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的苗种繁育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苗种论文,斑点论文,技术论文,叉尾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称沟鲶,河鲶、美洲鲶,属鲶形目、鮰科、叉尾鮰属。原产于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区,是美国的主要养殖鱼类,不仅适应淡水水域,也能进入半咸水域生活,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引入我国,经过多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已发展到我国20多个省、市。因斑点叉尾鮰具有生长快、个体大、食性杂、适应范围广、抗病能力强、含肉率高、无肌间刺、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易于加工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养殖业主、加工厂的欢迎,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名贵经济鱼类,适合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养殖。我们自1998年开始连续多年对其繁育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已形成成熟技术,在此加以介绍,供育苗者参考。
1 繁殖技术
1.1 亲鱼培育
斑点叉尾鮰亲鱼必须经过良好的培育才能顺利产卵。叉尾鮰亲鱼培育池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面积一般0.2~0.33为宜、水深要求达到1.5~1.8m、以东西方向长方形为好。亲鱼年龄选择4~5龄以上为好,雌雄比为1:1.3 kg以上的亲鱼,每放养900~1200尾,同时套养10cm左右的花、白鲢鱼种1500~3000尾,以调节水质。
对越冬前的亲鱼,应采取精养强化培育,以便亲鱼顺利越冬。开春后,将池水换去2/3,并加注新水,集中产卵前一个月左右,除投喂颗粒饵料外,每2~3d投喂部分动物下脚料、野杂鱼和虾类等动物性饵料,另外,流水能刺激性腺的成熟,因此每天最好冲水2h以上,以获得最佳产卵率。产卵后要加强日常管理,把水位提高,多投喂一些精料,让亲鱼恢复体力。
1.2 雌雄亲鱼鉴别
雄鱼体形较瘦,头部宽而扁平,两侧有发达的肌肉,颜色较暗淡,呈灰黑色;生殖器官肥厚而突起,似乳头状,生殖器末端的生殖孔较明显。雌鱼体型较肥胖,腹部柔软而膨大,头部较小,体色呈淡灰色;生殖器似椭圆形,生殖孔位于肛门与泌尿孔之间。
1.3 繁殖
斑点叉尾鮰繁殖可采用三种方法,即自然产卵人工孵化、自然繁殖和人工催产,最常采用的是自然产卵人工孵化办法。
1.3.1 自然产卵人工孵化 斑点叉尾鮰具有在洞穴内产卵的习性,因此,要在池塘中给亲鱼提供一些人工产卵装置(人工巢),让亲鱼在其内自然产卵自然受精,然后将卵块收集在专门的孵化设备中孵化。
人工巢可用铁皮等制成,形状以圆柱形为好,前端是一圆形开孔,大小以亲鱼能自由进出为准,底部用网片封口。当水温到达18℃以上后,在池塘四周距池边3~5m放置制作的人工巢,人工巢平放于池底,口朝池中央,其前端用绳子系住,绳子的另一端用浮子浮于水面,以便于确定位置及检查收卵。产卵巢投放数量约占亲鱼组数20%~30%。
卵块收集:每隔3~5 d,顺着浮子轻轻将产卵巢提起,若发现有卵块,将卵块轻轻收起,放入装有池水的桶内送到孵化池进行孵化。
人工孵化:斑点叉尾鮰受精卵需要用专门的孵化设备进行孵化。孵化设备主要有孵化槽、孵化环道、流水孵化池等。孵化设备的基本要求是创造均匀的流水条件,使鱼卵得到孵化所需的足够溶氧需求和其他良好的水质条件。一般要求设备内壁光滑,没有死角,以免造成积卵和鱼苗堆积。
孵化管理:鱼卵每天用(10~20)×高锰酸钾消毒2~3min,孵化用水要求清新无污染,溶氧在6mg/L以上,pH值6.5~7.5。
鱼苗收集:在环道孵化的鱼苗待腰点全部出齐后收集到培育池进行培育。孵化槽等孵化的鱼苗,出膜后集群在孵化器底部,为提高鱼苗成活率,可用虹吸管将鱼苗轻轻吸到暂养池进行暂养。暂养可用水泥池或网箱进行。
水泥池暂养:池子规格为长方形,面积一般为5~8,水深为65~70cm;进排水口用20目的网布或纱窗拦住。放养密度:每立方米水体约放1万~2万尾,待鱼苗上浮集群自由游动且鱼体布满黑色素,卵黄囊吸收65%~70%(出膜后第三天至第四天),开始摄食外界营养,2~3d后,再转入鱼苗池中培育,也可在暂养池中投喂活体浮游动物或微型颗粒饵料,培育成全长1.0~1.5cm的鱼苗再转到培育池培育。孵化槽中的鱼苗放入暂养池时温差不超过2℃。流水池需保持不间断流水,适宜流量为3h左右将池水更换一遍,可用增氧设备向水体增氧。暂养适宜水温为20℃~30℃。
网箱暂养:网箱40~50目,高50cm左右,放在鱼苗培育池中,开口在水面下5~10cm,放养密度约10000尾/,4~5d可放入培育池培育。
1.3.2 自然繁殖 让亲鱼在繁殖池中自然产卵受精,自然孵化鱼苗,产卵巢数量占亲鱼配对数25%~35%。与人工孵化相比比较简单,但苗种的成活率比较低。
1.3.3 人工催产 可用鲤鱼脑垂体(PG)4.55~6.5 mg/kg,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200~1800IU/kg,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0~25 ug/kg,雄鱼减半,对亲鱼注射催情产卵。然后进行人工孵化。这样可让亲鱼产卵比较集中。但是因为该鱼对催情药物不很敏感,只能起到部分效果。
2 苗种培育技术
2.1 第一阶段培育(幼苗培育至10cm左右)
2.1.1 池塘选择 面积0.067~0.2、水深0.8~1m,池形整齐,池底平坦,淤泥小于10cm,水源充足,无污染源,注排水方便,池埂牢固,底质好、鱼苗下塘前15~20d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1.2 施肥肥水 鱼苗下塘前一周左右,向塘中注水70~80 cm,每施腐熟的粪肥4500~7500kg。水体透明度为30~40cm,溶解氧为6mg/L以上。
2.1.3 鱼苗放养 经试水证实毒性消失后,每放鱼苗45万尾左右。
2.1.4 投饵 可投喂干鱼虫、鱼粉或人工配合饵料,配合饵料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盐等,粗蛋白质含量在35%~40%,每天分3~4次投喂,投喂配合饵料要先将饵料用水拌成团状,然后投喂。
2.1.5 日常管理 每7~10d,加注新水一次,每次约10cm。每天坚持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1.6 出塘 经30~40d饲养,全长可达10cm左右,此时可拉网进行锻炼两次,然后即刻出塘分塘养殖或出售。
表1 斑点叉尾鮰放养密度与出池规格
表2 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日投饲率
2.2 第二阶段培育(10cm以上鱼种)
2.2.1 鱼池准备 鱼池条件参照第一阶段,面积以0.2~0.33为宜,水深保持1.3~1.5m。
2.2.2 苗种放养 放养时间一般在7~8月份,放养方式有单养及与鲢鳙鱼种混养,但以混养效果较好。一般每放养7.5万~10.5万尾夏花搭配7500~15000尾规格相近的鲢鳙夏花。
2.2.3 投喂及日常管理 饵料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投喂技术要点是坚持定位、定时、定量、定质的“四定”原则;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溶氧在3mg/L以上;每天上下午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和鱼的活动情况,同时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斑点叉尾鮰苗种的池塘培育放养密度和出池规格可参照表1执行。
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日投饵率根据温度调整,可参照表2执行。
联系电话:0311-8604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