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区域经济关系与合作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首都论文,经济圈论文,途径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都经济圈简称首都圈,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直隶省。根据空间位置的关系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首都圈可以分为两个圈层:内圈由五个地区组成,即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外圈则包括河北省的承德市、张家口市、保定市和沧州市等地区。首都圈内资源丰富,经济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巨大。本文主要对首都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首都圈的区域经济关系
研究首都圈的区域经济关系,主要是搞清楚三个问题:第一,北京的地位问题;第二,首都圈的区域经济中心问题;第三,北京、天津与河北北部地区发展的关系问题。
1.北京在首都圈中的地住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务院对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确定了北京的“四个中心”: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北京自身的经济实力来看,北京已经从过去的“四个中心”,扩大为现在的“五个中心”:即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和经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对北京城市地位现状的正确描绘。
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首都圈的增长中心之一,是由于具备了下列条件:具有较大的城市人口规模;具有较大的城市经济规模;具有较发达的科技实力和教育实力,是全国智力最密集的区域;具有国内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发达的城市第三产业,在各省市区中居第一位;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45亿元,对周边地区在商业、物流和综合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首都圈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选择
确立首都圈的经济中心,是人们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首都圈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必然是有实力的大城市。对于到底是以北京还是以天津作为首都圈的经济中心,已经争论了20多年,到现在依然没有结果。笔者想在此提出一个全新的设想:由北京、天津和唐山共同组成首都圈的经济中心。
北京作为一个巨大的增长极,处于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都十分强烈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向北京聚集大量的生产要素的同时,也有大量的生产要素从北京扩散出去。而且作为一个增长极核,其对生产要素的吸纳和扩散作用,事实上已经超出了首都圈的范围,扩展到了全国。首都圈内另一个大城市天津,是北方的综合港口,是重要的金融商贸城市和工业基地,经济实力雄厚。再考虑到与京津成鼎足之势的工业城市唐山,也是北方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三市之间三角状的广大地区,构成了首都圈的核心区域,为实现首都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域支持。我们可以把这个中心地区称为“京津唐组合型世界城市”。这个设想主要基于如下考虑:(1)首都圈地区的范围很大,而且大部分地区相对落后,需要强大的中心地域来带动其发展。这种带动应当是全方位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和不同产业层次的,由京津唐来共同带动,要好于单个城市的带动。(2)从长远看,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和泛首都圈(指内蒙古南部、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区)的区域合作问题将提到日程上来,无论北京还是天津,都无法承担起这么大的区域中心的职能,而京津唐如果形成“世界城市”,将会很好地承担起这个任务。(3)把京津唐组合成为一个“世界城市”,可以有效地解决行政分割问题,也有利于首都圈内部的要素流动,促进首都圈地区的共同发展。
3.首都圈的区域经济关系分析
对于首都圈内部的区域经济关系,一直存在两种误解:其一,认为是周边地区“服务首都”的关系,即周边地区以满足中央政府和北京城市发展的各种需求为目标,而中央和北京市应当对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有所回报。其二,认为相互间是一种区域竞争关系,尤其反映在京津关系上,只看到竞争,看不到协作。笔者主张,首都圈的区域经济关系,应当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关系,即在平等发展的条件下共同获取区域利益的分工与协作的关系,除了在突发事件的特殊时期,都应当承认这种共同获取区域利益的原则。
正确认识首都圈地区的区域经济关系,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中心市场与周边市场的关系,是首都圈地区经济发展的互相依赖问题;区域分工与协调发展的关系,是首都圈地区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的问题;产业转移与地方利益的关系,是首都圈地区各区域获取区域利益的途径选择问题;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区域企业合作与区域政府合作的问题。
二、首都圈区域合作的主要途径
1.产业合作
(1)首都圈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即利用中心城市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都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北京现有一些与首都功能不相符,特别是与首都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例如,首钢公司将一部分钢铁的生产转移到河北迁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北京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首都圈内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企业,建立与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在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可以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现在看来,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2)首都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一,延伸旅游、构筑首都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都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都圈扩大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3)发展为奥运会服务产业的合作。奥运会将全面带动北京各类产业的发展:“绿色奥运”将促进北京的环保产业、绿色农业上一个新的台阶;“科技奥运”将给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文化奥运”将使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商业、旅游、金融、保险和体育等产业,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提高,会展业、新闻传媒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将获得空前发展。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拉动,将通过区域经济的传递,拉动首都圈地区的经济增长,共同分享举办奥运会的好处。目前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北京庞大的消费人口,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首都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在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
2.市场合作
首都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也是首都圈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加强首都圈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心,应当是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合作。
都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中心城市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集中,是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北京、天津以及唐山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而市场的需求一般又是城市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为了城市自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心城市必须更加开放市场,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首都圈的周边地区要充分利用与大城市的空间联系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中心城市的市场。例如,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吸引大企业来建立以北京为市场的产品生产基地,是相当实际的选择。在牛奶生产领域,上海的光明,内蒙古的伊利、蒙牛等企业,为在北京市场站稳脚跟,都在京郊的顺义、密云、延庆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客观上带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目前的问题是,如何让这种带动跨过省市的边界,对更多的地方产生效应。
3.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是目前首都圈区域合作的薄弱环节,应当下大力气加强。北京、天津是有全国意义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很强,开发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全国。但是,近在咫尺的首都圈地区,却是人力资源开发十分不均衡的地区:中心城市的发达与周边地区的落后同时存在。
首都圈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关键是要开发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的问题。其中有三个方面应当引起各地重视:
(1)重视培养企业家。首都圈地区的发展,最缺少的是企业家这类人才。但是企业家的成长,需要特定的环境,要积累经验和资本。对企业家的成长来说,地方政府的政策十分关键,到大城市开阔眼界同样重要。对北京和天津来讲,应当鼓励和欢迎首都圈地区的农民来京打工;对地方政府来讲,应当制定政策吸引在京的各类人员回乡创业。
(2)重视培养地方官员的行政能力。北京应当为首都圈地区政府机构人员的行政能力提高提供帮助。北京的高等院校林立,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管理学院比比皆是,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与周边地区的市、县、乡镇建立固定的联系,长期或短期培训各类人员,也可以用互相交流挂职等方式进行培训。一批高素质的首都圈地区政府机构人员的出现,是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3)重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大部分工作,应当是提高首都圈地区的全民文化素质。在这方面北京可以做的工作很多:鼓励北京的中小学校与周边地区的学校建立固定联系;鼓励北京的中小学校为周边地区的学校进行教师培训;鼓励北京的企业家在周边地区建立希望中学和希望小学等。
4.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环境改善,离不开首都圈地区的合作,特别是离不开河北省北部山区的作用。目前这些地区存在的问题有:以农林为主的产业结构,生产粗放,水平较低;生产占用山地面积大,造成了环境破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缺少新的发展途径和致富手段。
如果生态环境功能是这些地区的主要功能,那么在区域经济协调方面的经济补偿,就应当加大力度,以提高人均收入为目标,实现这些地区的现代化。空间结构调整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应集中在三个方面:农业、林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限制数量,向集约要效益,并适量发展鲜活养殖业;工业化是山区发展的根本出路,集约发展山区生态型小型工业是提高山区人民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结合生态屏障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同时,我们应当研究生态效应的区域转移与补偿问题,从国家层面上为生态保护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三、首都圈区域经济合作的几点建议
1.淡化行政区域的影响
整个首都圈,甚至其核心的京津唐地区,分别隶属于北京、天津、河北三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历史上,行政上的分割和控制,使首都圈内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及河北的各地市各自发展。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行政力量的干扰制约了区内企业之间的市场运作。
虽然从远期看,行政区划的改革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但近期这种改革的时机尚未成熟,如果把首都圈经济发展的前途完全寄托在行政区划的改革上,那么我们在近期将无所作为。因此,要使首都经济圈有大的发展,就必须淡化行政界限的作用,淡化行政区域的影响,强化区域经济观念,以利益主体自愿结合为基础,开展区域之间全方位、多形式的经济合作。
冲破行政区域对经济发展束缚的具体建议是:第一,协调区域利益关系。同级区域政府间协调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是高一级政府的协调,才能真正发挥影响。对首都圈来说,中央政府的协调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笔者的一贯主张。第二,提高资源共享性。鉴于首都圈内主要中心城市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各区域可在共赢的条件下提高资源的共享性,包括积极推进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促进跨区域性产业部门的共同发展等。第三,鼓励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首都圈受区内中心城市分工与合作问题的困扰已久,集中表现为两大城市北京和天津的关系上。如果相距120公里的京津两大直辖市,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功能在竞争与较量中抵消,将无法以整体观念解决首都圈的发展问题。所以,京津间的分工与合作是首都圈分工与合作的重点。加快京津两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京津部分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是首都圈各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共同的努力来实现。我们已经看到,目前京津两市主要领导表示出分工合作的意向,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重构首都圈内的区域经济关系
具体的构想是: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主线,提纲挈领,在鼓励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前提下,以各地区现有的经济结构为基础,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建立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群。北京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为重点,带动现代制造业、都市农业的发展;天津以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促进商业和城市服务业的振兴;河北省的唐山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秦皇岛巩固和提高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形成完整的、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首都圈的核心地域,共同带动外圈的发展。当然,建立优势主导产业群不等于其他产业不发展,而是采取由优势主导产业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更合理的发展路径。
3.进行统一的区域空间规划
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看到:现在北京市的中心区域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下一步的任务是使经济增长的圈子能从地域范围上向外更快一些扩散,使经济总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北京的新城市规划已经启动,北京未来的区域空间格局是“两轴、两带、多中心”,其中东部的产业带留出了与天津、唐山对接的出口。如果天津的区域空间规划能够向北与北京东部的产业带对接,唐山的区域空间规划能够向西与京津的产业带对接,一个“世界城市”的轮廓就形成了。然后需要制定一个“环京津唐高速交通网规划”,使人们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到达京津唐的任何地方,那么首都圈的核心地域就巩固了。
对于中心地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问题,笔者建议把一些临近北京的河北省地区,从经济联系上扩大为北京的“经济郊区”,即在行政上没有隶属关系,但在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地区,有些城市甚至可以发展成为北京的卫星城。可以作为北京“经济郊区”的地区有:河北的廊坊地区、保定地区北部各县和张家口地区南部各县等。同样,建议把临近天津的一些河北省地区,从经济联系上扩大为天津的“经济郊区”,可以作为天津“经济郊区”的地区有:河北的沧州地区各县和唐山地区南部各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