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研究论文_廖静

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研究论文_廖静

上海浦发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行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和基础建设的加快,网络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网络经济的发展给经济结构和各行各业都带来强大的冲击,其中金融业务就是一个方面,因此对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网络经济的含义出发,分析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银行网络业务发展重视力度不够、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制度不健全、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风险问题突出。提出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管理措施,加强银行网络业务发展重视力度、完善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制度、注重网络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提高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管理水平。

关键词:网络经济;银行业务;发展模式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在银行业务的发展过程当中,也深受网络经济的影响。我国各大银行纷纷建立自身的网络发展业务,提高自身的业绩水平。但是在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网络营销制度不完善、服务问题突出、风险管理不当等。本文从网络经济的含义出发,分析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管理措施,提高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管理水平。

1 网络经济模式主要特点

1.1 成本低廉的扩张优势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虚拟空间开展的金融业务,它具有以下的成本优势:一是互联网渠道避免了高额的初始投资成本与运营维护投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业务处理终端从最初的银行柜台分散到每个网络用户的电脑和手机上。金融服务需求由用户发起,系统自动响应与处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行、交易以及货币的支付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物理网点的服务功能。因此,互联网平台省去了传统实体营业网点费用和雇用众多员工的人力资源费用,大大减少了投资成本、营业费用和管理成本,导致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成本和传统的业务成本相差很大。二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使互联网金融服务易于推广和扩展。商业银行的传统物理网点与自助设施受铺设位置的限制,即使位于人流密集的商业区或人口稠密的居民区,辐射范围仍相对有限,只有依靠新的固定资产和人员投入才能实现扩张,所以扩展成本高昂。迫于竞争客户资源、市场占有份额的压力,国内商业银行建立了众多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但网点投入与回报之间的权衡始终是商业银行决策者们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反观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服务边界的拓展远易于此,门户网站及电子产品开发成本相对低廉,依托计算机系统的自动分析处理技术,相对标准化的金融服务可简单大量复制,新增客户的边际服务成本低廉,从而是在传统金融环境下无法盈利的业务,可以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受众广泛的普惠模式

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二是公平性,三是可获得性。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挥低成本扩张的优势,让那些无法享受传统金融体系服务的人群获取金融服务,从而提高了金融的普惠程度。研究发现,部分传统商业银行囿于网点、人员的不足,往往着力于发展“20% ”的高价值客户。小微企业、部分个人客户等“80% ”的大众客户群体,由于信用记录很少,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加上交易金额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运营成本较高,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有效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金融需求,从而导致金融排斥。在互联网金融下,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拓展了金融服务边界。2013 年 6 月13 日,支付宝和天弘基金联合推出余额宝,最低认购额仅为 1 元,仅仅 17 天吸引用户 251.56 万,累计存量转入资金规模达 57 亿元,人均投资额仅 1 912.67 元,远远低于传统基金户均 7 万 ~8 万元,满足了最普通老百姓碎片化的理财需求,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收益也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

1.3 开放性的服务平台

2013 年,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全国网络速度相比 2012 年实现了 33.2% 的大幅度飞跃。另据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统计,2013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 3.5 亿台,同比爆发性增长 64%,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型手机。对经营者而言,进入金融领域的门槛较之以往大为降低,互联网企业通过网络和产品创新,就能在全球范围内随时提供服务。比如基于支付宝平台的余额宝,客户通过网络能够随时随地交易、转账、信用卡还款等,这些业务通过电脑或移动上网终端能够全天 24 小时办理,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显著增强。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将金融普及化、大众化,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增加了基础金融服务覆盖,成为开放性的服务平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趋势

2.1 倒逼利率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体系外部的力量,推动了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具体体现在存款和贷款两个方面,这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存款方面,“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变相地实现了部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余额宝”的流行表面上看是创新了货币基金的销售和支持方式,实质是通过对互联网客户进行聚集之后,再对资金进行重新配置,利用短期内活期储蓄存款和同业存款之间的利息差获得高收益,从而消除了分割市场下的资金成本差异,使银行失去了在不同市场获得差异化成本资金的机会,负债成本显著上升,变相地实现了部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我们做个大致的推算,如果2013 年底 16 万亿元的个人活期储蓄存款中的 1/4 转化成了货币基金,成本由 0.4% 上升到 4%,将给商业银行带来 1 440 亿元的利润损失。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金融业务价格形成机制的突破将倒逼利率市场化加快进程,银行需要面临更加激烈、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之间的价格竞争,过去很多盈利的领域可能将不复存在。贷款方面,互联网小微企业贷款、P2P 贷款更多地影响到银行的小微企业、个人经营和个人消费等贷款业务。特别是互联网贷款将借款人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信息进行整合,可以更好地为贷款进行定价和管控风险,不断蚕食银行市场空间和利润。从表面上看客户从这一加速进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在目前资金紧张的环境下,互联网企业实际上将流动性与风险管理的压力都外包给了银行,并没有实质上提高资金的运营管理能力和利用效率。并且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对银行利润的分割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持有成本的上升,在当前市场上资金相对稀缺的情况下,负面效应可能以不同的形式转嫁给借款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希望获得更高的资金收益,从而被迫改变风险偏好,将资金出借给风险更高的借款人,可能导致信贷整体风险进一步放大。

2.2 推动金融脱媒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成为金融脱媒的重要推手,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如果说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控能力,那么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源就是客户资源。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账户体系,将转账支付、投资理财、信用支付、小额贷款等功能在自己的体系内进行整合,已经完整地复制了银行传统的“存、贷、汇”等核心功能,构建了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屏障,造成了金融脱媒。从资金来源看,余额宝、百度百发等资管类互联网金融业务对银行存款和理财类产品产生了较大分流作用。从资金运用看,阿里小贷、百度小贷等利用自身的网络交易信息和大数据挖掘技术,直接介入信贷市场。从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

2.3 促使支付手段去银行化

支付的核心是账户体系和认证介质,互联网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将手机作为支付和认证的介质,打通线上与线下,整合交易信息与资金信息,将对信用卡在支付领域的核心地位产生威胁。淘宝的“淘点点”,将我们在饭店的点菜和付款做了整合;“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中内嵌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钱包将打车与支付做了整合;微信支付在部分超市和百货商场的应用,将购物与支付做了整合。这些传统上以现金或信用卡支付的领域逐渐被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手段替代。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个人支付领域将会形成这样的格局:在需要快速消费、响应时间在 1~2 秒的领域,主要是公共交通领域,将以银联推广的“闪付”和 NFC 支付(近场支付)为主;在便利店、超市、百货商场等中等金额的消费,将以整合线上与线下的互联网移动支付为主;在奢侈品、电器、汽车、房屋等大额消费领域,将以传统的信用卡等支付为主。

2.4 冲击传统服务方式

“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需完善。互联网金融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运作模式上更注重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技术的深度整合,为客户提供灵活性产品。第三方支付的所有创新无一不是更加方便地为客户提供服务。银行因循传统的服务方式,不重视深入挖掘和把握客户内在需求,研究客户行为的规律,将造成客户黏性的大幅降低,优质客户大量流失进而会导致商业银行客户结构恶化,制约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

3 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银行的业务发展过程当中充分的结合网络技术是现代银行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过程存在银行网络业务发展重视力度不够、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制度不健全、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风险突出等问题。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当中要加强银行网络业务发展重视力度、完善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制度、注重网络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提高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互联网金融视角下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的思考[J].高西,赵紫薇.现代经济信息.2016(20)

[2]浅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网络银行业务发展[J].刘光裕.财经界(学术版).2016(16)

作者简介:

廖静 身份证号码:42011119820113XXXX

论文作者:廖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网络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务发展研究论文_廖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