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_钟静瑜

(三明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福建三明 365000)

摘要:目的 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找到改良患者预后的方法方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分别测量每位患者24h动态血压,根据其血压变动情况分为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患者共47例,非杓型组患者共53例。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主要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变化情况,对患者夜间血压波动情况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长期影响作出评价1。结果 经过9周的持续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BI指数均得以提升。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NIHSS评分及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周后、9周后组间NIHSS评分、BI指数变化情况对比统计显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组在NIHSS评分上明显低于非杓型组,而BI指数则明显高于非杓型组。血压夜间下降率与NIHSS评分及BI指数变动情况对比发现两者均随血压的变化而呈现一致性改变。结论 人体血压昼夜变化呈现一定节律性,杓型节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更具保护性,适时调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能力提升2。

关键词:血压昼夜节律;急性脑梗死;预后

急性脑梗死作为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临床研究和探讨较多的一类疾病。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除急性期的对症治疗外,如何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各项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也是治疗的关键点和难点3。原发性高血压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脑梗死的急性发作也可能受到血压增高的影响。并且血压波动也是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情况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进行记录,并与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对应参考,从而探讨不同类型血压波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以期找到改良患者预后的方法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分别测量每位患者24h动态血压,根据其血压变动情况分为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患者共47例,非杓型组患者共53例。杓型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最小者49岁,最大者71岁,平均年龄(60.22±5.81)岁。脑梗死病程平均为(17.98±2.01)h;非杓型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小者51岁,最大者69岁,平均年龄(61.01±6.31)岁。脑梗死病程平均为(18.01±1.98)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可参与试验并进行预后情况对比。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人标准:①患者症状、体征均符合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并有影像学资料支持该诊断。②无既往脑梗死病史的初次发病患者。③同意治疗方案及试验要求,依从性强者,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者。

(2)排除标准:①有脑出血或其他非脑梗死脑血管疾病病史者。②无法配合各项检查和测试要求者。④无法按照同意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者及中途中断治疗者。⑤有其他慢性疾病并存在影响预后可能性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为减少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差异影响,在服用药物规格、厂家、批次等方面均保持一致,且尽量保证所有患者的服药时间及服药规律基本一致。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均为抗血栓形成、抗血脂、营养神经为主,静点药物有长春西汀、脑蛋白水解物。口服药物有肠溶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9周的治疗,最初11天接受静脉加口服用药,之后接受口服用药,并保证治疗方案医嘱一致。

1.4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为按照血压波动规律进行分组,入组前均测量所有患者的动态血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计算夜间血压降低率,并根据血压降低率的高低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患者夜间血压降低率在10%以上。非杓型组则不足10%。分组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并于治疗后3周、6周、9周时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量化为NIHSS量表及Barthel指数。NIHSS量表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是最常用的神经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越低则表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BI指数为生活能力评分指标,其得分越高则表示生活能力越强。分别在治疗不同阶段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并对每次评估结果进行组间对比,统计两组差异性及血压波动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最新的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评估结果将进行差异统计,其中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根据统计方法的不同采用不同表达式,应用t检验统计计量资料差异,卡方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对差异结果进行录表统计。

2结果

2.1两组NIHSS评分比较

经过为期9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杓型低于非杓型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周时两组NIHSS评分比较杓型组较非杓型组略低,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2.2两组BI指数比较

经过为期9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BI指数均较前升高,且杓型组比非杓型组升高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两组BI指数比较杓型高于非杓型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周时两组BI指数比较杓型组较非杓型组略高,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a治疗前后比较,P<0.05;b治疗6周、9周时两组间比较,P<0.05;c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比较,P<0.05。

2.3 夜间血压降低率与预后指标相关性分析

夜间血压降低率为(26.17±9.98)%,NIHSS 评分变化率为(13.35±6.57)%,BI指数变化率为(25.37±8.98)%,分别统计夜间血压降低率与NIHSS评分变化率和BI指数变化率的相关性,结果示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在合理范围时,血压变动情况与两指标变化呈正向直线相关性(r=0.371、0.655,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因为发病较急,往往在发病后几小时内便会住院接受治疗,通过积极的溶栓抗凝治疗,大部分患者均能度过危险期而降低死亡风险。但急性脑梗死的后遗症期较长,患者往往在控制病情后需要接受长达几个月的恢复治疗才能够改善预后,恢复各项神经和运动功能4。这与急性脑梗死的脑血管创伤程度密切相关,因为脑神经组织对血氧要求较高,一旦发生脑梗死,梗死区域周围的脑神经细胞便会受到损伤,甚至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和脑组织坏死,其带来的后果就是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部分大脑皮层的血栓和脑神经创伤还会遗留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生活能力降低,甚至不能自理。原发性高血压作为诱发急性脑梗死以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往往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诊断及治疗、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疗工作离不开对其血压的关注,尤其是对存在高血压病史患者的血压水平监测5。

本研究将血压水平中具有规律性的波动改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NIHSS评分及BI指数作为观察指标,分析不同血压波型及昼夜血压变动情况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与关键评分和关键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经过为期3周、6周、9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BI指数均有变动,其中在治疗6周后两组间比较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杓型组的NIHSS评分与非杓型组相比开始显著降低。杓型组BI指数较非杓型组相比开始明显升高。并且两组患者的夜间血压降低率与NIHSS评分变动情况、BI指数变动情况呈现正相关性。诸多统计结果表明,杓型组患者的预后较非杓型组要好,而血压变化率增高时,也有较好的预后倾向。

正常人体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性变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这种正常波动被打乱或者波动幅度降低。从而出现了非杓型甚至反杓型的波动规律6。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且是人体健康调节的重要措施。正常健康人群的血压波动呈现昼高夜低的波动,24小时血液波动曲线呈现双峰双谷或单谷型,也就是我们形象比喻的杓型血压。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或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心衰、动脉粥样硬化等,其血压波动的规律则不再有明显的曲线图形,即打乱了正常的杓型波动规律7。杓型血压作为正常血压波动的一种形式,去保护作用涉及人体诸多脏器及系统。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也不例外,并且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梗死灶的存在,血压波动对其脑部血流稳定情况构成一定风险和考验,当正常的杓型波动规律不存在时,可能导致脑血流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诱发脑梗风险。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出了非杓型血压变动及夜间血压降低率的下降对神经功能恢复的阻碍性影响。所以合理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通过药物控制维持机体血压的杓型变动特点十分重要8-9。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经过为期9周的治疗和观察,结果显示出杓型血压变动对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治疗应更多的关注其血压情况以及血压波动规律,通过合理用药调控患者血压,使患者预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10。

参考文献

[1]邓丽,刘晓冬,张拥波.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8):825-829.

[2]贺茂林,陈清棠.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及其病理生理[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5):315-317.

[3]张韶辉,陶庆玲.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2):65-67.

[4]薛文翠,孙晨,王兴生.急性脑梗死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2007(4):46-47.

[5]吉兰芳.急性脑梗死动态血压特征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3):121-122.

[6]杜秀民,刘前,于春蕾.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04-1405.

[7]邰胜.动态血压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D].苏州大学,2008.

[8]李晨曦,郭静,刘长风.钙拮抗剂类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J].上海医药,2002,23(6):250-251.

[9]段刚,白梅.血压昼夜模式与心率变异对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3):168-168.

[10]原琳,田轶伦,聂绍平.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5):545-549.

论文作者:钟静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6

标签:;  ;  ;  ;  ;  ;  ;  ;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_钟静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