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的贸易政策选择_劳动密集型论文

经济发展中的贸易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政策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贸易政策理论是有漫长历史、充满争议的经济理论研究课题之一。经济发展的事实也表明,对于国家来讲,无论何种贸易政策既有成本也有收益,其选择的目的就是使这种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

从理论上讲,民族国家或主权政府有随意选择任何类型贸易政策的权力,但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只有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客观要求的选择,才会取得成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为生产力发展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创造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却不能逾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一国具有不同的静态比较优势和可实现的静态比较利益,以及所追求的动态比较优势和可谋取的动态比较利益。如何把握好静态的比较利益与动态的比较利益之间度的关系是一国制定政策的关键所在。当然,对于“度”的衡量我们现在还无法建立起一个数量指标体系,但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我们还是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根据生产力发展规律,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根据每一阶段经济结构的特点,即每一阶段生产力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潜在的比较优势,采用最优的国际经济资源的置换政策,其中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交替使用,以促进最佳利用国内经济资源与国际经济资源的现代经济结构的逐步建立。

一、初级阶段的贸易政策选择

(一)制约因素。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后开始致力于民族经济发展时,面临如下几个因素的约束:(1)二元性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国民经济由一个比较发达、现代化的出口部门和一个大而落后的农业部门组成,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缺乏正常的交换机制,工业品主要从前宗主国进口;(2)出口结构单一、低级。以一两种简单加工的农矿资料初级产品出口为主,伴以少数或无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活动;(3)劳动过剩型的经济。即从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观点看,劳动为一种丰富而且多余的要素,加之高度的人口增长率,又使这种过剩型经济特征持续下去;(4)资本稀缺,技术落后,产品构成的主要要素是土地和低质量的劳动力;(5)金融市场不发达,积累率低,农业部门是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劳动力供给的主要部门。

(二)发展目标。从政治上看,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彻底摆脱对前宗主国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独立主权地位;从经济上看,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农业初步现代化以及工业化来消除两大部类相互脱节的现象,优化产业组合,以逐步建立健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初步现代化主要是通过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则要靠进口替代的方式来推动。在进口替代时期,工业部门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于国内市场,以取代传统的工业消费品的进口。工业化之所以要采取进口替代的方式,原因在于:(1)本国存在着一个现实的消费品市场。在其尚未准备进入承担更复杂的任务时,则易于建立;(2)可以节约大量的进口外汇。

(三)贸易政策选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开发的优势是土地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它的现实的比较利益所在。因此,应当大力鼓励和扶植原料性的初级产品出口,以换取更多的外汇。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是其动态的潜在的比较优势,并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的比较利益,因而需要采用初级产品出口的换汇收入平衡劳动密集型工业化进口替代所需要进口生产资料的外汇开支的政策。虽然在此阶段,资本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尚未建立起来,在自由贸易下对这些行业产品的进口不加限制能够获得较大的现实比较利益。但由于受到劳动力过剩等就业压力的不利因素,和存在着劳动力资源丰裕的有利因素,因而,引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等应具有节约资本的倾向,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服装、皮革等工业。在推行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非常激烈,在自由贸易下劳动密集型工业有被摧毁的危险,因而需要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其政策手段是,高关税、外汇管制、复式汇率、进口许可证制度、进口限额、出口担保制度、免税与补贴等。其具体方式会有多种变化,但共同特征是:(1)凭借严格的进口管制,以维持外汇收支平衡,保护劳动密集型工业;(2)对进口替代产业所需投入品、生活必需品的进口实行偏低汇率,前者在于降低生产成本以促进幼稚工业的发展,后者在于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以维持社会秩序稳定;(3)对于具有垄断优势出口产品适用一般汇率或征收出口税,以积累工业化资金之需要,对于一般性出口商品采用较优惠的汇率以资鼓励。

那么,保护贸易政策应该在何时实施呢?一般来讲,当幼稚产业建立以后即可给予。正确的保护贸易政策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保护的目的。保护幼稚工业的目的不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为了保护本国生产力、竞争力和技术力的尽快成长,把它们尽快地扶植到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同类产业竞争的地步,然后逼迫他们去经受世界市场的竞争,以使潜在的比较利益迅速转化为现实的比较利益,这就要求被选择的幼稚产业必须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

2.关于幼稚产业的判断,下面几个标准可供参照。(a)穆勒标准,即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而无法与国外企业竞争,但通过保护经过一段时期,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这样的企业即是幼稚产业。(b)巴斯塔布尔标准,以保护、扶植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为标准。(c)肯普标准,除了包含前面两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外,加进了产业在被保护期间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应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标准。

3.保护的暂时性。上述几个标准着重说明了眼前的保护成本能被将来的利益所抵偿而有余,这就强调了对幼稚产业保护时间的暂时性,李斯特曾主张以30年为最高限界,日本经济学家大来佐武郎认为不要超过10年,台湾经济学家主张期限为5年。我们认为时间限界既要考虑到工业能力培养所需的学习过程,又要考虑到该种工业技术更新的平均周期。一般来讲,保护期限不宜超过该种工业技术更新的周期,即这种工业技术的经济寿命。当代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技术传播大大加快,技术更新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在这种激烈竞争环境的压力下,保护期限可能越来越短。

4.强化国内市场的竞争机制。保护下形成的工业很可能由于缺乏国际竞争的压力而在生产上无效率,为此,政府就必须大力强化国内市场的竞争机制,并同时适度开放国内市场,给企业施加一定的国际竞争压力。

5.保护程度的计算。保护作用水平的决定,通常是由关税率于有效的货币高(低)估率于因数量控制引起的国内价格的上涨——国产货物的税率。此外,须将名义保护率与有效保护率区别开来。名义保护率是关税税则规定的税率,这种税率往往对国内生产者实际受到的保护程度不加衡量。有效保护率是指对生产投入物增加价值部分征收的税率,其计算方法为:按国内价格计算的单位产量增值价值与按国际价格计算的单位产量增值价值的差别,以后者的百分比表示(即)。只有有效保护率才代表真正的保护程度。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当代,我们认为保护程度不宜过高,且应随工业的发展壮大而逐步降低直到取消。

6.政策手段的选择。关税是一有效的手段,一是其能起到保护的作用,二是能增加财政收入。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生产补贴为最佳选择,这是因为,第一,仅从国民福利角度看,生产补贴优于其他政策手段,第二,政府通过生产补贴能够确切了解到资助工业发展所需费用,而这些费用又必须由财政收入来弥补,因而政府就会选择发展幼稚工业的稳定政策,效率低下的工业就难以长期地得到保护。

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实施贸易政策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防止偏差的出现或对偏差加以调控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第一种偏差是由保护国幼稚产业发展走向保护本国落后对国内市场的长期垄断,结果反而使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受阻,始终处于长不大的“老幼稚产业”状态。这样,不仅要支付静态的保护成本,而且还要支付动态的保护成本。静态的保护成本是指在一段必要的保护时期内,由保护关税课征所造成的投入和产出的相对价格的扭曲,导致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而使国民经济负担的一种成本;动态的保护成本是指对国内产业持续保护以避免国外竞争,反过来又涉及一种以放弃生产力发展机会的国民经济的成本。控制这种偏差的出现,关键在于政府正确把握保护的目的,并要痛下决心,排除各方面的政治压力,对那些永远保护不起来的行业坚决予以取消保护。第二种偏差是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具有节约劳动的倾向。在劳动剩余型的经济情况下,劳动的成本为零,甚至为负数,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即将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替代产品。因而,节约劳动的资本密集型技术与设备将会对本阶段的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发展中国家在进口中,引进的技术与设备应具有节约资本的倾向,以使资本——劳动比率不断下降。

二、中级阶段的贸易政策选择

当发展中国家完成了农业的初步现代化,由进口替代方式而资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成熟起来,两大部类有了正常的交换机制时,就进入了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此时,静态的比较优势和潜在动态的比较优势产生很大变化,因而贸易政策也应相应的调整。

(一)制约因素。(1)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加之未采取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经济发展的人口就业压力不断加大;(2)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已出现相互争用的现象。土地产品的比较优势度在缩小,粮食、原料等初级产品已为发展的工业和人口所吸收;(3)劳动资源已经在工业部门得到开发利用,建立起一批以纺织、皮革、食品加工、建筑材料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耐用消费品、化工、能源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也有一定的规模;(4)金融市场初步培育起来,外资易于流入,加之轻工业部门的大量积累,因而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有所提高。而劳动丰裕程度则相对下降;(5)在此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发展,经济重心实现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变,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容量在扩大,因而农村中未就业的劳动后备军会大量减少。当农业劳动力的隐蔽性失业现象消除之后,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对劳动力任何进一步的重新分配,都将导致劳动成本的提高。这表明劳动无限供给情况已不复存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之后,由于工业本身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资金变为相对丰裕的要素,因而会出现用资金代替劳动的现象,即倾向采用节约劳动的资本密集型技术,由此导致资本——劳动比率趋于上升。

(二)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在于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减缓社会摩擦,保证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目标在于通过农业进一步现代化和进一步工业化,促使国民经济结构向最优利用国内经济资源与国际经济资源的现代化经济结构转型,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三)贸易政策选择。通过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在此阶段上的静态比较优势已从上阶段资源型的初级产品的优势转变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的优势,因而,应该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替代资源型的初级产品的出口。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在劳动生产率和需求弹性、供给等方面均比初级产品大,因而在比较利益形成和比较利益实现两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区间,从而能更有力的支持青年产业(资本密集型)和幼稚产业(技术密集型)的继续成长。资本密集型和一般性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是动态的比较优势和潜在的比较利益所在,因而本阶段应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此阶段,由于幼稚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具有较高产出率的现代生产要素得到了部门开发,国际收支易于平衡,严格管制的保护贸易政策已经没有必要了。实践证明,管制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适应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时,它的负效应也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必须对外贸体制和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方向是:放松管制,降低保护水平。具体思路为:(1)进口关税的制定应着眼于建立合理的保护方式,总的说来,在这一阶段要大幅度降低保护性关税的总水平,缩减关税税率的差异,但对某些限制性商品和奢侈品则课以重税;(2)在国际收支平衡的范围内,要尽量放宽进口限制,企业可按实际需要自由申请进口所需外汇,但为了保护国内具有一定基础,但竞争力不强的青年产业(资本密集型)和新发展的幼稚产业(技术密集型),对某些进口物仍需经过严格的审批。进口配额制度、许可证制度等行政管理方式在一定的范围内仍要发挥作用;(3)加强出口鼓励,支持进口原料加工品的出口,减少出口管制,机动调整出口底价,简化退税手续,豁免有关税收,扩大外销贷款;(4)改革汇率制度,将复式汇率制度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5)在沿海或边疆口岸建立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颁布鼓励外资的投资法,加强资金与技术的引进。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在此阶段上,外贸体制的变革和贸易政策的选择最为困难,极易出现偏差。第一种偏差是延误放松管制的时间,保护时间过长,保护程度过高,这实际上是固守初级阶段的战略不变。第二种偏差是过早地实行贸易自由化而忽视对国内青年产业和幼稚产业的有效保护。防止偏差出现的政策措施是:采用不影响本国青年产业和幼稚产业继续成长的有选择的自由化政策来保护新兴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采用富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

三、高级阶段的贸易政策选择

(一)制约因素。(1)殖民地遗留下来的二元性经济结构特征已经消失,前两阶段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有所缓和,农村人口增长率大大下降,城镇化水平很高;(2)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和高级化,资本密集型产业由“青年”到“成熟”,技术密技型由“幼稚”到“青年”。资本已经成为丰裕的要素,技术要素开发能力大大加强,劳动力则成为稀缺要素;(3)整个国民经济结构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已达到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地步,控制国内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强,并对国际市场上的突发事件能迅速地作出反应。

(二)发展目标。政治目标在于,一是进一步平衡国内各类政治势力,推进民主化进程;一是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经济发展的任务在于保护和完善最佳利用国内经济资源与国际经济资源的现代经济结构,确立高新技术立国的根本。

(三)贸易政策选择。在此阶段,静态的比较优势已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资本密集型和一般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宜用资本密集型和一般性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代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动态潜在的比较优势在于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的动态开发中,始终占有这种相对优势。在这一阶段,要实行充分自由化的贸易政策。这是因为,第一、本国经济已高度成熟化,具体表现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贸易规模扩大,对外投资和投资收益增加,外汇储备增多,因而,没有必要害怕国外的竞争。第二,国际收支由逆差变为顺差,本国经济已与整个世界经济溶为一体,国内市场成为他国产品出口不可或缺的场所之一。如果本国仍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将会遭至他国的报复,国际环境的压力也迫使本国开放市场。80年代以来,日本在美国、西欧等国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被迫开放国内市场,即说明这个道理。第三,实行自由化贸易政策的根本在于其具有保护本国现代化经济结构长盛不衰的刺激功能,其次是避免大量贸易顺差所带来的贸易摩擦。需要注意的两点是:一是延迟实行自由化的政策。例如,美国在本世纪初进入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时,未有及时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结果给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带来了巨大损失。萨缪尔森对此作过说明。他认为,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但是,美国在心理上却不适应这一新的债权国的地位,国会通过了征收高关税的斯穆—霍利贸易法案,给大危机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二是放弃在必要时期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的必要扶植与保护。例如,在19世纪末,当第二次产业革命兴起时,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成为新兴的产业部门,英国由于固守自由贸易理论,缺少对这些部门的扶植与培育,结果丧失了它的动态比较利益,沦为二流国家。

标签:;  ;  ;  ;  ;  ;  ;  ;  ;  

经济发展中的贸易政策选择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