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梅戏在娘家内部发展的特点论文_刘彩

浅析黄梅戏在娘家内部发展的特点论文_刘彩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文献与实地调研得出了黄梅戏在娘家内部发展的畸形发展的显著特点,并尝试从县乡两级政府的文化管理理念与压力性体制因素给予相应的解释,从而帮助人们深入了解黄梅戏在娘家的发展状况及推动娘家黄梅戏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黄梅县黄梅戏 内部畸形 草根剧团 文化管理理念

一、黄梅县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将黄梅戏做出如下定义:“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传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黄梅戏的诞生与黄梅县独特的人文与自然地理特色不可分割,黄梅素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的说法,是著名的“挑花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浓厚的文学与艺术创作氛围为黄梅戏的内容创作、词调编制和艺术手法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县城北部多丘陵,适宜茶叶生长,故县城北部茶叶种植面积广大,采茶人为调节气氛,解除疲劳,遂以唱和为乐,相互交流和抒发感情,形成了采茶调,采茶歌在结合黄梅本土的渔歌、船歌、灯歌等逐渐形成黄梅调,后经过数代艺人发展形成现今的黄梅戏。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为黄梅县的黄梅戏颁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二、黄梅县黄梅戏内部发展特点阐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分析与实地调研,笔者认为黄梅戏在黄梅县的内部发展上呈现出畸形的特点。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草根戏剧团数量庞大但发展受限,专业戏剧院发展一枝独秀;二是专业戏剧院的单一与分布失衡,戏曲文化下乡服务呈现畸形特点。

(一)草根戏剧团数量庞大但发展受限,专业戏剧院发展一枝独秀

黄梅县内从事黄梅戏演出的队伍众多,其中草根戏剧团占据显著比例。“黄冈市拥有黄梅戏专业剧院6个,其他业余黄梅戏戏班300余个,仅黄梅戏之乡黄梅县除专业剧团外,有半职业戏班(剧团)23个,村级业余戏班161个。”[2]。在实地调研中笔者了解到目前黄梅县拥有一个专业戏剧院,各乡镇广泛分布若干半专业或业余黄梅戏戏剧团(班)。但大多数的草根戏剧团(班)特别是业务戏剧班严格意识上并不是纯正的黄梅戏的代表,因此也无法起到继承与传播黄梅戏的作用。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农村集体活动的减少是导致大批半专业草根戏剧团发展受限的重要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老年群体无法承担集体性活动的费用,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农民个人文化消费形式的多样,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活动进一步减少,迫使大量的半业余戏剧团寻求于外地农村市场进行发展[3-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与之相反,并非“土生土长”而依靠政府不断输送资源的黄梅县专业戏剧院却蓬勃发展,黄梅县戏剧院不仅拥有专业且固定的戏剧院,更是拥有持续且稳定的人才培养、交流机制,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出人员上都达到了专业化的程度,编排了一批诸如《传灯》、《奴才大青天》等饱含本土文化元素或结合现代艺术审美艺术的优秀剧目。在县政府自上而下输送发展资源的同时,戏剧院也利用自己的“半官方”性质与良好人脉通过提案、建议等多种方式积极争取资源。专业戏剧院与广大草根剧团(班)的发展差异实际显示出县政府的戏曲文化管理思路:一枝独秀而不是百花齐放。一枝独秀虽然可以短期间培育专业戏曲团队,进而传播本土文化资源,起到利用文化资源服务经济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文化经济论”只会使得一枝独秀所供给的营养更为充分。另一方面,缺乏对草根剧团(班)资源的整合与帮扶使得县内的黄梅戏发展难以形成整体和聚合效应。

(二)黄梅县戏曲文化下乡服务呈现畸形特点

遍布于各乡镇的草根剧团(班)虽然数量众多,专业化的缺失与主管部门整合与扶持力度的弱小导致无法就地实现戏曲文化下乡服务的任务,因此黄梅县戏剧院成为了单一的服务主体,也致使出现黄梅县文化下乡服务呈现畸形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戏曲文化下乡只是下到了乡镇,并未下到乡村,造成城镇与农村服务上出现畸形;另一方面剧院分布的不合理造成专业剧院与服务人口上的不匹配。黄梅县地形上为南北走向,因此素有“上乡”(县城北部)、“下乡”(县城南部)之说,县城驻地位于“上乡”,因此黄梅县戏剧院也处于“上乡”。黄梅“上乡”地形崎岖,多丘陵、山地,发展农业条件有限,因此人口分布较少,“下乡”却与“上乡”情况相反。黄梅人口总计过百万,城镇化率接近50%,但“下乡”拥有县城绝大部分人口却不拥有专门的戏剧院,人口较多的农村地区居民更是无法享受到专业戏剧院的文化下乡服务。同时虽然黄梅县戏剧院处于“上乡”,但“上乡”地形崎岖,多山路,“上乡”观众虽距离戏剧院较近但是想欣赏专业戏剧院的演出所花费的行程时间可能超过“下乡”居民为此所付出的时间。面积广阔与乡镇数量的庞大使得作为单一服务主体的黄梅戏剧院出于自身能力和交通运输等成本的考虑往往选择以乡镇所在地为基点开展文化下乡服务活动。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黄梅戏在娘家内部畸形发展的两大表现方面存在巨大联系。县政府重专业戏剧院、轻草根戏剧团的发展战略形成了草根戏剧团资源利用低下和发展困难、专业戏剧院一枝独秀的局面。这种局面使单一的专业戏剧院被迫承担起全县的戏曲文化下乡任务,但是文化下乡没有造就乡下文化,即专业的戏曲文化下乡只是单纯的演出,忽视了对于广大乡村地区草根剧团的帮扶和培育当地的黄梅戏文化,使得戏曲文化下乡服务的畸形状况在加重。此外文化基础设施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乡镇政府在汲取资源和压力性体制下对文化事业的无心或无力反应使得对于丰富的草根戏剧团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度进一步降低,使得戏曲文化下乡服务的畸形特点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曲艺辞典》

[2]徐玉莲,林宣彤.破解鄂东民间黄梅戏班发展难题 —以黄梅县和谐黄梅戏班、蕲春县春雷黄梅戏班为例[J].四川戏剧,2014(2),79-81.

[3]吴理财,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J].调研世界,2009(06),03-04.

[4]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7(2),64-66

[5]李伟,王金鹏.社会转型期推进我国政府文化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J].学理论,2013(06),50-51

论文作者:刘彩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  ;  ;  ;  ;  ;  ;  ;  

浅析黄梅戏在娘家内部发展的特点论文_刘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