结论。

(学生开始实验后,怀着强烈的兴趣进行观察记录。这时可以鼓励同桌的两个学生展开讨论,相互补充。)

【科学探究】

由学生归纳、整理钠的性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如:

1.由钠的燃烧与钠露置于空气中现象的不同得出钠与氧气反应时因条件不同导致产物不同的结论,从而对学生进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的教育;

2.钠与水反应的讨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于钠从不规则的形状转变成闪亮小球的现象,学生讨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不了解什么是表面张力现象,所以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用玻璃片上的水银珠、荷叶上的水珠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钠已融化,从而可发现钠的熔点不高,低于100℃,而且发现此反应放热;

3.在学生描述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时,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有局部变黑现象,那么教师应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有的现象是偶然观察到的,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得出钠与水反应放出的能量使生成的Cu(OH)[,2]部分分解的正确结论。)

【迁移发展】

让学生推理思考:钾应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元素性质反映原子结构”这一辩证关系。)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科学探究的素质也得到很大提高。

三 运用多样的学习方法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革,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我在教学“硫酸的工业制法——接触法”这一节时,按照教学思路,介绍了接触法原理、工业流程和接触法造成的环境污染。课后不少学生围着我讨论问题,问题的核心是原料应采用黄铁矿还是硫,学生们提出如果用硫作原料,就能减少废水、废渣的产生,保护环境。这时,我意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表现为一种“灌输”形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因势利导,围绕着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硫酸、酸雨、坏境保护”。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有些学生去了无锡硫酸厂,了解到为了根除污染,在1997年,无锡硫酸厂就已采用液体硫黄制酸工艺;有些学生去了芦村污水处理厂,实地考察了污水处理的全过程;有些学生上网浏览,查阅酸雨的资料和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有些学生到电视台找来相关的录像资料,在学校播放;有些学生自行组成了志愿者队,来到我校附近的社区,向周围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搞好我们周围的环境……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由课堂教学所引发的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使我尝到了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甜头,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四 改变课程的评价形式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的评价应强化评价的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

我们常用的纸笔测验,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学生出题,学生互考,学生互评”,这是我在单元测验中常用的评价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出题】

这是这一评价形式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一定要做好出题的指导工作,给学生明确的出题提纲,如出题范围、题量、题型、难度等,提出具体的出题要求:

1.要求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再根据目标要求,认真复习教材,明确评价范围及对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然后,通过研究各种习题,开始选题和组题。

2.将全班分成四大组,组长负责,每组出试卷一份,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加,人人会做。这样,在学生互评时,教师可任意选择学生讲评,以做检查。

3.每组试卷准备好后交教师批阅,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指导学生,但教师只是点拨启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互考】

准备好试卷后,课堂评价开始,四个小组,相互交换试卷,每人独立完成。完成后,再交出卷组批改,每人独立批改一份。批改完成后,再交换试卷,学生进行自我分析。

【学生互评】

由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共同对两张试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从出卷者的角度,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从被评价的角度,对自己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形成书面意见,并推荐主讲人。最后,采用学生答辩的形式,进行全班互评。如有困难、争论时,教师可以帮助评判。

这一评价形式,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作风,提高学习能力;强化学习主体意识,让学生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化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提高责任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标签:;  ;  ;  ;  ;  

实施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