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建筑项目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些必备的现场安全监督管理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整个工程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关键词:建筑施工;事故防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但从整体建筑安全来看,仍然呈现不容乐观的趋势,包括施工安全事故频发、工程质量问题等都严重阻碍着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因此,不仅相关建筑企业必须完善内部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的不利因素与常见问题
1.1施工技术复杂性高
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主要出于户外露天作业,工程量大且施工周期较长,在施工中涉及的学科技术非常多样,从建筑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再到管道施工和电气施工环节非常复杂,而且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不同专业不同工种的施工作业人员存在协调配合和交叉作业的问题,同时需要用各种机械设备和电气化设施,这对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具有很高要求。
1.2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形势依然严峻,其中主要问题是安全监管的力度不达标,导致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在整体上存在弊端和漏洞。一方面,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加快施工进程,缩短施工时间,不重视安全管理,不能及时监督管理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等未形成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建筑工程的主要负责方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不能积极履行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将会给整个施工建设带来无法预料的安全隐患。
1.3建筑工程有章不循,有责不担
建筑工程有章不循,违背基本的建筑规律,为了追求利益和完成速度,进行工期上的缩短以及建筑质量的下降,都会造成建筑施工现场的事故。此外,如果为了减少成本,提高利润,负责人采用比较劣质的建筑材料,在建筑过程中也会更容易发生坍塌等事故,增强危险系数。
2建筑施工事故防范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1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管机制
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监管机制不仅是对建筑单位诚信和良好企业形象的保障,也可以避免施工中的不规范操作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身损伤。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受到社会发展及人们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愈加复杂化的发展态势,施工中涉及到多个企业单位的参与,从而给安全管理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因此,协调好各单位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起安全监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各个单位相互配合,不断完善,在建筑工程中形成完善紧密的监管机制,才能保证工程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融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
在安全管理中,不仅要依靠完善的制度,同时也必须引入更加先进的管理手段,其中信息化管理是现阶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最有力措施。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整合现场的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建立成包含现场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等多全方位的管理系统,比如可以利用GPS定位系统对特殊环境作业的施工人员进行跟踪定位,并设置完善的监控设备与紧急呼救系统,如果发生危险时能够更加及时的掌握事故现场情况,提升事故救援效率。此外,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对施工现场人员的考勤、休假等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准确掌握现场施工人员的数量和个人信息,从而更加强化了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有效管理。
2.3选择工程负责人谨慎,有关部门担起工作职责
工程负责人对整个建筑工程负责,决定工程的进度以及建造的材料质量如何,在进行工程建设是一定要选择负责的工程人员,在施工前期就确保负责人重视员工安全,在建造的过程当中不因为追求利润而违反施工规律,故意的偷工减料来使自身得利,在这种负责人的带领下,施工人员的安全保证得不到保障,因此在一个建筑工程开工时,有关负责部门可以对其负责人员进行一定的安全教育,对负责人员的建设质量提出要求。在发展负责人出现违规施工行为时积极承担自身责任,将违规减料建筑进行整改,监督其按照安全要求进行修建,同时对施工现场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人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
2.4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理
从目前的来看,建筑工程自身具有较高的危险性,相关企业应该做好应急处理,这样才能将企业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首先,企业应该派出相应的人员对现场进行考察,观测容易产生危险的地段以及危险项目,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尽可能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其次,管理人员在施工前应该对设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保证设备的完好性,对于老化的设备应及时进行更换,如果需要较大型的机械设备,应该提前一周做好准备工作,并对其性能进行检查;最后,在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相应的培训工作,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预防演练,当现场出现突发状况时,能够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
2.5从事后管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相关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建设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事前预防,将被动应付朝着主动防范方向转变。为此,相关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重点制定并完善以下事前预防制度:①实施安全生产形式分析,并找出安全生产事故薄弱环节,提前制定好有效的应对策略;②构建安全生产联络员制度,要求其强化相关信息沟通与监督力度;③构建安全生产预警机制。主要为了提前发出大型节日、恶劣天气来临前的预警信息,以此提醒相关单位加快施工进度,做好防范工作;④对无证施工行为进行严格筛查与处罚,避免建设手续不全、无证施工建设项目出现。
结语
行业监督管理单位必须加强对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力度,不仅要全面调整和优化单位执法人员监督模式,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建筑单位在施工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最终通过双向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全面提高建筑工程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源涛.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9(15):30-31.
[2]吕继东.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日常分级监督管理及实施[J].中华建设,2019(8):54-55.
论文作者:翟爱建,杨梓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6
标签: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论文; 作业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工程论文; 现场论文; 事故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