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办奥运会_雅典论文

节俭办奥运会_雅典论文

节俭办奥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运论文,节俭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在奥运会申办成功后,提出了要坚持五个方针,其中之一就是贯彻节俭办奥运的方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早在2002年春就指出:对国际奥委会来说,其最终关注的是两条,一个就是奥林匹克理想的普及和认同。因为这是国际奥委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其发展的目标。另外一个就是通过举办奥运会,能给举办国留下多少可供人们回味、怀念的财富。国际奥委会如果就奥运论奥运,奥林匹克也不可能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因此,它必须和举办国的现实相结合,力图通过举办奥运会为举办国留下物质的和精神的、体育的、经济的、现实的、长远的财富。国际奥委会要求节俭办奥运的理念还能追溯的更早,2000年澳大利亚的奥运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国际奥委会也发现如此下去奥林匹克的普及性将大大动摇,以奥运会目前的规模和投资,在世界上只有有限的一些国家和城市有能力承办这样的比赛。罗格在后来的墨西哥特别会议上提出,国际奥委会将重点讨论在三个方面给未来的奥运会“瘦身”,一是各国代表团成员的数量,二是在新技术方面的投资,三是比赛的项目。在墨西哥特别会议之后,国际奥委会将立即着手对未来奥运会进行改革,力争使世界上每个大陆的国家都有能力承办这样的体育盛会。2004年1月,一贯强调奥运瘦身的罗格说,为了进一步巩固奥运会,他计划压缩奥运会的规模和费用。他强调,决不减少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人数和比赛数量,而只调整比赛的项目。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人员数量也不会减少。在冬奥会方面,只保留冰上和雪上运动项目。节省经费将在组织安排、新建体育场馆和技术花费等方面作出努力。2004年雅典奥运会,罗格用“成功”而非以往“最好”来评价,说明国际奥委会也在用新的角度评价奥运主办城市。

看来国际奥委会把节俭办奥运看得很重。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即使有能力承办,如果不节俭办奥运,也是从根本上违反奥林匹克精神的。

雅典奥运开始打破尤伯罗斯定律

雅典奥运会勤俭地举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费尽心机地节省却依然面临亏损也给我们警示。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大多数运动员与观众,都给雅典奥运会以很高的评价。希腊大多数人也认为,举办奥运的经济帐不能以短期效益来衡量,奥运举办地的效应是长期的和多方面的,雅典对于未来充满信心。雅典奥运会后关系老百姓的市政建设搞好了,让老百姓满意了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希腊人至今不悔的原因。但是,也有一个无法绕开的现实问题,就是雅典最终没有像前几届奥运会那样在经济收益上立竿见影,这也是一个新的信号。1984年,尤伯罗斯第一次将市场行为引入了奥运会,奥运会的举办不再变成民众的经济负担,而成了一种盈利的巨大舞台。但必须看到美国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高度现代化,在这方面洛杉矶、亚特兰大都得天独厚,汉城、巴塞罗那、悉尼也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到了希腊这样一个经济上不富有的小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尤其随着奥运蛋糕越做越大,主办方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个数字颇有趣味也耐人寻味:在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奥运会上,希腊人总共花费了大约54.2万美元。而当108年后奥运会重新回到雅典时,希腊人却要为它支付大约120亿美元。这相当于第一届奥运会费用的两万两千倍。还有一个事实是,国际奥委会的收入越来越高,一些意外的事情越来越多(如安保),使得奥运会要想盈利也变得愈发困难。

自1952年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之后,希腊是52年之后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小国。希腊国民不到1100万,在欧洲属于经济不发达国家,遇到的难题的确是近年来所没有的。最终他们办了历史上最昂贵的一届奥运会。从1997年9月5日雅典获得申办权后就开始了37个奥运工地的设计施工,但始终不让国际奥委会放心,只有15个在开幕前一百天完工。以致一度忧心忡忡甚至在挑选应急城市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表示:“以后奥运会的主办权,将交给现有基础设施良好、只需要很少新建工程的城市。”尽管雅典奥运会举办完,罗格的评价变为完美,但期间的甘苦只有希腊奥组委知道。从投入来讲,雅典人的预算是46亿欧元,之后一路飚升,最后竟然超过了70亿欧元!蒙特利尔和莫斯科的恶梦仿佛再一次降临,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曾经因掉入经济上的黑洞而告终,那届奥运会最后实际支出是最初预算的十倍!近30年后的今天,魁北克人还在支付一个特别税收。同样的,莫斯科奥运会,前苏联赔进90亿美元。但从1984年以后的20年,奥运会突然变成了许多城市争相举办的香饽饽,而雅典似乎将尤伯罗斯定律推翻,这倒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

看来,举办奥运在经济上绝对不是百分之百地进了赢利的保险箱。首先,“9·11”事件以后安保是个主办方必须应对的头等大事。史无前例的8万安保人员和众多北约舰船的出动,加上某个大国要求必须购买他们的保安设备否则将不参加雅典奥运会,希腊人为安保这一项付出12亿欧元,平均每个希腊人要为此付出110欧元,这加重了希腊人已过于沉重的负担。同时,由于担心安全及过度拥挤等问题,许多游客都故意“远离”了雅典奥运会,令希腊的经济并未因奥运会而得到太大的促进。

而四年后北京奥运会的安保工作的力度乃至投入也不会轻松,不精打细算不节约办奥运是万万不能的!

其次,做为奥运会的一项主要收入电视转播权销售收入的分配也发生了变化,尽管这项收入近12年来飞快增长: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的5.3亿欧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46亿欧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10.99亿欧元,雅典奥运会是12.35亿欧元,但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奥委会将主办城市获得电视转播权销售收入的比例从60%减到49%。也就是说,雅典从中得到的收入(6.05亿欧元)比悉尼(6.59亿欧元)还少。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权虽然将达14.14亿欧元,但销售分配比例尚未改变时要相差十多亿人民币。雅典奥运会其它大收入方面,门票销售只有预期的一半多一点,加上赞助、特许经营权这些项目预计能给雅典带来8亿欧元收入,雅典将从奥运会中总共获得的收入大约14亿欧元,与70多亿欧元的投入相比真是一个小数目!与此同时,欧盟已经将希腊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和评判。经过多次更改,欧盟认定希腊政府2004年的预算赤字将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3%,而他们最初判断这一比率会是1.2%。奥运会留下的“账单”无疑让希腊经济遭遇了“坏天气”。奥运会后,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曾表示,希腊政府本年的预算赤字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3%,而欧盟所设定的极限是3%。他说:“这个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金融问题,这已是无法继续隐藏的事实。”

在北京申奥成功后,喜悦的国人给2008年奥运效应算了很多账,从GDP增长到门票、广告、转播的收入,从旅游人数的猛增到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的确是一幅诱人的图景。而雅典奥运会告诉我们,处处赢利已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定律了。“勤俭办奥运”也就显得更为紧迫!

节俭先从场馆建设做起

研究历届奥运会,人们感到最大的问题是奥运场馆的建设、利用和维护。

就在雅典奥运会举办之前,北京已经掀起了“勤俭办奥运”的风暴。先是轰动国内外的“鸟巢”瘦身。原来是准备用40亿元打造鸟巢,后来决定减到20多亿元,从设计到施工都要修改。接着,北京市政府提出,在奥运场馆精品的建设中同样要坚持节俭的方针,将安全、工期、功能、质量和成本有机统一起来。刘淇多次强调“场馆建设要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原则,能改造就不新建,能搞临时性建筑就不搞永久性建筑,尽可能节省投资。新建场馆在规划、设计上要合理兼顾赛时需要和赛后利用”。与“鸟巢”相邻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已明确核减超出批准规模的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减少投资0.9亿元。五棵松篮球馆原有的商业配套设施被取消,总建筑面积由11.7万平方米降至6.5万平方米。北京市对比赛场馆进行了详尽的规划:2008年奥运会期间在京需要30个比赛场馆,其中北京市负责建设18个场馆。通过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北京市将原计划需要新建的10个场馆,减少到5个。在奥运会所需的60余处训练场馆中,除了包含在比赛场馆内的20余处,其余40余处全部利用现有场馆。奥运场馆要做到赛后能够长期为人民的健身、文化和休闲服务,一些场馆安排在大学建设,一些综合体育设施规划在运动场比较少的地区,使这些场馆赛后可以成为学生和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节俭办奥运在大幅度地改变着原来的奥运计划,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改变!

北京从“节俭”体育场馆开始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投资甚大的领域,同时是一个最棘手的领域,市政建设、环保、道路交通的投资到奥运后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方便市民上都会有所收益,而体育场馆从建成到维护和利用几乎成了世界性的难题。体育场馆的建设先要掌握“火候”。北京原本预计在2006年完成体育场馆,后来决定2007年完成,国际奥委会同意我们的场馆进度不一定那么快,2007年能满足测试要求即可。建房子最忌讳建建停停,这样整个的建设成本就翻番。建房子也最怕赶工。赶工让大家压力大,花钱也多,使得工程质量降低而费用还大幅度上升。建筑工程完成早了,要支付维护、贷款、财务费用;工程慢了,到最后赶工期,不仅会出质量问题,也要多花钱。所以我们对场馆建设的安全、质量、功能、投资、工期要进行统筹考虑,才能既满足奥运赛事的要求,又能够做到节俭。体育场馆建设有个“火候”,建成后开完盛会如何利用也是个大问题。雅典大赛后,雅典奥运场馆设施的维护将每年需要付出天文数字。为此,希腊政府绞尽脑汁,除了奥运会前就已存在的马罗西体育中心和法利罗友谊和平体育场外,希腊政府准备将大多数的体育场馆都转为民用,有的变成水上乐园、演出中心,有的将全部出售。但究竟收效如何,到现在仍然迷茫。即使拿在奥运经济运作上较为成功的悉尼来说,运动会后大量场馆闲置甚至废弃,有部分场馆甚至开始进行拆除卖废旧建筑材料了。“后奥运效应”已成为澳大利亚学者们的一个新学科。可以和奥运会并驾齐驱的世界杯足球赛也同样,为2002年这一重要赛事,日韩两国投入30多亿美元建造了20座能容纳4万观众的新场馆,但大部分场馆只举行了3至4场比赛。比赛一结束,场馆立刻“失业”。举办国之一日本的10个场地,除了北海道札幌综合体育场和神户体育场外,其他8个体育场2003年度的经营赤字将达到25亿日元(约1625万元人民币)。由于门票和场地使用费的收入没有达到预期,而对场地的日常维护、管理等固定支出又居高不下,因此很多体育场亏损情况十分严重,巨额赤字和庞大的债务负担,将长期对当地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目前还没有找到消除赤字的有效办法。如果再不节俭,这个黑洞就足以吞噬整个奥运会的赢利。

用多种方式节俭

节俭不仅要体现在场馆建设这样风险最大的项目,还要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讲究排场,最终会落入可怕的陷阱。据说北京奥组委要求复印纸尽量两面都用,这样做是应该的,花纳税人的钱要和花自己的钱一样斤斤计较。美国比我们富得多,但洛杉矶乃至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抠门儿”是出了名的,他们不新建体育馆,不增加市政建设负担,奥运村的住宿非常简陋,这样才保证了他们通过奥运赢利。雅典人清醒地认识到节俭对奥运会取得成功的作用巨大:没有欢迎仪式,没有配置最先进的电子设备,比赛场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已有场馆,原计划建在主体育场外的纪念碑被一个成本更低的喷泉所取代,各个方面的节俭累计起来就节省了可观的费用。中国观众在电视转播中看到,奥运会的游泳、跳水比赛都是在露天游泳池进行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跳水也是在露天进行的,他们无疑省去了大量的资金,也并没有使比赛降低规格,反而使世界各国观众看到了举办城市的风貌。再看雅典的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外,场外还有大片黄土地包围,主体育场周围还有不少地方处于待建状态,不仅谈不上雍容华贵和气派,简直是略有“寒酸”,不过,钱也省下很多。雅典羽毛球馆的新闻中心就是个帆布篷子,厕所也是移动厕所,投资少之又少,奥运会比赛一结束,篷子一拆就完成使命了。雅典击剑馆看上去像集装箱,没有什么美感,里面的看台全是可以拆卸的铁架子,希腊人为了节约可谓用心良苦,击剑馆靠近码头,奥运会后将看台一拆,一个大仓库就出现了。一些比赛项目在古迹外进行,既节约了资金也向全世界宣传了希腊古文化。还有雅典奥运会在旅游业上的深谋远虑,他们鼓励本国公民在奥运会期间出国度假,这样交通压力和住宿大大减轻,使外来游客不必在人满为患的环境中度过。他们通盘预测了奥运会期间雅典的市容量和接待量。如果过分看重奥运期间的产值,势必要建设更多高档次的宾馆,道路和公用设施也要扩大,而短暂的奥运会结束必然面对资源闲置和高额维护的难题。这种节俭和更看重长远效益的思路也值得我们借鉴。

节俭要从观念、效率、制度和机制入手

节俭办奥运要讲究效率和观念。以往我们举办全运会、第十届亚运会那样的大型运动会多用行政手段操办,由于只重效果,便容易忽视效率,这样的大型运动会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是在经济上都是不成功的。近年来,国内运动会豪华升级,目睹的人都感到忧虑。各地的开幕式都投入颇大,唯恐赶不上其它城市。运动员的住宿标准经常比出国比赛还高,大型体育场馆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而且每年总要开两个以上的全国性运动会。这种铺摊子的举动常常和“形象工程”不谋而合,节俭总要让位于“城市形象”,有些地方出现了官员中饱私囊、滋生腐败的现象。2004年广州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取得了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权,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国力的提升使不少城市都具备了能力,同时也说明国外很多城市对于只追求影响没有经济效益的运动会失去了兴趣。我们由于有相当资金用的是国库里的钱,经费总能不断追加,编制可以不断扩大,实在不行就发动民间募捐。于是人们也就不大顾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抛弃“战争思维”的后遗症,即“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胜利”,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可以有多种选择,其核心是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应该把运动会乃至体育产业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让节俭通过立法成为必须遵守的制度,这方面的法律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建立不能再拖。

节俭办奥运必须从制度入手。中央、北京市政府都在有效地调控,使奢华浪费乃至贪污受贿的现象大大减少。北京市纪委要求全市奥运场馆、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都必须实施“阳光工程”,做到“十公开”、“十不准”。此外,工程建设项目中一旦出现职务犯罪和腐败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勘察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法定代表人都将成为第一责任人。北京奥运动会监督委员会也设立投诉举报电话、电子邮箱。2004年夏,北京市审计局对于北京市9家使用奥运专项资金单位的审计工作已经开始。这些举措是非常必要的,举办如此盛大的奥运会并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更要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要通过立法和监督做到节俭。

近年来国内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北京市也在完善机制,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学术用语叫“挤出效应”,这种效应是指,公共投资的增加将引起市场利率的上升,造成私人投资成本上升,因而最终导致私人投资的减少。在工程建设上有个基本现象,很多民营项目花的是自己的钱,用起来就锱铢必较。就算超过预算,也是出于合理原因。但是政府项目就不一样了,提高工程建设标准肯定对行政领导利大于弊的,看着不行就追加投资。如果政府部门要是事先知道投资限定,不能追加,他们肯定不会这样做了。目前有关部门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尽量减少政府投资。刘淇同志指出:“在奥运场馆建设中,政府投资只是其中一部分,社会投资占到了投资总量的一半以上。目前主要新建的两个大型项目中,游泳馆是由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共同捐款建造的;主体育场的投资政府和业主各占一半。其它项目的投资都是企业联合体进行公开竞标,然后投资、运营。这种机制对控制投资规模和赛后利用都有好处。”

“勤俭办奥运”还要集思广益,多听内行的意见。国家体育场工程的周折正是由于在决策阶段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义,直接导致了实施初期的盲目。而在国内历年来的重大工程中,盲目决策造成的投资浪费、效率损失简直无法估量。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显示,1958至2001年我国投资项目失误率接近投资项目的50%!好在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在国家体育场工程问题上纠正得很及时。

“勤俭办奥运”尽管不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但是这个理念对于北京奥运的成功有着生死攸关的作用,好在上上下下已经形成共识,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了行动上。

标签:;  ;  ;  ;  ;  ;  ;  

节俭办奥运会_雅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