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模式探讨——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景名胜论文,分区论文,区为论文,模式论文,自然遗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概况
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立风景区667个(其中国家级119个,省级510个,市县级48个),2002年6月新增3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泰山、黄山等1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世界遗产。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就其性质、功能和保护利用而言,相当于国外的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1]。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是国家乃至世界最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2]。
环境保护呼声的增强和旅游业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相当突出。如何科学地划分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使众多的规划对象有适当的区划关系,以便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施恰当的建设强度和管理制度,是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国外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模式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中,将国家公园内部土地利用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实施分区控制。分区制是国家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用以保证国家公园的大部分土地及其生物资源得以保存野生状态,把人为的设施限制在最小限度以内[1]。目前国内缺少一套成熟的保护分区模式和技术方法。本文从生物圈保护分区模式和国外国家公园分区中,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分区模式。
2.1 生物圈保护区
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全球实施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下倡导并发展的,它们是受到保护的陆地、海岸带或海洋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区域。生物圈保护区将其保护区划分为以下3个部分(图1):
图1 生物圈保护区分区方案
核心区:每个生物圈保护区,都有一个或几个基本上保持着原始状态或很少受到人类影响的区域,作为核心区以保护主要物种、生态系统或自然景观,它作为自然本底,具有重要的保护与科学价值。因此,核心区必须受到严格保护,只能进行科研、监测的活动。
缓冲区:为了减少外界对核心区的影响,在核心区外围划定一个区域,对核心区起到保护和缓冲作用,一些不直接索取资源的活动如:科研、培训、环境教育以及旅游和游憩等,可在这个区域内进行。
过渡区:考虑到生物圈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群众生活与发展的需要,在缓冲带的外围设过渡区。当地群众可在这个区域,进行对上述两个区没有污染和负面影响的经济活动。这个区域可以用来进行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试验和示范,并向周边地区推广和扩散,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2.2. 国外国家公园的分区与我国的对比
我国指导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分区划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
最早创立国家公园的美国、加拿大,已经有一套系统的分区模式和技术方法,已经成功地保护了国家公园内的自然遗产[3、4]。日本与我国相似,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部分地借鉴了日本的分区模式[3],其保护分区的名称相似。作为发展中国家,津巴布韦的分区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表1)[5]。
表1 国外国家公园保护分区模式和我国的对比
另外,部分国家针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还单独列出了生态恢复区作为重点保育,待其恢复原始状态后,再将其划入相应的保护分区。
3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保护分区案例研究
湖南省武陵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内,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为东经110°22’30’’~100°41’15’’,北纬29°16’25’’~29°24’25’’,总面积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反映地带性潮湿温暖气候的浓密阔叶林,是具有普遍价值的杰出自然景观,具有不可多得的科学价值、审美和启智价值。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遗产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现象严重,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环境恶化加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警告。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分区,在运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进行保护分区划分的时候,由于武陵源景区面积大,特级、一级和二级风景资源交叉分布,道路系统错综复杂,很难按照规范在一级风景资源周围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在二级风景资源周围划分为二级保护区。
表2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保护分区表
保护级别
面积()
百分比(%)
特级保护区
9.76 2.46
一级保护区
207.3952.18
二级保护区
174.0443.79
三级保护区
6.28 1.58
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6],对地质地貌过程、水文过程、农业过程、地带性植被发育过程、动物栖息地及动物迁徙过程、地方传统农业过程和视觉审美体验过程,进行单因素叠加,在分析不同程度的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国家公园的分区模式,将遗产保护及风景保育分区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表2),并在风景区以外划出一定的外围控制区。
特级保护区 为自然保护核心区。包含了峰林地貌发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十里画廊、神堂湾地区,以及黑枞垴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林。这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应该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
一级保护区 包括石英砂岩峰林景观、溶洞景观以及主要生物栖息地,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其中能够观赏到特级保护区中的景观。特级及一级保护区构成遗产核心区。
二级保护区 相当于缓冲区。该区为环绕核心区的外围地带,是核心区存在的环境,与核心区共同作为一个整体,也要受到认真的保护。包括核心区视觉可达区域和河流水源区域。为保证风景区生态的完整性,缓冲区的边界一般为流域的分水岭。
三级保护区 相当于发展区,是在风景区范围内,对核心遗产地的水文地质过程、生物与生态过程及审美体验过程不造成明显影响,同时适宜于建设的区域。一般位于河流下游且具有较好的旅游服务城镇发展条件的区域,包括索溪峪、中湖、天子山。
外围控制区 为保证风景区的水土、空气、生态与视域的要求,在风景区外围及主要交通游览道的沿线,需要按照地理条件划出一定的范围,并加以相应的控制。
针对不同的保护分区,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中,落实不同的规划控制方针。其具体的控制措施见(表3)。
4 结论
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分区与功能分区紧密联系,实为一体。保护分区是各项具体专项规划的区划依据,合理的保护分区,能够协调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遗产,同时又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探讨一套适合中国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分区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发展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理论、解决现实中的迫切问题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表3 不同保护分区的规划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