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与MBA教育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MBA教育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MBA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MB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为了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决定在我国实行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现有试点高校26所。1995年全国招生规模1000名左右;并准备向企业骨干倾斜。举办在职高层经理工商管理硕士班(EMBA)。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赵曙明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MBA教育的学者之一。现将其应约撰写的专文发表如下:

一、中国MBA教育起因与发展

南京大学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的大学之一。1988年该校国际商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联合培养了30名学生。参照国际上MBA教育的方式进行,由中美双方大学派教师授课,学生最后通过中美双方教师的考核,并撰写论文毕业。后来,大连理工学院等高校与国外合作办过类似的MBA班。这些学生由于既懂中国管理,又懂西方管理,而且精通外语和计算机,很受跨国公司,特别是三资企业的欢迎。但是,在当时培养的这样一批优秀人才,并未引起政府、企业界的重视;而这种培养方式也没有能够继续下去。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经济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领导者完全依附于行政委任。所以,人们根本就不会去关心什么MBA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企业的管理者总是由上级安排的,根本不需要从大学培养,如果要培养也是党校的事情。更有些人误认为工商管理硕士(MBA)是为工商管理局培养的专业人才。因此,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而真正促使MBA教育推广是在中央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尤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之后,人们开始逐渐地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建立现代领导制度,即企业家或经理阶层的问题,因此,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MBA的教育。

中国的MBA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是1990年开始的,首先是9所高校的试点,现在试点高校26所,1995年全国招生规模1000名左右。中国的MBA教育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对企业职能的经营者素质的转变提出了相应要求,传统的经营者培养方式不再适应需要。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由供求决定市场,由市场配置资源。随着银行产业化改革、新税法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以及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市场的建立,中国市场体系正日趋完善。企业的职能已不再局限于计划、组织和生产,而是扩展到研究与开发、融资、理财、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环节。同时,随着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中国在关贸总协定合法席位的恢复和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的确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融为一体。[①]中国经济开始全面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中国企业不仅要面对水平相近的国内外竞争对手,还要面对经验丰富的外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经营者提出很高要求:他们应是德才兼备、有创新精神、有战略眼光、远见卓识、懂经营管理、精明强干的企业家。[②]这样的经理型人才无法由传统的经济学教育来培养,亦很难在实践中自发形成,而必须通过MBA教育方能大批培养,卓然成才。

其次,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该制度的实施以存在一个职业经理阶层为前提,MBA教育的发展正是建立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关键措施之一。职业经理是完全依靠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来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营者,其唯一凭借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和增值率最终取决于公司资产的经营状况,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估。在人力资本高回报率的激励作用和失去人力资源的巨大风险的约束作用下,职业经理能够承担所有者和法律赋予企业法人的权利和义务,为各利益主体谋求生存发展。但现代中国只有零星成功的企业家,没有形成职业企业家阶层。从湖北省357个大中型企业的调查结果看,厂长(经理)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5%,而学习过管理专业的不足一半。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深感缺乏管理知识,难以适应工作需要。[③]MBA教育以这些有工作经验、有专业知识,特别是已承担一定领导职务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主要培养对象。他们经过系统的管理理论、方法、思想的学习,可很快适应现实需要,这是培养职业经理阶层的捷径。香港中文大学闵建蜀、石凌云教授对内地管理教育的调查报告表明: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普通高等教育却难以达此效果,其毕业生通常缺少领导技能、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语言能力和工商企业运作知识,需经很长时间才能驾驭管理领域中的复杂情况。[④]

再次,MBA教育的发展必将对中国市场经济建设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一个企业来说,科学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不少单位在提出向科技要效益的同时,也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经济发达国家常把科学管理当作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MBA教育可提高管理干部素质、提高经营管理科学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一个国家来说,其经济起飞需要两个飞轮,一个是科技、一个是管理,两个飞轮的轴心是人才。发展中国家的主管人员往往将物质投资视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的提高,人们日趋重视科技人才,但对管理人才的重视却没有相应提高,但正是管理者负责企业乃至全社会资源的配置。管理水平跟得上经济发展水平,才可使社会经济保持有序、理性的发展;管理水平落后,则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中国大力发展MBA教育,为市场经济输送合格的管理人才,这样才能避免由于管理水平的低下而制约建设的速度与效益,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

二、中国MBA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MBA教育虽然起步晚、历史短,但在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促进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

1.试点办学、协调发展

先试点,后普及,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贯做法,MBA教育亦遵循了这个思路。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办学条件和质量也各有差异,若把MBA办学权下放至各地各校,很可能一轰而上,造成混乱无序、质量参差不齐等不良后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0年10月开始MBA教育的试点工作,现在的26所试点院校是国内一流高校。他们独立自主地办学,积累经验,由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进行适当的统一与协调工作,总结经验,发展中国MBA教育。

第一,招生办法。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家教委只对报名条件作了统一规定,招生试题和录取分数线由各校自行确定。经过几年试点,各校对MBA入学考试的形式、内容、命题方法积累了不少经验,于1994年提出建立中国GMAT考试的设想,以统一衡量MBA学员入学的素质。

第二,教育模式。中国MBA教育大致形成三种类型:一是以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进行的MBA教育;二是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为代表的工科类大学MBA教育;三是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大学MBA教育。全国性协调机构曾试图统一各校的MBA教育内容,由9所院校协作小组制定了“工商管理硕士试行教育方案”。但是实践中各地区各行业需要不同,统一模式似不可行。参照发达国家经验,即使在美国600多所开设MBA课程的院校中,也没有哪两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会完全相同。各校还是在形成特色的前提下力图完善。

第三,技师控制。为了保证MBA毕业生的质量,除了对入学条件、教学大纲提出规定外,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于1994年10月对已毕业的首批86名MBA硕士的学位论文进行统一评阅,从选题、理论与方法、应用价值、综合能力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综合考评,以评阅结果对各校MBA教育提出反馈意见。

2.坚持务实型培养方针

MBA是一种培养从事高层次管理的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它不同于一般的硕士教育,务实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首先,要做到务实,必须有合适的生源。在研究MBA试点时曾提出一个论点:培养有企业管理经验或技术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可以更快为企业提供高层次管理人员。各校都坚持了“大学本科毕业,一般有四年或四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德才兼备、身体健康、经原工作单位推荐”的报名条件;在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前提下,根据考生在原单位的工作业绩及资历状况择优录取。

第二,MBA的培养过程也体现了务实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不仅有公共课(英语、市场经济理论)、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管理原理等),还有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管理课及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综合管理课;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全面,比较适合实际需要。对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提出的新问题和经济转轨政策,或充实课堂内容,或作专题讲座,使学生适应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大量运用案例教学和教学实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能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方法解决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问题,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增长。

第三,务实还体现在考核环节上。许多院校鼓励教师改革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探索在反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形式,如口试、案例考试、写调查报告、论文以及上机考试等。MBA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思想是“学以致用”。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议以专题研究、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或企业诊断报告以及高质量的案例等作为MBA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形式;论文选题要与工商企业相结合,强调应用性。有些院校在论文答辩时,还把学生原工作单位的领导请到场,参与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论文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

第四,要培养务实型学生,必须有理论联系实际、懂得企业管理的务实性教师。有的院校教授被聘为企业的高级顾问,有的在企业兼职,都是与企业管理部门建立了广泛联系,开展管理咨询业务,合作科研,逐步培养了教师的务实性。并且使从事MBA教育的教师掌握案例研究、计算机模拟、商业竞争和角色扮演等面向实际的教学方式,注意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提高国际化教育的程度。

中国MBA教育在试点阶段主要以借鉴经验尤其是美国经验为主,MBA教育国际化是加快中国MBA教育发展、加速其与国际教育方式接轨的有效途径。目前26所试点院校正以不同方式促使MBA教育国际化。

第一,课程设置国际化。中国MBA教育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国际化、全球化特征,绝大多数院校开设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课程或相似课程。

第二,加强与国外高校联系。各院校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国外高校的师资力量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和MBA学生,以尽快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此外,不少院校设法聘请国外一些管理专家和企业家兼职教授,充实教师队伍。

第三,与国外高校合办MBA班。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都有此经历。合作培养的学生由国内与国外商学院联合教学,共同授课;有时在双方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中国管理、又了解国外工商管理,更能适应经济国际化的需要。这对中国高等院校增加办学经验,与国际教育方式接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四,引进外资办学。这可以解决资金不足对MBA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制约,尽快提高MBA办学水平。利用所引进的外资武装管理学院,大大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

第五,直接到国外办学。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至今已在新加坡成功地开办了两期MBA班,其学员都有大专、本科文凭,具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并担任了公司、银行、研究所的领导工作。其办学宗旨在于以华文教育为背景,促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与中国的相互了解及经济往来与合作。该项创举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不仅对促进新中经济、贸易合作有深远影响,而且是中国MBA教育走向世界的初步尝试。

三、中国MBA教育发展的策略

中国MBA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一是规模太小,1995年全国录取规模只有1000人左右,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二是培养手段较为单一,课程设置基本上停留在有什么人开什么课的水平,没有运用多种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三是各试点院校缺乏竞争,在本地区处于垄断状态,MBA教育处于“卖方市场”。为了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一批批一代代企业家,中国MBA教育亟待进一步发展。

1.扩大办学自主权,形成竞争格局。

各试点院校在本地区已形成一定垄断优势,按就近原则办学;考生从时间、财力等角度考虑也乐意按就近原则报考,而非根据实际需要与院校的实力优势比较选择。这种地区垄断局面不利于各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按实际培养人才。形成MBA教育的竞争格局已势在必行。

首先,要形成一定规模。MBA在中国作为一种新的学位形式,应有大的发展。美国有的商学院硕士研究生都有几千学生,如美国韦伯斯大学商学院1994—1995年度有6133名研究生,纽约大学商学院有3766名研究生;[⑤]而中国大学的商学院研究生最多的只不过几百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大学的商学院招生要形成一定规模,形成MBA课程的特点,改进MBA课程教学、控制MBA培养质量;不仅满足本地需要,还可录取相当比例的外地学生,有利于打破地区垄断局面。因此,在社会有需求、招生有来源、学校有条件与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必对各院校招生人数限制过死。

第二,扩大各商学院办学自主权。无论在招生和文凭发放方面,还是人、财、物、教学方面,许多商学院缺乏相应自主权,仅是单纯的教学、科研单位,缺乏办学积极性,不利于形成各院校的竞争优势。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作为南大第一个实体院,采取承包、独立管理的办法,这不仅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而且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

第三,加强宏观评估工作。随着办学单位的增多、办学自主权的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要保证MBA学生的质量,加强宏观评估工作非常必要。其一是组建中国的GMTA考试,统一全国院校MBA入学学员的质量;其二是设计一套MBA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与方法,对各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全面评价。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变动、作出的业绩和收入变动情况来衡量教学质量是较可行的办法。

2.招生向企业骨干倾斜,加大EMBA比重。

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大批经理层和企业家,他们不仅需要具有管理方面的学识,而且需要一定的阅历、经历、经验及个人魅力。那些大学毕业数年、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并且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经过系统的管理教育,可较快达到上述目标,并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所以EMBA招生应向企业骨干、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全国500家大型企业)的中青年现任干部及后备干部倾斜,推荐选拔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入学。

这些企业骨干需要更新知识,却难于全部脱产学习;而学校由于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也无法招收很多全日制的MBA研究生。办EMBA班(即在职高层经理工商管理硕士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既可解决管理人员工学时间矛盾,亦不增加学校基础设施负担、EMBA应以就地办班为主。各试点院校EMBA学员比重应逐年增加。

3.建立中国的EMBA新型考试制度,吸收优秀的工商企业骨干。

1994年10月,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决定成立MBA入学考试研究小组,借鉴国外经验,对MBA入学考试内容及其形式做必要的改进和完善,着重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确保选拔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中青年管理干部入学。新的考试形式分笔试和口试。笔试科目为政治及三门综合考试。政治考试内容按国家教委要求;综合考试的第一部分为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综合考试第二部分内容为管理及分析能力;综合考试等三部分内容为语言表达能力及英语阅读能力。凡大学本科毕业有四年或四年以上工龄、大专毕业后有六年或六年以上工龄,且符合国家规定的报考条件的考生均可参加MBA统考。考试结果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综合考试各部分分配给各院校设计,要求设计的题型和内容具有创造性,力争考出学生的能力,防止靠死记硬背得分。整个综合考试研究工作已确定的时间表,拟于1997年1月MBA招生中全面试用。会议还决定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建立MBA入学考试基金及试题库。

4.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塑造中国MBA精神,培养一大批企业家。

MBA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务实型、综合型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经理人才,现实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要作相应变革才能满足需要。

第一,更新教学内容。目前MBA的课程设置没有处理好两类关系。一是职能管理和综合管理的关系。许多院校侧重于营销、会计、生产等职能管理课程,忽视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协调的综合管理课程,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象局部性职能型管理人才,而非市场经济中更为重要的综合性经理型人才。二是以数量经济、管理科学导向和以人为导向的管理知识的关系。一些工科类院校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前者主要反映在职能管理课程中,用数量经济和管理科学提供定量分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来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是工科类院校的长处;而后者涉及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实际中更为需要。对MBA学生整体管理课程较之功能性管理课程,以人为导向的课程较之以数字为导向的课程均更为重要。试点院校应借鉴国外经验,按综合性而非职能性原则重新整和综合MBA课程,减少重复性,培养MBA学生重视、研究、解决关系到企业总体的问题;重视学生的软性技巧培训,如商务伦理道德、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等。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现有教学方法比较单调,依旧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教学实习为辅。中国MBA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力推行现代化的MBA教学方法;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促进学校与工商企业联合办学;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并重;辅以计算机教学、课堂讨论、专题研究、角色扮演、观看专题录像等方法。第三,塑造MBA精神。企业家的成功不仅是以其知识和能力获得成功,而且要以其精神和意志去获得成功。那种崇尚创业、勤奋工作、勇于竞争、讲究实效、渴望成功的精神正是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培养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MBA教育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总之,MBA教育在中国的兴起,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也说明MBA教育的发展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而且必将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推进作用。

标签:;  ;  ;  ;  ;  ;  ;  ;  ;  ;  ;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MBA教育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