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地理学项目研究特征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地理学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特征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3-09-13
DOI:10.11821/dlxb201310001
1 前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平台,一方面体现着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战略导向,另一方面代表着科学共同体的思想共识和研究水平,同时也能反映出申请人对学科的理解程度和个人研究兴趣的变化。总结和分析地理学历年申请项目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科学基金和学科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科发展的特征与趋势,为地理学学科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开展地球表层研究的重要力量。以往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中多重视自然过程,对人文过程关注不够,研究基础相对薄弱[1]。然而,人文地理学无疑是地理学众多分支学科中变化最大的分支学科之一,其中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是21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主要领域[2-3]。本文将重点剖析人文地理学申请项目的选题和研究内容,阐述目前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征,供广大人文地理学科研工作者参考。
2 研究样本
本文以2007-2011年5年间申报D0102代码的全部申请书作为研究样本①。其中包括,面上项目78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91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01项,总计1372项(表1)。从项目数量上看,面上项目是最主要的申报类型,占总项目数的56.85%;从申报趋势上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增长最快的项目类型,至2011年已占总项目数的40.11%。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体系中,面上项目属于研究类,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属于人才类。研究项目系列以获得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为主要目的,着眼于统筹学科布局,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学科交叉,激励原始创新,从而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人才项目系列立足于提高未来科技竞争力,着力积蓄基础研究后备人才队伍,支持青年学者独立主持科研项目,扶植基础研究薄弱地区科研人才②。因此,对比分析研究样本的选题和内容,可以发现当下学科脉络与科学基金导向的内在关系。
3 数据分析与基本结论
表1 人文地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分布状况(项)
Tab.1 The number of human geographical proposals in general program,young scientists fund and fund for less developed regions of NSFC
表2 人文地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的代码分布状况(项)
Tab.2 The number of human geographical proposals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 codes of NSFC
3.1 研究问题日益综合,学科边界渐趋模糊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要求,在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按照选题科学内容选择最末级申请代码,实在难以选择末级代码的可选择其上一级申请代码。人文地理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体系中为二级申请代码(D0102),下设四个三级代码(即末级代码),分别为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以及乡村地理学。从申请代码看(表2),人文地理学申报的项目最主要集中在经济地理学(D010201)和城市地理学(D010203)两个三级代码,占总项目数的65.60%;其次是二级代码人文地理学(D0102),占总项目数的17.78%。针对填报二级代码D0102、自觉难以归入任何一个三级代码的244份申请书,从数据库中每隔10个随机抽取1个样本,共25个。其研究主题分别为“城市办公业空间格局”、“迁移者与城市适应”、“旅游发展与乡村社会经济空间”、“企业知识创新”、“工业遗产地”、“区域发展与文化”、“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大型事件与地方形象”、“土地利用”、“经济波动与区域响应”、“景观变迁”、“城市旅游绩效”、“旅游溢出效应”、“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旅游环境”、“商业空间”、“土地利用与移民”、“民族空间”、“人口数据空间转换方法”、“乡村聚落”、“区域旅游竞争力”、“城镇系统脆弱性”、“旅游容量”、“时空秩序与人地关系”、“资源流动”。因此,类似上述主题的申请项目并没有超出三级代码涵括的领域,应该可以填报合适的三级代码并进一步细化其研究方向。
对于选择了某一三级申请代码的项目,也存在选择是否准确的问题。在人文地理学申报数量最大的经济地理学(515项)和城市地理学(385项)两个三级代码下,普遍存在学科边界模糊、申请代码填报不甚准确的现象。如在填报经济地理学代码的申请项目中,“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快速城市化”、“城市社会空间”、“城市人口—就业空间”、“城市经济空间”、“城市产业”、“小城镇空间”、“城市住宅”、“乡村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土地利用”等研究主题,无论从传统的部门地理学角度或是从研究问题角度③,选择城市地理学申请代码更为合适;同样,在选择城市地理学代码的申请项目中,“区位与选址”、“全球产业链”、“全球生产网络”、“服务业集聚”、“创新网络体系”、“物流”、“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企业网络”、“跨国企业”等研究主题,更贴近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大量的旅游研究项目,在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代码中均有分布,但常见的“旅游流”、“旅游空间”、“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影响”、“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等研究主题很难给出清晰的学科定位,其填报城市地理学代码的原因往往是由于项目题目中包含了“城市”或“城镇”二字。2007-2011年间(表3),共有19个方向的146个申请项目,从其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看均属于其他二级申请代码,其中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D0112)”方向的占88.36%,但申请人却选择在人文地理学代码下申报。
申请书没有细化到三级申请代码,或者申请代码选择不准确的原因之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对申请代码的内涵给出明确的界定或进行广泛宣传;但主要原因可能还是由于研究问题比较综合,申请人没能够细致地从分支学科研究特点界定拟研究问题的学科归属。表面上看,在科学基金的申请过程中,申请代码选择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行为,取决于申请人对科学基金学科框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但从深层次看,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其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式、分类体系、以及学科边界应该成为科学共同体的约定俗成,并为学界所共同遵循。研究问题综合及交叉研究增强是导致申请代码难以选择的因素,但并不是必然导致学科边界不清。对于人文地理学来说,由于其核心是研究各种人文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动态演化特征与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很多申请项目分别与管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其它学科交叉。准确界定研究的学科归属并选择合适的申请代码,无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获得科学、准确评审的关键要素之一[4]。
由人文地理学申请项目的学科归属,不妨深入探讨一个值得深思的根本性问题,即人文地理学学科界线如何得以科学的界定?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如何体现?实际上,这是一个充满着争议色彩的传统话题,包括了是否有必要界定以及如何界定,其争议甚至可以溯至地理学最早的二分法,之后基于人文地理学哲学基础、学科理论、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科学问题等划分学科界线的争论常见于历史。例如,约翰斯顿曾指出“在科学群体中,各学科都几乎无一例外地由其主题来界定,由它们研究什么而不是怎样研究来界定……学科界线是相对可渗透的……人文地理学不仅只是根据所进行的研究之实质来划分,而且也根据所研究的哲学来划分”[5]。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地关系往往成为人文地理学定义的切入点,如阿·德芒戎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集团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6]。Hawley(1950)则认为[7],科学应该是按其视角而不是按其研究对象来加以区分。“科学必须有若干没有被其他学科范围包括的核心问题,并且能应用科学技术来研究”。惠勒(1982)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中可以识别出地区差异、空间科学、认识—行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等核心性问题[8]。
表3 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数量最集中的研究方向统计(项)
Tab.3 The hottest three research directions with more numbers of human geographical proposals in general program,young scientists fund and fund for less developed regions of NSFC
科学基金的申请书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申请人对学科界线认识的分歧。有的以研究对象为依据(如“城市”、“交通”、“产业”等),有的以科学问题为依据(如“空间集聚”、“创新机制”、“文化认同”等),有的以模型方法为依据(如“区位模型”、“经济模型”、“空间分析模型”等)。虽然约翰斯顿(1999)很早就指出社会科学的主题不应零碎分割,人文地理学存在跨越其界线的大量行为[8],但本文还是希望科学共同体面对这个朴素的学科旧命题能够凝聚共识,并融合体现在充分反映个人学术创新精神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忽视这类学科的元命题,随着日益丰富的交叉研究领域的出现,人文地理学的性质和作用可能也将日益模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一处在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理学学科方向分类与关键词》(试用版2012)时,充分考虑了学科分类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在拟订三级申请代码下研究方向及关键词时综合了上述因素,希望对申请人选择学科方向起到引导作用,以更加突出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特点和作用。
3.2 研究方向相对均衡,时代特点比较明显
采用变异系数方法(Coefficient of Variance)分析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三类项目研究方向的分布情况。变异系数,又称离散系数。当进行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时,如果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时,比较其变异程度就不能采用标准差,而需采用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相对值)来比较。变异系数大则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大,变异系数小则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小。方法模型如下:
CV=σ/u
式中:CV为变异系数;σ为标准差;μ为平均数
2007-2011年1372项申请项目共分布在48个研究方向(表4),将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三类项目在所有48个研究方向中的数量分布作为原始数据进行计算。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标准差分别为20.13、14.14、3.58,平均数分别为16.25、10.23、2.10,变异系数分别为1.24、1.38、1.70。结果显示,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平均数最低,离散程度较高;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居中;面上项目的平均数最高,离散程度较低。这说明面上项目在各个研究方向的平均申报数量最多且分布相对均衡,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在不同研究方向的平均申报数量最少且分布差异较大。
另一方面,部分研究方向也呈现出申请数量相对集聚的特点,即申请数量相对较多(表3)。1372项申请中旅游地理191项、城市空间103项、区域发展101项。可见,申请项目的研究方向相对集中在对旅游、城市与区域现象的研究,包括对区域经济、区域差异、空间集聚与扩散、空间组织方式等问题的研究(图1),体现了人文地理学与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联系紧密的学科特点,同时也反映了选题响应全球化背景的时代特征;而申请项目相对集中在文化地理领域(表4),则反映出在西方“文化转向”思潮影响下,我国研究者对本土地方性文化现象开始重视,特别是在民族文化认同、文化景观、地方感等研究主题上。
图1 2007-2011年人文地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不同研究方向的申请项目数量
Fig.1 The number of human geographical proposals of NSFC in different research directions from 2007 to 2011
学科交叉研究出现在人文地理学基金项目申请中是另一时代特征(表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交叉尤其是与技术的交叉,反映出人文地理学研究逐渐走出描述性的研究范式。以2011年为例,交通运输地理分别与城市管理、城市空间、城市体系、历史地理、人居环境和旅游地理等方向产生交叉,旅游地理分别与环境管理、乡村发展与管理、资源经济等方向产生交叉。2007-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四个时间段中,体现交叉研究的申请项目有增加趋势,分别为3项、27项、29项和39项。如果将每类不同的交叉研究均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如“城市化—环境管理”、“历史地理—土地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交叉研究在当年所有研究方向中的比例,四个时间段分别为9.68%、45.76%、45.31%、52.70%。虽然项目绝对数量不高,但交叉研究的覆盖面在显著扩大,2011年已经超过所有研究方向的一半。交叉研究使得很多新视点快速浮现。其中,人口地理结合几何空间分析的技术(网格分析)、虚拟地理空间认知环境的构建(动态决策模型)、犯罪地理结合智能模型的分析(多智能体模型)、区域城镇化模型与动态模拟(模型模拟)、历史地理结合现代制图(空间复原)……均体现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与人文地理学的深度交叉,并产生一些有别于以往传统研究的新领域。我们选取2009-2011年人文地理学中影响因子(根据2008年)排名前20位的国际期刊文献4718篇,对文献信息(包括文献的题名、关键词、摘要等)进行关键词出现频次的提取和排序,“GIS”以64次居于第二位。可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人文地理研究与GIS的交叉发展,与国际学术研究走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图2 人文地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关键词统计分析
Fig.2 The frequencies of different key words in the human geographical proposals of NSFC
3.3 研究关键词大量涌现,共识性表述较少
在1372个项目申请书中,共出现研究关键词6108个,其中3586个词彼此之间表述不同。统计结果显示(图2),关键词出现频度最高的为48次,最低的为1次。将所有关键词的频度作为一个数据组进行分析,平均数为1.70,标准差为2.45,反映组内数据的离散程度不高,比较接近平均值,大量低频度数值产生了主导作用。从另一侧面说明学科缺乏一些为学术共同体高度认同、大量使用的关键词。频度为1的关键词高达2683个,占全部关键词的74.82%;如加上频度为2的关键词,其比例高达88.48%。频度较高的关键词中,有不少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并不突出,如“动力机制”、“机制”、“优化”、“调控”、“影响机制”、“演化机理”等大量内涵宽泛、高度异质性甚至主观杜撰的关键词的出现,容易让人对学科研究是否存在一个规范的基础概念体系产生疑惑。
在申请项目最集中的三个研究方向中,出现频度最高的前5位关键词分别为:旅游地理研究方向的“空间结构”(13次)、“乡村旅游”(11次)、“驱动机制”(9次)、“旅游”(8次)、“旅游目的地”(8次)、“影响机制”(8次)和“中国”(8次),城市空间研究方向的“城市空间结构”(11次)、“土地利用”(6次)、“城市扩展”(6次)、“城市边缘区”(5次)和“机制”(5次),区域发展研究方向的“区域经济”(6次)、“东北地区”(5次)、“发展模式”(5次)、“区域经济增长”(5次)和“中国”(5次)。这些关键词不仅出现频度普遍不高,而且多数未能清晰刻画出该研究方向所关注的主要命题或有别于其他研究方向的特色所在。关键词作为专业性词汇和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具有清晰明确的词义、鲜明的学科身份特征。目前很多专业词典对关键词的含义甚至学科谱系都进行了详尽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学科名词的哲学框架和理论框架[9-10],可见关键词是学术共识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因此,无论从整体学科架构,还是到重要研究方向,亦或是研究关键词的表达,人文地理学界均有进一步凝聚共识的空间。
3.4 选题颇具本土应用特点,学科体系建设意识增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文地理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任务带学科的经验使人文地理学发展具有明显的本土特征,这也是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有别于西方道路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看,我国人文地理学选题性质包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基础研究成果努力拉近与国际研究水平的距离,应用研究成果则寻求被产业部门和管理部门所接受[11]。
总体上,人文地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选题延续着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应用性[12]发展导向,特别是近年出现很多直接以土地利用和管理、城市和旅游规划、发展战略和政策决策等为主题的应用性申请项目,例如,“城镇地价评估方法”、“城市色彩体系构成”、“旅游空间功能区划技术”、“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土地利用与旅游开发相互作用模式”、“城中村改造效益评价”、“土地利用博弈行为”……正逐渐强化这一趋势。从学科发展角度看,这种现象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如同约翰斯顿(2000)指出的,“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证实其功利作用”[5]。过度应用倾向一是表现为科学问题不明确,从选题到研究目标和设计,面向的是解决某个现实问题而非针对学科的知识体系,例如,“某山区生态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某区域空间协调机制研究”、“某区域城乡一体化研究”、“某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等;二是表现为重复性研究,例如针对城市化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很多申请书的差别仅仅是案例地的不同,在该问题上并没有新的发现或者方法的创新。过度应用倾向研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缺乏有效的知识发现和积累,衍生的问题是研究成果的理论化程度不够,难以从诸多具有本土特征的研究主题中构建本土化的学科基础理论。
西方人文地理学自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出现内部专门化和哲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者也随之出现分化,有的人全身心投入到应用研究领域,也有的人并不认同这种召唤而投入到研究如何更好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9]。近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界也出现了有关学科发展该致力于经世致用抑或知识发现的反思和讨论[13]。西方“空间转向”、“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演化转向”[14-15]等思潮对中国人文地理学选题和研究范式产生了一定冲击,从某种程度上也增强了中国人文地理学者对本土学科体系建设的意识。一部分申请者开始注重从理论化、科学化、规范化等层面对人文地理学问题进行探索,对学科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理论化方面,主要反映为空间规律和人地关系。例如,对人文地理系统各种对称现象开展基础研究以探究空间对称性的原理和规律;探讨区域时空秩序变革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地理因素对区域增长差异和空间经济格局演进的作用机理、面向生活世界的旅游地时空体验等。在科学化方面,核心体现是方法论的建设[2,11,16]。例如,探讨地理空间认知环境、网络城市理论方法、区域空间分析方法、交通/物流时间价值与经济时空分析方法等。在规范化方面,主要体现为尊重学科约定俗成的学术话语与范式,有助于本土研究与国际同行形成对话。例如,经济地理学关于地理集聚、产业集群、跨国公司的研究,城市地理学关于全球化、社会空间的研究,文化地理学关于地方、认同、视觉文化的研究等。少数研究者的视野从传统的经验和实证研究自觉转到探究更具普遍意义的学科知识建构,其意义不仅在于研究的结果更在于行动本身所体现的学科体系建设意识的增强。
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相当数量的青年人文地理学者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侧重于某个地理学分支学科,往往不擅长将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地理学在更高层次的综合性方法探索。可以预见,面对更加多元化的研究兴趣,以及更加复杂而综合的研究问题,人文地理学者将继续面临务实或务虚的研究道路选择。
4 结语
中国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分支学科[9],也是推动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文化急速转型、全球化投资与贸易网络化、城市—区域快速融合等现实背景下,中国拥有全球范围内独特而鲜活的人文地理现象,应当也完全有可能在本土学术理论上有所建树[17-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人文地理学发展紧密联系我国本土需求,具有其时代的特征和合理性。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发挥的导向作用看,该学科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任何自我满足的本土化、亦步亦趋的西方化、貌合神离的中西结合,都将妨碍具有全球视野而又立足本国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应当予以重视。我们期盼着通过基础研究资助方向的引导以及科学共同体的共识与努力,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
致谢: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宋长青、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林耿对本文观点的重要意见;感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程昌秀对本文基础数据整理的帮助;感谢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姜丽丽对本文文字的修改意见。
①自2012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一处(简称“地学一处”)开始试点采用《地理学学科方向分类与关键词》(试用版2012),将“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分别作为填写D01申请代码下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必选项和重要参考,随之在基金申报中出现的新情况将另文分析。
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3项目指南
③详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理学学科方向分类与关键词》(试用版2012)
标签:人文地理学论文; 地理学论文; 地理科学专业论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 科学论文; 特征选择论文; 地球科学论文; 关键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