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南中学 255100
摘 要:课前一题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地接纳数学,主动地思考数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课堂中利用同智小组从答题、讲题的竞争,到课后作业及考试成绩的PK,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的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数学中的讲题更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思维能力,培养自信。
关键词: 课前一题 同智PK 弹性作业 讲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一、巧用课前一题
课前一题的数学活动,诱发学生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从而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为提高正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巩固已学,拓展思维入手,在第一次预备铃声响起之前,要求学生准备好纸笔,等着数学老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然后全班同学开始解题。通过每天课前一题的数学活动,学生开始积极地接纳数学,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从初一时老师出题到初二时的学生出题,学生已形成习惯——老师还没有到教室,学生们已经进入积极的解题状态,在老师上课前完成解析,然后上交,评价。我的数学课开始从来不喊“上课起立”,省去了师生问好环节,而是直接开始做题,讲题,之后开始新课……现在两个班的数学课都比较好地坚持了“每日一题”。想到这样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和“合作”很有些益处,经常能在黑板上看到学生们费心思选来的好题、妙题,对于启发思维、应用新知非常好。
二、同智组员PK
在班级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我按照学生的数学成绩,把成绩最接近的两个学生组成同智小组形成PK对手,把竞争机制引入数学学习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回答问题,同智小组中一名同学回答,接着同学们会期待与之PK的同学的回应;课堂作业完成后,同智小组的两名同学会自觉的进行比较,看看谁最应该获得加分,在相近的情况下由课代表负责决断,以示奖励;家庭作业要比谁的正确率高,要比谁先完成上交;最终会在考试成绩中见分晓,胜者高出多少分,就给胜者加多少分,PK小组的竞争使数学学习的热情高涨,师生共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潜能生看到了自己胜出的机会,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三、我的作业我做主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的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选择题目去做,作业的内容可以是新学例题,可以是课后练习,也可以是自己的易错题等等,只要是在自己能力基础上能够努力就可以学会的都可以做到作业本上,甚至难度较大、同学帮教学会的题目也可以整理到作业本上。
在学习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时,通过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归纳性质,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真程度、提高观察图象的能力,让学生各自把自己所掌握的图象直接画到作业本上,节省了学生课下做作业的时间,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积极的状态。通过反馈,发现同学们做题的积极性、效率、准确率都有所提高。
四、讲题中培养能力
先让基础好、有能力的同学走上讲台。不要求他们把问题讲得多明白,只是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可以先让他们自己给自己讲,找找感觉;然后给同桌讲,调整、梳理、精练思路;再要求他们尝试走上讲台讲题,逐步达到一定的基本技能。比如,先从代数计算题、方程、不等式等简单问题入手,一步一步分析基本步骤和理论依据。讲解结束时可以让全体同学给予评价,老师就讲题状态、语言表达、知识分析等各方面,给予点拨和方法的指导。
经过一学期的课堂上,自习中的讲解训练,已经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大胆地去展示自己,在收获信心的同时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合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更多的时间放手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每讲一题,及时评价,给出得分,从课堂内容到家庭作业都让学生自主讲解,从老师指定学生讲题到争先恐后抢题讲,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综合能力逐渐提高。
在尝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尝试性改革,只要老师与同学们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指导,一定会实现能力和成绩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陈群英《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论文作者:车林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作业论文; 能力论文; 课堂论文; 课前论文; 同学们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