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目管理工作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发展至今,在各行各业被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许多行业工作在限定的时间及资源条件下,项目完成的更加优良。项目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为项目管理运行过程的重要保障,有力的促进项目的平稳运行。在“十三五”期间,对于变电站的建设和投资进一步加大,因此,对变电站项目建设过程的风险管理分析,对保障项目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某变电站项目风险管理为例,探讨风险管理方面相关的问题,以期待为项目的良好运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变电站;数字化设计;管理平台
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许多新理念与技术逐渐涌现,如智能电网与数字化变电站。为了提升变电站的设计效率与设计质量,需要构建变电站数字化设计管理平台。鉴于此,论文对数字化设计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数字化的设计优势,探讨了变电站数字化设计管理平台的构建。
1 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
1.1集中配置数字化
变电站是以智能设备为基础构建的变电站,其突出特点是能够实现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的信息共享,只要设备满足通信连接的要求即可。换言之,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不必像传统变电站一样分布在各处,可以利用智能系统实现集中配置。如某发电厂内建有大型升压变电站,负责将电压升高、输入配电网中,为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应用继电保护装置进行保护,此前的保护装置配置于变电站与电力网络连接的各个位置,管理难度大,进行数字化改造后,所有装h备纳入智能系统中,可以通过数字化设备集中管理、控制,工作更加高效。
1.2分散配置
分散配置是指不改变原有的继电保护装置分布情况,只对其进行智能化改造。该方式适用于降压变电站。如部分地区变电站工作情况复杂,需要向不同方向输送电能,且不同方向所需电压有所差别,如果依然采用集中配置的方式,不便于精细化管理。变电站可针对不同方向的电压需求分别选取继电保护装置,并设定默认程序,如 110kV、38kV 线路常规工作下的电压、电流情况等,作为保护的标准,通过分散配置的方式满足不同区域的管理要求。
2数字化设计的优势
数字化设计是信息技术与三维设计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以产生具象化的视觉效果,防止由于平面设计不直观引发的问题,如可以直接在信息模型中进行安全距离校验、导体力学计算以及碰撞检查等,从而促进设计质量的有效提升,弥补传统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为业主提供最佳解决方案。与传统的设计模型相比,数字化设计模式不但可以促进设计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提升,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3 数字化变电站二次设备可视化检修的具体方案
3.1 二次设备数据流的可视化
数字化变电站内二次设备之间通过网络线、光纤、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和常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内不仅有常见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二次设备,更增加了很多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和常规站相比有了成几倍的增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设备网络。同 时 在 网 络 内 部 各 种 节 点 设 备 之 间 有 海量 的 数 据 信 息 在 流动,如果依靠贴标签、挂标志牌传统手法来标识各种不同的设备,不但工作量巨大,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对检修工作的帮助也不大,面对挂满了各种标签的设备屏柜,显然很难让检修人员在短时间内清楚快捷地掌握站内各个设备之间的网络连接、数据流向等问题,需要排除网络故障时捧着图纸一根根找光纤的标签无疑会大大浪费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效率,因此,对二次设备之间的信息流必须做到可视化,而且是全站的实时的可视化。
实现手段完全可以借鉴调度自动化系统地实时潮流的模式,将全站二次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的实时流向在实时系统的一张图上反映出来,将设备网络做成一张全站范围内的拓扑连接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拓扑连接图上清楚标明设备的型号、作用,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情况,以及设备采集数据的流向,作用等关键信息,采用便捷的人机操作界面,检修人员直接通过鼠标点击就可以调用各种设备的关键信息,对设备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查找图纸的时间,充分提高工作效率。
3.2 继电保护逻辑图的可视化
由于数字化变电站内合并单元等装置的引入,在保护装置的逻辑上和常规站有所不同,链路的通讯中断有时会造成保护装置的退出,引起保护拒动等问题,严重情况下会引起保护误动作。
和常规站不一样的是,数据链路连接情况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保护装置的运行和启动,由于大多数检修人员已经习惯了常规变电站的运行检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智能站的检修次数并不频繁,检修人员通常对智能站保护设备的安措执行并不熟练,执行过程中存在时间长,出错可能性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全站的保护逻辑进行一个可视化的处理,将保护逻辑、通讯链路、压板投退情况综合到一张图上,作为全站各个保护装置的整体逻辑图,运行检修人员可以在在保护逻辑图的帮助下判断继电保护的定值设定、压板投退有没有存在一些基础性的错误,保护功能能否成功实现等问题,在技术层面上确保智能站保护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4 变电站数字化设计管理平台的构建
4.1 进行数字化三维建模
数字化三维建模是根据设定的参数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对比以往的二维图纸,数字化的三维建模,可以使设计效果更直接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4.2主接线设计
(1)在典型回路与典型方案的基础上开展的设计工作;(2)参数化设计。其中,参数化设计较为灵活,通过在系统中输入工程的电压等级、接线方式以及变压器台数等,可以自动生成一套主接线方案。
4.3 工程设备编码
进行变电站设计时,通常需要多个专业的相互配合,而数字化设计也需要进行协同设计,并且需要在同一平台下进行。在平台上进行数字化协同设计时,首先,要构建协同工作空间;其次,要注意人员的安排;最后,在各协同点设立负责人与相应的权限,每一位负责人要在协同工作空间内进行设计工作。
5风险识别及分析
5.1风险识别
对风险的归纳分析需要注意:风险的确定的客观性,风险识别需要保证及客观存在的要求,避免人为随意的设定,否则将降低了风险判定的合理性;风险确定的广泛性,需要全方位、全面的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遗漏,在分析过程不能仅限于以往的方案,要对不断施工过程及项目运行过程各阶段可能新增的风险进行详细的梳理;需要对同类型的风险进行归类合并,避免对同一风险进行重复处理,使得掩盖了未知的风险。
5.2风险评估
风险程度不仅指的是风险发生的概率,还指的风险发生后产生的影响值,因此在分析各风险程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利用权重系数来进行评估。例如将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 X 分为:发生概率极低(0~0. 2)、发生概率较低(0. 2~0. 4)、发生概率较低(0. 4~0. 6)、有可能发生(0. 6~0. 8)、很有可能发生(0. 8~1)。同样对风险发生后产生的影响程度 Y 分为:影响程度极低(0~0. 2)、影响程度较低(0. 2~0. 4)、影响程度低(0. 4~0. 6)、影响程度较高6~0. 8)、影响程度极高(0. 8~1)。
结语
目前,传统变电站设计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了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在变电站中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构建变电站数字化设计管理平台,促使设计效率与设计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亚民.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6):207-208.
[2]蔺志红.数字化变电站结构及主要技术特征探究[J].机电信息,2013(36):22-23.
[3]张滈辰,郭文涛.数字化变电站实现网络化二次系统研究与应用分析[J].电工文摘,2013(06):52-54.
[4]唐荣泉.数字化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Z3):36-38.
[5]郭威.浅析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及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创业家,2012(24):192.
论文作者:林海天,郑志伟,唐琼花,韩旻,李玮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1
标签:变电站论文; 设备论文; 风险论文; 保护装置论文; 智能论文; 站内论文; 程度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