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院康复科 重庆 400038
【摘要】目的 探究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纳入研究,给予无菌性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对比护理前后患者排尿情况。结果 护理后,患者尿潴留、尿失禁发生率显著降低,残余尿量显著低于护理前,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值得采纳应用。
【关键词】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神经源性膀胱;应用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产生障碍的症状,在临床上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等症状,为了让患者能够正常排尿,需要长期留置导尿,这样极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继而引发肾功能衰竭等症状,这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身体健康都有着极大的影响[1]。在临床上,膀胱功能的康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常用的方式有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此次实验旨在探究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基本资料为: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9:11;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2岁、75岁,中位数年龄(45.17±11.25)岁;最低、最高病程分别为1个月、6个月,病程中位数为(3.24±1.17)个月;最短、最长留置导尿时间为7天、132天,中位数时间为(118.25±30.27)天;患者原发病中,脊髓损伤14例,脑卒中10例,颅脑损伤6例。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对患者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全面评价,符合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经过积极的原发病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可接受此次试验;③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患者均知悉此次试验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
(2)排除标准: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②长期输液超过1000ml的患者[3]。
1.3方法
1.3.1膀胱功能训练
对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应加强膀胱功能训练,具体方案为:①反射性排尿训练。导尿前半小时,指导患者或家属在耻骨上区反复叩击,寻找扳机点,当患者产生头皮发麻、脸部发热、“蚁走感”等异样感觉,即可确定敏感点,同时,手指轻叩耻骨上区,或者是大腿三分之一内侧,牵拉阴毛,诱发膀胱反射性排尿,促进排尿;②代偿性排尿训练。可采用Creda按压发,用拳头深按压脐下3cm,并向耻骨方向滚动,嘱咐患者增加腹压,做出排尿动作。或者,采用Valsalva屏气法,让患者坐立于床,身体往前倾,增加腹压,向下做排便动作,以促进排尿;③腹部锻炼。根据患者康复情况,适时进行腹部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并通过仰卧抬腿、仰卧起坐等方式增加腹压;②盆底肌锻炼。取仰卧位,深呼吸,吸气时缓慢抬起臀部,依次收缩肛门、阴道及尿道,呼气时缓慢放下臀部,全身放松,10组为一次,每日锻炼3次。同时,逐渐增加桥式训练、站立训练、配合动作训练,在排尿过程中下意识中断尿流,以促进膀胱支配神经功能的恢复;④排尿意识训练。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因每日用温水清洁会阴,放尿时,保持安静,打开水龙头,让患者听着潺潺流水声,想象着自己在卫生间排尿,由陪同人员缓慢放尿。
1.3.2无菌性间歇导尿
导尿前20分钟,指导患者下意识地做出排尿动作,主动触摸腹部,让患者感知膀胱时充盈的。随后,使用8至10好粗细适宜的一次性硅胶导尿管,确保导尿管的无菌,告知患者及家属间歇导尿的作用,以及可能发生的不适反应,告知其注意事项,争取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配合。导尿时,清洗会阴部,用碘伏消毒,动作轻柔,干净利落地将导尿管插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按照导尿流程进行导尿,在尿液滴流时,指导患者屏气增加腹压,从上往下轻压膀胱区,使尿液能够尽可能排出。间歇导尿次数视残余尿量而定,若残余尿量<80ml,可停止导尿;若残余尿量为100至150ml,日间导尿1次;若残余尿量为150至250ml,日间导尿2次;若残余尿量>300ml,日间导尿3至4次,每日导尿不可超过6次。
1.3.3严格控制饮水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就无需再大量输液了,受伤后8至35天,即可开始无菌性间歇导尿。在间歇导尿的第1至2d,严格控制患者的饮水量,避免膀胱过度扩张。在导尿前24h内,均衡摄入水分,通常情况下,每天饮水量应严格控制在1500至2000ml,具体方案为每日三餐各饮水400ml,每日10:00、16:00、20:00各饮水200ml,在20:00至次日6:00,不宜饮水,以免夜间膀胱膨胀,影响到睡眠质量。同时,使用专用护理记录单,记录患者每次饮水量,计算每日总饮水量。
1.4判定标准
护理前后三个月,记录尿潴留、尿失禁例数,计算发生率。同时,记录患者护理前后残余尿量,对比两组数据,评价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的应用效果。
1.5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在计量资料方面,采取(+S)加以表示,本次两组之间数据对比采取t进行检验;在计数资料方面,采取百分率(%)加以表示,本次两组之间数据对比采取比χ2进行检验,如果P值低于0.05,代表两组的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经过积极护理后,患者尿潴留、尿失禁发生率显著降低,残余尿量显著低于护理前,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膀胱自主神经能够支配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起自人体的第2至4根骶神经,经骶骨孔形成骨盆神经,与人体上交感神经汇合,位于子宫主韧带及骶骨韧带中,脊髓损伤、脑卒中、颅脑损伤等都易伤及膀胱支配神经,引发神经源性膀胱[4]。严格控制饮水,能够避免患者膀胱过度膨胀,通过无菌性间歇导尿,能够有效排空膀胱,再辅以膀胱功能训练,能够调节膀胱支配神经的功能,促进括约肌的收缩,提升患者的自主排尿意识,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此次试验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予以无菌性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排尿情况有效改善。综上所述: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值得采纳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碧珍,付细娥,张凤清,丁德谦,谢明辉.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10):1972-1973.
[2]王英,唐相君,彭湘,罗娟,张琦.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5):85-86.
[3]时丽萍,吕英瑛,钱进,孟玲.尿动力学联合排尿造影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再训练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08):1017-1018.
[4]陈碧珠,陈映雪,张小妹,陈爱金,陈丽芳.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家庭护理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03):145-146.
论文作者:余翔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膀胱论文; 患者论文; 神经论文; 功能论文; 残余论文; 饮水论文; 导尿管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