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过去--审计署出租房屋的过去_审计署论文

审计过去--审计署出租房屋的过去_审计署论文

审计往事——审计署租房办公的往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署论文,往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露园一号,这是现在审计署办公楼的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的一个院子里,审计署的围墙在郁郁葱葱的树影之中,大门朝向北边的一条小路。不熟悉的人从大路过,并不容易发现这是一个国家部委的办公楼。它于1994年5月正式启用,朴实低调,是审计署第一个稳定的“家”。

      “安居”才能乐业。从1982年审计机关筹备开始,到1994年正式搬入北露园一号,审计署租房办公长达11年多,地点数次变动。

      太平路10号

      北京西郊,太平路10号(后改为采石路12号),装甲兵招待所,这是审计署第一个正规的办公地点。

      审计机关筹备组成立时,要在三个地点辗转办公:财政部六楼一间办公室,里面挤着十几张办公桌;办公楼顶层一间没有窗、堆满桌椅的像库房的房间,同志们有时在这里开会;三里河二区一号楼还有几间租用的房间。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到哪里找个合适的办公地点成了颇费脑筋的事。对于理财当家的人来说,节省开支总是他们的信条。按这些老同志的说法“哪个山上的和尚也有难念的经”,怎么好大手大脚花钱呢。两个多月后,当年参加筹备的同志,费了很大气力,在偌大的北京城中找到西郊装甲兵招待所一栋五层楼租了28间房子,作为临时落脚点。在当时的北京,这个位置颇为偏远。

      1983年,杨彩霞在人事组工作,负责接待来报到的大学毕业生。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毕业于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余其汉,早上下火车,下午5点才找到地方。“这孩子来时风尘仆仆的,灰头土脸。”杨彩霞说,就在她办理相关手续的当口,余其汉躺在椅子上就睡着了。“当时只有一个地址,没有任何通讯工具,没办法联系,找得太困难了。”

      余其汉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仍记得报到那天,装甲兵招待所门口有一个老大爷看门,戴着军帽,衣服是蓝色的。余其汉问他,这是不是审计署?他说:“什么审计署?不是,这是装甲兵招待所,是你们借我们的房子。”“这句话当时就把我弄蒙了”,余其汉说。他还记得老大爷满嘴的北京话,而他自己“那天实在是累坏了”。

      现任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特派员的马晓方也记得当初报到的情形:“(审计署)在西郊很偏远的一个地方,辗转了很多路。当初也没有挂牌子,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院子里头。”

      位置偏远,房间简陋,这是当时装甲兵招待所的情况。1982年,蒋仲华从国管局调入审计机关筹备组。他每次到国管局去,都说“我们是穷光蛋,你给我们派点办公用品”。当时,同志们是两个人用一个单人办公桌,很不方便,“在那个年代,因为没有那么多钱,分不出来,都是今年给一部分款,明年再给一部分,这样才慢慢配齐了办公用品。”

      1983年,审计署只有一部电话,在值班室,号码是810717。马荣春那时负责值班电话,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一部电话,今天轮着你值班了,电话一响你就赶快去接,如果找四楼的人员就要跑到四楼去叫,如果找三楼的就跑到三楼去叫,反正就这一部电话,找谁就叫谁。”到1984年终于购了一部50门的供电式总机,“打外线需要通过我们接线,可以同时5个人向外打电话,第6个人就得等着。”

      乡办企业西南饭店

      随着人员的增加,装甲兵招待所已经不够用了。审计署的一部分人员又先后在工程兵招待所和西南饭店租用房间办公,直到1991年,全部搬入西南饭店。

      “西南饭店,名字很好听,其实只是海淀区玉渊潭乡的一个乡办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大旅馆。”当时从事行政后勤工作的李钦说。

      西南饭店二楼有一个烧开水的地方,一楼有一间杂物间,房门破了一个洞。现任审计署国际司副司长的姜海鹰曾回忆说,有一次他带一个外国审计同行到西南饭店,当时楼里比较黑,外国同行一进来就吓了一跳,还趴在门上的破洞往里看,想知道里面究竟有什么。“走到二楼时,正好中午开水箱里的水烧开了,喷了很多水蒸气,整个楼道都看不清,噪音特别大。他站在那儿看了我半天,好像在问你领对了地方没有,这是你们机关吗?就是这种感觉。”

      西南饭店办公地方狭小简陋,连小型的会议室也没有,但大家都是“自己人”,还不觉得如何,只是遇到需要接待数量较多的来访人员时,就成了上上下下都头疼的难题。当时负责港澳台事务的杜左玲记得这样一件事:1993年,香港华人会计师工会组织了一个23人的代表团来审计署拜访,“我们从来没有接待过那么大的代表团,当时都特别着急。司领导、署领导都着急。”情急之下,审计署和北京市审计局联系,借了一个会客室,装扮了一下才顺利接待了代表团。

      杜左玲他们把审计署的办公情况也向香港华人会计师工会作了说明,那时,审计署的办公楼已经在建设,“如果明年你们再来的话,我们肯定要搬进自己的办公楼。”她说。1994年,香港华人会计师工会再来时,杜左玲没有食言,“当时他们看见我们的办公楼特别高兴,我对这个印象特别深。”

      北露园一号

      审计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长久以来租房办公的不便,让建设办公楼成为审计署特别迫切的需求。多次选址后,新办公楼终于1992年年初开工建设。1994年5月26日,审计署机关正式搬迁至西城区展览馆路北露园一号,结束了漂泊的租房办公生涯。

      说起选址来,还颇费了一番曲折。1989年至1990年间,原本选定的地方是现在华审宾馆所在地,但等到买下后,拿到详细资料才发现盖办公楼的预想方案无法实现:门口一排平房都在建筑红线以外,一拆,院子就得退到红线以内去,可利用面积就剩四亩多了,连楼座都不够,只能作罢。后来,审计署又先后找了几个地方,但都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放弃,几经波折,最终定下了北露园一号。

      新办公楼建成后,搬家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时任审计长郭振乾要求,“(搬家)没有6,只有5”,即搬家必须在5月完成,这对当时负责行政后勤工作的同志是个极大的考验。

      1994年5月9日,开完现场会后,施工队伍撤走,不再负责后续工程。“因为施工队要的钱多,咱们不认可”,李钦说。最后大院里的操场和地下的人防工程,都是自己修的。此外,还要带着维修工人清理现场、下水道,搬家具,没白天没黑夜地清理,“否则这个楼到处是垃圾,根本进不来。”

      集中搬家时,为了省钱,没有找搬家公司。“西直门火车站外头,有一帮汽车司机在那儿等活,(我们)上那儿雇的。那时搬家公司大概是150块钱一车,这些人是100块钱一车。就为了省这钱。”直到今天,李钦回想起来还是忍不住感慨,当时干行政后勤的同志克服了很多困难。

      在辛苦的准备工作后,整个审计署机关只用了两三天时间就从西南饭店搬到了北露园一号。

      关于这个地址,还有一个小插曲。审计署搬家前,派出所给了门牌号码:北露园一号。而实际上,办公楼所在的位置应该是扣钟胡同一号,院子西墙小马路过去才是北露园。搬家后,派出所才告知这一情况并要更改地址。李钦说他当时立马不答应改,“我说这不行啊,我们所有的信封信纸上印的都是北露园一号,那都是提前准备的,花了几万块钱。”于是将错就错,北露园一号从此取代了扣钟胡同一号。

      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在“新家”办公的新鲜和喜悦,考验又一次摆在了眼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搬迁虽然如期进行,但配套设施却没能完全跟上。

      最要命的是煤气和电。当时交的办公设施配套费用包括了水电气,但煤气“要想接通,北京市燃气公司就要60万元”;供电也是,“电是单路供电,如满足双路供电,要200万元”。面对这样的困境,服务局的同志只能一个个去做工作,保证供应,否则就没法正常办公了。

      遇到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涨大水”。1994年6月,正逢北京雨季,车库“水漫金山”。水从哪里来的?服务局的同志发现,原来电缆进口没堵,敞着大口子,马路上的积水都顺着淌进来。由于水没法抽,只好到处找锯末,足足拉了几车倒在里边,才把水吸干,然后再把湿锯末拉走。之后,车库又发了好几次大水,发一次大水找一个口,堵一回。李钦由此也总结了经验教训:“现在接收新工程我有经验了,得先检查,管道通不通,该封的有没有封。”

      克服了现实的种种困难,新办公楼的条件逐步走向正轨。如今,这座位于北露园的院子陪伴审计署走过了20多年的时光,一批批有理想、有志向的审计人在这里学习、成长,为中国审计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太平路到北露园,记录了一个单位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一群人不畏艰难的过往和青春飞扬。

标签:;  ;  

审计过去--审计署出租房屋的过去_审计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