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青年的就业状态与职业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论文,状态论文,结构论文,青年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研究室“青年职业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课题组实施的一项全国规模的问卷调查资料撰写而成。此次调查采用分阶段抽样方法,调查对象是16—35岁的已就业人口。第一阶段抽样是选取省和城市。省份是按照经济发展的地理区域进行选择的,被选中的省份是辽宁、河北、陕西、山东、四川、云南、广西和广东。在这8个省份中各选择一个城市。城市的选择是按照人口规模(根据公安部公布的《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1〕来确定的,大城市为沈阳市、广州市、昆明市,中等城市为南宁市、邯郸市,小城市为东营市、宝鸡市、峨眉市。第二阶段是在各个城市中对有本地户口的城市青年就业者进行抽样,每城市选取400个样本,共发放问卷3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5份。
一、被调查城镇青年的就业状态及失业率
近年来我国城镇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企业富余职工数量激增,涌入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迅速扩大,这些因素都给城镇带来了严重的就业压力。据统计,1994年城镇失业人数达476.4万人,其中失业青年占63.2%,另外,当年还有157.8万企业富余职工。〔2〕这种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城镇青年的就业环境和职业状况,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职业领域和新的就业空间又向青年提供了不断增长的就业机会。
调查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城镇青年具有稳定的职业。在3065个被调查者中,86.7%的青年有固定的工作或职业〔3〕,5.6%处于失业或待业状态,另外的。7.7%的青年属于从事临时性工作等情况。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和企业改革时期,在持有固定工作或职业者中,其实际就业状态仍有所不同。在持有固定工作的青年中,97.6%属于正常工作状态;0.2%长期病休;1%因企业停产而暂时闲置在家但人事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0.3%处于留职停薪状态;0.9%属于下岗职工。也就是说,至少有1.9%处于隐形失业状态。这些数据反映出的城镇青年总的就业势态是:大约85%的青年拥有稳定的职业,接近8%的青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还有7%处在两者之间的不稳定工作状态。
青年的就业状态和失业率在不同城市之间有些差异。在被调查的城市中,广州市是失业或待业率最高(12.8%)的城市,并且从事临时性工作的人的比例也最高;而内地城市象山东省的东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陕西省的宝鸡市等青年就业者中持有固定工作或职业的比例较高,分别为97.7%、96.8%和95.5%,这三个城市的青年处于失业或待业状态和从事临时性工作的人较少,三个城市的青年失业或待业率分别为1%、2.9%和2.4%,从事临时性工作或职业的比例分别为1.3%、0.3%和2.1%,其它城市则较接近平均数。在有固定工作或职业者当中,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者的地区差异是,在广州市办停薪留职的青年多于因企业停产和下岗而处于隐形失业状态的人,而在其它大部分城市隐形失业多于停薪留职者。这些地区性差异反映出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了青年的就业状态,广州市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于其它被调查的城市、而且后面的数据还表明,广州市的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程度也较其它城市高,因而在这所城市中,青年获得工作的机会和获得工作的途径也较多,从而处于主动失业或待业状态的青年就较多;而在其它城市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低的内地小城市,由于获得新工作的机会和途径少,人们往往更担心失去现有工作,所以持有固定职业的人比例较高,从而处于被动失业或隐形失业的人比例就高于主动失业和待业的人。
调查数据还显示,被调查的16—36岁城镇青年的平均就业年限为7.6年,其中41.5%的就业年限在5年以下,31.6%的就业年限在6—10年之间,20%的就业年限在11—15年,6.4%的就业年限在16—20年之间,0.5%的就业年限在21—35年之间。
二、被调调查青年的职业分布和职业分层结构
被调查的城镇青年劳动人口的职业分布如下:(1)党政机关领导干部:4.1%;(2)群众团体领导干部:2.5%;(3)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包括私营、三资企业):3.8%;(4)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领导干部:0.7%;(5)专业技术人员:25.2%;(6)办事人员:23.0%;(7)工人和其他体力劳动者(包括个体劳动者):28.6%;(8)军人:0.4%;(9)其他:11.7%
上述职业分类虽然可以反映出城镇青年劳动人口的一般性职业分布,但从中较难把握其结构性质。下表中的两种职业分类方法使我们较易于分析职业结构特征和变化走势。第一种职业分类是把上述职业分为三种:(1)非体力劳动职业或称之为白领职业(包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群众团体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2)体力劳动职业或称之为蓝领职业(指工人和其他体力劳动者);(3)其他类(无法分类职业)。
第二种职业分类是把上述职业分为四种:(1)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包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群众团体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2)专业技术人员;(3)基层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包括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领导干部和办事人员);(4)体力劳动者(工人和其他体力劳动者)。
表1 被调查城镇青年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职业分类Ⅰ
非体力体力
劳动职业
劳动职业 其他 合计
总数1818
877 370
3065
59.3% 28.6%12.1% 100.0%
16-20岁 11097
3 210
52.4% 46.7%1.4%
100.0%
21-25岁 585207 73 965
60.6% 31.8%7.6%
100.0%
26-30岁 603249 56 908
66.4% 27.4%6.2%
100.0%
31-35岁 520224 48 792
65.7% 28.3%6.1%
100.0%
男 915473 1771665
58.5% 30.2%11.3
100.0%
女 902404 1921498
60.2% 27.0%12.8% 100.0%
职业分类Ⅱ
领导干部专业 基层管理人体力
和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 员办事人员
劳动者
合计
总数 320772
726 877 2695
11.9% 28.6%26.9%32.6%
100.0%
16-20岁135245 97 207
6.3% 25.1% 21.7%
46.9%
100.0%
21-25岁75263
247 307 892
8.4% 29.5% 27.7%
34.4%
100.0%
26-30岁121
261
221 249 852
14.2% 30.6% 25.9%
29.2%
100.0%
31-35岁111
196
213 224 744
14.9% 26.3% 28.6%
30.1%
100.0%
男191
365
359 473 1388
13.8% 26.3% 25.9%
34.1%
100.0%
女128
407
367 404 1306
9.8% 31.2% 28.1%
30.0%
100.0%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调查城镇青年劳动人口的职业结构基本状况。
(1)第一种职业分类区分了非体力劳动职业(白领)与体力劳动职业(蓝领)两大类,“其他”类多介于这两大类职业之间,一般属于低层白领或技术半技术蓝领。表中的数据反映出接近60%的青年劳动人口从事着白领职业,考虑到12.1%从事其他类职业的青年中也有部分属于白领职业,所以城镇青年劳动人口中从事非体力职业的比例肯定超过60%。目前城镇青年劳动人口的体力和非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分布反映出我国城市中的工业化程度和产业结构层次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从而向青年提供了相当多的白领工作机会。
(2)第一种职业分类更多也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化而引起的职业分层结构的改变,而第二种职业分类则包含有部分社会分层的内含。职业分类r按等级序列划分出四类职业群体〔4〕。四个职业群体的比例分布显示出城镇青年职业分层结构是一个坡度平缓、不太规则的梯形结构,在这个梯形结构中,接近1/3的青年是体力劳动者,构成了这个梯形的底部,略超过1/10的青年是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构成了这个梯形的顶层,28.6%的专业技术人员和26.9%的基层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构成了梯形的中间的二、三层。社会分层理论中的一个流行说法是,越是传统的、封闭的社会,其社会结构越类似于金字塔,即处于顶层的极少数人统治着底层的绝大多数人,而越是现代的、开放的社会,其社会结构越趋向于梯形或矩形结构。当然本研究中的这四种职业分类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城镇青年人口的社会分层状况,这只是用职业分层方法来透视社会分层结构的一种视角。
(3)城镇青年劳动人员中非体力劳动者所占比例之高超过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除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外,有两个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其一是大量的外来民工流入城镇并多从事低层体力劳动职业,从而造成城镇青年职业结构层次上升,从事体力职业者人数大幅度下降;另一个原因是需要大量白领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新兴产业更愿意吸纳青年人,而让中老年从业者留在旧产业部门中的体力和低技术岗位,用现在的企业管理人员的说法是“一线工人就是老三届加上农民工”,这两个因素也造成了青年劳动者中非体力劳动者增多、体力劳动者减少。
(4)城镇青年的职业分层结构层次大大高于其父母,青年劳动人口中非体力劳动者所占比例高出其父母25个百分点左右〔5〕,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高出其一倍还多。这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现在的青年比其父母生活的时代有更多的机会进入白领职业和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也表明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青年比中老年人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较高层职业。
(5)不同年龄群体的职业分布数据显示出,在前三个年龄段(16—20岁、21—25岁和26——30岁)青年职业结构层次随年龄增长而明显提高,例如,在职业分类1中非体力劳动者从52.4%逐步上升到60.6%和66.4%;体力劳动者从46.2%逐步下降到31.8%和27.4%;在职业分类r中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从6.3%逐步上升到8.4%和14.2%;专业技术人员从25.1%逐步上升到29.5%和30.6%;体力劳动者从46.9%下降到34.4%和29.2%。然而从26——30岁年龄段到31——35岁年龄段这种结构层次上升趋势停止。按一般规律,个人的职业发展或流动方向应是从较低级层次向较高级层次运动。而城镇青年在31——35岁年龄段突然地停止这种上升运动,可能表明30岁以下的青年比30岁以上的青年有更多的机会进入白领职业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
(6)从青年职业分布的性别分层来看,女性从事非体力劳动的比例略高于男性,而男性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高于女性。这与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有关,在过渡的初期阶段,白领职业的扩展更突出地表现在低层白领的大量增加,而这非常有利于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女性,使她们有较多的机会进入白领职业的行列。虽然女性从事非体力职业的比例略高于男性,但职业分类r的数据表明了女性不是在从事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比例上高于男性,而是在从事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干部、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的比例上高于男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的普遍就业。不过,由于女性劳动力的实际数目少于男性, 在青年非体力劳动者中男女所占比例是差不多的,男性占50 。4%,女性占49.6%。
(7)此外,所在城 市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也是影响青年职业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由于沈阳市传统上是一个重 工业城市,从事体力劳动职业的青年比例(40 。9%)远高于平均数 ;东营市是一个基于油田发展起来的城市,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也较高(37.0%)。
从上述对青年劳动人口的职业分布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由于工业比的进展和经济增长保持稳定速度,城镇青年在就业方面却处于较优越的地位。一方面工业化的进展,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的兴起及新职业领域的产生,使青年有较多的机会进入职业分层结构中较高层次的就业领域,并且,在这方面比中老年就业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城镇青年的隐形失业率明显低于城镇中老年就业者,城镇青年的失业或待业率虽然较高,但处于失业或待业状态的青年多认为是自己没找到合适的或满意的工作而不是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城乡二元体制和政府的就业政策也保障了城镇青年的就业优势地位,外来的流动民工在就业方面受到种种限制,不得不替代城镇青年从事最低层的职业。这两个因素成为城镇青年较大幅度上升职业流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三、被调查城镇青年的所有制分布情况
表2 被调查城镇青年就业者的所有制分布
全民 集体合作个体私营三资其他合计
2021 478 19 139 66 42 45 2809
总数71.9%17.0%
0.7%5.0%2.3%1.5%
1.6% 100.0%
16-20岁 124 36
2 22 15 3
15
217
57.1%165.%0.9%
10.2%
6.9%1.4%6.9% 1000%
21-25岁 689 147 5 35 25 11 15
927
74.3%15.9%0.5%
3.8%2.7%1.2%1.6% 100.0%
26-30岁 657 155 6 30 14 21 8891
73.7%17.4%0.7%
3.4%1.6%2.3%0.9% 100.0%
31-35岁 551 140 6 52 12 7
7775
71.1%
18.1%0.8% 6.7%
1.5%0.9%0.9%100%
男 1053 209 9 79 35 23 33
1441
73.1%14.5%0.6%
5.5%2.4%1.6%2.3% 100.0%
女 968 267 10 60 31 19 12
1367
70.8%19.5%0.7%
4.4%2.3%1.4%0.9% 100.0%
从青年就业人口的所有制分布来看,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仍然是城镇青年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场所,其次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其他所有制成分只占约11%。不同年龄段的所有制分布数据也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年龄差异,也就是说并未表现出年龄越小的群体进入全民所有制的人越少或进入其他经济成分越多。只是16—20岁年龄段中在个体和私营企业中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这是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就业的青年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一些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由于其年龄和文化水平原因而不愿雇佣他们,所以他们进入个体和私营经营机构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城镇青年就业人口所有制分布的性别差异也不大,男性进入全民所有制的比例略高于女性,而女性进入集体所有制的比例比男性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男女劳动力的行业分布的影响。
在地区差异方面,广州市全民所有制青年就业者所占比例最低(63.6%),集体所有制就业者比例(15.0%)也略低于平均数,其他经济成分(包括合作、个体、私营、三资和其他)的就业者所占比例(21.4%)比平均数(11.1%)高10个百分点。
城镇青年就业者的所有制分布的大致趋势与全国城镇职工总的所有制分布相一致,即绝大部分就业者是在全民所有制之中,但两者之间也有一些差异。根据《中国劳动年鉴1992—1994》的资料,1994年全国职工经济类型分布是:在国有经济单位中就业的占73.3%,集体经济单位占21.6%,其他各种经济单位占5.1%。而本次调查的城镇青年就业者在国有经济单位中的比例和在集体经济单位中的比例比全国职工分别下降了1.4和4.6个百分点,同时其他经济成分中的比例则上升了6个百分点。〔6〕
四、被调查城镇青年的行业和产业构成
就业者的行业和产业分布不仅体现了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就业者的就业条件和职业地位。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最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第一产业的收缩和第二、三、四产业的扩展,这是工业化过程所要经历的第一个大规模的产业结构变动,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是大批的农业从业人员向其他行业转移,这一劳动力转移浪潮对城镇青年劳动者的最主要的影响是,外来的农民工进入城镇从事最低层次的职业从而促使城镇青年职业结构层次的上升。但是,对城镇青年就业者产生影响更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是工业化过程所要经历的第二个大规模的产业结构变动,那就是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三和第四产业比重的上升,从劳动力结构调整来说就是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四产业的转移。在这种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城镇青年就业者的行业和产业分布就表现出表2-3中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特征。
表3 被调查城镇青年就业者的行业和产业分布〔7〕
产业
行业
第一产业 1.9% 农林牧渔水利业 1.9%
第二产业 30.2%工业24.4%
建筑业 4.4%
地质普查与勘控业1.4%
第三产业 23.5%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6.4%
商业13.3%
房地产居民服务业等 3.8%
第四产业 40.2%卫生体育社会福利4.1%
教育文化艺术7.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2.8%
金融保险业 7.1%
机关和社会团体 19.0%
其他 4.2% 其他4.2%
合计 100.0%
合计100.0%
表3数据显示出城镇青年就业者的产业结构层次较高,我们可以把它与全国职工的产业分布情况加以比较。1994年全国职工的产业分布是: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比例为4.6%,在第二产业就业的比例为51.6%,在第三和第四产业就业的比例为43.3%,其他类占0.5%。〔8〕而本次调查的城镇青年就业者在第二产业中的比例比全国职工的比例下降了21.4%,在第三、四产业中的比例比全国职工比例上升了20.4%。城镇青年就业者的产业分布结构比年长的就业者更明显地表现出从第二产业向第三、四产业转移的趋势。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城镇青年就业者的产业构成是否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
表4 被调查城镇青年就业者产业分布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第四次产业
其他 合计
16-20岁 1 6570 66
12214
0.5%
0.4% 32.7%
30.8%5.6% 100.0%
21-25岁 20 294
243 339 29925
2.2%
31.8% 26.3%
36.3%3.1% 100.0%
26-30岁 17 277
186 381 29890
1.9%
31.1% 20.9%
42.8%3.3% 100.0%
31-35岁 15 212
160 342 46775
1.9%
27.4% 20.6%
44.1%5.9% 100.0%
男 28 455
343 552 601438
1.9%
31.6% 23.9%
38.4%4.2% 100.0%
女 25 393
314 576 561364
1.8%
28.8% 23.0%
42.2%4.1% 100.0%
不同年龄段产业分布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第四产业的比例不断提高,而进入第三产业的比例则随之下降;在第二产业中则没有明显的变化。产业分布的性别差异是男性就业于第二产业的比例略高于女性,而女性就业于第四产业的比例略高,其他的比例则极为类似。
五、被调查城镇青年就业者的收入状况
在一般的分层理论中,收入一直是衡量社会和职业地位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当然,由于16—35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就业者还处于职业历程的初始阶段,收入也往往处于本职业的较低水准,收入之间的差距还没有拉开,因而收入在衡量青年职业地位时的作用不如在衡量更年长的就业者时那么重要。下表中的数据反映出了城镇青年就业者的月收入的基本情况,同时例举了可能造成收入差距的各种分层因素。
表5 被调查城镇青年变业者的月收入状况
均值 标准差样本数
(元)
(元)
总数473.91301.392750
16-20岁 362.54219.22211
21-25岁 459.92273.22910
26-30岁 474.96283.73873
31-35岁 520.61358.66756
男 494.66326.901409
女 452.45270.481339
大学以上500.65241.52294
大专464.66287.41627
中专442.63258.89573
高中501.74332.44833
初中452.50323.53382
小学555.56541.0727
文盲377.00202.614
其他377.00262.7710
非体力 468.01272.881766
体力484.82347.75840
其他482.54341.25144
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 479.94258.52309
专业技术人员474.95269.44751
基层管理人员、办事人员 455.41282.35706
体力劳动者 484.82347.75840
全民464.07248.251986
集体349.33266.62464
合作814.33753.9218
个体702.71572.83134
私营653.68422.6460
三资766.62435.8142
其他403.57329.5844
表5的数据表明,所有城镇就业青年与其职业相关的月收入〔9〕差距总的来说都不很大,影响收入的最主要的变量不是文化程度,也不是职业种类,而是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合作、个体、三资和私营企业的从业者普遍收入较高,而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从业者收入则较低,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300—500元之间。
年龄与收入之间的关联性质也较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也逐步提高,虽然各年龄段之间的增长幅度不大,最低的年龄段(16——20岁)与最高的年龄段(30一35岁)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约是140元左右。
表中数据反映出城镇青年中性别之间存在着收入差距,但差距不是很大,男青年和女青年的月收入差距约40元,女青年的月收入是男青年的90%左右。这一差距可能不是性别因素造成的,而是因男性青年就业者和女性青年就业者在职业结构上和职务等级上的差异造成的。
文化水平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复杂,大学或大学以上、高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平均月收入上了500 元,大专、中专和初中文化水平者月收入则低于500元,但差距不大,总之,在青年劳动人口中并未显示出文化水平越高收入越高的规律。许多有关我国教育回报率的研究都显示出我国教育回报率极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80年代所做的调查,我国的教育的经济回报率是,每增加一年的教育平均可提高3.8%的个人收入,〔10〕这低于一般的国际水平。在美国,完成高中教育可以提高收入15 ——25%,完成四年大学教育可以提高收入大约40%;在英国,获得一个大学文凭可以提高年收入20%左右,获得一个ONC职业资格文凭可以提高年收入45%;在日本,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男性高中毕业生的收入是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收入的80%左右。〔11〕
从表5中数据所反映的全面情况来看,青年就业者的职业收入分配相当平均,所有样本的标准差仅为300元左右。在城镇青年就业者中,略超过80%的样本其收入分布在300 ——600元之间,而收入极低者(150元以下)和收入较高者(1000元以上)各占7%左右。
除了上表中例举的影响城镇青年月收入的各项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对青年的收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那就是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青年就业者月收入的地区间的差异表现得较为突出,请看下表。
表6 不同城市被调查城镇青年就业者的月收入比较
均值 标准差
(元)
(元)
广州市972.96446.05
东营市511.58210.51
南宁市495.79260.25
昆明市433.31113.39
沈阳市411.68163.66
峨眉市343.82207.41
邯郸市341.60121.05
宝鸡市305.16107.22
广州市青年就业者月收入最高,高出平均数的一倍还多,而且收入之间的差距也最大;东营市、南宁市、昆明市和沈阳市青年的月收入比较接近于平均值;收入最低的是峨眉市、邯郸市和宝鸡市。广州市青年就业者的月收入是宝鸡市青年月收入的二倍还多。
六、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就当今城镇青年的就业和职业基本状况得出下面几个结论:
(1)城镇青年就业者的职业等级结构层次和产业结构层次较高于其他年龄群体,而且他们在职业等级结构和产业结构序列中的位置还将继续升级,农民工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城镇中老年就业者替代城镇青年就业者去填补低职业等级和低产业层次的职业。
(2)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仍然是吸纳城镇青年劳动力的最主要的场所,显然这些企事业单位运作和发展情况是否良好是影响城镇青年就业环境的关键因素。
(3)在其他(非全民和非集体)经济成分中就业的城镇青年比例高于较年长的就业者,随着其他经济成分的进一步发展,青年在其中就业的比例还将继续提高。
(4)从总体情况来看,城镇青年就业者的主要职业的收入差距不大,影响其收入的最关键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机构的所有制性质。
(5)对就业状态、职业结构、产业层次、所有制分布及月收入等各项因素的比较分析显示,城镇青年就业者中的性别差异不突出,性别差异程度小于更年长的劳动者。同时我国现阶段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第三产业尤其服务行业就业空间的扩展和低层白领职业的大量增多为城填女青年提供了有利的就业环境,但是她们在与男性竞争高层白领职业时仍处于劣势。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1991年度》,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年。
〔2〕 王建新主编:《中国劳动年鉴1992——1994》,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 年,第669页,第762页。
〔3〕“固定工作或职业”指的是已经或预期从事半年以上的工作或职业;也包括个体经营者及其雇佣者和长期打临时活的技工或手艺人。
〔4〕 职业分类Ⅱ之所以把中高层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排列在专业技术人员之前,而不是象多数西方社会职业分层那样把专业技术人员排列在管理人员之前,是考虑到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 和目前体 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
〔5〕 参见代际流动部分。
〔6〕《中国劳动年鉴1992——1994》,第693页。
〔7〕为了更详细地表现出青年就业者的产业结构升级,我们参照一些后工业理论家提出的产业分类,在一般意义上的第三产业中又细分的第四产业。
〔8〕《中国劳动年鉴1992一1994》,第694页。
〔9〕这里的月收入指的是与个人从事的最主要的一项职业有关的所有收入,包括工资、奖金、补贴筹,兼职收入或与此职业无关的外块不包括在内。
〔10〕参见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页。
〔11〕参见Hiroshi Ishida:Social Mobility in Contemporary Japan:Educational Credentialss,Class,and the Labor Market in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Oxfort:MacMillan,1993。P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