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蒋汝霞

青海省人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30例,将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两组护理后心功能等级情况、满意度调查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在护理后均有一定好转,但观察组患者心功能Ⅰ级和Ⅱ级明显高于对照组,Ⅲ级和Ⅳ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时,使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能够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字】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或是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大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1]。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且大多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有心律失常情况发生。75%-95%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1-2周内可发生心律失常,尤以24小时内多见,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会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使用循证护理,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本文针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中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科2018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1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均可被确诊。将其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32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为(61.31±7.35)岁。观察组65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为(63.27±5.4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仅需要提供药物治疗和临床护理,但是要住院观察。在护理的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其中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监测生命体征

对患者进行24小时持续监测,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特别是心率和心律的监测。因为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半个月内,极有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慌、胸闷、黒矇、晕厥,甚至是猝死等,因此对患者需进行密切的监测,注意观察心电监护上心率和心律的变化,一旦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应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1.2.2 日常护理

根据患者的日常实际情况,帮助患者制定健康科学的饮食计划,降低盐、脂肪、胆固醇的摄取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如果患者有吸烟史和饮酒史,要帮助患者戒烟、戒酒;调整患者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等,从而影响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提高护理的质量。

1.2.3 心理护理

在患者入院进行护理治疗时,提供相对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对患者进行医院设施、病房环境等介绍,以消除患者因为陌生环境而产生紧张、恐惧的负性情绪;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待患者要态度温和、有耐心,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详细的解答;根据患者的诉求,适当的调整护理方案;将以往护理成功的案例进行告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在护理的过程中,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避免发生情绪激动等情况。

1.2.4 康复训练

对患者康复期进行正确的指导,适量地合理运动可以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促进心脏康复。患者长期卧床休息,可发生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护理人员的监护下,可以进行慢跑、快走、体操等有氧运动,但一定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运动量,不能使患者的运动量过大或者剧烈运动,如果在运动的过程中有不适情况发生,应及时的停止运动,并采取救治措施。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患者的心功能等级进行评测和分析。根据NYHA分级将心功能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四个等级。护理满意度利用简易调查表完成统计,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低于60分则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日常生活能力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护士使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量表对患者的实际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分为生活自理:100分、轻度功能障碍:99-61分、中度功能障碍:60-41分、重度功能障碍:≤40分,60分以上提示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x±S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导致的,在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后,有较多的并发症出现,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心律失常[3],其死亡率高,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对患者进行全面科学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4]。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比常规护理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 便于转换护理人员的思维[5],及时改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融入患者的需求,综合患者病情及临床经验,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全身心的护理。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心功能Ⅰ级和Ⅱ级明显高于对照组,Ⅲ级和Ⅳ级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可改善其心功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的质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于艳燕. 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34):273.

[2]高毅鹏.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7):102-103.

[3]古丽娜尔·白托拉, 郑颖颖,等.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 26(1):14-17.

[4]蒋燕, 闫浚玮, 郭兰青. 循证护理结合案例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13):140-142.

[5]卢文.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06):180-181.

论文作者:蒋汝霞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蒋汝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