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1)
(2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通过不记名筛选方式,对我院进行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过程进行观察与跟踪随访,并结合相关医疗设备对治疗前后进行病理评估,为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的治疗提供相关理论支撑。方法:采取不记名筛选法与医师提供的病例资料的方式选取30位在我院进行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9月15日-2016年3月15日时间段内完成治疗,观察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治疗后进行详细的病理评估。结果:经过治疗并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后有效控制20人、部分控制6人、4人控制无效,病理评估治疗后子宫上皮细胞细胞核、子宫内膜厚度、腺体结构复杂性、腺体变化等逐渐改善。结论: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后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控制良好,病理评估各指标明显改善,值得深入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孕激素;病理评估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0-0091-02
子宫内膜癌,英文名为carcinoma of endometrium,癌变位置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最终演变为恶性肿瘤,临床上各年龄层均有发生,大于50岁以上的妇女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月经停止者,55岁左右为本病发病最高峰[1]。随着人民群众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加之环境状况恶化、饮食结构发生较大改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主要类型为两种,非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样癌,后者在临床诊断中最为常见,占到总患病人数的7/10以上[2]。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上,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最高,但对于一些年龄相对较轻、未生育子女的患者来说,通常不愿因手术失去生育能力,转而通过孕激素治疗。通过对抗体内雌激素用以改变子宫内膜样癌增生势头,已经成为一种使用率较高的治疗方案。近一年以来,我院医师积极探究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的优缺点,现将详细治疗过程、病理评估以及心得体会作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回顾探讨样本为不记名筛选与医师提供的病例资料确定的30位在我院进行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9月15日-2016年3月15时间段内完成治疗,所有患者或家属均对本次探究的目的与内容进行了充分了解,均表示理解与支持,配合本次探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年龄最大者56岁,最小者34岁,中位年龄为52.14岁;30位患者有20名患者已经停经,占66.67%,其中下腹有异常疼痛者20人,占66.67%,白带异常患者9人,占30.00%,月经不调14例,占46.67%。本探究经过相关伦理委员会授权,并取得各方支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患者同意治疗与观察方案;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方案知情,积极配合。排除标准:非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患者;患者或家属不同意治疗方案;病例资料不全。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过口服孕激素治疗, 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青岛国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74),通常情况下每次口服160mg,每日1次,根据自身病情状况或遵医嘱可提高剂量,每次160mg,口服,每日2~3次。连续服用三个月为一个疗程,根据治疗情况确定下阶段用药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指标判断
病理评估包括子宫上皮细胞细胞核、子宫内膜厚度、腺体结构复杂性、腺体变化等。
疗效判定标准:有效控制:不典型增生组织与子宫内膜样癌病变组织均消失,患者各项妇科症状消退;部分控制:不典型增生组织与子宫内膜样癌病变组织较治疗前有缩小,各项妇科症状有所减退;无效:不典型增生组织与子宫内膜样癌病变组织较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各项妇科症状无变化,甚至出现症状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都以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后有病情有效控制20人、部分控制6人、控制无效4人,控制率为86.67%。
2.2 治疗后病理评估
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后,子宫上皮细胞细胞核发生变圆变小;细胞核与细胞质比值降低,染色质均匀且变细;有些腺体扩张呈囊性,腺体上皮细胞形状为立方形,细胞密度降低,腺体分泌量增加;少部分患者呈息肉状;腺体数量减少、结构复杂性降低、血管发生扩张、细胞间质变多;部分上皮细胞胞浆变为淡粉色,部分改变呈典型鳞状;子宫内膜厚度变为1~2cm,部分有水肿现象。
3.讨论
子宫内膜增生运用孕激素治疗,主要原理孕激素对抗性雌激素刺激,特别是是增生情况不伴有非典型过长增生[3]。常规理论上,在妇女绝经后,子宫内膜样癌与伴非典型增生多发生于此类人群,经过手术切除后疗效较为确切[4]。但查阅许多社会调查报告发现,仍有1/4左右的患者在绝经前患此病,其中约1/10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发病时年龄低于40岁,手术治疗往往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身体与心理伤害,还会影响生育,对于还未生过小孩或仍然存在繁育下一代需求的患者来说难以接受[5]。近年来随着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很多患者转而选择用此方法治疗[6]。
本研究详细观察并记录了30名患者的详细治疗与康复过程,在病人及家属积极努力的配合下,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后子宫上皮细胞细胞核发生变圆变小;细胞核与细胞质比值降低,染色质均匀且变细;有些腺体扩张呈囊性,腺体上皮细胞形状为立方形,细胞密度降低,腺体分泌量增加;少部分患者呈息肉状;腺体数量减少、结构复杂性降低、血管发生扩张、细胞间质变多;部分上皮细胞胞浆变为淡粉色,部分改变呈典型鳞状;子宫内膜厚度变为1~2cm,部分有水肿现象。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后的回访中发现,部分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治疗后成功怀孕并产下健康婴儿。本治疗方法对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的治疗虽然没有手术治疗那样高的治愈率,对患者生理上的损伤较小,保留了生育能力,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无疑带去了希望,综上所述,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后子宫内膜样癌癌前病变控制良好,病理评估各指标明显改善,值得深入讨论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少颜,杨艳丽,熊汉真,李秋莲,陈锐超,江庆萍. 孕激素治疗增生子宫内膜和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后的临床病理形态观察[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04:450-455.
[2]孙宇,许凯,卢红明,何苗,李慧峰,范桂莲.子宫内膜样癌及癌前病变孕激素治疗前后的病理评估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2:191-192.
[3]田志华,郝钢华,于艳丽,蒲慧然,宋志超,邢军.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医学综述,2015,09:1697-1699.
[4]李世荣,苏圆圆.子宫内膜样腺癌与子宫内膜复杂不典型增生患者应用孕激素治疗的病理学变化及预后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1:883-887.
[5]赵旸,李荣环,王睿,杨欣.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06:422-425.
[6]孔北华,郑文新,教授,盛修贵,张廷国,王波,杨兴升,张友忠,姜洁副,王立杰.子宫内膜癌临床问题讨论[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06:401-414.
论文作者:冯一平,王晓晖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子宫内膜论文; 患者论文; 腺体论文; 孕激素论文; 病理论文; 细胞核论文; 上皮细胞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