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造性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素质论文,创造性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96(2002)-03-0047-03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事实性信息、概念及原理的记忆、复述和简单应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和推理,之后让学生学做一定的习题,尝试解答有关的问题。其基本的假定是:学和做是两个分开独立的过程,学生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的最后效果是:学生获取的知识只是教师课堂传授内容的简单堆砌,象填空一样给出一些简单的回答,学生往往没有多大的思考和分析,不具备新旧知识在体系上的融汇、渗透和交叉,没有形成他们整合的、结构化的、灵活的知识经验体系。因而学生也就很难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内容,很难基于教师传授的知识对问题作出推论和预测,更达不到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应该说,传统的教学活动达不到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追根求源,应从教师本身做起,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构建新的教学系统,用创造性教学劳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培育一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表述
创造性教学方法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的。具体讲,就是通过教师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将记忆性的概念、原理、枯燥复杂的逻辑推理变为灵活的、生动的、富有趣味性的知识音符,唤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乐学、好学,达到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探索的意境,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根本目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来探索新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联系,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解决二者的对立、冲突,形成良好的,统一的经验体系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从教师言传身教得来的知识是灵活的而不是惰性的、死的知识,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构建自己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教师的教学必须使传授的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情境之中,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的丰富理解,进入一个高水平的思维运动状态。知识的对与错应时刻牵动他们的神经,而不是让他们感到无所谓、无动于衷。此时此刻,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在一切知识都被激活的状态下得以满足,学习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学习在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的背景下有序进行。
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特征及过程
第一,为解决问题而学习,让学生在高水平思维状态下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是创造性教学核心目标。
创造性教学给予学生的不是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对知识内容的深层理解。判断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不是让学生记住别人研究出来的成果、结论,而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判断激活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信念,达到对有关现象和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推断,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具有复杂性问题的能力。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灌输、讲解,而是首先要创设一些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当学生发现矛盾和冲突时,教师给予及时的启发和诱导。此时教师的“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已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学”——高水平的思维运动,对问题的深层理解,则形成整个教学的主旋律。比如实验课,不是过去的教师先把方法、原理、路线告知学生,让学生通过做实验熟知教师的讲授内容,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新旧知识的统一融汇,形成自己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教师应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给学生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层面的构思点,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并在学生思维过程中提供支持与引导,配合学生展开思考,促进学生解决问题。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创造性教学的基本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老的这一主张旨在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手段和艺术魅力去唤起学生主动学习、学会读书的自觉兴趣。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而决非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意味着教师的最终教学成果完全靠学生学习潜能的极大发挥来体现。学生走进教育而最后成才,需要经历一个逐渐成长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养成与不同阶段相适应的自学能力。由是教师必须经历由“不得不教”到“不需要教”的角色转变,实现由“抱着学生走”到“扶着学生走”进而达到让学生独立行走的教学过程。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靠学生自控力完成。所谓自控力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各种任务、目标,但学生自己要确立该任务所包含的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达到各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正像导师指导研究生做课题那样,开始是导师明确课题应解决的任务,课题达到的目的,至于如何去做,如何将导师的课题大纲分解为众多的子项目,课题研究的路线、方法和措施等则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清楚自己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同时,学生还要不断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如何,看到它们是否与自己的经验体系相一致,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以及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这是自学与自控的实践过程。当然,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总的学习问题时,还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开始时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控制,随着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增进和学习技能的获得,教师应逐渐让学生更多地去控制、管理自己的学习,依靠自控能力展开探索活动。
第三,注重人格化的教学艺术,发挥情感因素在促进学生“乐学”中的作用是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
教学活动个性化,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独特标志。其构成内容是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和教学特色。课堂教学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艺术园地,其功能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端正的教学思想来源于教师对待科学素养的锤炼,是为人师表的内化的情感体验,其作用在于影响学生个性心灵的呼应。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就是让学生在走进教育的天空中永远都挂着一个个充满奇异的问号,并激起他们的探索活动,进而让学生在这片天空中画上满足求知欲望的句号或感叹号。教学技巧是教师创新活动的结果,是唤起学生乐于学习的绝妙、动听音符。优美的教学技巧能将知识的概念、原理和推理构列成一幅富有艺术美的动感画面,使学生在审视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接受知识的积累,达到乐学、善学。教学风度和教学特色是教师人格化教学艺术的外在展现,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道风景线,它会使学生从中发现教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功底和拥有知识的含金量。学生能否在心理上产生与课堂教学的互动,能否包容、接纳自己的老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风度和教学特色。人格化教学艺术的形成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师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要为学服务,要把教学作为一门爱的艺术作用于学生,把学生融于自己的一片爱心之中,因为要达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效应,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与变化,从情和理上做文章。忽视了“情”,则“理”无从渗透,“乐”更是无从谈起。发挥情感因素要求教师必须注意使用创造性、审美性的教学方法,用语言美、体态美、仪表美、情绪美、方法美等唤起学生求知美的情感,打开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渠道,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苦”学中解脱出来,减负提质,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第四,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多信息、多情境的学习手段是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有力支持。
传统教学中的交流形式比较单一,一般只涉及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其特点是教师提前准备好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讲解,同时穿插一些提问,而所提的问题又主要是对一些事实信息的回忆,很难给予学生多大的思考空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它很难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对知识点持续、深入的讨论,达不到教与学的双边共鸣。创造性教学所强调的交流与沟通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间的,二是学生内部的。师生间的交流首先是教师保留对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在完全自由的时空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的任务在于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洞察他们思考的路线,辨别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而后给予相应的质疑和引导,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提炼和概括。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于教师认真组织诸如小组讨论、辩论、游戏等意见交流活动形式,形成学生间对知识探讨的思维氛围。要教会学生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层次和侧面,看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报以希望,给予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参与学习的探索与交流,达到高水平的沟通与合作。随着知识经济与数字化信息的到来,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信息更为多样化,更具情境性。过去那种单靠教材中的文字、图片、讲解、板书、演示来开展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已远远落后。生活在今天校园里的学子们,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源空前扩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已经超越了教室和书本的界限。为了分析、思考某些问题,学生可能要做现场调查和实验,要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要利用多媒体知识光盘,还可以通过电话、国际互连网等先进的学习工具和手段直接访问专家、学者,所有这些信息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力的支持与帮助。鉴于此,教师的教学实践必须建立在终身学习,始终把握知识前沿的基础之上,善于把课程和教材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更多地让学生利用各种先进的学习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习与问题的解决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学习,对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
三、实施创造性教学,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贡献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充分重视人力资本、重视人类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社会。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领域的激烈竞争,科技和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高度重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和持续创新能力,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才能以极大的动力基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继美国、欧盟各国和日本相继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之后,我国也作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选择,其基本任务就是要大力促进和提高知识的产生、传播、应用、创新水平,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鉴于此,教学改革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造思维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知识经济和创新社会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开展创造性教学劳动,拓宽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规律,研究时代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才能进入高效益的教学境界,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创新的艰苦劳动。广大教师应按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克己自励,既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又要提炼升华学生的思维品质;既要教会学生用创新的钥匙开启智慧的大门,又要鼓舞学生不怕困难、面对挫折、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责任重大,无上光荣。今天倡导的“学高”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知识含量的多少,而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艺术成果,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知识理念,在知识的创新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升教学魅力,开创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新局面,完成历史赋予的人才培养新任务。
[收稿日期]2002-06-10
标签:教学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