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保护规划对策浅探

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保护规划对策浅探

赵云[1]2004年在《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保护规划对策浅探》文中研究表明石窟寺是在山崖开凿的佛教寺院,以洞窟及各类附属艺术品为主要遗存。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往往历史悠久,而且保存着精美的壁画和造像,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为突出。石窟寺遗产的有效保护,目的在于真实完整地延续其全部价值和历史意义,保护的对象是石窟寺的全部遗存及历史环境。截至目前,我国石窟寺保护领域尚未有以保护规划研究为核心的课题或着作正式发表,但从遗产保护的需求来看,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而且是具有多种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目标即由此确立。正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部分石窟寺的价值评估和现状评估,对当前各石窟寺的保护普遍存在的危机的讨论和分析,以及对其中关键问题的研究,旨在为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保护规划或其他保护工作的实践提供尽可能适用的措施参考。

吕宁[2]2013年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推动下的石窟遗产保护》文中认为在世界遗产名录和预备名录中,石窟寺主要集中在亚洲,而其中,中国的石窟无论从比例数量,还是从代表性和独特性上,都具有研究的典型意义,其也是我国传统文物的五大类型之一。由此,石窟保护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而相较于木结构、古遗址等其他类型保护来说,石窟保护表现出独特的复杂性;与此同时,目前对于石窟保护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总体性回顾比较缺乏,因此,研究中国石窟保护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与历史资料、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中国石窟保护历程(19世纪末至2013年)做了回顾,将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继而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文物保护概况以及石窟保护的发展及典型实践案例,最终总结了中国石窟保护取得的成就和目前仍然存在的不足;基于这些总结,分析指出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颁布之前,石窟保护工作在原则、理念、保护程序和方法上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如对“不改变文物原状”、“可逆性”等原则缺乏清晰理解、在保护中缺乏正确的程序而容易造成二次破坏等,而在2000年后,无论从保护理念、保护程序还是保护方法上,石窟保护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这种改变是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度增强而进行的,同时,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准则》的推动;文中通过《准则》颁布之后的莫高窟保护规划与第85窟壁画保护、云冈石窟保护性窟檐建设、大足千手观音造像修复与龙门石窟治水工程五个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案例的分析,具体探讨了技术手段背后反映出的对原则的探讨和保护理念变化的趋势,由此总结出《准则》在石窟保护中保护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保护程序和方法以及管理施工规范叁个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推动;最后,论文论述了在面对目前石窟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时,《准则》所具有的提升空间:主要针对于石窟保护核心概念、《准则》指导性以及其认同度叁个方面,并提出未来可能建议,引申出对石窟及石窟保护的定位、石窟保护的方式方法、石窟价值的多样性的思考,以期对未来《准则》的完善有所裨益,使其在石窟保护方面更具有权威性、指导力和操作性,使中国的石窟遗产能够更好的传承、延续下去。

徐炯炯[3]2009年在《巴蜀传统楼阁式建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历史交替的过程中许多历史建筑遭到了拆除,这些导致传统建筑文化的丧失。巴蜀地区楼阁式建筑也面临着这样的境地。很多楼阁式建筑虽然得到了保护,但是仍然面临着人为破坏或者自然损坏。通过对巴蜀现存楼阁式建筑的实例进行测绘研究,探寻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地方建筑形式,挖掘其蕴含的传统建筑文化,提炼其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的地域特征,使它们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一条有效传承历史文化建筑精华的途径。巴蜀楼阁式建筑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现存的文献史料中,记载的巴蜀楼阁式建筑很多,同时,巴蜀地区现存的楼阁式建筑实物很多,且其造型特色也各具千秋。因此对于巴蜀楼阁式建筑研究,可以更好的总结巴蜀楼阁式建筑的风格和营造特色。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以及笔者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巴蜀楼阁式建筑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沿革,探讨各个时期巴蜀地区传统楼阁式建筑的实例和文献记载,总结其自身的特点。第二部分在简要介绍巴蜀楼阁式建筑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巴蜀楼阁建筑在各个时期的表现,结合部分实例,对于巴蜀楼阁建筑进行朝代划分。第叁部分按照不同风格特征对巴蜀楼阁式建筑进行分类归纳,结合典型案例对各种风格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巴蜀地区楼阁式建筑在外部风格表现上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差异。第四部分通过前面对巴蜀楼阁式建筑风格特征的分析研究,再从建筑整体构架、营造技术、装饰艺术等叁个方面总结巴蜀楼阁式建筑的建构特色。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论述,可以挖掘巴蜀楼阁式建筑的特色与精髓,借此推动此类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向前发展。同时,也希望通过本篇论文对巴蜀楼阁式建筑的综合研究说明,可以为以后巴蜀地区楼阁式建筑的保护、修复和重建提供绵薄的帮助。

王龙, 刘建忠[4]2013年在《浅探大鄂尔多斯地区在西部民族融合史中的特殊历史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演绎着一段段纷争与融合相伴随、统一与割据相更迭的民族发展史。大鄂尔多斯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我国历史上各主要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与碰撞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使命,历来是各民族进行相互争夺的军事要冲,同时也是推动各民族间交流与融合的大熔炉。为探究其在我国民族融合史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笔者以历史沿革为主线,试图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及文化遗存,来逐一阐述这一观点。

马佳男[5]2013年在《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被誉为朝阳产业。以区域为划分标准,不同的区域体现出不同的区域文化,所以文化产业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存在差异性。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这些差异性使得区域文化产业具有特色,不同的区域文化产业之间,既有竞争又包含合作,通过竞争与合作最终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深厚、资源丰富、内部区域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的国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于东部地区较低,相应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相对缓慢。由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对于中西部不发达的区域,如何通过塑造特有的区域文化产业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撑、扩展消费市场最终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要题。兰西格经济区是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和多元文化交融区,经济区临近西藏和南疆,是连接西藏、新疆与内地的重要战略通道。经济区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战略地位将日益重要,将负担起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支持新疆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兰西格经济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仅对地区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有特殊意义,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具有同样重要的现实意义。兰西格经济区远离海域,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兰西格经济区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禀赋优异,开发潜力巨大。所以,兰西格经济区应当审时度势,大力倡导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正确认识到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在“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己经形成一种新的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将以兰西格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内文化产业作为研究论点,讨论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目的在于既可以创新民族地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又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化。以区域文化市场与贸易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本文通过对文化产业进行经济学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探索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运行的内在规律。同时,本文还将结合区域经济学理论,以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交叉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分析文化产业这一新兴学科,从区域经济学的经济区域合作理论出发,尝试建立区域文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本文首先探讨了区域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和功能定位,从叁个方面对区域文化产业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并分析文化产业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后对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兰西格经济区”的概况的描述,从生态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宗教文化资源等四个方面归类总结出兰西格经济区特有的文化产业资源禀赋,进而描述了兰西格经济区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确定其在生态屏障、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再次,对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条件进行现实分析,认为其发展瓶颈主要包括基础条件比较落后、产业集约化和市场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开发利用水平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以及文化产业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文化发展存在制度障碍六个方面,而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创新理念缺乏、文化产业优势难以转换、投融资体系不够健全、相关政策不到位等几方面。结合兰西格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实际,今儿提出了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动力条件,既有内生动力,又有外在驱动力,确定了中国“兰西格经济区”具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广阔空间。基于此,本文最后提出了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特色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几大战略,并对经济区实现特色文化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路径分析提出了具体发展模式,最后对“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保护规划对策浅探[D]. 赵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4

[2].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推动下的石窟遗产保护[D]. 吕宁. 清华大学. 2013

[3]. 巴蜀传统楼阁式建筑研究[D]. 徐炯炯. 重庆大学. 2009

[4]. 浅探大鄂尔多斯地区在西部民族融合史中的特殊历史意义[J]. 王龙, 刘建忠. 语文学刊. 2013

[5]. 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马佳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保护规划对策浅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