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次生孔隙发育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在剩余油预测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在Q油田进行剩余油预测时,通过将井点与断层相对位置精细刻画到沉积单元、“分区、分段”进行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数值模拟单井分类历史拟合以及“分相、分级”剩余油分类的做法,有效地提高了Q油田剩余油预测精度,可使制定的措施更加合理、准确,对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 数值模拟 剩余油预测
Q油田2008年全面投入开发,由于储层物性差,各区块物性差异大,目前进入中含水开发阶段,采出程度6.85%,采油速度仅有0.54%。受储层物性差影响,部分区块难以建立有效驱替,吸水能力差,欠注井比例高,导致油井受效差,单井产量仅为0.5t,产量递减快,长关低效井比例高达46.8%。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动用情况可以提高措施挖潜的针对性,加大长关低效井治理力度,寻找接替潜力层。
一、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方法
1、精细刻画井点与断层相对位置,提高三维地质建模构造模型精度
在井震结合构造再认识基础上,应用实钻井断点数据及断层倾向,对FI油层组19个沉积单元,井点与断层的相对位置进行了精细调整,提高三维地质构造模型的准确性。如G701-74-32井,在FI顶时处于断层下降盘,在平面图中处于断层右侧,该井在FI6沉积单元断失,在平面图中井点处于断层上,而在FI10沉积单元以下该井位于断层上升盘,平面图中处于断层左侧。通过精细刻画井点与断层相对位置,明确了油水井注采关系,使后续开发调整更具有针对性。
2、“分区、分段”解释储层物性参数,提高三维地质建模属性模型精度
由于Q油田砂体零散、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较严重,因此,在进行物性参数解释时,平面上依据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进行分区,并按照孔隙度分段进行孔渗关系公式拟合,对储层渗透率进行解释,从分区、分段的拟合公式相关性来看,解释精度有所提高,刻画了储层平面的非均质性。
3、数值模拟单井分类历史拟合,提高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预测精度
通过动态分析方法对单井的见水类型进行分类,针对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各有侧重,有针对性调整模拟参数,使单井含水拟合精细化,同时提高了拟合效率。
表 1 Q油田油井含水分类拟合统计表
4、“分相、分级”剩余油分产方法,提高剩余油类型及动用情况认识
应用“动静结合”劈分剩余油研究方法,重点对Q油田单井产出上进行细化,针对不同井区的开发特征,分层系、分井区、分微相计算采液强度,提高准确性和合理性。
表2 Q油田扶余油层剩余油分类表
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剩余油进行“分级” ,从分类统计结果看,剩余可采储量主要分布在主体席状砂和超低渗储层中。
表3 Q油田各类型剩余可采储量按渗透率分级统计表
二、成果应用
对注采关系不完善和未动用两种类型剩余油进行分类统计,未动用型剩余油分布在361口井中,其中,投产井336口,平均单井砂岩4.7m,有效1.4m;注采关系不完善型剩余油分布在277口井中,平均单井砂岩2.7m,有效1.5m。
1、油井补孔潜力
对未动用型剩余油进一步分析、整理,满足已投产井、测井解释为油层、周围有水井能补充能量并且可补有效厚度大于3m的井共有6口,结合地面条件优选三口可先行补孔,动用剩余油,预计平均单井增油1.6t。
2、完善注采关系水井补孔潜力
针对部分油井周围有水井但未射孔的情况,对测井解释为油层的井层,可通过对应水井补孔动用剩余油,共15口井可补孔砂岩厚度合计35.9m,有效31.6m,预计补孔后平均单井可增油0.6t。
三、结论及认识
1、将井点与断层相对位置精细刻画到沉积单元,使三维地质模型中的断层更加合理、准确;
2、通过“分区、分段”进行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搞清了Q油田平面物性的差异;
3、应用数值模拟及“动静结合”剩余油研究方法,搞清了Q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及剩余油类型;
4、通过分析Q油田6种剩余油类型,针对注采关系不完善和未动用型剩余油,优选出了具备补孔潜力的油、水井井层加以动用,有助于长关低效井的治理。
参考文献
[1]康志江.缝洞型复杂介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32(2)
[2]尹芝林.油藏数值模拟综合软件系统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3)
[3]曹志军.油藏数值模拟法预测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措施[J].内江科技,2009,30(6)
论文作者:李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9
标签:剩余论文; 断层论文; 物性论文; 油田论文; 水井论文; 平面论文; 数值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