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实事求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B206)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从方法论的高度弄清实事求是的内涵和功能,对于全面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发展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那么,是什么根本方法指导这一认识过程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深化呢?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就是指引民主革命走上胜利的那个方法,就是实事求是。他说:“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1]显然,正是实事求是,奠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 这里的起点,包括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两个方面。所谓历史起点,是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首先确立起来的原则,是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前提;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实事求是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方面面,是其它内容和原则的基础和出发点。实事求是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冲破长期以来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恢复和确立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而也就不可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其次,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摸准摸清我们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再次,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去掉对社会主义的种种“附加”内容,排除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一些“空想”成分,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界限,因而也就不可能突破一个又一个理论“禁区”,形成植根于现实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廓清迷雾;最后,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热情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集中、概括群众实践所创造的新事物、新经验,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和正确途径。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作为我们党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最高理论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和战略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轨道。然而,它的一系列战略设想、科学论断和决策原则,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上的,都体现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走自己的路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比如,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我们党客观地分析了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要求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一方面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为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比如,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我们党把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点同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论点联系起来,得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为此,党提出了要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别一切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标准。这既是在社会生活领域对实践标准的贯彻,又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又比如,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上,我们党认识到: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封闭也只能导致落后,二者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只有打破僵化,进行改革;打破封闭,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又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先搞试点,造舆论,再由点到面,通过试点逐步扩大,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的总体思路。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其它内容,无一不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展开并成形的。显然,实事求是是贯穿和渗透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是这一理论内容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依据 实事求是即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结合实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不断“符合”和“结合”的过程。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始终要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的方法依据,扎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然而这仅仅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试验和实验,有些事情不可能一次完成,甚至有时还可能出现差错,我们必须在每一个重大问题上,“反复实践,反复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对中国实际的认识,不断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避免陷入“新的思想僵化”。另一方面,当前的国际国内,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可以说,机会存在,挑战严峻。我国的经济建设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在世界上取得自己应有的经济地位;我国的社会主义如何打开一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世界上争得自己应有的政治地位,这不仅是一番全新的事业,而且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巩因和发展的大事。所以,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认真解决好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走好未来的路,这是我们面临的唯一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新的时代背景,研究新的历史条件,进行新的实践探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人民的奋斗中再造辉煌。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犹如过河的“船或桥”[2],对于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不可或缺。实事求是之所以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就是因为它体现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3]“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4]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邓小平非常重视实事求是的方法,他提出的很多方法,如“两手抓”、“不争论”、“主体与补充”、“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等,都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事求是方法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从发展和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就首先从思想方法上与唯心主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划清了界限。所以,实事求是首先要求我们端正思想方法,做一个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实事求是建立在事物发展的本质、主流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立足于社会历史规律,抓住实际的要害。这一要求反映到工作上,就是要提倡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切工作都立足现实,落到实处。所以,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有的品格。
实事求是方法体现了唯物的辩证法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把辩证法转变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并贯彻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其实质就是“照辩证法办事”。实践告诉我们离开了实事求是,辩证法就可能成为“变戏法”、“诡辩论”;离开了社会实践,辩证法就必然失去“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5]。所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讲辩证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讲辩证法,是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对唯物辩证法特性内在要求的体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从总体上把辩证法运用到社会系统和社会发展中去,按照“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的工作方法考虑问题,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方面运用波浪式前进的方法展开工作,既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又有进有退,有起有伏,有快有慢,有张有弛;另一方面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研究和把握矛盾的统一体,比如共性与个性结合的中国特色,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结合的主体与补充,内因与外因结合的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两点论、两手抓等,都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光辉典范。
实事求是方法体现了实践的认识论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在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中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思想与实际相结合。为此,邓小平首先从思想方法上要求我们重视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功能。一方面,他强调认识的主体性,指出中国人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过程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认识的实践性,指出认识不仅要关注以往实践的理论成果特别是成功的实践经验,而且更要关注现实的实践活动,使之成为现实实践活动的正确指南。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很多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如“走一步看一步”的不断反馈方法,“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前进方法,“事实说话,不争论”的解决思想分歧和意识形态分歧方法,“警惕右,主要防止‘左’”的纠正思想偏差和认识错误的方法等。可以说,正是把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放在中国人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阐释出来,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才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活生生的中国实际,把中国实际变成了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方法体现了科学的历史观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尊重生产力,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从亿万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尊重生产力,尊重群众实践,必须首先摆脱一个思想方法上的困惑:怕学习和利用了资本主义的东西,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姓了“资”。邓小平为我们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有力地回答了人们的思想困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姓“社”不姓“资”,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三个“有利于”的提出,不仅为人们松了绑,而且把实践检验的认识方法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体现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和实践标准的有机结合,是实事求是方法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正确发挥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和实践,要正确发挥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功能,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解放思想,反对僵化保守 现实生活表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阻力,是僵化保守。而僵化保守,可以是右,也可以是“左”。如果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想问题办事情被一个个条条框框所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就不是实事求是,也就不可能前进;而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人们突破思想樊笼,冲破旧习惯、旧观念的束缚。所以,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我们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其次,解放思想,必须立新破旧。立是破的目的,破是为立服务,只有以立为本,重在建设,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以,我们要敢于破敢于立,乐于破乐于立,善于破善于立。最后,解放思想,还必须有开放的思维,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和自觉的无产阶级立场。坚持开放的思维,才能高瞻远瞩,视野开阔,从宏观的动态的角度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才能正视现实,承认现实,特别是正确对待现实中的失误和问题;坚持自觉的无产阶级立场,才能站在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立场上,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要实事求是,还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就不敢实事求是。”[7]
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 毛泽东同志说:“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8]调查研究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做到实事求是的基础。相反,主观主义凭借主观热情,要么从狭隘经验出发搞经验主义,要么从书本出发搞教条主义,“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是从不同的两级发生的东西”[9]。主观主义指导工作,其必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我们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调查研究和主观主义,坚持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其次,搞调查研究,要特别注意调查的原则:一是调查的主题必须明确,“有的放矢”;二是要有客观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三是要有虚心的态度,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四是要为预测和决策工作服务,着眼现在和未来;五是要有正确的方法,特别是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最后,还必须反对形式主义的调查。那种为调查而调查,“蜻蜓点水”、“跑马观花”、“浮光掠影”作表面文章的调查,“身入”而不“心入”的调查,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敢闯敢试,勇于开拓创新 解放思想不是目的,调查研究也只是手段,二者都是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无先例可循,无成功经验可资借鉴,许多问题从书本上,从“老祖宗”那里是找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创新,开拓前进。首先,在战略上要敢想敢闯,具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鼓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0]这里的关键是要摆脱姓“资”姓“社”的思想困惑。当然,我们说胆子大一些,绝不是说可以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凭着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去蛮闯蛮干,而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1]。其次,在战术上要一切经过试验,“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要方法稳妥,步骤适当,“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12]。这里的关键是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失误和偏差的态度,努力做到不犯大错,避免中错,迅速纠正小错。同时,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总之,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工作要细,作风要实。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千篇一律,照抄照搬,无所作为的境地。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意愿 能否实事求是,说到底,是一个能否尊重群众实践的问题。十几年的经验表明,没有实践标准的深入人心,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也不会演出有声有色的活剧来。事实上,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首先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首先,我们的出发点必须面向群众,为了群众。在当前,就是如何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情况下,给人民以实惠,为人民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其次,把实践标准交给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实践中汲取养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经济特区,都有力地说明了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再次,必须以满足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准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问题的归宿。坚持了这一条,即使我们在探索中有了失误,也会得到人民的谅解,易于纠正。最后,还必须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正确对待群众的态度和意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3],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如果把这个关系颠倒了,那是非常危险的。
原则坚定,策略灵活多样 原则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原则的体现,是原则性得以实现的通道和桥梁。离开原则性,灵活性就会偏离正确方向;离开灵活性,原则性就难以实现,甚至成为僵死的教条。原则坚定,策略灵活,这二者结合,才是最实际最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如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问题时,要有“刚性”,立场坚定,不动摇,不妥协,不让步,不迁就。但现实生活中,实现目标和任务不可能走笔直的路,而只能走迂回曲折的路,所以,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有“弹性”,讲究策略的灵活多样,不搞一刀切。既要讲需要,又要讲可能;既要讲主体,又要讲补充;既要讲目的,又要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形势下能驾驭全局而不致抱残守缺,使我们在诸多的对立中能走向更高阶段的综合而不致陷入恶性循环,从而使我们能够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
注释: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
[2][8]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第110页—111页。
[3][4][13] 《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9、113、32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页。
[6][10][11][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
[7]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8页。
[9]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