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基础知识讲座之一:信息产业概况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产业基础知识讲座之一:信息产业概况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产业基本知识讲座之一——信息产业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产业论文,知识讲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出现信息产业的时间暂短(有人主张起点为1979年),据中国科技促进发展中心的计算,1982年我国信息产业附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大大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水平(30%),信息产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8.8%。但是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一些发达省市和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信息产业更是兴旺发达,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99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发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指出:“在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主要的职责是: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讯业和软件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制定行业的规划、政策和法规;统筹规划国家通信主干网(包括本地和长途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网)、军工部门和其他部门专用通讯网,并进行行业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信息安全。现在广播电影电视部、航天工业总公司、航空工业总公司的信息和网络的政府职能,并入信息产业部。成立国家邮政局,由信息产业部管理。”21世纪前夜的这一决定,既表明我国信息产业已经发育成熟,规模宏大;也有助于我国信息产业的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实现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

图书情报部门饱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图书情报事业无疑属于信息产业中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一部分。

本讲座旨在向图书情报战线的同志们介绍有关信息产业的基本知识,讲座从基本概念起步,遵循观点成熟、平和的原则,以使不甚熟悉这方面知识的读者开卷有益。

信息产业是“二战”后首先在发达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高新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成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先导和保证,是衡量一个现代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1 产业及其划分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中,产业意指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在现代工商管理学中,产业系指一定的经济活动区域和范围,亦即国民经济中的行业。产业是介于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集合概念:对于微观经济中的单个企业来说,产业是具有相同性质企业群体的集合;对于宏观经济而言,产业是国民经济基于共同标准而划分的部分。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是5种产业划分,即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直至1988年我国才开始采用国际多数国家奉行的3次产业划分法。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产业施行多种划分。

1.1 三次产业分类法

这种产业分类法划分与概括的依据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阶段,以资本分配和流向为标准,以产业是否有“形”,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关系,产业距离消费者的程度为条件实施分类的。这一分类法是英国经济学家费歇尔率先提出,后来经过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完善而成,所以又称“克拉克分类法”。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地接受实行了这一分类法,但是又根据需要进行各自的某些修订。美、英、日等24国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一个旨在统一各成员国的分类标准。第一产业是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活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第二产业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或再加工的工业,主要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动力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公用业(水、煤气等)。第三产业是满足人类除开物质以外的需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广播电视、演艺娱乐业、教科文、卫生、餐饮业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业等。

1.2 联合国分类法

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公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分类索引》,被称之为“标准产业分类法”。该法逐级展开为:大部门、部门、组、项四级结构,相应地配以统计代码。该法与三次分类法相互对应,是联合国经济统计专用的分类法。

1.3 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中所称的资源是指各种生产要素,诸如:资本、自然资源、劳动、技术等。上述各种资源在生产活动中配置方式和对其依赖的程度不同,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产业。对劳动依赖紧密的称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自然也有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密集”与“非密集”的程度是相对的,难以建立一个有关“密集”的绝对区分标准。

1.4 技术产业分类法

由于电子计算机以及相关技术的迅速开发,使人们依据技术为标准,将产业区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一般把钢铁、纺织、船舶制造、建筑、林产加工等视为传统产业。把海洋开发、生物工程、航天工业、光纤、电子计算机、核能源、卫星通信等等,列为高新技术产业。至于何谓高新技术也见仁见智,美国科学基金组织认为:用于科学开发上的投资在产品销售额中所占比重不小于3.3%,在参与科学开发与设计的人员不低于总职工人数的2.5%的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

1.5 产业四分法

以上枚举的产业划分均没有把信息产业独立出来,这是认识滞后的缺欠。国内外均有学者主张,把产业一分为四: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显然这样不仅符合全球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也突出了社会信息化对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四分法把信息产业独立出来,确定了信息产业的社会与经济地位。

2 信息产业发展的社会条件

信息产业的发生发展自有一个过程,其孕育、成长是要有一定社会条件为前提的,这些条件主要是:

2.1 国民经济整体高速发展

信息产业的出现离不开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大环境。19世纪人类产业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全球性能源大量的开采,物质产品空前的丰富……。及至20世纪中叶,人类发明并迅速地普及应用了电子计算机,信息这个古老又崭新的自然与社会的基本“资源”,逐渐与物质、能源并驾齐驱。围绕信息的经济活动崭露头角,以致在日益高涨的国民经济中有其不可忽视的坚挺势头。一般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达到1000美元是一个关键,达到这一水平才能提供信息产业以良性发展的综合经济条件。例如,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及至1958年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马克卢普著文概算,1958年美国信息产业(他在文中称为知识产业)产值为1360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标志着美国迅速走向信息社会。所以信息产业如果没有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烘托、高速发展的支持,是不会得到令人瞩目的进展的。

2.2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

信息产业主要是围绕电子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产物,所以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性的进展,都会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仅就“二战”以后而言,1945年美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ENAIAC电子计算机,1952年英国科学家提出集成电路的设想。1970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大规模集成电路,开辟信息材料的新时代。同年美国开发ARPA计算机互联网络,实现数字通信网络化。1971年微型电子计算机开发成功,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运行,迅速地推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1972年光纤的应用使人类进入光通讯时代。1973年美国一家公司研究成功电子游戏机,使计算机从产业设备既进入民用电器领域,又开进文化娱乐园地。与此同时,1945年英国科学家提出的卫星通信成为现实。一个个信息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利用,描绘了信息产业由小到大成长的历程。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卓有成效的大面积推广,信息产业是不会如此快速形成社会规模的。

2.3 信息咨询事业的崛起

“二战”以后,世界趋向社会多元化、科学整体化、知识工程化。在“二战”中畸形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在战后和平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致使人们很直观地意识到知识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1962年马克鲁普鉴于知识产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知识经济”的重要理论。相应的全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以致由19世纪末在图书馆界兴起的参考咨询服务,逐渐在社会上因为大量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相应的社会职业。被人们称之为“思想工厂”的美国兰德公司,为此应运而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人口、环境等方面各种咨询活动的蓬勃开展,说明了人们的行动注意到了“予则立”,“不打无准备之仗”的重要性,咨询意识增强,咨询需求强烈,咨询活动广泛,可行性分析加强,导致信息咨询业蔚然成风。信息咨询事业的崛起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支柱。

2.4 理论研究成果的保证

有关信息经济的理论开发,在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高潮。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袼勒在美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论文,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发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布》一文,1973年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197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罗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1976年日本学者也出版了专著《信息经济学》。进入80年代波拉特发表了由官方资助的研究报告《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1983年日本学者松田米津出版了专著《信息社会》。所有这些理论研究成果都一致地指出:信息社会、信息经济的客观发生发展,讨论了信息生产力的结构与特征,强调信息产业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这无疑是为信息社会吹响了号角,为信息产业制造舆论声势和建立理论依据。

3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信息产业的壮大能够促进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达到一定的程度,例如信息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口均超过50%时,一般视为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产业本身的发达也有助于其他产业的信息化,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劳动效益,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面貌。信息产业的强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

3.1 促使传统产业结构变化

信息产业强劲的势头必然导致传统产业的削弱与萎缩,同时传统产业势必接受高新信息技术的改造和武装,使之更加高效自动化。大批量和高消耗的生产企业,被小批量、多样化、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生产模式所替代。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将逐渐消失,继之而来的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生产。由于社会信息高效、快速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行难以集中垄断,在经济组织中真正起管理作用的只是高层领导和基层单位,中间环节作用日渐失效,应予大力精简。这也是目前各级政府实施机构改革的时代要求。

3.2 要求大大提高劳动素质

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自然带来其他产业的信息化,其他产业部门的自动化程度一定大为提高,从而大大消除人的体力劳动。同时由于人工智能系统的日益推广与应用,又能替代一部分脑力劳动。这一前提必须是劳动素质的提高,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信息产业的强化必然带来劳动素质“三高”的变化,即高学历、高智力、高能力。整个社会将概分为两大集团:创造性集团和服务性集团。创造性集团中已无法区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其界限因为劳动任务、劳动形态和劳动环境的变化而消失。因此正规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社会职能是不可或缺的,任务必将更加繁重。

3.3 推动国际经济一体化

信息产业在强化信息技术的同时,信息服务事业也势必同步增长,有关市场信息将在全球性的互联网络上超时间、超国界地流通和传播。国际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频繁往来,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联合形成巨型的垮国公司。由此将会产生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全球经济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4 改革现代生产管理

信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组织管理生产。计算机、通讯网络、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加强了社会综合管理与协调能力,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无法充分利用这种协调的优势。由信息产业提供的先进信息技术与设施,大大增强了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可知性、可调性与有序性,从而带来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改革。

3.5 扩大市场流通范围

信息产业必然突破地区市场、国家市场的有限疆界,出现以全球性竞争为背景的大市场,实现全球市场整体化。同时高新信息技术推动与促进了市场信息快速高效地流通,自然提高了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的效率。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竞争空前的加剧。市场竞争说到底乃是信息能力之争,只有辨别信息的正确与谬误、真实与虚假、先进与落后、陈旧与先进,才能保证竞争的胜利。反过来又要求信息产业在信息设施、技术、资源方面作出保障。这种互相促进便使信息产业成良性地向前推进。

* * *

本讲座属于普及知识入门性质,我们在写作文稿时参考如下著作,读者如要得到更多的有关信息产业的知识也可以继续参阅。①马费城等著《情报经济学》,武大出版社,1991年;②乌家培等著《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出版社,1991年;③靖继鹏编著《信息经济学》,长春出版社,1995年;④刘昭东等编《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科技文献出版社,1995年;⑤高洁主编《信息产业管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标签:;  ;  ;  

信息产业基础知识讲座之一:信息产业概况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