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中学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研究的“语文教材”特指语文教科书。语文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形成。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对2000年至今的关于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和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个综合的评介。而笔者之所以选择美国语文教材作为研究点之一,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和影响最大的国家,研究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对于我们汲取、借鉴国外语文教材设计的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材,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的基本走向
本文所收录的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统计到有关文献19篇。其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从纵向发展来看,2000年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文献有37篇,2001年有24篇,2002年有35篇,2003年有48篇,2004年有39篇,2005年有16篇。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是此类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秋,全国的初、高中开始陆续使用名为“试用修订本”的新教材。其中的高中语文教材,无论从装帧设计、版面,还是从编排体系、提示系统、选文内容、作业设计上都较原来的语文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改变,被称为“建国以来编得最好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1] 24。这套教材的出版和使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视野、范围和方向。从2001年到2003年,此类研究呈现出一个递增趋势。呈现递增趋势的原因主要是: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4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出版,这两本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版为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制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从横向发展来看,有关中国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编排系统的研究文献有77篇。研究提示系统的有6篇,选文系统的有87篇,作业系统的有19篇。关于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有8篇,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有2篇。这些数据显示,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的体系编排系统和选文系统受到了中学语文教材研究领域的学者的极大关注,其中关于选文系统的研究最多。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2]。其次,“中国的语文教材,向来是由一篇篇的选文构成的,教材的主体是‘选文’、教材即‘选文’,是根深蒂固的观念”[3] 216。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对语文教材问题的关注,便集中在“选文”这一焦点上。再次,我国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语文知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此外,以上数据还显示出我们对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以及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还相当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我们的教材研究人员严重缺乏最前沿的研究资料;第二,即使拥有了最前沿的研究资料,也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对其进行直接研究,这种研究与翻译脱节的现象已成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对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的障碍。
二、文献内容分析
(一)2000年至今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内容分析
1.编排体系
本文中的编排体系是指构成语文教科书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和联系。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采用单元编排模式,这种编排模式不仅有对21世纪前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的继承,也有属于它自己的革新,即“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由孤立的单篇选文罗列堆砌的单一‘选文系统’的框架,建构了以‘知识系统’或‘技能训练系统’抑或‘生活主题系统’为统领,‘范文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为辅助的‘综合’型教材体系框架”[4]。2000年至今,关于教材编排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探讨教材编排的具体原则;二、以某一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为例,分析它在编排体系上的优劣。这些研究固然为我们的教材编制者提供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但同时也很难为他们所把握。其原因有二:首先,这些研究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的现象;其次,这些研究“缺乏对教材问题的深入分析,没有看到教材结构的研究应先于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5]。
2.提示系统
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历史上,从没有课文提示到有课文提示,显示出我国教育观从“教学”到“学教”的变化,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化。2000年至今,关于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提示系统的研究论文仅有6篇。目前,我们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例子出发,分析提示的优劣;其二,针对教材中提示系统的编写,提出编写原则。而这两方面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强调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提示系统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从而达到编写提示系统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落脚点也将继续成为以后我们研究这一领域的最终归宿。
3.选文系统
选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载体,承载着人类的知、情、意、理、趣,因此它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任”[4]。因此,它是我们语文教材的核心组成部分。顾之川曾说过:“衡量一套语文教材的质量,关键是看选了哪些文章作课文。因此,选文要文质兼美,要经得起咀嚼。”[6] 2000年至今,我国学者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系统进行研究的论文有87篇。从这87篇研究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个主要研究点:第一,探讨选文的系统性;第二,探讨选文的功能,强调选文是“例子”;第三,对选文的标准或原则问题进行探讨;第四,从教学层面来探讨选文所具备的文学特点。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发现,对语文教材选文的探讨也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我们对选文系统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就教材的选文来探讨教材。叶圣陶先生曾就这一问题指出:“咱们一向在选编选文的方面讨论的多,在训练的项目和步骤方面研究的少,这种情形需要改变。”[7]“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作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8]可惜,由于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忽略,叶圣陶先生在课程层面发出的“选文系统性”的呼吁被我们演化成了对语文教材“体系”的研究。其二,尽管我们给予了“选文”这一问题最大的关注,但是从研究者的选题看,“真正从语文教材编撰的角度来探讨‘选文’类型的,似乎一直受到忽略,较少有人问津”[3] 217。其三,研究层次不明。我们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让学生掌握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9]。我们在研究选文系统时忽略了这两个性质,导致了我们的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这三个层面的混乱。
4.作业系统
“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乃至编撰水准的把握,关键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3] 228。可见作业系统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00年至今,我们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的研究论文有19篇,这部分论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最前沿的信息和经验。纵观这19篇论文,我们可以看出,现今我们在此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从语文教材中选出具体的例子,分析其类型、题型和层次,从而找出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其次,列举具体例子,分析各题的优劣,提出自己的建议;再次,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提出作业系统设计的要求和应遵循的原则;第四,通过对国内不同版本教材以及国外一些优秀教材中的作业系统设计的介绍和比较,总结得失。无论从哪个方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始终是研究作业系统的出发点。可惜,我们关于作业系统的研究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经验这个层面。
(二)2000年至今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内容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关于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的论文有8篇,主要围绕两个点进行研究:第一,对美国某一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节选;第二,从教材编写理念、编排体系、选文内容、作业设计这几个层面对美国某一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总体的介绍或评介。而由于我们长期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内容”这几个不同层面上的混淆,导致了我们“在介绍国外语文教材时,囿于既定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预设,我们的译介或评介的重心往往也并非有意识地放在‘语文教材内容’上”[3] 20。此外,我们目前对美国语文教材的研究尚处于一个分割的零散的状态之中。
(三)2000年至今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内容分析
2000年以来,我们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论文可谓凤毛麟角,仅有2篇。究其原因,客观上,我们严重缺乏美国语文教材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在主观上也存在我们对此领域的忽视,甚至认为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国外母语教材的研究被放在了次要位置是理所当然的。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关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在本世纪初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三个:第一,在对本国语文教材各个系统的研究中都存在着研究层面的混乱;第二,“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在总体上是教材先行,理论匮乏、滞后。语文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许多困惑问题,没有从理论层面得到解决”[10] 9。第三,我国的跨国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到目前为止还处于抽象的观念形态层面,许多研究往往把国内外语文教材割裂开来,以零散的形式呈现,没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体系。
标签:语文教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