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八五”回顾与“九五”展望_经济学论文

经济研究:“八五”回顾与“九五”展望_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研究:“八五”回顾与“九五”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八五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八五”期间经济学研究回顾

“八五”期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不仅标志着我国的发展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促使我国经济科学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我国的经济工作者,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孕育着中国经济

学的根本性变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了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在形成中国现代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从固守传统经济理论和盲目排斥西方经济理论、进而简单地否定现有的经济理论和盲目推崇西方经济理论,从简单地模仿甚至照搬西方经济学和前苏联、东欧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到从中国国情出发,博采众家之长的创新的转变。我国经济学的发展,“七五”期间主要以内容的扩展为特征(增加了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而“八五”期间则主要以方法论的创新为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方法论创新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困扰经济学界的所谓“兼容”问题(诸如公有制与商品经济能否兼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国有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能否兼容等),在国内外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能否进行所谓“资本主义”性改革的理论与政策之争,前苏联、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结果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社会局势的动荡。

“兼容”问题的提出,以及由此形成的所谓“激进派”与“保守派”,在不同观点的背后,却是完全相同的方法论,即在经济分析中,将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混为一谈。这种分析方法既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又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这种经济分析方法立足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前的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分析方法的局限性逐渐表现出来。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提出了区分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方法论问题。如果不在分析方法上突破将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混为一谈的状况,就不可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不可能既在经济制度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市场经济。而至今仍然存在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左”右两种质疑,恰恰表明了质疑者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方法论方面的差异。

显然,经济理论在内容上的扩展,只是量的发展,而方法论的创新,才可能导致经济学质的变化。

(二)我国在经济体制变革的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已经或即将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已成为世界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由于方法论方面的局限,无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仍处于“古典”状态,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由于方法论的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而处于领先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市场经济的内容,因而,在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的研究方面,有可能领先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不仅要研究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而且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和运行机制,这一点是西方经济学家所不及的;

——我们不仅要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而且要研究如何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保持经济制度的连续性,这一点是原苏联、东欧的经济学家所不及的;

——我们不仅要研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区别,而且要研究经济制度所确定的基本经济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和通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同实现机制,这一点是其他国家的经济学家所不及的。

——上述研究成果,使我国在以经济体制为研究对象的制度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八五”期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一些方面:

1.经济制度研究方面:

——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研究不断深化,形成了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消除剥削关系,达到解放社会生产力目的,这样一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形成了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判断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观点,为实践中确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正确方法;

——对股份制性质的研究,一方面突破了股份制必定是私有制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纠正了视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一种形式的误区。

2.经济体制研究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日趋系统化,出版了一大批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专著;

——关于企业制度的研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中逐步深化,并将企业制度的研究与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研究区别开来;

——关于现代产权理论的研究,在一些通晓西方经济理论的专家学者的努力下,澄清了一些误解,并将西方新制度学派的产权概念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所有权概念区别开来,避免了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误导。

3.宏观经济研究领域:

——有关通货膨胀问题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从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到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愈来愈注重从实际出发的研究,使内容更为丰富,结论更为准确,对策更为有效;

——失业问题受到重视,有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承认经济增长周期客观性的基础上,反周期政策的研究、宏观经济预警系统的研究,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些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较成功地实现了1995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软着陆”。

4.微观经济研究领域:

——如何在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研究,已经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次上展开;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提上了微观经济研究的日程;

——各类市场的发育过程和相互联系,以及判断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正在进行之中;

——对居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行为的定量分析,正在不断深入。

在比较经济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已经从制度、体制、发展模式的共性与差异的分析、比较,深入到导致这些共性与差异的原因及社会背景的探讨,从而为借鉴他国经验设定了约束条件;

在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最新发展的跟踪研究仍是热点之一,可喜的是多了一分冷静,少了一分盲目;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束缚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经济史研究领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

总之,在“八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学研究达到了较高水平,其深度和广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二、“九五”期间经济学研究展望

“九五”期间的经济学研究应更趋向两极化,一是更加基础化,以完成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理论革命;二是更加对策化,以适应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理论研究既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又不能正确指导经济实践的“悬空”状态。“九五”期间,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我国跨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学研究中只研究理论不研究政策);二是在已经形成的新的经济学方法论基础上,完成经济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框架塑造。

(一)应用性课题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九五”期间,应用性重点课题,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九五”期间将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目前由于人们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不同,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歧。这种情况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有直接关系。因此,“九五”期间应认真总结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经验,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研究。

2.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八五”期间,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但如何提高其运行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而且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的比较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经济行为会有所不同。如何确保不同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将依托于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的比较研究。

4.在多种经济成分的平等竞争中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能否在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中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关系到消除剥削、最大限度地解放社会生产力的目标能否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否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的问题。近年来,人们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落后于非公有制经济而感到担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局面的形成,如何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问题必须深入研究、迅速解决。

5.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衔接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是政府对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但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采取什么具体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至今只有理论原则,而无具体操作模式。“九五”应弥补这一不足。

6.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组织的跟踪研究。市场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市场体系、市场规则、中介组织和管理系统。“八五”期间,我国的市场组织已初步建立,但很不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在改革实践中加以解决。这就需要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组织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跟踪研究。

7.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机构及其职能(包括中央-地方关系)。目前,中央已决定在1997年政府换届之前,进行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九五”期间,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中央-地方关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更为重要。

8.产业政策与行业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行业管理,作为一个产业结构持续变动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也十分重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目前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探索、研究和设计。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政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有着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市场机制的作用包含着扩大地区之间、居民个人之间收入差距的可能性,国民收入分配的过度倾斜、地区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会造成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正确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有效贯彻收入分配政策,是关系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重大问题。

10.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跟踪研究。“八五”期间,已确定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一些重要举措也已出台。“九五”期间,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尚很繁重,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需要进行跟踪研究。

11.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途径与对策。中共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对一个时期以来关于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方针的肯定与重申。然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条件、具体途径与政策研究的滞后。“九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水平的相关关系分析。在已有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中,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前的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宏观调控的质量。

13.适当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方式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日趋扩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造成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而且有可能影响国家的统一。“九五”期间,能否找到适当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有效方式与对策,对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性课题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九五”期间,基础性重点课题,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现代经济学方法论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体现的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预示着现代经济学的革命。深入研究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完成这一变革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解决当前理论和实践的一系列难题的基础。

2.现代经济制度(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现有的经济制度分析理论,是以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马克思时代所预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对象的。虽然近年来在经济制度的分析中加入了一些新内容,但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现实相比,显得十分肤浅和缺乏系统性。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经济制度研究,需要以现代经济制度为对象,建立经济制度分析的系统理论。

3.所有制与产权理论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涉及所有制和产权的难题,与早期的所有制理论的局限和对现代产权理论的误解有关。建立现代所有制理论,澄清对产权理论的误解,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现代国家经济体制的演变与选择。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从早期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现代国家的经济体制演变机制,分析现代国家在经济体制选择方面的行为与约束条件,是经济体制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经济体制研究领域中的薄弱环节。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分析。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成熟与完善,使得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几乎完全套用了它的体系、方法和结论。即使一些试图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微观经济分析,也因实践中微观经济活动始终受制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而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必要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主义微观经济理论。

6.非均衡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在已有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与政策占主流地位。然而,各国的经济实践表明,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失业,以及经济增长的波动,始终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面对这样的经济生活现实,运用非均衡方法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趋势悄然兴起,而且因其强劲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日趋增强。面对这种状况,尽快建立非均衡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7.从经济理论向经济政策的过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痼疾之一是,经济理论研究与经济政策研究脱节,经济理论难于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而经济政策又因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经常左右摇摆、缺乏连续性。经济理论不能等同于经济政策,但经济政策又必须以经济理论为基础,这就需要在理论与政策之间,建立起一种科学的联系。

8.现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与政策。西方发展经济学引入我国,对我国经济学界产生了启蒙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以及国家规模、世界地位,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很难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框架内,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近年来,国内的发展经济学家,已在建立现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与政策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需要相比,尤其是与我国国民经济跨世纪的发展需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九五”期间,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标签:;  ;  ;  ;  ;  ;  ;  ;  ;  ;  

经济研究:“八五”回顾与“九五”展望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