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科技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03)04-0009-06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判断有两个结论:一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二是“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基于这一判断,民族地区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有关研究表明,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较晚,广西为2054年,内蒙古为2055年,新疆为2055年,云南为2055年,宁夏为2057年,青海为2065年,贵州为2070年,西藏为2090年,这说明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道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民族地区,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我们认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以及高科技产业带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潮流,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对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正确的分析判断,利用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作为其自我发展的有力支撑,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一、科技创新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当代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实现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也是各族人民取得实惠最多的时期。2001年,民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9160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198%,年均增长速度9.5%,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从1989-2001年,13年民族地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683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0.8%;仅2001年当年完成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3610亿元,相当于1989年的近10倍。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空前丰富的产品,使民族地区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2001年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51亿元,比1989年增长3.7倍,年均增幅高达13.8%。
在经济总量指标大幅增长的同时,民族地区人均水平不断提高,到2001年;民族地区人均GDP达到4977元,比1989年提高了3929元;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4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6元,分别相当于1989年的民8.1倍和4.0倍。2001年,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01元,分别比1989年增加1209元和4964元。从“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民族地区已经累计解决了约4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这一社会跨越式发展极不平衡,总体来说仍然落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民族地区未来20年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初步的估算,2000年,民族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411亿元,人均GDP达到557美元,刚迈过400美元的温饱水平,只相当于全国1995年水平。离800美元的小康水平还有相当的距离。如果按照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到2020年我国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GDP总量将达到3.4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速度为7.6%。参照第五次人口普查关于民族地区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到那时民族地区的人均GDP将达2000美元。与全国人均3000美元的目标差距还有1000美元。
如果按与全国同步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计算,则要求到2020年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达到5.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翻两番半。即在未来的20年里,民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9.6%。
自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九五”期间,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是8.6%。如果按这个速度计算,到2020年民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4.4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2520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80美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比2000年缩小14个百分点。
从上述分析看出,总体上,目前民族地区仍然较落后,只是初步达到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瞄准高起点的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说,跨越式发展是地区直接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通过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各种经济资源,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整体跃升,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过程。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落后地区和国家不能也不应该重复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而应发挥技术落后的积极面——后发之势,求得跃升和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生产力有质的飞跃必须借助技术创新的强大效应,使民族地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资源,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抢占制高点,从而占领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才能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民族地区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外部环境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发展内涵、发展要求都是立足于高新科技基础上的,与传统意义上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不同。为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强化科技创新。
二、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及科技功能来看,科技创新对实现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将发生关键性的作用。民族地区大多数处在边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的制约因素很多,如起点低,基础差;交通费用大,产品和服务竞争不力;综合文化素质低;自然资源约束大,等等。从而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水平低。科技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是民族地区突出的问题。从整体上看,民族地区的科技工作与科技创新水平存在以下问题。
1.空间力量薄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落后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效与该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特别是地区科技综合实力呈正相关关系。从总体上看,目前民族地区科技力量还无法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的需要。一是科技人员匮乏;二是民族地区许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度低,造成产品质量不佳、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科技费用投入不足;四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较低;五是总体创新能力不足,表现为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技术人员、技术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等综合指数指标较低,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不到充分表现。
2.重大科技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民族地区发展的前期规划项目集中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等方面。这些项目都有许多重大的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和建设工程的论证问题需要进行攻关和论证规划。但民族地区的科技能力和论证实施能力都还存在严重不足。一是依靠科技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不足,环境污染控制、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还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二是与生态有关的一些重大科技问题未得似有效解决。三是缺乏对一些重大工程的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导致工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益,并且带来一些难以克服的副作用,有些水利设施建设由于缺乏可行性研究,导致项目失败、投资浪费、生态受损等。这些教训都是十分深刻的。
3.科技和经济的联系不紧密,科技创新活力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滞后,加之自然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目前计划经济的色彩比较浓厚,观念落后。一是科技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科技人员尚未普遍树立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观念,现行的一些体制和机制又不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企业本身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部分地区的研究机构的科技人员相对密集,但并不能有效地支撑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明显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二是科技中介组织和技术人才市场发育迟缓,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科技成果外流严重。三是科技管理水平落后,科技资源利用率不高,先进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率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强,技改投资较少,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改造不够,国内外科技交流和合作不活跃。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地区科技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与发达国家的科技能力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日趋拉大。四是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缺乏创新动力,人浮于事,效率不高。条块分割,力量分散,人员难以流动,交流合作较少,这就影响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限制了创新的条件。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进科技创新的途径
科技创新涉及到经济、科技、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涉及到科技人员、企业和政府各个科技活动的主体。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为了活跃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应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实现民族地区在某些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从科技计划、科技体制、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族地区科技发展和创新的能力,用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推进跨越式发展。
1.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资金支持是基础,经费支持是增强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第一位投入,在保障和推进民族地区发展中居于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地位。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是生产性投入,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力,增强民族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与控制能力,必须增加经费的投入,舍此别无他径。所以,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创造全社会投入的运行机制,制定正确的导向性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的科技创新,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了。根据民族地区财政和企业的现实状况,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科技创新的融资问题。
第一,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保证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在GNP或是GDP中所占的比重,都要保持逐年上升,而且其增长率要大于的GNP增长率。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鼓励企业、民间机构投资于企业的科技创新事业,要形成资金倾斜政策。合理配置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重点可放在科技型企业;对所有部门包括企业在内用于科技创新投入的都给予税收的减免优惠;政府出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同时制定政策鼓励风险投资投入科技创新。
第二,建设一支融集科技创新资金的企业家队伍。融集科技创新经费不能都依靠政府投入,必须充分调动企业投入的积极性。而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投融资能力则离不开高素质企业家的具体运作。企业家是企业科技创新投融资实现市场化运作和保证这一运作能够健康运行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必须把培养一大批与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家队伍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要立足于培养出一大批既了解民族地区、全国市场行情,又熟悉国际市场行情的,既有理论与实践才识,又具有开拓进取、创新精神的年轻的高层次优秀企业家。要优化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建立企业家人才库和企业家市场,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发展并走向成熟。为实现民族地区企业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的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第三,推动企业股权向多元化发展。推动企业股权向多元化发展是解决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管理与融资问题的有效办法。实现民族地区企业多元股权结构的格局,一要积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股份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合资、合作、外资独资、跨国公司等多元经济成份得到较好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股权结构过分单一的问题;二要鼓励企业之间,不同产权主体之间互相持股参股,虽然大多数仍然是国家股,但因产权所有部门不同,也可以较有效地缓解股权结构单一的格局;三要积极吸收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入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各级地方政府都要把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列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规划之中,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提高民族地区融集科技创新资金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奠定基础。
第四,积极推行科研成果和技术入股。鼓励和推动全国的科研机构(包括事业、企业和大学所属)的高新技术科研成果以技术入股等各种灵活方式与民族地区合作。促进科研机构与大学积极参与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共同发展,增强企业是科技持续创新的竞争实力。
第五,建立科技创新的委托研究开发制度。政府可把有很大困难并伴有失败风险的科技创新项目委托给企业或民间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研究机构开发。要形成以开发高新技术的项目或课题为中心,把政府、大学、企业和民间科研机构的一些优秀研究人员临时组织成课题组,以合同方式管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有效地筹集到部分固定的科技创新经费。
第六,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政府、集体、个人及股份等)、多渠道融集科技创新资金。一是地方政府要通过经济立法等手段,把企业科研持续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纳入到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之中,保证企业有固定的资金投入和一定比例的增长;二是通过市场、政策等手段来引导金融机构的资金向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倾斜,金融机构应努力拓展筹资渠道,不仅可以在国内发行相关的开发债券,而且要积极到国外去筹措资金,或者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来广泛地筹措资金;三是提高科技创新的投资效率,促使一批科研机构进行企业化或者公司化改组,直接进入市场竞争;四是外资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研究者应当视为在华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他们申请承担或公开竞争我国民族地区的国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政府部门资助的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和重大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科研开发工作;五是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或者按《商业银行法》的现定来组建科技创新合作银行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为加快科技创新、保持持续仓新的活力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2.制定新的科技计划,选择实施对全局有影响的重大项目 要认真总结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借鉴有关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特点,符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状况的新科技发展计划。
要根据民族地区发展战略重点的需要,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分析,科学评估,选择实施一批对全局有重大影响,且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特色和优势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四是发展科学和教育。重大项目的选择要符合以下条件:必须有资源优势。民族地区本身具有资源优势,科技项目应围绕资源优势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确定,要有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取得比较价值和高附加值;要有科技优势。民族地区在许多领域具有科技优势,科技立项要有利于发挥民族地区科技优势的作用,通过自身科技优势。推进科技优势和当地资源优势有效地结合,开发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获得市场优势;要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选择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能够和国家重大工程相结合。
要通过科技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或重大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部分关键技术问题:为民族地区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极大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特别是通过发展产业关键技术、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培养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注重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与交流;探索新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既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也探索建立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管理区域综合科技活动、配置科技资源的管理模式。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动全社会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人心,全社会关注科技的程度在不断地增强。今天民族地区的科技创新,早已不只是科学家们深居斗室的冥思苦索,而是应成为众多社会群体的自觉行为和价值取向。
第一,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产权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结合,加快国有经济在广泛的竞争性行业的退出和关键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进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方式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同资产所有制结构的混合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形成完善的企业决策机制、创新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积累机制和发展机制。二是要全面地地落实中央已经出台的关于企业科技创新产品、技术性收入税收减免政策及技术开发投入所得税抵扣政策,使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受益,不断增强企业的自我积累投入能力。鼓励企业增加研发费用,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达到年销售额的5%,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大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新技术实验室及实验设施的建设,建立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四是建立和完善信息库和信息网络,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加强高新技术的传播和交流。五是加强企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实现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结构优化,特别重视造就一支懂科技、能经营、善管理,敢于到国内外市场去拼搏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强化科研院所转制力度,大力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为适应需要,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科研院所的转制力度。一是转制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自由选择。有的可以采取自办、联办、租赁、承包、控股、参股、合作、共建等形式创办科技企业或科技企业集团;有的可以作为技术开发机构整体进入或部分进入企业;有的可以创办行业技术服务中心或科技服务的技术咨询组织、中介服务机构;有的也可以转化为民营科技企业。二是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后,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面向市场研究开发和开展技术创新的优势,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科技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富有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科研院所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实现企业化经营,全面实现科研人员收入与能力、业绩、贡献挂钩的分配制度;精简行政管理人员,推行全员合同制、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分流多余人员,精干科研主体;实行企业化经营的科研院所,要按照国家规定,积极参加社会保险。
第三,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对于发展科技产业和调整所有制结构具有双重作用,是最具活力和前途的科技企业之一。因此,一是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管理国有企业的调整和改组,组建混合所有制的科技企业;要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去创办、领办、参与管理民营科技企业。二是各级财政部门要帮助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解决产权关系不清的问题。在企业决策、管理、分配等方面要充分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允许民营科技企业采用股票期权等形式,调动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或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三是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和构建有效的操作制度。地方政府要依法为非公有制科技企业提供产权保护,尊重、保护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对其依法抵制侵权的行为提供法律保护。四是要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在税收返还和减免、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兼并、购买、租赁、资产重组、有偿使用国有单位的仪器设备、智力资源、加工能力等方面制定和落实倾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五是经批准,可以选择基础设施和资源较好的区域创办民营科技园,形成技工贸、产学研一体化、聚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第四,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经验证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体现了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普遍规律,是当代各国普遍采用的有效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生产相结合的机制,推动科研院所面向市场,进入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内部,要实行科研、设计、生产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乃至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水平。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兼职、培训等形式,加强不同单位科技人员的交流。民族地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科研院所应当努力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寻找课题,直接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推动产学研结合需要有新的内容和要求。一是在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是推进民族地区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打破落后和封闭,加快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大自己探索的力度。民族地区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时决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或者一味依赖外国的现成技术,必须有自己的探索和创造。民族地区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在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三是产学研相结合需要创造出比较科学的运作机制来保障其高效运作,并提高其运作效率。
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扩散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为了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发展模式,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从民族地区整体看,科技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但是,经过几十年建设,在民族地区也已形成了若干个科技创新要素密集、科技开发能力强、高新技术创新活跃的区域,国家已在一些地区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的高新区的企业数、总产值、总收入已经形成相当规模,进入了全国前茅。因此,应当依托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技术扩散和渗透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并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即形成“园—带—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扩散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此外,民族地区其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扩散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正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增长和升级的“增长极”。
第二,民族地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转化、产业化的方向和重点选择,要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民族地区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民族地区国民经济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优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取得突破。民族地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有: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优良种植业和畜牧业品种培育及节水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等。要在上述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第三,加速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其技术升级,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要注重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与传统加工工业、农业的嫁接。大力开发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投资和技术附加值,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幅度提高国产技术装备水平。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等服务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强化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第四,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路规划和政策措施的真正落实。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尤其是创业起步阶段,政府的领导、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功能必须强化。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把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大事来抓,真正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二是加强对高新科技产业化骨干工程、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校科技产业园区和区外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与发展工作的全面领导,协调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关问题及有关政策的落实。三是聘请和吸收一批国内外一流的技术专家、经营管理专家、规划专家、评估专家等组成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项目决策机制,以保障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收稿日期:2003-05-26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科技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