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机制的理论和方法论启示_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机制的理论和方法论启示_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机制的理论及方法论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方法论论文,马克思论文,启示论文,世界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范畴是指人类社会在横向上产生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和联系以 后在纵向上的发展进程和最终指向。它涵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注:在马 克思恩格斯著作里,社会主义一词和共产主义一词在表达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时,是 同义的,可以相互替代。参见谢钟《历史演进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武汉出版 社1998版。)的世界历史时代,最终指向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认为深入探 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形成机制、以及这一理论所蕴涵的方法论,既可把研究 引向深入,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提供认识前提和方法论基础。

一、世界历史的形成机制理论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中介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梳理,我们认为,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是历史向 世界历史转变的中介,即历史通过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这两个中介环节转变为世界历史 ,其链条关系为历史——世界市场——世界交往——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了。使反动派 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消灭了,并且每 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 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 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 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1]( p276)“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 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 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p88)在这两段话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形象 的语言刻划出,在世界市场形成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世界交往的生动画面,高 度概括出世界历史形成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正是由于世界市场的形 成和因此而出现的世界交往,才使各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世界性。各民族的、地方 的历史通过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联结而形成世界历史。因此,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 真正建立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标志。世界市场发展得越完善,世界交往进行得越普遍,历 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也就越彻底。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通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 移”。[2](p318)因此,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 中介。由于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中介,实际上世界市场和世界 交往形成的机制便成为世界历史形成的机制。所以,探索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机制最 主要就在于揭示世界市场的形成机制和世界交往的作用机制。

1.世界市场的形成机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世界市场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 用下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逐剩 余价值的内在要求,使资本主义生产规模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而无限扩大的生产和有 限的国内市场的矛盾,驱使资本家打破一切地域的界限,发展对外贸易,进而促进世界 市场的形成。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 场为基础的生产。”[2](p348)“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 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看,就是推广以资本 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 概念本身中。”[3](p391)

(2)资本主义大工业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机器大工业的产生,为建造远洋轮船、铁 路运输和电话电报等交通通讯设施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同时随着大工业促进生产的发 展和产品的增加,资产阶级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和不断寻求国外原料来源,他们奔走 于世界各地,他们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从而建立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 场体系。恩格斯指出:“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 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作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 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4](p234)

(3)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是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之间 的分工。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互为条件,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是世界市场的 基础。没有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就不会形成世界市场;而没有世界市场,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形成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 机器大工业的转化,以交换为媒介的社会分工日趋成熟、商品流通越出国界成为世界性 贸易而逐渐形成的。马克思指出,“由于有了机器,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 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 、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2](pp168-169)

(4)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当生产和消费呈现出国际化的趋 势时,一个国家所生产的产品,不仅供应本国的消费,而且供应世界各地的消费,因而 也引起消费需求的多样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 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1](p276)

2.世界交往的作用机制。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和广泛使用 了交往概念,并使之成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交往是指人 类为了实现变革世界和生存环境的目的,通过一定的媒体而形成的交往主体之间在物质 、精神上互相往来、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交往是范围不断 扩大、程度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交往扩大到世界范围即成为世界交往。它不同于法兰 克福学派的J.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等书中只限于语言交往、精神交流的“交往 ”概念。

世界交往的作用机制是指世界交往如何进行的,指世界交往主体、客体围绕交往目的 和通过交往手段而展开的活动过程。世界交往行为的发动者、信息发出者是世界交往的 主体,包括人自身、民族国家、区域集团、各种生产性主体尤其是跨国公司等;世界交 往行为和交往信息的接受者则是世界交往的客体;世界交往是一个双向性活动过程,在 交往过程中主客体不断变换自己的位置,所以,可以把世界交往双方都称为世界交往的 主体。世界交往的目的是世界交往活动展开之前在人的头脑中对其结果的一种预测和设 想,是世界交往主体发起交往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它在整个世界交往活动中起着 直接的支配作用。没有任何目的的世界交往活动几乎是不存在的。世界交往的手段是交 往主、客体能够相互接触实现交往目的所依据的条件,包括语言符号、交往工具及其操 作的方式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交往的工具。世界交往的产生及其速度、规模、程 度等均取决于世界交往工具的发达程度。要加强世界交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力促进 世界交往工具的发展。

(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机制

1.在世界市场形成后产生的世界交往包括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普遍的全方 位的交往与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世界市场形成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 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 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 的文学。”[1](p276)由此可见,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使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 之间经济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基础上,也必然加深世界各国之间政治、文 化等诸方面的联系和交往。

2.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形成造成了世界性的阶级对抗和冲突。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 和世界交往的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 资料,“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5](p831)在这个国际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资料不断集中、劳动的 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资产阶级的财富不断增加,与此相应的是无产阶级受压迫和剥削 的程度不断加深,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联合和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反抗也不断 增长。而一旦“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 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 了。”[5](pp831-832)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反抗的必然结果。因此,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与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 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当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时候,由于其内在的固有矛盾,它 必然要被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 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 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 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例如,英国工业的竞争使德国潜在的无 产阶级显露出来了)。”[1](pp115-116)由此可见,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包括 发达的和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性的阶级对抗和冲突,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 义的灭亡。

3.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形成构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 、政治、文化等方面日益加深的联系和交往以及世界性的阶级对抗和冲突,为社会主义 的产生创造了广阔的前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市场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 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上起主要作用的两个阶 级,它们之间的斗争也成为社会的主要斗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俄国是否可以跨 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进行分析时,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由于内外各种条件的影 响,可以在制度上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则是不能不通过的。俄 国只有用社会化大生产来改造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使俄国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而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获得,并不是在俄国社会内部自动产生的,而主 要是外来促动的,毫无疑问,这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基础的。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为 生产力的跳跃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不管是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探索西欧社会主 义革命的道路过程中,还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探索以俄国为典型代表的东方国家的社 会主义革命道路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都是以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在这些地区或者国家 的同时存在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依据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要求我们从世界历史整体出发,以宽广的世界历 史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企业 甚至个人的经济活动,正以世界市场和信息化的世界交往为纽带,连接成一个相互依赖 、相互开放、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开放性世界历史整体。在这样的条件下,任何一个 国家和地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准确地判断和把握两个情况:一是国情或本地 区的情况,二是世界历史整体的基本情况。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特点 ,从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去观 察和处理国际事务,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邓小平是运用世界历史眼光观察世界的 典范。十五大报告精辟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 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 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而这种 新的科学判断正是我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加强世界交往实践是世界历史主体 自身发展的条件,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必须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参与世界交往实践才能谋求自身的发展。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国际间的各种交往活动已 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方式,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成为各个国家、民族经济社会发 展的基本条件。这种世界交往实践不仅摒弃了各个世界历史主体生产力发展的重复性, 而且使它们获得了生产力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性,尤其加快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入世界 先进国家行列的步伐,促进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凸显了世界交 往实践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它雄辩地告诉我们,在今天,孤立、封闭 、对抗和静止必将导致落后乃至消亡,联系、开放、合作和发展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合理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具有世界历史的 必然性。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 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 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因此,学 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中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题 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牢牢把握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具有极其强烈时代特 征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精髓。

第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使我们能充分估量当今和未来科学技术在世界交往实 践中的巨大作用,大力发展促进世界交往实践的科学技术。世界交往是一个不断发展、 完善、加深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往手段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代社会正在 发生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使生产和交往的技术方式信息化,即信息技术在生产和交往过程 中的广泛应用,使生产过程和交往过程同时成为信息流的运行过程。交往的技术方式的 信息化必将使世界交往的速度高速化、空间趋小化、时间趋短化,世界交往关系普遍化 、密集化,并进而促进世界历史整体化。这种发展实现了用时间去消灭空间,把商品、 信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从而真正实现用时间 去缩短空间。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努力提高用于世界交往手段的科学技 术水平,使我国更好获得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物质技术条件。

第四,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 使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进一步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 关系。现代市场经济包括两个互相不可分割的内容:一是经济市场化,市场机制成为配 置资源的重要手段;二是市场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突破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使 商品、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这个更大的范围内流动,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 在全球的优化组合。这就决定了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落后国家,在立 足世界市场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其发展趋势是建立符合规范的、与世界市场接轨的市场 经济体制。过去很多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所以走了不少弯路乃至遭受重大挫折, 关键之一就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世界市场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斯大林曾提出两 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理论,使经济文化普遍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脱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的世界市场,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相互比较竞争的过程中越来越丧失竞争力,使社会 主义建设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与困境。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在理论上扭曲了马克思主 义,在实践上窒息了社会主义,可以说东欧国家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与此有着密切关系的 。这一系列变化给予我们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落后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是必要的,但必须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深刻内涵 ,立足世界市场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多次强调我们必 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 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因此,中国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应世界市场需要的各方面 的体制才能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成功实践,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 途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促进经济、社会的 全面发展,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五,使我们能加深对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认识。尽管世界 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促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 变。但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造成了世界性的阶级对抗和冲突,从而决定了世界 历史的发展趋势。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资料日益 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 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新技术变化因无法 匹配以及资本主义无法获得社会新的生产力而出现的矛盾等,资本主义正面临着前所未 有的危机。[6](pp90-93)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 史的、与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当生产力发展到更高 水平的时候,由于其内在的固有矛盾,它就要被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由此可见,随着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导致世界性的阶级对抗和冲突,而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 灭亡。

第六,使我们能够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使我们 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运动处在低潮时期也坚信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在当代发 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大挫折,但人民经受考验后,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 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 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 展提供某些经验。因此,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对内改革和 对外开放,吸收和引进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 文明成果,在社会生产力、社会文明等方面必定会缩小同发达资本主义之间的差距并逐 渐超过资本主义而建立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最终必然取代资本主 义。

标签:;  ;  ;  ;  ;  ;  ;  ;  ;  ;  ;  

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机制的理论和方法论启示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