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图书馆为科研服务的创新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研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研究型图书馆是以服务科研为核心任务,以科研人员为服务对象的图书馆类型。随着e-Science这种全球协作网络环境的出现,整个科研环境发生了变化,各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式逐渐涌现,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科学研究对信息和知识产生了新的需求。
科学研究不仅仅需要大量第一手的科学文献、专业文献,更需要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为其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一流的科研工作交流平台,因此,研究型图书馆需要在文献资源的保障、科研支持功能、图书馆的服务平台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长足优势,做好为科研服务的基础保障工作,才能真切为科学研究的开展发挥助推器的作用。科学研究的需求一方面对研究型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另一方面,促进了研究型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革新服务理念。研究型图书馆需要及时适应科研环境的变化,并据此建立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的服务机制,从而保证发挥研究型图书馆服务职能的最大化。
2 研究型图书馆的内涵和服务对象分析
2.1 研究型图书馆的内涵
研究型图书馆是相对于服务型图书馆而言的图书馆类型,其差别主要凸显在“研究”二字上,表现为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完善的研究性资源。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在对其会员的要求中指出:“研究型图书馆应该是那些具备丰富的学术馆藏、强大的服务能力、高素质的馆员,且足以支持自身用户高水平、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并具备辅助研究能力的大学图书馆”[1]。故,研究型图书馆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于其服务目标是为研究人员提供高度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学术研究性服务创造其自身的信息环境;二是图书馆自身可进行信息开发、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研究[2]。
研究型图书馆应具备的主要职能是对知识进行组合、揭示和管理,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从而推进学术研究[3-4]。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系列的研究职能,研究型图书馆需要具备如下条件:一是具备较强的知识组织能力,拥有较为完备的知识组织的理论与方法,将以文献为单元的组织转化为以知识为单元的组织,能对文献知识内容的结构体系进行重组和再生。二是具有参与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开展知识创新的管理协作机制。三是有能力和义务促进学术的进步与知识的广泛传播,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深层开发,对科学知识进行知识层面的揭示,提炼出学科领域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播提供前期的数据储备,从而推进科研团队的研究,并提升图书馆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
2.2 研究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
研究型图书馆的职能是为科研工作提供研究所需的资源,故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和团体,科研人员具有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会依据科研需要不断提出信息需求,根据科研对象需求内容的差异,可以将主要用户群细分为科研实践人员、科研决策者、科研管理者、一般读者用户等[5]。
(1)科研实践人员。科研实践人员是研究型图书馆的主要用户群,这部分人员是科研活动开展的主要人群,也是研究型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他们是从事具体科研领域研究和创新的人员,需要获取其研究领域和行业的全面、深度、及时的资源,对信息资源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且目标明确。
(2)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是联系各个部门、运作各个环节合作与交流的负责人,主要职责在于组织、协调和管理各种科研活动。因此,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再是具体的学科领域,而更多关注的是跨学科、跨领域方面的综合类信息。
(3)科研决策者。主要负责制订科研发展策略或长期规划,他们是引领科学研究方向的主力军,此类用户偏重于对政策类信息的需求,更关注国内外先进机构或组织的最新进展,以便为相关规划的制订提供借鉴。因此,其需求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等特点。服务于这样的用户,需要研究型图书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一些动态跟踪类、趋势预见类的信息和情报。
(4)一般读者用户。这些用户是图书馆最普遍的服务对象,研究型图书馆同样也会服务于少部分到馆寻求物理资源、有基本信息检索服务需求的读者,如在校大学生、普通读者等。
3 科研环境变化促使研究型图书馆变革服务方式
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改变了科研活动的方式,科学研究问题空前复杂化;科学研究的对象逐渐演变为跨领域、跨学科的复杂系统;科研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需要及时处理和加工;科研人员的交流也日趋密切[6],这些变化使得e-Science应运而生,这种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成为科研人员乐于使用的网络科研平台,它为全球的科研人员构建起一个具有开放共享、分布协同的网络化数字化科研平台,e-Science环境下全球信息资源趋向于形成全球数字图书馆,同时,各个虚拟组织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科研平台[7]。这种全球共享的科研环境慢慢改变了科研活动的方式,进一步催促着研究型图书馆变革服务方式。
3.1 科学研究活动的变化
e-Science使得科研信息在整个科学界实现充分共享,缩小科学研究领域的数字鸿沟,加速了科学研究的信息化进展,对科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e-Science使得一种崭新的从事科研活动的方法和模式成为可能,包括全球性的、跨学科的、大规模科研合作,跨越时间、空间、物理障碍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具体而言,其在科学研究对象、科学交流方式、科学知识的产生和科学发现的方式等方面都注入了新鲜血液[8]。
3.1.1 科学研究对象虚拟化
e-Science环境下科研对象更加虚拟化,科学研究的各种对象逐渐以一种虚拟化或信息化存在。计算机硬盘里的数据成为研究的基础,大量来自于互联网的数据、信息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者将其研究视角更多地从物理空间转至网络空间,研究对象大范围的虚拟化,意味着对象的存在性发生了变化。
3.1.2 科学交流方式向交互式发展
网络环境使得科研中的信息交流越来越重要,科学在更加频繁、及时、广泛的信息交流中进步,科学更加突显出“交互式的科学”之特征。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仅要求科学家使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及时、广泛的信息交流,同时也要求他们必须更多地借助信息的互动来实现创新。e-Science则是为适应处理海量信息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型网络环境,它的出现能极大地满足科学家之间交流与协作的需要,使得科学交流的交互性日趋增强。
3.1.3 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便捷化
e-Science具有的高性能、一体化、资源共享、异地协同工作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着科学家创造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与科学发现的方法。第一,科学知识生产和科学发现的创造性进一步增强。由于可以共享的数据资源更加丰富和便捷,因此,科学家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创造性的科学劳动中,而不是消耗在数据处理等繁琐事务中。第二,科学知识生产和科学发现方式产生变化。由于科学家能及时获取分布广泛的数据信息,并获得各种科学仪器的支持,使得各地科学家能进行实时交流,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科学数据,更加便于发现科学问题,产生更多新的知识。因此,科学知识的发现方式与生产方式变得更加便捷。
3.1.4 科学研究需求知识化
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信息资源,不仅改变了科研人员的研究行为,也改变了他们的交流方式。通过网络获取科研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已经成为研究者们习惯的方法。对于用户而言,如何获取信息已不是问题的关键,而关键在于知识的挖掘。因此,研究型图书馆面临的用户科研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需求资源的类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对知识含量更加密集的知识服务和嵌入式服务需求更高。用户需求E化的同时,更加专指化,对资源的知识化揭示程度要求更高,研究型图书馆需要对更多的数字资源进行知识化的表征、链接、组织和揭示。由于科研环境的数字化,信息获取的物理障碍逐渐消失,用户更加习惯于在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进行数字化资源的交流和处理,科研用户更加需要研究型图书馆能提供“到桌面、进现场”的嵌入式服务。
3.2 科研环境变化对研究型图书馆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发展,e-Science的出现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运行环境和新的机遇,出现了各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式,如Web2.0交互式交流环境,e-Learning的学习环境、开放资源的获取途径等,这些新型学术交流模式为研究型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空间。
3.2.1 科研用户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趋势
网络环境的出现,使得学术交流活动的交流平台转化为以网络为基础的、数据密集型的、高度合作性的群体性活动。在这种趋势驱动下,一种内在数字化的,能够即时记录和持久保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并在其后的研究活动中让所有研究人员能够随时方便获取的、低成本的、具有“生态群落”特性的学术交流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学术交流活动的迫切需要[9]。
此外,Web2.0的兴起,出现了各种SNS(社会网络系统)、Blog(博客)、Wiki、Del.icio.us等应用模式,这些应用模式能让网络用户自主、开放地获取各种信息,且参与信息资源的建设,使得科研交流逐渐实现数字化,各种会议、研讨班等都能以丰富的网络形态存在,科研人员可以在各种网络空间中开展交流活动。Web2.0通过提升用户利用信息的自主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种新型环境获取资源、交流信息。
随着各种网络技术的普及,学术交流环境日趋网络化。这种网络化的学术交流环境使得信息获取便捷,研究型图书馆需要及时开创适应开放环境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或者吸纳Web2.0的理念,将Web2.0的应用模式融入图书馆的数字界面。
3.2.2 开放存取需要研究型图书馆的积极参与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的思想符合网络时代信息交流的特点,开创新的、高效的交流模式[10]。开放存取是指通过公共网络可以免费获取所需要的文献,允许任何用户读取、下载、复制、打印、检索以及获取在线全文信息,支持爬行器收获并建立本地索引[11]。许多组织通过各项开放存取的项目最大限度地开放各种学术性的专业资源、出版网络文献,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在线文献。
信息资源的开放获取逐渐成为新的科研环境下的突出内容。研究型图书馆在这样的新型交流模式下,也应参与到国际开放存取项目或建立自身的开放存取机制,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馆藏优势和专业信息人员的优势,积极提供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库和机构库的开放获取机制,使得科学家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共享、使用资源,并开放地发布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实时与同行研究人员共同探讨共享信息。
3.2.3 e-Learning学习模式为研究型图书馆提供了创新思路
e-Learning即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学习者自主通过各种在线网络学习平台接受教育、培训,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和解疑的学习方式。在这种网络学习环境中,能汇集大量数据、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和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些资源对于所有用户都是开放的,所有成员都可以没有限制地利用资源、发表自己的意见,供大家共享。
因此,e-Learning为科研用户提供了协作型交互式的学习模式[12],通过网络上的各种交互、讨论、协商和辩论环境,为本地或远程的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观点的比较、分析、综合的环境,使学习者在这一环境中相互强化、共同提高。研究型图书馆具有丰富的学术性资源,拥有自身的网络平台,具备e-Learning学习模式需要的技术条件,因此,e-Learning的理念为研究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4 寻求适应全新科研环境的服务机制
4.1 构建基于e-Knowledge机制的科研服务空间
e-Knowledge机制是一种基于知识内容、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有机交互的数字化、知识化服务机制[13]。构建这样的互动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科研环境中的知识生命周期过程;其次,建立服务于科研知识生命周期的e-Knowledge机制。科研环境中的知识生命周期主要表现为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寻求研究问题的知识框架、构造解决方案、开展知识组织与交流。研究型图书馆需要对科学研究对象所涵盖的知识前沿、核心问题、解决方案、知识组织形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调研、跟踪与分析,为服务于科研的知识生命周期创造条件;其次可从创造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化的科研空间环境、提供开放式的知识组织服务机制、提供开放式的知识发现机制、提供知识管理的平台几个方面入手建立服务于科研知识生命周期的e-Knowledge机制。
鉴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型图书馆为科研服务的e-Knowledge机制,以服务于科研为中心,倡导为科研服务的创新性服务模式,包括集成数字图书馆、战略分析平台、数字科研空间、科学数据整合、嵌入式知识服务、知识发现、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在内的系统机制。
4.2 创新研究型图书馆的科研服务模式
4.2.1 建设集成信息服务的数字图书馆
构建数字图书馆是新型网络、学术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科研用户的深层知识服务,必须构建集成信息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这里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并不是单纯的资源数字化,而着重强调在提供数字资源的同时提供基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知识挖掘、知识分析、知识组织服务,将用户的信息转化成需求任务,集成到数字图书馆的构建中去。
资源数字化方面,研究型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应该将更多的网络开放存取资源纳入图书馆的检索平台,并构建服务于特定科研领域的知识库平台。
信息服务方面,在数字图书馆平台上,构建面向用户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拓展用户个人空间的功能,在个人数字图书馆中实现用户定制服务和推送服务。
4.2.2 建立战略分析平台为科学研究提供后台支撑
战略分析平台是为了服务科研决策人员的具体需求,构建融合知识管理功能、智能检索功能于一体的战略平台。不同的研究型图书馆,需要根据其服务对象的专业领域、服务对象的宏观需求,进行领域数据的采集,以信息检索新技术,互联网搜索技术、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基础,融合最新的人工智能、文本数据挖掘等,构建可以服务于科研用户需求领域的知识采集与加工、自动分类、主题监测、知识处理的战略分析平台。建成并不断完善领域知识库,从而建设面向科研决策者决策、科研创新的领域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平台。
4.2.3 构建融入科研环境的信息共享和学习空间
由于e-print和e-only的出现,科学研究需要更多可以进行信息共享、交流、学习的空间。研究型图书馆在对文献资源结构及信息重组的过程中,要重视图书馆空间结构的重组[14]。当更多纸本文献被集中到存储书库中的时候,新腾出来的空间应该规划成电子化学习区、个人或群组交流学习空间,一方面可以方便图书馆人员利用这样的空间对用户进行资源或检索工具的信息化教学;另一方面也方便科研用户之间的交互式学习。通过空间的改善,成立专门化的学习讨论空间,为科研人员营造一种轻松、富有创造性和革新精神的环境,能更好地激励科研人员间合作与交流。
4.2.4 加强科学数据的管理与整合
科学数据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环境下的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都忽视了对科学数据的收藏和整合。新的科研环境下对科学数据的管理可从如下方向入手[15]:(1)整合分布式数据。研究型图书馆需要对分布广泛的网络数据进行物理上的集中,建立相应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将相关联的数据进行整合、集成和链接,以为个性化推送服务提供资源储备。(2)共享科学数据。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实现不同类型资源的统一检索和存储。可通过制定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实现资源的互操作,通过统一的标准化协议变异构信息为同构信息。(3)长期保存数据。研究型图书馆应该担当起对数据进行长期保存的任务,研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服务可靠性等,制定相应的数据资源长期保存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支持国际上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
4.2.5 建立嵌入式的服务模式
建立嵌入式的信息服务模式,应该从人员的嵌入、技术的嵌入和过程的嵌入三方面入手[16]。人员的嵌入,强调研究型图书馆的馆员要融入科研团队的基层,成为其科研项目的一员,及时全面了解科研需求、密切关注科研人员的行为方式,由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技术嵌入,表现为开发可用于用户桌面上的集成化检索存储工具。过程嵌入,强调的是研究馆员和图书馆的服务从科研项目立项之初就进入项目组,从项目的调研、论证、立项到开展具体研究,提供全程的跟踪式服务。在每个过程中,为科研项目的运行提供技术和信息的支撑,如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分布式资源系统和集成服务体系结构,将信息利用嵌入到用户的知识创造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将数字图书馆作为提供虚拟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的学习场所。
4.2.6 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e-Science环境下的科研用户需求逐步转向知识发现,科学研究自身即是不断发现知识,创新研究手段的过程,各种虚拟协同科研需要更多语义和知识层面的信息支持,而非单纯的大量无序文献的简单堆积与传递。面临新的信息环境的挑战、科研环境的转变,我们需要主动对文献数据进行知识层面的深度加工、分析,充分挖掘、揭示知识内容和知识关系,逐步将各种已有的文献数据库从检索工具转化为知识发现工具[17]。此外,还要重视对资源的聚合,进行以知识为单元的整合和知识化组织,构建用户可以实时参与的、动态可操作、交互处理的知识平台,并支持跨文献、跨数据库的知识关联和知识发现。
4.2.7 扮演知识组织与整合的协调者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知识挖掘和整合能提升服务的针对性,研究型图书馆应该建立一个资源整合的信息门户和平台,为社会上e-Learning提供可靠的经过质量控制的各种知识内容。在这个理念的推动下,研究型图书馆应该建立相关的信息门户和资源整合平台,建立服务于特定科研领域的机构知识库。
研究型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也可通过其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教学和学习资源。因为图书馆与e-Learning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之处,都具有开放性的资源、资源型的学习模式,因此,研究型图书馆应该通过其网络平台来推进e-Learning,支持有创造力的学习,从而吸引更多用户使用图书馆的既有资源。
收稿日期:201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