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展演-基于岷县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的研究论文

民间信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展演-基于岷县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的研究论文

民间信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展演
——基于岷县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的研究

余吉玲

(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为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民间信仰也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获得了长期以来所谋求的合法身份。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是以祭祀求雨、演戏娱神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也是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探讨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宫八卦灯会这类民间信仰的文化展演、社会功能演变与传承保护。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九宫八卦灯会;岷县

在我国,民间信仰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是理解民众思想、了解地方历史和地域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信仰被视为封建迷信遭到打压与毁灭。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信仰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近年来,全国兴起文化遗产保护热潮,2006年民间信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为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民间信仰也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获得了长期以来所谋求的合法身份。[1]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潮中,刘锡诚主张以民间信仰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观念而置换“迷信”的背负。民间信仰不再是“烫手的山药”,而是属于文化的范畴。邢莉认为,民间信仰是民间知识的储藏库,其包含民众累积的关于自然和宇宙的民间知识,这才是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点和原点。[2]高丙中指出,我们今天应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语里进一步研究民间信仰,探讨把民间信仰转变为构建民族国家内部正面的社会关系的文化资源的可能性和方式,使得民间信仰“名副其实”和“归其本位”。[3]本文以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岷县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为个案,探讨非遗保护视野下民间信仰的文化展演、社会功能演变及传承与保护等。

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是每年7月12至14日在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灯场举办的以祭祀求雨、演戏娱神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因为村民大量外出务工等原因,灯会一度改为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举办,近年来在岷县文广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在乡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下,村委会牵头,由群众集资更换了“九宫八卦灯仪”的相关器具,并于2008年恢复了7月12至14日的过会传统。2008年7月,岷县马坞乡灯会被评为第二批甘肃省文化遗产名录。

一、岷县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

要对一个地方的文化事项展开探索研究,就离不开对孕育了特定地方文化的地域文化生态进行调查与分析,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赖以生存发展并形成文化遗产的前提与基础。[4]岷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是甘南草原向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岷县生态环境多样,农耕、游牧、半农半牧等多元化生存方式并存。农作物主要种植青稞、小麦、马铃薯、大豆、燕麦、油菜、胡麻等。主要的经济作物有当归、黄芪、党参等。马坞乡位于岷县县城东部,东靠武山县杨河乡,北接武山沿安乡,南连礼县湫山乡,西临锁龙乡,面积约217.55平方公里。全乡辖7个建制村,48个自然社,总人口12102人,2572户,耕地面积18600亩,人均1.67亩;水域面积22万亩,森林面积97万亩,草原面积29万亩。全乡平均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6.3℃,较其他乡镇高出1℃,无霜期125天,年降雨量574毫米。民间信仰的产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恶劣的生态环境是民间信仰存在的直接原因。从自然环境的角度6看,岷县虽说是高寒阴湿的山区,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但降水比较集中,其中7-9月份降水占年降水总量的53%,在春播和长苗最为关键的3-5月份,多有旱情。冰雹与春旱是岷县境内最突出的灾害性天气,单就冰雹而言,可谓“十年十灾”,年平均受灾面积接近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20%。在以农为本的小农社会,群众的温饱乃至死活,全仰赖于天时。正因为如此,地方群众希望有神灵能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确保农作物的丰收。

二、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的仪式过程

洮岷地区民间信仰十分多样。洮岷地区曾为古羌人所在地,唐以后又沦为西番所在地,原始苯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其羌人遗留的自然崇拜等信仰特征在民间留下了印迹。该地庙有庙神,家有家神,山、水、风、雷、树、石等自然现象,莫不以神视之。在乡民心目中无论是佛、菩萨、罗汉、真人、娘娘、雷神、城隍、牛王、龙王等,都能保护他们,一律祀之,将一切神灵均称为“佛爷”,这也是洮岷地区“神佛不分,见神就拜”说法的由来。九宫八卦灯会,是陇中地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千年古镇马坞乡得到完整传承,成为岷县独特的非遗文化。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主要祭祀的是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 “三霄娘娘”,即云霄、琼霄和碧霄。当地人对“三霄娘娘”以“爷”称呼,按照当地习俗,“爷”是对神的尊重和最高称呼。二霄娘娘的庙址在灯场的西南角,大霄娘娘的庙址最早在油房庄背面半山坡的台地上,后迁建到新城,三霄娘娘的庙址远在礼县富寄坪村。

根据岷县马坞乡出土的《西秦会馆碑文》记载,早在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陕西药商会首陈良进等人“感于威灵显化,霞光披护”,在马坞灯场村药王洞前修建“西秦会馆”,组建药商同乡会,在马坞二霄娘娘庙前兴建“九宫八卦灯会”灯场,并引进中原民俗“九曲黄河花灯会”,于每年农历7月12至14日在乡政府所在地灯场村摆“九宫八卦灯”祭祀神灵,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万民平安。

九宫八卦灯会是马坞乡一年一度祈雨祭神的盛会。灯阵的布阵设计更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灯把式负责摆灯阵,由其设计并画出线路图,其他群众负责栽灯杆(灯杆长2米,杆与杆之间的距离约2米)、拉阵线、挂灯笼、挂彩旗、搭建松枝彩花门。灯阵为正方形,分9个区域,为九宫八卦。灯阵由19道纵横旗杆交叉组成,交叉点等于19×19=361盏五种颜色的花灯,象征一年360日,边长为108尺正方,象征着36为天罡星和72为地煞星,包含天地,包罗万象。九宫八卦,八卦里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宫,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个自然现象,是万事万物的根源。中央设立一高杆,吊一串九盏黄灯,设坛祭祀神灵。八宫加上中央宫为九宫。九宫八卦灯会由“秋池取雨”“水神踩街”“九宫转灯”“演戏娱神”等一系列仪式组成。

取雨仪式:取雨队伍由觋家、灯会传承人、提灯老者、护水水童(8名身着黄色衣服的15-18岁未婚男子,走在队伍前,2名手持麻鞭开道,6名手执拜水板,两步一参,三步一拜,逢水逢庙则进行祭祀参拜)、端香火的老者、仪仗队(銮驾、刀、枪、剑、戟、金瓜、鉞斧、朝天蹬、龙凤彩旗组成仪仗队)、击旋鼔者、唢呐队、伞客、水神(也叫水头,由两位扶水搀扶着,扶水和水头都身穿黑色礼服,而且披红挂彩打扮,三人手里各拿一束鲜花。水头和陪客均是当地村民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和“三霄娘娘”组成。取水队伍每人头缠黑巾,在巾边插小松树枝两枝,一枝朝上,一枝朝下,为敬天拜地。

农历7月11日,早上7点30分仪式开始,首先是唱神戏,随后精心装扮备花轿,将各位神灵依次抬上神轿,之后鸣炮响礼由水神(也叫水头)带领取雨队伍,前往当地独岭儿山下桦林里“圣母湫池”取灵水。接水是一个神秘的过程,所有随从人员全都止步,取雨队伍将一瓷瓶倒悬水池柳条之上,双手合持燃香一枝,跪在池边,等待喜鹊或红嘴鸦飞过,如有啼叫之声,认为是神灵告知雨水取上了。有时毫无动静,觋公子口中念念有词,边唱边舞,高唱经词口诀,叩头拜神,大家兴高采烈,立即敲锣打鼓,动身返回。沿途经过所有路口和庙宇都要叩拜焚香,护水水童磕长头,取水队伍经过每家时百姓都会烧香化纸、敬献净酒、鸣放鞭炮,“三霄娘娘”驻轿,接受祭拜。取水队伍返回圣母殿前,人们将神灵依次抬放在歇缓灵台上。觋公子磕长头致谢神灵,水头在殿前进行歇水。几位神灵驻轿,接受祭拜。稍事歇息后,举行挂红踩街仪式,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两位老人为神灵和取水队伍中的水头、伞客、鸣鼓和吹唢呐者等13人披红挂彩,庆贺取水成功。之后开始踩街仪式。

“水神踩街”:农历7月12日,群众抬上三位娘娘(大霄、二霄、三霄)在“四棵树”下等候,迎接水神,双方相遇,觋公手击旋鼓,跳神祭祀,群众烧香叩头,队伍浩浩荡荡,进行祭祀雨神的大巡游。前有銮驾、刀、枪、剑、戟、金瓜、鉞斧、朝天蹬、龙凤彩旗组成的仪仗队,中间是水神和取雨队伍,三霄娘娘护水随后,唢呐吹奏,锣鼓喧天,巡视踩街,顺全镇大街小巷而行。

庙会、祭祀、节庆等活动是民间信仰重要的表达形式,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集商贸、旅游为一体,在娱神娱人展示地方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地方经济贸易发展。民间信仰在推动旅游业、文化产业方面显出巨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民间信仰已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展演和民众娱神寓乐的集体狂欢,它还以文化空间的形式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在,商贸交易成了马坞九宫八卦灯会的主要内容。会期武山县、礼县客商川流不息,和当地农民互通余缺,购销两旺。世代扎根于民间社会的民间信仰,通过信仰仪式、祭祀活动、心理活动以及与神灵崇拜相关的文化表述彰显出一个地域的民族情感、文化基因。民众的信仰观念也通过神话、故事、文学、历史传说、谚语和英雄事迹等得到世代传承。可以说,民间信仰以神灵的名义传承了民间传统文化。九宫八卦灯会以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为中心,融入信仰、艺术、游乐、商贸、民俗等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繁荣了当地民俗文化。

以对神灵的祭祀为主要方式,祈求风调雨顺、趋吉度恶的民间信仰活动在当今社会逐渐演变为娱神娱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旅游业产业兴旺和增强民族认同等具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象征符号。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民间信仰,国家话语在场,地方政府主导,落后、迷信、愚昧的标签被剔除,成为一种民间公共文化和民间文化资源。民间宗教功能弱化,经济、文化、社会功能逐渐凸显。

据统计,幼儿的家园互访活动后,二分之一参加家园互访的幼儿95%在入园一周焦虑情绪明显减轻,未参加的二分之一幼儿只有70%。

三、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的社会功能

宗教对人的社会存在而言有着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凝聚功能、社会认同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对人的社会态度而言则可起着文化共识功能、精神安慰功能、心理调适功能和道德规范功能等。[5]民间信仰虽然不同于制度性宗教,但仍然具有宗教信仰的一般功能。赵世瑜强调了庙会的娱神、娱人、经济交往、人际交流的功能,指出庙会中的狂欢精神具有心理、群体维系作用。[6]高有鹏认为中原庙会的功能在于汇聚和传播民族文化、调动和集中社会情感、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增强社会凝聚力。[7]徐赣丽认为,在传统庙会中,人与神的交流可以使民众在对神明的崇拜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补偿。在展示传统的民间艺术,丰富民众的生活的同时,也宣传了地方伦理道德,教化了当地的民众,凝聚了地方民心。在现代社会中,民间庙会大多被地方政府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希望借此扩大地方声誉,增强地方资源。与此同时,现代庙会还成为了发挥民间组织功能,宜传国家政策的有力工具。[8]叶春声认为民间信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有利于群体奋发精神的升华,有利于群体心理调适等功能。[9]蔡少卿认为民间信仰主要社会功能为,给人们精神支柱,起安定社会的作用;具有民族的凝聚力,在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大业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10]通过参与岷县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仪式,笔者认为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承载的主要社会功能有:

(一)指导生产生活的功能

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是功利性,信仰的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事丰收、家庭平安幸福等现实问题。民间信仰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是生活化的信仰,能够反映民众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具有指导生产生活的功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祭祀活动是春祈秋报。春祈是在春耕生产开始之际祈求神灵保佑农业生产丰收的祭祀活动。秋报是指秋季收获农作物前后举行的酬谢神灵的祭祀活动。[11]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密切相连,岷县境内多干旱、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正因为如此,地方群众塑造和崇拜以驱雹、赐雨、镇水为主要功能的湫神,以祈求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

(二)强化民族认同,促进社会整合

岷县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羌、藏、回、汉等多民族杂居区,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多民族长期共存的现实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洮岷花儿、洮砚加工制作技艺、巴当舞、青苗会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洮岷花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产自岷县,其中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九九归一”砚、献给建国50周年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砚、献给建党80周年的“东方醒狮”砚以及献给建国60周年的“辉煌”砚等洮砚名扬海内外。

(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传承民间传统文化

“九宫转灯”:是在“取水”队伍和三霄娘娘“踩街”走完大街小巷之后,在灯会传承人和觋公子的带领下进入九宫八卦灯阵巡行。进阵前要进行祭祀仪式,两会香老相互对拜,方开始转阵活动。用灯构成的九宫八卦灯阵,与围棋格局基本相同,并设有入口、出口和点将台。设两个门,有左出右进的说法。进阵之后,传承人和觋公子领头,香友、神伴、拜水童、仪仗队在后,其他群众紧跟其后。转灯过程中,要先转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祭拜五方。转法是围绕绳索布好的路线转,不许越绳乱走,一直走才能转出古阵,名曰富贵不断头。转灯被看作是万事如意和平安吉祥的象征。初次转灯和无经验的人进入灯阵犹如步入迷津,左行右转都走不通,转阵穿行无误的人,也要几经周折,环绕往复才能转完这迷人的灯阵。转阵活动进入高潮时,伴随着热闹精彩的社火表演,锣鼓声、欢闹声响彻茶马古镇。来自四面八乡的群众转灯阵、耍社火,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转灯之后出松枝门,出阵门时,鼓点声阵阵,由领阵师带领出阵。两支转阵队伍相互参拜,一一告别。抬着神跑回圣母殿,届时三爷也被抬回自己的村子。转灯仪式大约需要半小时。

(四)道德教化功能

民间信仰或将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或将对地方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或民间道德高尚的人物神化加以崇拜,显示了民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民众以这些神化道德楷模为榜样,审视约束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教化自己积善行德,从而使民间信仰发挥了良好的道德教化和社会控制功能。关于九宫八卦灯会的起源和传说,当地有这样一种传说,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凶狠无道,姜子牙受西伯侯文王邀请领兵伐纣,把商纣兵马打得节节败退。为保商纣江山,当时商朝太师闻仲请来好友赵公明率兵抵御,赵公明不幸丧生。其妹“三霄(云霄、琼霄、碧霄)”(赵公明的三个妹妹)为给兄长报仇,设下九曲黄河阵让姜子牙破阵,最后“三霄”阵破人亡。后人为感念赵光明及其“三霄”为尽义气不惜牺牲生命,特把九曲黄河阵演变成转灯活动,以示对“三霄娘娘”的崇高敬意。从这一种灯会起源的解释来看,灯会的文化展演推崇了为尽义气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强化了“忠义”的信仰。

(五)满足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庙会所具有的娱乐功能使庙会形成巨大的文化向心力。[13]形式丰富多样的庙会一般在农闲时进行,当地居民几乎人人参加,成为旧时的主要娱乐项目,对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民众通过参与祭祀神灵、迎神赛社等活动暂时从繁重的生产劳作中解脱出来,缓解身心疲惫。因此,庙会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行为,更是调解生活节奏、丰富精神生活的方式。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变,年轻力壮的青年人都外出打工,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偶尔参加村子举办的庙会,不仅能使他们体会到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密切与亲友之间的关系,增强本地域本民族文化认同,更能使他们的内心得到回归与宁静。九曲黄河阵的传说在马坞乡经历了四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温润了当地百姓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当地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传承中的变迁

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与传承中,也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接受新内涵、新价值,对民间信仰所蕴含的的传统精神内容进行时代改造,以形成具有浓厚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文化是保持民间信仰以活态方式延续的主要方式。岷县在空间地理上既是农牧文化的过渡地带,又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洮河大拐弯的地方,生态文化类型多元并存。文化上表现为自古以来古羌文化、藏文化、汉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碰撞汇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多元文化符号并存的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在文化的展演与传承中更能吸收新的文化元素。

1.注重民间信仰的文化化

(一)仪式由繁到简

当下,中国农村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市场化工资收入(打工),农业等其他类型的收入成为辅助,相应地,民众对神灵的祈盼也由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转向出门吉利、工作顺利、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等,民间信仰功能面临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间祭祀的仪式、内容、方式也随着时代的演进发生了变迁。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各种信仰的仪式越来越简单化。

(二)主要道具及象征物的替代

在以前,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上所需的灯笼都是直径为12至15厘米的圆形木质灯托,再用彩纸裱糊20厘米高的灯罩,内放胡油灯点燃。现在全是电灯。

李刚、郑中伟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陕西庙会从原先酬神报赛的民俗文化活动转变为沟通城乡物资交流、调剂余缺的社会经济活动。[14]刁统菊、李然考察了龙王堂庙的传说与历史,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众需求的多样化,庙会已由原先的迎神赛会改为集多种功能于一身。[15]万红论述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庙会功能在商人参与和近代反迷信运动的打击下,由信仰向物质交流的变化。[16]九宫八卦灯会正由过去的神灵祭祀、酬神活动向娱神更娱人转变,民众民间信仰中的鬼神观念日趋微弱,人们不再专注于神灵的灵验,更多地注重参与信仰活动带来的乐趣。祭祀氛围也不再庄严神秘,呈现出有外来学者、游客参与体验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以往民间信仰中的一些神秘仪式、活动场域正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庙会功能世俗化,人们的信仰也逐渐淡化。九宫八卦灯会仪式的展开需要大量的人力,湫池取雨、水神巡街、九宫转灯仪式都要抬着神轿持续2-3个小时,没有青壮年的参与活动无法开展。以前抬神轿都是无偿付出,现在年轻人都会问给多少钱,信仰意识逐渐淡化。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外出等原因,九宫八卦灯会一度改为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举行,这时灯会承载的功能主要是凝聚民心、欢度节日和娱乐放松。近几年,九宫八卦灯会恢复了七月过会的传统,但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九宫八卦灯会在政府的参与下,文化展演、传承和弘扬当地民俗文化成为其主要的功能。

(三)庙会功能由宗教向世俗转变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法律对政府雇员制进行规范,这是其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公务员法》并不出现政府雇员字眼,全国对其理解不一。这种新的用人制度正在探索,但缺乏法律法规的明文支持,保障不足,实际运行中也存在偏差,其运行并不顺畅。除了个别地方有将政府雇员转为正式人员外,大部分地方的新任领导存有私心,通过任意解除合同达到换人的私人目的。通过法律制度的明确规范势在必行。

(四)民间信仰功能逐渐多元化

“演戏娱神”:灯会期间要为三位娘娘唱大戏三天,娱神娱人,热闹非凡。

(五)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

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民间信仰也面临传承人断代、后继乏人的困境。农村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远离了农村农业,接受了城市的价值观念、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民间信仰被认为是迷信的、落后的和老年一代人的专利。

五、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一)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现状

以“敬人法祖”为基础的民间信仰往往是儒家核心的孝道观念获得展示的重要载体。一些寺庙通过各种神灵膜拜仪式,将这种孝道观念植根于民众的集体意识之中。祀神、祭祖,不仅能唤起整个族群的血亲意识,使整个家族、氏族,甚至整个民族变得更加团结。[12]正如正如人类学家特纳所言:“仪式的举行,不但可以解决社会文化内部原有的矛盾,更可以吸纳外来不同的力量,调节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冲突”。庙会祭祀仪式或者民间大型民俗活动一般选在农闲时节举行,在祭祀活动或其他民俗活动中,各阶层人们热情参与,在活动中扮演某种角色,展演着地域文化,各司其职互相合作完成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促进了人际交流,增进了村民之间、亲友之间情感交流,使得一个祭祀圈内民众之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马坞乡一年一度的九宫八卦灯会吸引着方圆几十里邻村群众热情参与,灯会期间群众走亲访友、观看灯会、休闲娱乐。通过参与灯会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邻里之间、村与村之间的矛盾、摩擦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得到缓解、消除。

稻飞虱以褐色灰飞虱和背飞虱危害最大。稻飞虱一般都躲在稻田中间稻株下部的叶鞘和茎的组织内,刺吸稻茎的汁液,稻苗被害部分出现不规则的长形褐斑,严重时,稻株基部变为黑褐色。由于茎组织被破坏,养分不能上升,稻株逐渐凋萎而枯死,或者倒伏。水稻抽穗后的下部稻茎衰老,稻飞虱转移上部吸嫩穗颈,使稻粒变成空壳或半饱粒,同时灰飞虱能传播水

岷县从2004年开始,先后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了多层次普查活动,普查覆盖全县18个乡镇。截止目前,共整理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大类83项,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100多条,发掘项目传承人500多人,拍摄各类资料照片1万余张,录像资料50多盘3000多分钟,征集民俗实物6大类834件,出版系列非遗保护书籍8本,专题片10余部,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传档案资料数据库。同时成功申报非遗项目联合国1项、国家级4项、省级11项、市级44项、县级65项,申报并确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分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1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80人,项目很薄及传承人认定在甘肃省名列首位。岷县非遗保护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岷县的民间信俗活动,不同类型、不同事项多达几十种,对于考察方域民族变迁史、族群变迁史、文明历史与历史变迁等有不可或缺的意义。[17]

(二)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涂鸦期是1岁半到4岁左右的幼儿在没有明确的绘画目的的情况下,以游戏的形式,不受或少受视觉控制,随意进行的画线活动。如,在绘本《跟着线走》《跟着线走过房子》《跟着线环游世界》中,作者用一根线创作出简单明了、细节丰富、富有想象、充满童趣的一系列画面,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幼儿绘画涂鸦活动的媒介,用深受幼儿喜爱的故事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带着“画笔”一起畅游在“线条”的奇妙世界里。

由于中国政府的无神论立场和反迷信的宗教政策,地方政府对民间宗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借助“文化化”的改造。地方信仰的文化化是指给某一地方信仰冠以某种文化的名字,同时强调其积极的、正面的,能够被官方意识形态所接受的价值或意义,而回避或掩盖其消极的、负面的,不能为官方意识形态所接受的方面(通常是其宗教性的表现)。最终,使得这一地方信仰能够被官方所接受,取得合法化的地位。[18]坚持民间信仰的文化化道路,以文化凝聚民心,重塑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意识,强化民族认同,并寻求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2.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共同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传承

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六维力传感器解耦算法,并通过实际标定数据的验证,得到了如下结论:同时通过单维加载和多维加载进行标定,之后使用BP神经网络训练的方法进行解耦运算,可以有效地减小6个方向的最大误差,提高传感器的标定精度,能够同时解决Stewart六维力传感器的维间耦合问题和多维方向加载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起着主导作用,当地政府对民间信仰的扶持和帮助,要从尊重当地文化的传统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19],并且让民间信仰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让民间信仰成为有利于民族国家认同和地方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资本。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非遗保护的主体,民间社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演进的土壤,激发民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形成文化自信。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等科学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中,对民间信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阐释,着力发掘民间信仰中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相契合的文化内涵。[20]

图9为电机运行在900 r/min时,突加和突减80%负载情况下,无延时补偿MPDTC、有延时补偿MPDTC和有延时补偿LSFMPDTC的定子磁链幅值|ψs|、转矩Te、转速n和电流isa.由图可以看出,有延时补偿MPDTC与LSFMPDTC的转矩脉动明显小于无延时补偿MPDTC的转矩脉动.3种控制方法的定子磁链幅值|ψs|在负载扰动时有微小的下降,而转速基本没有变化.

3.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数据库

比如早先有文章分析:“目前我国公民文化素质还不很高的情况下,还有相当数量的读者停留在较低、较浅的阅读层次,他们多从事体力和半脑力劳动,知识与技术含量较低,他们读不懂专业学术文献,高雅的艺术作品又欣赏不了,因此他们到图书馆的目的就在于休闲娱乐。”那么知识水平低的人阅读就是浅阅读,这显然行不通[1]。

图像采集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可能包含噪声。尤其在户外全天候进行位移监测时,外界环境变化会产生噪声。秦良忠[9]等提出了自适应滤波方法去除降雨产生的噪声。因此,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降噪势在必行。中值滤波技术在去除图像中的盐椒噪声方面效果很好,产生相对较少的模糊,经常用于计算机视觉应用。采用MATLAB软件很容易实现中值滤波,调用其内嵌写好的中值滤波函数即可。

当前,对于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保护主要采取的是两种措施:一是对民间信仰的本体形态进行静态保存,如记录仪式的举行过程、拍照、利用录音手段保存音响资料等;二是对民间信仰的举行过程、展演场景等,采用现代数码技术进行动态保存。[21]将文化遗产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文化资料保存下来,留后人学习和传承。当代民间信仰的传承传播离不开现代媒体和传媒工具,民间信仰可借助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络、微信等媒介拓展传播时空。民俗文化如同汪洋大海,每个工作人员只是沧海一粟,作为非遗机构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年轻一代,如何坚守传统文化,就要做到:尊重文化、热爱文化、坚持传承、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5]李向平,梁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12).

[2]邢莉.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论刘锡诚对于民间信仰的文化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16,(4).

[3]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4][21]安学斌.“非遗”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研究——基于云南大理、楚雄白族彝族的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1.190

[6]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7]高有鹏.中原庙会文化简论[J].民俗研究,1996,(2).

[8][13]徐赣丽.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多种功能[J].宗教与民族(第七辑),2012,(11).

[9]叶春声.民间信仰的升华与超越——冼夫人信仰透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1,(3).

[10]蔡少卿.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以关帝、观音和妈祖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1]向柏松.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12]陈勤建.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3:188.

[14]李刚,郑中伟.明清陕西庙会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15]刁统菊,李然.庙会、传说与历史——对费县龙王堂庙会的调查与思考[J].民俗研究,2005,(3).

[16]万红.论西南民族地区的庙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2).

[17]刘永红,张润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性保护的岷县经验[J].甘肃民族研究,2017,(2).

[18]华智亚.龙牌会:一个冀中南村落中的民间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22.

[19]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思考——中国北方民间布老虎现状反思[J].民俗研究,2012,(4).

[20]冯永泰.民间信仰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J].东岳论丛,2014,(4).

作者简介: 余吉玲(1986—),女,宁夏西吉人,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研究。

标签:;  ;  ;  ;  ;  

民间信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展演-基于岷县马坞乡九宫八卦灯会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