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异常频谱形态对于血管病变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_李昱茜

西京医院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目的 探讨椎间隙段椎动脉频谱形态的改变对其他血管及椎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来我院就诊有眩晕、肢体不协调、或视力减退等症状患者,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椎间隙段椎动脉频谱形态异常,并通过其他检查(例如MRA、CTA 或DSA)证实的152例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椎间隙段为“低速低阻”组57例,提示椎动脉起始节段或开口处重度狭窄,与其他影像检查比较,诊断符合率为89.47%(51/57);“低速高阻”组40例,提示远段或颅内段椎动脉重度狭窄,诊断符合率83.21%(34/40);“低速单峰”组43例,提示远段或颅内段椎动脉闭塞,诊断符合率为90.69%(39/43);“低速单峰血流方向逆向”组12例,提示椎动脉起始节段或开口处闭塞,诊断符合率为91.66%(11/12)。结论 椎间隙段椎动脉频谱形态异常可提示其远段或近段病变,为快速准确的寻找病灶部位及严重程度提供重要线索,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椎动脉;频谱形态异常;血管病变;狭窄;闭塞

引言:

由于椎动脉走行于横突孔内,且近心段受锁骨遮挡,远心段受颅骨遮挡等因素,不利于超声显示,为提高超声诊断椎动脉不易显示节段的病变的准确度,减少误诊或漏诊,通过分析椎间隙段椎动脉异常的频谱形态特征,间接提示病灶所在部位及病变严重程度,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对比,评价本方法的诊断准确度,探讨其可行性。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椎间隙段椎动脉频谱形态异常的病例共152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47例,年龄37-93岁之间,临床症状有眩晕、肢体不协调、视力减退等。已排除椎动脉先天性发育异常、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

(二)方法

仪器应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9-3线阵探头、C5-1凸阵探头联合使用。显示椎动脉起始段、椎间隙段、瞏椎段。测量并记录其血流频谱多普勒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频谱多普勒测量时多普勒取样角度的校正为60°或<60°。

(三)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超声诊断椎间隙段椎动脉频谱形态不正常病例共152例,根据其频谱形态特征分为以下几组:

Ⅰ组:低速低阻组,PSV、EDV、RI:0.46±0.05明显减低,共57例,占38.5%。

Ⅱ组:低速高阻组,PSV、EDV均低于正常组,平均阻力指数(0.86±0.11)高于正常组(0.63±0.13),共40 例,占25.0%。

Ⅲ组:低速单峰组,PSV低于正常组、舒张期频谱缺失,RI均高于正常组,共43例,占28.4%。

Ⅳ组:低速单峰血流方向逆向组,血流方向为向心方向,PSV低于正常组、舒张期频谱缺失,RI均高于正常组,共12例,占7.8%

Ⅴ组:正常对照组:健康志愿者50例,性别、年龄匹配,无临床脑血管病史,临床化验、检查均正常,超声检查颈动脉正常,椎-基底动脉未发现异常。

2.各组超声诊断结果与MRA、DSA 或者CTA结果的比较分析:

超声诊断椎间隙段为“低速低阻”组57例,诊断符合率为89.47%(51/57);“低速高阻”组40例,诊断符合率83.21%(34/40);“低速单峰”组43例,诊断符合率为90.69%(39/43);“低速单峰血流方向逆向”组12例,诊断符合率为91.66%(11/12)。

三、讨论

由于椎动脉解剖位置深、受到骨性结构的遮挡,固超声检查往往难以全程显示,尤其是椎动脉开口处和颅内段椎基底动脉,但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椎动脉病变好发部位常常在该节段。利用线阵探头是很容易检测椎间隙段椎动脉,检出率可达99.9%,本研究分析易显示节段椎动脉频谱多普勒异常的形态特征,间接判断病变部位及其严重程度。有学者通过下肢动脉出现低速低阻或类静脉样频谱,从而快速诊断下肢动脉的病变部位以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1]。还有学者运用CDFI与TCD联合评价椎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出可以通过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来准确评价不同类型椎动脉闭塞病变[2]。

Ⅰ组:椎间隙段椎动脉出现低速低阻频谱改变,提示椎动脉开口处或起始段重度狭窄,38例做了其他影像检查,其中32例诊断为起始段或开口处重度狭窄,4例诊断为轻度狭窄,2例诊断未见明显狭窄(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室收缩功能减低),19例未做其他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通过线阵及凸阵探头联合应用清楚显示开口处有重度狭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47%(51/57)。

Ⅱ组:椎间隙段椎动脉出现低速高阻频谱形态改变,提示远端椎动脉有重度狭窄,40例中均经过其他影像检查证实,6例其他影像学检查诊断轻度狭窄或没有狭窄,超声符合率为83.21%(34/40);

Ⅲ组:出现低速单峰频谱形态改变,提示远端或颅内段椎动脉闭塞性病变,43例中31例经其他影像检查证实,4例诊断为正常,诊断符合率为90.69%(39/43);

Ⅳ组:与Ⅲ组频谱形态类似,不同点在于血流方向不同,提示椎动脉起始节段或开口处闭塞,12例病例中,11例经其他影像检查证实,1例CTA可见微弱显影,诊断为接近闭塞,1例未做其他影像学检查,利用超声造影技术证实起始处闭塞,诊断符合率为91.66%(11/12)。

值得注意的是在检查过程中,4例患者由于颈部过度后仰并向对侧伸而出现椎动脉低速单峰频谱,当患者颈部放松后频谱形态恢复正常,表明过度后仰并偏向对侧会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动脉一过性压闭,呈现低速单峰频谱形态。

四、结论

由于椎间隙段椎动脉不受骨质遮挡,在整个椎动脉中是最容易显示的节段,固应首先检查椎间段椎动脉并且测量其频谱,发现以上特征性的异常频谱形态,可以快速、准确的推测出病灶部位及严重程度,这一方法及思路易掌握,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照宏,梁峭嵘,梁彤等,CDFI监测四肢动脉损伤肢体远端侧支循环形成及其意义.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5):441-443.

[2]周瑛华,华扬,凌晨等.血管超声对椎动脉闭塞的血液动力学评价,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9,17(8):568-572.

论文作者:李昱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0

标签:;  ;  ;  ;  ;  ;  ;  ;  

椎动脉异常频谱形态对于血管病变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_李昱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