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底蕴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2)04-0079-06
1.从学脉源承或者理论来源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其内在的文化根基。毫无 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隶属于西方哲学文化传统,它的直接理论来源就是德国古典哲学 。传统的论证理路如下:(1)19世纪上半期社会实践的重大变革及其积极成果,构成了 该时代的时代内容;(2)这一内容蕴含并确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唯物性、辩证性和历史 发展的过程性等时代特征;(3)对这一特征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不同层面予以揭 示,这一切思想总汇起来就构成了该时代的时代精神;(4)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 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站在时代精神之上,集中地把握时代内容及其本质特征,但因其固 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误导,致使造成哲学上的两种分离:即唯物论与辩证 法的分离、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所以没有能够形成为该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5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实现了上述两个方面的统 一,建构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体系,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才真正成 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应该说,这种辨析理路不仅逻辑清晰, 而且如实地指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脉源承上的直接文化来源。但是,这种论证具有严 重的弊端:(1)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放在西方近代文化背景中,强化了它产生和发 展的历史局限性,突出了它的民族狭隘性和地域性;(2)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 动态演进的有机整体,不利于在文化发展观上显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动态历史原象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基础上,“言必称希腊”,不利于表征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永恒的历史价值,不利于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营造一个宽泛的、世界性的文化氛 围。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它的哲学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和发展 的文化根基。这既可以从马克思同时代的思想家大量引用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事 实上得到间接证明,也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直接大量引用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 思想的论述中得到明证。比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 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之点”;[1](P265)再如,他们认为中国古代的 矛盾观、“两极相联”的方法作为一个普遍原则对西方文明世界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P690)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其内在的中国文化根基,若离开中国传统 文化及其哲学思想或者说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置放在古今中西社会文化发展的宏观大视 域中进行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就只能是破缺的。
2.从逻辑承接或根本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基础和内 在的逻辑根据。(1)与以往旧哲学仅仅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 了民族、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具有世界性,是一种世界性的哲学。根据有二:一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符合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发展规律,代表了人类思维现代取 向的主流,是业已被人类社会文化实践所证实的惟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二是它是在资产 阶级首次开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建构出的“世界的一般哲 学”[3](P121),对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实践仍具有总体性指向功能。(2)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世界性指导功能只有通过民族性、时代性等适当的表现形式才能发挥应有的作 用。这是由两方面的情况所决定的:一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基于历史发展大势而 提供的“总的指导原理”[4](P274),其抽象性、概括性程度极强,不可能以原典的、 纯然的形式直接发挥作用,必须转换成具体的可操作、可运行的实践性表现形式。二是 各国、各民族、各时代的具体实践都具有自己特殊的时代课题和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 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变理论理性为实践理性,它的哲学智慧才能为人们所用。(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正是这种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只有取得了恰当的民族形式并“使之 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带有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 和中国气派”[5](P534),从而建构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中 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中,只有将中国传统的“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6](P7)中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 经过现代社会文化实践的提升、蒸馏和升华,并对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 科学形态上,才能找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最根本的逻辑对接点。
3.从中国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历史大视域”进行审视,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哲 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对应的内在关联,而隐含在这一内在关联中的是 二者互渗互动而生成的冲突、融聚和互补,而这也正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并步入现代化 过程中,始终存在并具有关键意义的内在张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正是凭借这一内 在张力的驱动,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相涵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这也正是中国传 统文化经过社会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双重改造而走向现代化、不断生成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并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根基和最终动因。因而,(1)弄 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 性、现代性、先进性等精神实质,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 化现代化的内在一致性;(2)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也就阐明了江总 书记“三个代表”指导思想的现代旨趣、真实命义和文化价值,从而有助于我们深刻领 悟并认真践履我党为什么及怎样“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弄清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对于我们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和增强“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就营造出了鲜活的时代性、 民族性的文化背景,并激励我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三个代表”的 学习和实践之中。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问题,实质上是从文化维度及其现代旨趣上,探 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文化层面上是否可能(即文化资源或根基)、如何可能(即文 化的实现形式和途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可能(即文化机制和动因)的问题。易言之,这 个问题实际上包括三层含义:(1)在一个缺乏资本主义文明必要积累的“两半”社会(半 殖半封),从文化维度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一步步中国化的进 程,是一个内在需求、内在互动和内在转化的过程抑或是外在移植、浅表融合和被迫转 化的过程。(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主文化能否及如何合理 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方性、时代 性、民族性等一切内容和特征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理念,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 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主文化实现内在交融和契合。(3)在这种交融和契合中所产生的伟大 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为什么说它们“既体现了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7],从而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如何牢牢把握这一方向,高举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面时代旗帜,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向深层推进。 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特别是自觉地把“三个 代表”的思想引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和实践中,以加深理解“三个代表 ”指导思想的理性内涵及其总体性精神指向至关重要。
5.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资源问题来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 不缺少文化资源,相反,迄今为止,人类已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马克思 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在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的基础上而产生的。[8](P299)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底蕴并没有离开人类文化 、文明发展的大道,没有割断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及其哲学核心与其他文化及其核心的 内在关联,相反,而是作为人类文化、文明发展史的总结、总计和最高成果而出现的。 可见,惟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置于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宏观视界中,置于 多元、异质的文化因子“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文化演进过程中,置于马克 思主义哲学在历史和文化两种层面、双重构架的磨合、蒸馏与升华中,才能使我们深刻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与现代性趋向的深厚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马 克思主义哲学用怎样的方式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整 合在自身之中,并使这些优秀文化遗产转化为足以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得以全面 实现并不断向前推进的文化根基与文化支撑呢?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国 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包含着可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吸取的现代性理念,都蕴藏着推动马 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和现代化的资源潜能,蕴藏着传递先进文明因子、教化和塑造 先进文化精神、放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和文化图式、实现社会文化的整体推进等文 化功能和文化动力。但是,要将这些潜能和动力全面激发并活化出来,必须找到具体的 、切实可行的转化形式、实现形式,必须使这些文化资源,参与到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 民族认同、时代认同、实践认同和哲学认同之中,其内在文化潜能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文 化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现时代的“文明的活的灵魂”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和哲学理念。
6.就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来看,(1)正像没有一种动物仅靠反刍去维持生存一 样,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要维持它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不断从外界吸收新鲜的、活生生 的文化养料,才能摆脱它那死气沉沉的颓境。正如江总书记所说:“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 眼光,增强感召力。”[7]这表明:文化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既 有内源因子,又有外源因子,且只有两种因子不断地进行对流和互换,才能形成“负熵 流”以确保其“自我生成之域”的边界不断扩大且生机无限。(2)当然,对外来文化的 吸收不可避免地要带上本民族的特点,要对之进行改造和咀嚼,用自己的胃去加以消化 ,正如任继愈先生所指出的:“外来的上层建筑搬了来,不加改装……到底它生不了根 ,更不能发展。”[9](P239)这也印证了马克思的一个基本观点: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 现程度,取决于该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3)外来文化的激活作用在一个社会 的变革之初,表现得很明显,因为在它的引爆下所产生的观念变革、思想变革成为了该 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并且这种激活作用在一个社会的重大变动或改革的深层推进中, 表现得就更加突出,因为社会的大变革抑或改革的深层推进,势必要引入大量的外源文 化因子作为酵母,激发和活化该社会的思想界精英,挺立时代潮头,代表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为社会的重大调整作舆论宣传和智力支持。(4)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纳, 有一个气量、度量问题。一个无法真正容纳外来文化的国度,一个丧失了“兼容并包” 、“海纳百川”之气度的民族文化,它对外来文化的需求和利用本身是狭隘的、片面的 、肤浅的。
7.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底蕴的一个核心理 论领域。为深刻理解这一点,这里有必要为大家引介几种错误的文化发展观作为我们批 判的靶子:(1)深层无公度性理论。该理论错误地认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固有着 一种惰性,它固执于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或异质性,过分强调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和互斥; 认为它只可以接受外来文化的音乐、舞蹈、艺术风格、烹调、服饰和娱乐方式等表层文 化,一触及哲学这种深层领域,则采取自然思维,按原有方式和方法而我行我素,且作 为一种超稳定结构,它的气度十分有限。因而马克思主义文化及其哲学核心,作为异民 族文化,它漂泊到中国后很难成为安立民族文化生命的根基,这种深层“无公度性”[1 0](P43),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是“化”不出什么结果的。(2)文化断层理论。 这种理论片面地认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彻底推翻了孔家店,马克思主义文化随着一 阵政治激情而注入中华大地,这样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主流被截断,中华文化的脊梁骨 被打断了,造成了文化断层,形成了文化缺位(或文化空场),而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异 质文化与中华文化具有内在的文化冲突、“文明冲突”,决不能冰炭一炉,所以“中国 化”命题本身是难以成立的。(3)意识形态终结理论。该理论吹嘘说,在全球一体化浪 潮中,在西方强势的政治经济力量所支撑下的霸权文化、寡头文化将消解一切文化差异 ,尤其是消解一切意识形态的差异,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终结”[10](P40),中国在步 入现代化进程中,将最终摆脱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樊笼,免费享用西方强势文化的文化快 餐,中国文化将融入到全球化的文化旋涡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将变得既不可能也 不必要。
8.对上述观点我们做如下几点评析:(1)文化的合流或整合是整体推进、立体互动的, 其表层和深层是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协同发展的;而且,越是在文化的深层,越具 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公度性越大,其对流、互补和融聚的可能性就越大。声称马克思主 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深层“无公度性”,在理论上是异常荒谬的。(2)中国 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在的理性基础或哲学核心,非常深厚、异常坚固,且 韧性、张力、气度都很大,并非脆弱得一场政治事件就足以使之发生所谓“断层”或缺 失。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文化及其哲学核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成功的对接,并在实 践催生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伟大 理论成果,怎么能说“化”不出什么结果呢?可见,这种观点在实践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3)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一体化,在其强大的政治、经济裹挟中自然夹杂着他 们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所以全球化浪潮中蕴藏着西方大国操纵的“政治陷阱”和“ 文化陷阱”。全球化播撒的并非都是现代文明,把“全球化等于现代化”正如把“殖民 化等于现代化”一样都是荒谬的。对此,马克思早就明确地批驳过。在马克思看来,的 确,资本主义的扩张历来“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2](P772),传播了一些现代 文明,但是在这种现代文明背后隐藏着的却是“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 性”[2](P772);而且,当经济政治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低起点国家还没有强大到有足够 力量自主参与这一历史进程时,他们是不能收获到因资本主义扩张而“播下的新的社会 因素所结的果实”的。[2](P772)因而,凭借全球化而企图终结意识形态,其根本用意 是妄图取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西方“和平演变”阴谋在文化层面最 新的体现。
9.从文化整合的实现程度方面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应该肯定的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文化资源之间的整合既有表层的又有深层的,但更重要的是在 深层上的会聚。文化有“显”与“隐”两个层面,“隐”的一层是指那种在人类文明史 上所积淀下来的、体现人的共同体的特殊本质的、由世界图景、价值关怀和人生取向所 构成的哲学体系,这是文化的核心层面。从核心层面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 就是为了表征和凸现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 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内在地契合为一,以建构出贴近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性、符合现时 代要求并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新文化。“显”的一层是指以科学性、大众性、民族 性为特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核心层面会通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资源 ,并在成功地实现互渗互动、内在交融后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新视界,这是一种代表中国 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公共文化视域,或者说,是在多元文化互补互动、“公共商谈”基 础上所形成的深度对话或“重叠共识”。
10.以何种方式达成这种深层共识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弄清达成这种深层共 识的支点是什么?这个支点只能是现代性。马克思主义文化无疑是一种现代性理念,西 方文化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实质上是对西方现代性的一种重振或重写),都蕴藏着现代 性的文化理念,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事业向深层推进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 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在当代不期而遇,是很自然的事。因而,不论是捍卫还是发展马克思 主义文化,都需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上,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利用和 改造。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农业文化,它既对凝聚和塑 造民族精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又对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趋向具有极大的抗拒性,如何取 长补短,使这种成熟的农业文化一跃而起紧跟工业文化、信息文化,并凭借其内在民族 精神的驱动而完成向现代性的跃迁,这是当代文化达成深层共识的一个重要的文化难题 。解决这个文化难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 “思想桥梁”[6](P16),在于从理论上能否阐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1.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问题,还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一元本性 与当代文化多元存在的正负效应及其回应问题。江总书记讲:“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 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7]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内在灵魂 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一元的,决不允许多元化。 因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不统一历来是导致组织上分裂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讲授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问题时,一定要讲清一元性及其时代性、民族性等具体表现 形式之间的关系。这种“显”与“隐”之间的关系,决非“一元”与“多元”或者“一 家”与“百家”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存在又是不争的事实。一 方面,文化的多元存在和相互渗透,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发展和始终代表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十分有利,对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建构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基础,融 合各种文化中的现代性理念于一体的“公共研究平台”也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另一方 面,异质性的多元文化又严重削弱、瓦解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如,(1)封建主义 文化的毒素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主文化具有极强的解构力和瓦解力。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封建主义文化的毒素,如等级观念、平均思想、依附性、服从性、 保守性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因子已融化在中华民族的 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积淀为一种文化遗传基因,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阻 力之一。(2)文化的“普世主义”[10](P41)、后殖民主义的威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以全球化为掩体,加紧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极力兜售文化“普世主义”和后殖民 主义等现代西方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对马克思主义主文化具有极大的穿透力和渗透力 ,对主文化的存活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3)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文化因 子通过各种媒介特别是互联网大量涌入,且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沆瀣一气,极力 争夺思想文化阵地,对主文化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冲击。当代思想文化战线,只有猛力回 击和消除这种负面效应,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2.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出现了种种认识误区,急需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现代 化进程。当代哲学论坛上出现了种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相符合的声音:(1)有 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马克思化”。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适应前苏联 极左政治需要的统治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头上堆砌了很多非法建筑,在极左政治的先 在性强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处于遮蔽状态,只有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文本,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经过马克思化才能走向现代化。(2)有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 “西学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隶属于西方文化系统,不能切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 方哲学的整体关系,我们多年来在西方文化背景整体性缺席的情况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 学,可谓走错了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取向只能是“西学化”。(3)与前述相反, 有人认为,中国哲学失去了自我,总是把西方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套上了西方 的这样那样的框框,当代哲学研究应回到“儒学化”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经过儒学 化才能通向现代化。(4)还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生活化”。认为哲学不因其 研究所谓大问题而重要,而是因其切近生活而有价值,哲学只有为现代人的生存提供“ 安身立命”的生活应对技巧,使人过幸福的生活才是有用的。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 有成为一种谋划幸福的生活策略才有存在价值,否则,若它和政治纠缠在一起,就会导 致不纯品性。除此之外,还有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生存化”、“个性化”、“人 学化”等等。这诸多研究视界和现代取向,分别看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若是远 离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所提出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换言之,若是偏离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代化的正确轨道,其理论研究的现代价值、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就 都是极其有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事业休戚相关,社会主义站住了、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存在和发展;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只有为社会主义建 设实践服务,努力为解决现实的重大社会文化发展课题提供智力支持,并在与当代实践 相结合的过程中锐意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建构和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 态,才真正是中国哲学发展的现代取向,也才真正在哲学层面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 展方向。
13.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问题,是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 文化底蕴问题的最前沿。时下,后现代主义文化尤其是哲学观念的过量引介,在当代中 国哲学论坛掀起轩然大波,各种各样的主张迭起,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笔者 看来,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 是现代性理念的集大成者,并自觉契合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 。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如何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理念, 以加速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任 务。而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由于它是一种西方文化的整体性自虐、自残行为,是一种 日暮途穷的“崩溃的逻辑”,是一场丧失生命力的“精神性大萧条”,因而,它在根本 性质和发展方向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异其趣;又由于它是在经历了现代理性的高度发 展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纠偏活动,它对现代性观念的解构和消解,它提出的反对一切文化 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等主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构成了极大威胁;又由于它提 出许多直接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强烈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性诉求, 这对于我们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精神支柱的政治需要形成巨大的反差。因而 ,西方后现代主义不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 主义负面效应的批判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既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 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现代性 弊病的批判,具有内在会通之处,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现代哲学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意义 视界”。质言之,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都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虽属现代理念却准确地预示了后现代的某些特征,因而二者在当 代中国哲学论坛不期而遇是必然的;同时,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的终 极关怀,有助于消除因现代科技理性过度膨胀而导致的人类文明陷入危机、人文价值低 迷,因而后现代主义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核心中找到某种互相呼应、互相印证 的文化之根。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的进程,不能回避后现代主义以直接 或间接的方式瞥见或预视到的现代文化价值,应将其吸纳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创新 的深层结构中。总之,后现代主义文化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后现代的文化 底蕴。
收稿日期:2002-03-04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现代性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