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艺复兴史研究”学术座谈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文艺复兴论文,座谈会论文,史研究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欧洲文艺复兴史》丛书于2013年3月荣膺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历史学类一等奖第一名,这是国内世界史学界独立编撰的著作首次荣获全国一等奖。《欧洲文艺复兴史》由原中国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刘明翰教授主编,凡十二卷,集合十九所院校的二十五位学者之力,历时十载而完成。为总结丛书编撰中的经验与不足,丛书编委会于2013年7月7日在京举办“欧洲文艺复兴史研究”学术座谈会。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四川大学历史学院协办,由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主持,来自十五家不同院校、出版社的二十余位学者、编辑列席会议。与会学者就丛书和文艺复兴研究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兹分述如下。
一、编撰经验总结
刘明翰教授回顾了十年间的编撰历程,认为该丛书体现了21世纪前十年国内文艺复兴研究的最新进展。在编撰体例上,他表示,文艺复兴是西方史学领域的显学,西方的实证研究、微观研究成果丰富,但成体系的综合性研究并不多见。我国的文艺复兴研究史也已逾百年,但或则集中在个别人文主义者以及文学、艺术等有限领域,或则偏重于背景、意义方面的概括性探讨,针对这些缺憾,本丛书按专题分门别类、补阙拾遗,将宏观研究建立在微观研究的积累和突破之上,力求整理国内外一个世纪以来文艺复兴研究之总成绩。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乔还田总结了国内文艺复兴研究著作的出版概况,表现为论文多、图书少,一般性论述多、专著少,《欧洲文艺复兴史》在国内同类著作中体系最为完整。他还提到,意大利也在筹划一套多卷本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与欧洲》,但尚未完成,其按专题分卷的体例以及专题的设置与《欧洲文艺复兴史》大致相同,这证明我们的编撰思路与西方先进水平是契合的。
关于团队合作和资料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世界历史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肯定了丛书编撰过程中的多方协作,认为通过这个项目在国内建立起了老中青年龄层次搭配合理的文艺复兴研究梯队。他指出,这种长时段、多院校、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为今后世界史学界的合作研究积累了经验。人民出版社的杨美艳编辑表示,以往人民出版社与世界史学界的合作相对较少,这套丛书的编撰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她很高兴该丛书的出版还带来了意外收获:西方文艺复兴研究名家克里斯特勒、玛格丽特·金、彼得·伯克、欧金尼奥·加林等人的著作在此期间纷纷有了中译本。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对收集资料过程中诸位学人间的通力合作记忆深刻,他倡议借此机会推动资料共享平台的建设。
关于出版简本和中西比较卷的可行性。乔还田主编认为出版一卷简本能够更好地面向市场,兼顾学术和经济效益。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教授提出简本应弥补初版的某些内容缺憾,如增补索引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刘志琴研究员在表达了作为中国史学人的祝贺后指出,要理解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发展的艰难,必须与西欧的文艺复兴对比,她建议增补中西启蒙思想比较的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也认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终归不能脱离与自身经验的比较,出版中西比较卷将有助于丛书研究成果的升华。
二、对国内文艺复兴研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对国内文艺复兴的研究理路和成绩进行整理是编撰本丛书的重要目的之一。张顺洪研究员回顾了国内文艺复兴研究的热点问题,除了文艺复兴的背景、人文主义运动的性质、重要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对文艺复兴的评价等传统命题外,国内学者在文艺复兴的发生机制、该时期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取得新的突破,人文主义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复杂效应,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传承关系,意大利文艺复兴与欧洲北方文艺复兴的异同等命题也已逐步走进国内学者的视野。但总体上,我国的文艺复兴研究在视野上还不够开阔,国内史学界应密切追踪国外的最新学术动态来进一步拓展研究。
关于继承国内世界史研究传统。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前所长张椿年研究员回忆了改革开放后世界史学界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他认为,研究文艺复兴应保留国内世界史学界的传统优点。一方面应当发挥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长处,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路线。另外还应继续推动比较史学的发展,中国有悠久的史学积淀,更有着“身在此山中”的西方无可弥补的的客观意识,这些都决定了中西比较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庞卓恒教授也认为,文艺复兴研究应坚守唯物史观,既要反对以往文艺复兴研究中存在的对经典作家语录神圣化、对经济背景分析简单化、对阶级关系处理标签化的做法,同时也应坚持任何时候都有必要实事求是地研究经济和社会环境。
关于继续开凿传统研究领域。在思想史方面,孟广林教授阐释了为我国学界所忽视的“圣经人文主义”思潮,瓦拉、伊拉斯谟等人文主义者以语言学、历史学知识为武器,通过训诂、译经来反对中世纪教会对经籍的曲解,从而冲击教会统治的思想大厦,这一研究路径近似我国的古文经学,但圣经人文主义者却以之积极介入现实政治,与皓首穷经的乾嘉学派大异其趣。在宗教方面,山东大学刘新利教授指出,以往国内学界过分强调人文主义和基督教的冲突,忽视了人文主义为教会服务的另一面。中国司法警官学院陶永新副教授表示,国内学界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学时主要遵循的是法学思想的内在路径,而法学史的书写则应将法学思想置于城邦和民族国家的时代背景中。
三、文艺复兴与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再比较
如何进行中西比较是本次座谈会的另一讨论热点。刘志琴研究员认为,文艺复兴代表了西方近代史上成功的启蒙经验。历史证明,启蒙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中国的启蒙事业至今尚未完成。她将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和文艺复兴分别视为中西历史上的首次思想启蒙运动,主张再次对二者进行深入比较,并反思中国启蒙思想困顿不前的缘由。她认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根本弱点在于缺乏对人的标举,顾炎武、黄宗羲、李贽等人虽抨击君主专制、礼教思想对人的束缚,却未能高扬人本身的伟大,这使得人性解放缺少内在的立足之基。
孟广林教授剖析了明末清初思想启蒙说的渊源,认为此说源于梁启超和蒋方震,后来侯外庐先生在其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借鉴同时期西方文化的流变而作了学理上的建构,并以其《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等著作广为传播。但是,西方和中国的近代启蒙的路径不同,由于中国社会并未发生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对人的理解仍然透露着中国传统中的群体本位意识,没有也不可能挺立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从而不可能促成西方文艺复兴式的人的真正解放。孟教授还指出,开拓国内中西启蒙思想比较的瓶颈在于中国学界至今还未能准确地还原西方思想的语境,解决这一问题是世界史学人理应担负起的职责。
四、文艺复兴研究展望 关于加强中外交流。前中国驻意大利文化参赞、翻译家李玉成回忆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专家欧金尼奥·加林对中国同侪的期许,加林生前曾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去往意大利交流。四川大学王挺之教授也认为,随着研究条件的改善,中国学者应逐渐赴实地蒐集文献卷宗,充分利用档案、契约、日记、信函乃至艺术品等一手文献。
关于拓展研究视野。朱孝远教授强调了突破语言关的重要性,主张国内学界应将研究视野扩大到佛罗伦萨、威尼斯等重点城市以外的非传统区域。中央民族大学王素色教授以艺术史为例,指出我国学人在学科交叉的环境下应抓紧夯实理论基础。刘新利教授认为文艺复兴研究应突破地域、时代限制,把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北方文艺复兴联系起来,把欧洲文艺复兴与拜占庭和伊斯兰的文化联系起来,把十四至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与十二世纪文艺复兴以及随后的宗教改革联系起来,建立纵横交叉的立体视野。天津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指出,国内学界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史的研究仍很薄弱,而大量人文主义者兼具科学家身份,研究其科技理想和实践对于理解人文主义思潮不无裨益。王挺之教授认为,国内学界对文艺复兴时代丰富的器物遗产的研究还不够,对于物质生产的重视理应为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
关于引进新的研究方法。王素色教授主张从艺术社会史视角考察文艺复兴艺术的生产环境,她分析了古典艺术遗产和新科技对艺术的导向作用。王挺之教授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史研究越发体现出多学科紧密结合的特点,城市庆典、艺术生产、作坊经营、私人生活、妇女地位等问题常常彼此牵涉,呈现出立体的历史图画。他还认为,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和艺术品生产等个案进行分析时应采取深描的新史学技法,以突出案例的典型意义。中央财经大学申晓若教授认为,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应细致爬梳当时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各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利用存世的政府档案、公司合同和私人契约,引进计量史学的方法,对佛罗伦萨等史料充沛的重点城市做精确的个案分析。
本次会议是近年来我国世界史学界首次召开的有关欧洲文艺复兴史的专题学术座谈会。会议中提出的上述观点,既有对以往研究经验的反思与总结,更有对未来学术空间和考察理路的进一步展望。无疑,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中的耕耘和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