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营山县人民医院 四川 营山 6377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按照蓝光照射方法进行,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白蛋白,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标,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白蛋白;蓝光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209-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群体中较为多发的疾病,除了引起皮肤、黏膜黄染外,还能够引发胆红素脑病,对新生儿的健康威胁较大。新生儿由于每天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有限、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以及新生儿肠道蠕动性差和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等原因,再加上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因素,造成黄疸程度重,胆红素水平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及时缓解病情,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导致脑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坏,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多采用蓝光照射方法。当患儿接受蓝光照射后,非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直接经胆汁及尿液排泄。这种转化作用使得患儿体内的非结合胆红素含量明显下降,有利于预防胆红素脑病,促进黄疸痊愈[1]。为了提高蓝光照射的疗效,有明确的研究表明,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能够增强临床疗效,现将我院对照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新生儿黄疸为研究对象,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皮肤黄染,符合我国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患儿发病时间4~16天,平均病程(2.1±1.8)d。通过随机数字法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3d~28d,平均年龄12.2±0.3d;研究组45例,其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2d~27d,平均年龄12.1±0.4d。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蓝光照射对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两组患儿均采用蓝光间歇照射方法,采用双面蓝光照射治疗方式。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蓝光治疗前,首先要做好患儿眼部保护措施,避免损伤视网膜。此外,还要保护好患儿的会阴部和肛门部位。在治疗时定时为患儿翻身;进行光疗时,要将暖箱湿度保持在70%左右,为患儿及时提供水分摄入,有利于排出胆红素[2]。每天治疗时间为8h,5天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
研究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按照患儿体重静脉滴注白蛋白,剂量为1g/Kg,溶于10~20ml的10%葡萄糖溶液中,1次/d,5天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治愈:患儿血清胆红素降低到正常水平;有效: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但仍未恢复正常;无效: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变化。总有效率=(痊愈+ 显效)/ 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见下表。
3.结论
胆红素是血红素降解的最终产物,其来源有三个方面:(1)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最终分解而成,约占体内总胆红素来源的80%;(2)骨髓内一部分网织红细胞和幼红细胞尚未发育成熟即被分解,其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再转变为胆红素,约占总胆红素的3%以下;(3)肝脏和其他组织内含血红素的血红蛋白转化而成,由这部分来源的胆红素约占总胆红素的20%。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与成人不同,其特点如下:胆红素生成增多,但新生儿由于其肝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低下,结合转运胆红素的能力不足,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不成熟,加上其肠肝循环的特殊性,都容易导致血胆红素浓度增高,因此常常都有一过性血清胆红素增高,但超过正常范围就会使患儿健康受到影响,尤其是早期新生儿,由于其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黄疸指数过高会对新生儿大脑造成损伤,严重者导致胆红素脑病,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科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是发病率较高的新生儿疾病。对患儿血清化验后发现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有关研究表明[2],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会抑制神经细胞正常发育水平,而脑神经发育迟缓将会抑制患儿智力发育,导致其患儿智力低下,病情严重时将会威胁患儿生命安全。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生理性黄疸约于出生后2d开始出现,病情发展5d后到达峰值,15d内黄疸症状可以得到缓解[3]。生理性黄疸患儿一般情况好,胆红素指标不高,不需特殊处理。临床上,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很多,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一些方法不良反应较多,患儿治疗后并发症也较多,治疗效果不理想,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目前,蓝光光疗是临床使用最多、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利用荧光灯照射达到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胆红素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线后,会使得脂溶性的Z型胆红素向水溶性的E型胆红素转变,而使得IXaE容易排出患儿体外,但是这种物质又不稳定,很容易转变为IXaZ。因此,有学者就设想采用蓝光光疗联合白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是消退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其治疗原理是:胆红素吸收光线,以波长450~460nm的光线作用最强,由于蓝光的波长主峰为425~475nm,故被认为是人工照射的最好光源。光照对未结合胆红素的作用比对结合胆红素的作用大2~3倍,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可使未结合胆红素IXaZ型转化为异构IXaE型,这些异构体属水溶性,可经胆汁排泄到肠腔或从尿内排出,从而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而白蛋白与胆红素联结(1g白蛋白可联结非结合胆红素8.5mg),可使游离的非结合胆红素减少,预防胆红素脑病,合并蓝光照射治疗可缩短疗程。蓝光照射临床常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措施,对于人体的伤害较小,考虑到新生儿皮肤等发育稚嫩,在治疗前需要对眼睛、肛门等重要部位进行遮挡,避免受到伤害。另外,由于血清中的游离胆红素分子对蓝光有一定的吸收,所以在蓝光作用下皮肤的表浅组织中的脂溶性胆红素在光阳作用下转化为水溶性的胆红素,这部分被转化的胆红素会溶入胆汁和尿液中从而被排出体外,患儿的血清中游离胆红素含量因此降低,最终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在接受蓝光照射的过程中尽管会产生一些皮疹、腹泻等副作用,但是游离胆红素在皮肤表面发生分解后可以缓解这种副作用。在进行蓝光照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恢复患儿的肠道正常菌群,加快肠蠕动速度,并且加快胆汁排泄,可以采取加用白蛋白的方法。白蛋白对游离胆红素有很好的亲和度,能够作为胆红素载体和其结合然后排出体内,可以提高蓝光照射效率,起到协同降低胆红素的作用。研究证明,新生儿黄疸应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治疗效果、家属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由以上数据可知,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能够显著提高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适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伊明江?达吾提.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临床指标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07(09):621.
[2]王桂珍.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护理措施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08(01):25.
[3]董孝云.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及临床指标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4(03):94.
论文作者:范先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胆红素论文; 黄疸论文; 新生儿论文; 蓝光论文; 白蛋白论文; 患儿论文; 血清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