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发展研讨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动态与综述
1995年第10期《经济研究》发表了樊纲先生的《苏联范式批判》。该文认为,中国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来源于50年代在斯大林主持下编写的苏联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种经济理论不能解释和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实践,甚至成为阻力,因而应当从根本上加以批判和抛弃。中国经济学界在某些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探索中已经开始突破和放弃“苏联范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迄今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原有范式,仍处在一种矛盾中。该文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因而分外引人注目,并且立即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巨大反响。
一、如何看待传统经济学
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主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是如何完善和发展这一体系,并不存在重新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问题。”〔1 〕多数学者赞成以上看法。这些学者承认传统经济学有严重缺陷,但并没有或不打算从根本上放弃既有范式,而是继续运用传统的范畴和方法,在传统体系框架内进行修补〔2〕。
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经济学在理论、方法和体系上都有根本缺陷,已经丧失了对经验现实的解释力和预言力, 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3〕,应当从根本上加以批判和抛弃〔4〕。其中, 有的学者把传统经济学分为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称为“两部分经济学”,认为其“最大弊端是严重脱离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对中国经济建设不管用”。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在是很难找到‘两部分经济学’的贡献。不仅如此,几乎是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曾遇到过‘两部分经济学’的思想束缚。……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得益于‘两部分经济学’,而是得益于对‘两部分经济学’的突破”〔5 〕。
还有些学者认为,传统经济学在方法论上也有重大缺陷:一是在研究对象上,一方面排斥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排斥交换〔6〕。“既不研究人的需求和偏好,也不研究人的心理、 预期和行为。”“既然不研究人,怎么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呢?”这显然是一个悖论〔7〕。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偏爱规范研究,忽视实证研究; 注重逻辑推演,忽视历史归纳。三是在研究内容上,重视经济制度分析,忽视经济运行分析;只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分析,忽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只关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分析,忽视其具体利益矛盾性分析;只注重政府行为研究,忽视经济个体行为研究,等等。
二、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
(一)关于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体系都是科学的〔8〕。其中, 有的学者指出:新古典经济学揭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即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对经济运行和发展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和预言能力,再加上基于这种科学性而形成的科学的表述方法,使其成为西方的正统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9〕。
另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庸俗的,不科学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西方经济学在这两个理论上的内在矛盾导致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不科学性”,使之处于深刻的“范式”危机之中〔10〕。
(二)关于借鉴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庸俗的,不科学的,不能借鉴,但它在研究各种具体问题时所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所提出的某些政策建议,以及采用的某些分析工具和分析技术,反映了生产社会化的某些客观经济法则,因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对此有的学者还进一步强调:“西方经济学中某些有用的东西并不是在纯粹的形式上存在着,而是常常和庸俗的辩护性的东西共生,并紧紧结合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批判,从根本上加以改造。”〔11〕
另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体系都是科学的,可以成为我们的理论基础,因而可以全盘照搬,中国经济学人不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结论,但完全可以学习和运用其方法。“中国经济学应该学会用洋人的工具解决自己的问题。”〔12〕对此,也有的学者指出:“分析工具本身暗含着价值观,在接受方法论的同时,也就接受了其价值。所以,即使学习方法,也要进行分析和批判。”〔13〕
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在第一个发展时期,作为知识体系它停留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上,作为理论体系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在不断加强。现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已进入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其特点是:语言随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而发展,价值取向也在变化。中国的经济学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与西方经济学的效率观加以整合”〔14〕。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有缺陷的,因而应当加以发展。这种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上的缺陷。经济活动有两个方面,物质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研究了交往活动,而没有研究物质生产活动。这是片面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研究资源配置方式更重要〔15〕。二是具体理论观点上的缺陷。价格是由供求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马克思只从供给方面研究了客观价值论,西方经济学则只从需求方面研究了主观价值论。两者可能都有科学的成分,也都有片面性。科学的价值论也许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价值论〔16〕。也有的学者提出,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同生产力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法人企业,同生产力的矛盾已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没有研究这种变化。其基本矛盾理论不能说明当代资本主义〔17〕。
四、如何创建和发展中国经济学
(一)创建和发展中国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原则。有的学者认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经济学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二是立足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三是吸取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和有用内容〔18〕。也有的学者认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经济学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二是研究对象要本土化,体现中国特色;三是理论内容要现代化,体现时代特征;四是研究方法多元化,突出经济学特点〔19〕。还有的学者认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经济学应坚持三个共识和一个原则。三个共识是:(1 )经济理论研究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2 )经济学界应为创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努力;(3)理论创新应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一个原则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0〕。
(二)创建和发展中国经济学的目标。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7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学阶段,二是80年代的过渡经济学阶段,三是90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学阶段。我们要创建的中国经济学可以确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21〕。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学人应创建“经济通论”或“社会主义综合经济学”,使之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方面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2〕。还有的学者认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其现代化。但是何谓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经济学人又有不同的见解。一种见解是,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23〕。另一种见解是,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就是学习和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24〕。
(三)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种观点认为,当代中国经济学面临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宏观经济运行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因而应当在原有侧重研究制度本质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25〕。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经济学应当以“共同富裕”为研究对象〔26〕。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学应当以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27〕。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活动的主题。因此,中国经济学应当以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28〕。
(四)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应包括三部分:一是制度分析,包括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调控机制;二是微观经济运行分析,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分析、企业行为分析和劳动者行为分析;三是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主要分析政府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应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除了上述三部分外,再加上“国际经济分析”〔29〕。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应当由五部分构成,即一般范畴分析、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制度经济分析和国际经济分析〔30〕。
(五)关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中国经济学研究将趋向研究对象本土化,研究方法规范化和研究成果国际化,并以其先进性和独创性为整个人类的经济科学文明发展作出贡献,赢得在世界经济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31〕。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将会出现四大趋势:一是学科的专业化和综合化;二是研究课题的实用化;三是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四是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精确化〔3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将出现八大趋势:一是从只重视物质资本作用的“物本主义”研究转向重视人力作用的“人本主义”研究;二是从经济学的物质产品导向转向服务经济导向;三是从只重视物质生产发展转向重视人与自然和生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从主要承担政府对策研究任务转向超脱的政策趋势和经济趋势研究;五是从纯经济分析转向经济、伦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元化分析;六是从定量分析转向历史分析;七是重视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作用;八是从单纯引进西方经济学转向经济学的本土化〔33〕。
注释:
〔1〕张品修:《关于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若干理论问题》, 《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2〕卢希悦:《政治经济学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3〕张曙光:《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经济学1994》,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4〕〔6〕樊纲:《苏联范式批判》,《经济研究》,1995 年第10期。
〔5〕〔12〕余瑞祥:《论中国经济学的革命》,北京, 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研讨会,1996年8月。
〔7〕〔9〕张曙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范围》,北京,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研讨会,1996年8月。
〔8〕〔11〕〔14〕林珏:《中国经济学发展研讨会综述》, 《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0〕辛沙:《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 《求是》1996年第四期。
〔13〕吴易风:《向西方经济学发烧友进一言》,《北京青年报》1996年4月5日。
〔15〕〔16〕张曙光:《对传统经济学的反思》,北京,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研讨会,1996年8月。
〔17〕韩志国:《论资本形成机制》,北京,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研讨会,1996年8月。
〔18〕〔21〕〔27〕陈东琪:《创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北京,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研讨会,1996年8月。
〔19〕〔29〕徐雷:《政治经济学教材创新》,《中国财政教育》,1995年第1期。
〔20〕陈彪如:《论中国经济学的创新》,《社会科学报》, 1996年4月4日。
〔22〕〔33〕张方方:《武汉大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6期。
〔23〕樊纲:《经济学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再思考》,《中国书评》1995年第5期。
〔24〕左大培:《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探索》,《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25〕栾文莲:《交换理论与经济学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2期。
〔26〕王泓远:《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当代财经》,1995年第12期。
〔28〕谷书堂、刘占军:《经济发展研究与经济学在中国之发展》,《经济评定》1996年第1期。
〔30〕魏杰:《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1〕林毅夫:《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经济研究》, 1995年第10期。
〔32〕邱兆祥:《论现代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西南财大学报》1996年。
标签:经济学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