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仁杰政治伦理思想初探_政治论文

白仁杰政治伦理思想初探_政治论文

白仁杰(休庵)先生政治伦理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思想论文,政治论文,白仁杰论文,休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方文化

一、曲折坎坷的一生

白仁杰,字士伟,号休阉,谥忠肃公,后被士林居士改谥为文敬公。朝鲜中期有名的儒学思想家。

白仁杰先生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年、李朝燕山君三年(1497年)汉城的东部彰善坊,籍贯水原。他出生后不到一年,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家境比较贫苦,“母夫人达夜执女红”,[①]勉强和母、兄仁豪过着贫寒孤寂的生活。但是,仁杰自幼就很懂事,孝敬母亲,尊敬兄长,“事母夫人必顺其意”,“事兄如严父。”[②]

白仁杰自幼好学。22岁至25岁,从学于静庵赵光祖先生(1482—1519年),学习程朱儒学。41岁,文科及第。随即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驱州训导、成钧馆学谕、艺文馆检阅、承仕郎、宣务郎、成钧馆典籍兼东学教授、礼曹佐郎、南平县监、司谏院献纳(正五品官)等职。后因1545年的“乙巳士祸”及两年后发生的良才驿的壁书事件,白仁杰几乎被处于死刑,后免死流放于安边府。69岁那年,“乙巳士祸”的一些人都陆续解放出来,先生的命职牒(辞令状)归还先生。明宗末年,71岁的白仁杰任扬州牧使,开展善政。1566年,明宗去世。第二年,宣祖即位之后,白仁杰先后被召命任中训大夫、弘文馆副校理知制教、春秋馆记注官等要职。不久,又任命为吏曹参议、大司谏、工曹参议、成均馆大司成、大司宪等重要官职。在这几年间,先生多次上疏君王,为赵光祖伸冤,请静庵赵光祖先生从祀文庙;追夺“己卯士祸”的元凶南衰、沈贞等官职;为“乙巳士祸”、“乙酉士祸”的受害者伸雪;追削尹元衡,李芑的伪熏;请仁顺王后撤廉;讲圣学之道;向君王积极推荐李退溪(李滉)等人。76岁弃官归坡州,安度晚年。继续谈性命之学,关心朝内大事。1579年,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3岁。

白仁杰先生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历了中宗、仁宗、明宗、宣祖四朝,虽两起两落,坎坷曲折,但他忠君爱国、王道政治的理想、笃信儒学的精神,始终没有动摇过。他是朝鲜王朝中期最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是“儒门宿德,帷幄名卿,天姿拔萃,间世豪英。”

二、政治伦理思想——王道政治

白仁杰根据王朝太祖百多年来王权篡夺杀斗的历史,根据半个世纪以来改革派与勋旧势力斗争的经验体会,根据他长期学习尊重中国儒家政治思想的理想,深感要使国家真正振兴起来,必须实行王道政治。他在72岁以后多次写的《清静庵赵先生从祀文庙札》、《勉圣学札》、《论时事兼请静庵先生从祀文庙疏》、《因求言陈时弊兼陈时务疏》等文中,反复论述了他的王道政治伦理思想,即他所说的“清明之治”。

王道政治伦理或“清明之治”,是主张将儒家道德运用于政治,着眼于伦理本位,以德王天下,以道义的原则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早在新罗王权强盛时期,儒学作为独特的道德基础的教义而被政府广泛接受。在新罗后期,儒学作为政治改革的一种思想体系就出现了。崔致达就是当时最杰出的代表。后来经过“东方理学之祖”的郑梦周(1337—1392年)、“东方真儒”的郑道传(1337—1398年)、权近(1352—1409年)、金宗直(1431—1492年)、金宏弼(1454—1504年)、赵光祖(1482—1519年)等人的研究、传播,在李朝开国后,儒学的伦理道德便成了李朝的居于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他们以三纲五常作为理乱治世的根本,强化中央集权的王权政治;坚持“大义名分”,维护儒家“道统”;主张以中国的四书五经作为文科考试的主要内容。白仁杰的老师赵光祖特别强调儒学的诚,把与此有关的《小学》、《大学》、《中庸》、《近思录》等作为自得的基本书,即以心得学问的基本书。白仁杰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他的“清明之治”主要就是儒学的王道政治伦理。其内容主要是:

第一,正君心。

按儒学政治伦理,实行王道政治,最要紧的是“修身”。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之要,在正其心。对于国家来说,国君的修身、正心,则为治国之本。《大学》说:“修身在正其心”。“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否则君心不正,“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白仁杰根据燕山君以来朝廷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反复劝告当时君主要“正心”。他说:“守令之贪与不贪,在于朝廷之清与不清。……朝廷之清与不清,在殿下一心之正与不正耳。夫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是故圣人之治天下未当不以正此心为大本。”在这里,他把“正君心”看成是治国的“大本”。要“以正心为急务”。[③]他进而又说:“程子有言曰,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④]就是说,只有君心正,朝廷就能正,百官就能正。

第二,法先王。

凡是主张王道政治的思想家,一般都是主张“法先王”。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也是“言必称尧舜”。他们认为“先王之道”至大至美,先王之世是太平盛世,先王本人是惟忠惟孝,德配天地。因此,实行王道政治,应该效法先王。白仁杰先生在他的《勉圣学札》等文章中,也反复论述了这个问题。例如,他为了使君主殿下发扬“道心”,对《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进行了阐发,说这是“尧舜所以相传之心法也。”[⑤]这里,人心来自人的形体,出于个人自私的目的;道心是从纯粹的天命之性出发的,出于义理的目的。要使心正,就必须使人心服从道心的支配,使危殆的人心由危而安,微妙的道心由隐而显。白仁杰和宋儒等人一样,认为这“十六字心传”是尧舜传下来的道统的真传的“心法”。人们特别是君主只有按照这个“心法”,“朝廷自尔清明,而守令之贪非所忧也。”[⑥]

为了使朝鲜国强盛,他还反复提醒君主殿下要“躬行以率之务节俭”,要学习大禹克俭的精神。在《尚书·大禹谟》中,舜帝对大禹十分赞赏,说禹不仅守信用,说到做到,而且“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说禹能为国家勤劳尽力,能在家中生活节俭。

当然,白仁杰先生的法先王,不是为了复古倒退,而是言古为了鉴今。他的法先王是为了学习先王的道德人格,批评燕山君以来的暴政和勋旧势力的腐败,是为宣祖“拨乱归治”而竭尽忠诚。他说:“今之国势其亦岌岌矣!沟壑之民,无粟可帐,悖伦之俗,无教可施,大臣非无忧国之念,而惮于变法不务远大之猷。”[⑥]现正是“资当乱极思治可以有为之时,臣邻耸动,黎庶颙望今四年矣!而治不师古,政多踵弊。”[⑦]意思是现在治理若不师古、法先王的话,政治上的许多弊端就会跟随而来。

第三,施仁德。

王道政治的核心内容就是施行仁德。仁德不仅是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和政治法律问题的根本指导,而且是王道政治伦理的根本原则。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儒家伦理学说,其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孟子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和“仁政”学说。照孟子的说法就是“为民父母”,“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使人民安居乐业。

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白仁杰先生,对仁德政治伦理十分推崇。在他24岁那年,朝鲜发生了大旱灾。他以高度的爱民之心上疏,建议君主殿下实行仁爱。他说:“近日非常之灾,惨酷之变,叠见层出,赤地千里,种不入土,生民流散,饿莩相望,臣生70余年而尚未见切迫之灾有如今日者也。上天之仁爱,殿下必欲其警惕,震(振)奋者其亦至矣!”“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如影随形,如声应声。是故因灾警惧改纪其政者,罔不治其且与焉;玩灾因循安于皆非者,罔不乱且亡焉。”[⑨]所以,实施仁德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那么,如何实施仁德呢?如他所说:“讲求治具,尽改疵政,进上贡物量宜减,损诸色卒隶式均苦歇,除一族切邻之弊,禁列邑无名之税,其他可试之策不可枚举,苟可以便国利民者,深究其方期于必行,则国事及今犹可为也。”[⑩]总之,只要减轻人民赋税,实行利民政策,“其即位知小人之依,而天下归仁。”[(11)]

第四,举贤才。

儒家主张“德治”。“德治”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要有道德高尚的贤人。所以,孔子很重视“举贤才”,主张“为政在人”。[(12)]他甚至说:“虽有周亲,不如仁人。”[(13)]意思是说,我虽然有不少至亲,却不如有仁德的贤人。

白仁杰先生对贤德之人,十分崇敬,竭力给君主推荐。譬如,李滉(李退溪1501—1570年),被人称为“朝鲜朱子”。他上承孔子、孟子、《易传》、《中庸》的精髓,下继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理学道统,结合朝鲜社会实际的需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白仁杰认为李滉是个贤才,给君主殿下推荐说:“当今人物无出李滉之右,滉酷好学问,讲明性理。如欲图治,非委任斯人则不可。伏愿殿下先定圣心,深改昨非,下书招迎,至诚待之,言听计从,则幸甚。[(14)]”后来,他又极力推荐成浑、李珥(李栗谷1536—1584年)两位贤人,说:“成浑、李珥为可用之士。”[(15)]

值得一提的是,白仁杰对他的老师、士林首领、被勋旧势力害死的赵光祖(静庵)贤士的反复赞誉,为其伸冤,更说明他对贤德之人的崇敬。他在几次《请静庵先生从礼文庙疏》中,称静庵先生自幼好学,每日四更起床,“读书则以小学、大学、论语、近思录、性理群书为先,践履则以孝悌忠信为本”,人人夸他为“东方之贤人”。说:“赵光祖以性理存心,以绳墨律身,以达不离道为事业,以致君尧舜为规模,爱君如父,竭诚尽瘁。不幸横罗谗构,虽不得考终,其流风遗泽,没世愈著,至今士林尊尚道德、贵王贱霸者,皆光祖之功也。”[(16)]因此,他恳切希望“殿下洞照群小舞奸之情状,追奖真儒忠正之被诬。赠以大官美谥,因列诸从祀文庙,以明士林之趋向,以答国人之颙望,不胜幸甚。”[(17)]。

第五,道中庸。

中庸是儒家道德中最重要的一个规范。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民鲜之矣。”意思是说,中庸这种道德,真是高到了极点了!人民已长久地缺乏它了。朱熹曾解释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18)]这就是说,中庸是不偏不倚,不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就是中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19)]

白仁杰先生熟读儒家典经,对中庸之道是很重视的。72岁时,他在《勉圣学札》中就劝殿下处事要用中庸之道,说:“中庸所谓笃恭而天下平正谓此也。”[(20)]

1575年,在宣祖朝内,两派官员分别以沈义谦和金孝元为核心,以争夺人事权的官职发生了“党争”,白仁杰先生深感忧虑。他不顾83岁的高龄,上疏朝廷,陈述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两党相争下去,就会“邦本日以困,国脉日以伤,东西二字是亡国之祸胎也。”他建议,“必欲调和镇定,使之同寅协恭”。[(21)]

白仁杰先生的建议是很有远见的。由于朝廷没有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党争,此后,一百年间,造成了很多不幸,甚至流血。“从此开始,朝鲜的历史便成为残忍的朋党相争的历史,其中充满不幸、阴谋、流血和满门抄斩的大屠杀——所有这一切都是以理的真理性名义,在儒家学者——官员之间发生的。……韩国儒家理的政治便因此为了天理和人心之诚,成为残忍、严酷政治的同义语。[(22)]

白仁杰先生有关王道政治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尊师重教的思想,大臣对待人君敬信的思想,以及学与政相为始终的思想等,都有许多深刻的见解。

三、王道政治的践行

白仁杰先生根据儒家王道政治理论,结合当时朝鲜王朝的具体情况,不仅进一步作了阐述和发挥。而且当他进入官场以后,就竭力践行这一套王道政治。

白仁杰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不喜欢官场生活。他自幼“力学自立,不以科举为意,慨然有求道之志。[(23)]”所以,直到1541年,45岁时才做了南平县监。到任后,就积极地把他的王道政治主张践施于政。《休庵先生实记》记载:“莅官以兴学养士为先务,建书堂于四境,择修士以教童蒙,颁廪课学,月朔巡至,亲正其句读。视民如子,均赋薄税,修治官廨,役民及民。民有颂者,赍关节而至先生。两造而告之,曰:决讼当观曲直,何用请托为其人。”[(24)]

从这段简单记载中可以看到,他推行王道政治,是多么坚决和具体。儒家把学习看作一个人做人为政的起点,他就积极办学,建立了许多书堂,选优秀教师,从童蒙抓起;并用存于官库的粮食,当奖学金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学习。每月还亲自到校视察,听学生阅读。儒家一直以重民、爱民为立国之本,他爱民如子,均赋役和减轻税收。在维修官厅的劳动中,也尽量不让居民参加,尽量自己解决。秉公讼事,不接受私情,等等。正因为如此,他很快受到人民的赞扬。如郑彭寿日记所载:“城主白某到任,文风善政,蔚然可观。”[(25)]

1566年,白仁杰先生已71岁,他经过“乙巳之祸”,被流放、闲居近20年,出任扬州牧使。正值明朝嘉靖皇帝、明宗大王先后驾崩,“三天使来颁诏,供应之物为百余品,旧例摊赋于民。”白仁杰看到这种情景后,极力反对说:“民不可重困也。”并出官库的米来充用,结果,“民不知有差科事。”数月后,老百姓知道了,非常感激他。当时流行一首民歌:“白雪之白,与公同白,心乎爱矣,胡不为杰”?同时,老百姓立碑,“而颂其德。”[(26)]

白仁杰先生一生为民,清正廉洁的事例很多,所以,在他去世22年之后,1601年,被选为“清白吏”,即清官。正因为如此,他直到晚年,也过着贫俭的生活。《国朝实监》曾说他:“处家贫俭,服食粗竦,凝尘满席而不屑也。”[(27)]在封建社会,白仁杰官至大司谏、大司宪等职,能这样爱民如子,清正廉洁,是难能可贵的。这和当时勋旧势力两班官僚拥有大量田产、财富,形成鲜明的对照。

白仁杰对王道政治的践行,不仅表现在他爱民如子、施行善政等方面,还表现在为国忘身、冒死进谏抗危言方面。这也是历代爱国进步儒士的一个突出表现。

1545年,11岁的明宗即位,他的母亲文定王后掌权,她为了自己派系的利益,和自己的弟弟尹元衡等人密谋下旨,削除异已时,一些人明哲保身,消极退却时,白仁杰先生挺身而出,“独留抗启曰:国家事当出于光明正大,今罪此三人(指尹任、柳灌、柳仁淑——许注),而不议廷,不列罪名。后弟奉密旨行事,何以示后世?”[(28)]这下惹怒了文定王后,令军卒把白仁杰先罢下,等待判罪。后来,在郑顺朋等再三解脱下,白仁杰才免于死罪。白仁杰先生这为国忘身的精神,深受人们称赞,说他是“直声大振,人感爱惜”,或说他“操守清洁”、“忧国忧民”、“特立朝廷”。[(29)]

1586年,白仁杰任司谏院大司谏,当时仁顺王后垂帘听政。有一天,她问群臣关于垂帘可否继续下去时,白仁杰直言对她说:“女主不可以久听国政。”虽然当时王后不高兴,但不久就撤了帘。

从上可以看出,白仁杰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不计个人安危。

1569年,当他73岁时,朝廷再三推荐任命他,他却再三乞退不为官,对他这种崇高的精神,宣祖称他为“忠诚可以贯日月,节义可以凌冰霜。”[(30)]而他自己却谦逊地说:“臣不学衰老,当还归桑梓,以全晚节。[(31)]

他返回故里后,为了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他虽“年愈大耋,犹讲学矻矻,昼思夜索,非性命之书不读。”[(32)]

白仁杰是朝鲜王朝中期一位有影响的儒家,是一位清官。他师承士林派领袖、“东方之贤人”赵光祖,和“东方的朱夫子”李退溪(李滉)关系甚密,又培养了“东方的圣人”李栗谷(李珥)、成浑等人。所以,讲朝鲜的儒学思想发展史,白仁杰先生应有一个位置。只可惜因他的著作“屡经灭烬无所考证”,因此,在目前我看到的有关朝鲜儒学发展史或韩国史中,几乎未提到他,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幸好在《东亚世界大百科事典》中,白仁杰先生还占了一个席位,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休庵先生实记》的刊行,给人们研究白仁杰先生提供了第一手可靠的材料。随着白仁杰先生思想的深入研究及其新的资料的发现,我想,人们将会对白仁杰先生有一个更加全新的认识。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14)(15)(16)(17)(20)(21)《休庵先生实记》第385、184、189、190、184—185、185、187、289、294、191、184、187、196页。

⑧《孟子·梁惠王》。

⑨⑩(11)《退溪书节要》第187、190、241页。

(12)《中庸》。

(13)《论语·尧日》。

(18)《中庸章句》第二章注。

(19)《论语·述而》。

(22)黄秉泰《儒子与现代化》第378页。

(23)~(31)《休庵先生实记》第213、220、221、237、273、273、226、229、254、250、273页。

标签:;  ;  ;  ;  ;  

白仁杰政治伦理思想初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