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嫩江县铁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目的:探析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溶栓2h内冠状动脉再通率也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中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阿替普酶临床疗效更为确切,安全性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临床治愈率更佳,预后改善效果明显,进一步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替普酶;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使得其所营养的相应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从而导致心肌坏死,具有发病急、疴睛不稳定,如果治疗不及时患者致死率高等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由于大多数医院急诊科不具备急诊介入治疗条件,所以紧急打开闭塞血管,恢复血流的静脉溶栓治疗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的首选治疗方案[2]。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用第一代及第二代最常用的溶栓药物(尿激酶和阿替普酶)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溶栓治疗,并进行疗效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入院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及溶栓适应证标准。观察组中男38例,女10例;发病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6.34±7.3)岁;梗死部位以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最为常见;合并高血压7例,高脂血症20例。对照组男36例,女12例;发病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2.9±7.3)岁;梗死部位以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最为常见;合并高血压者8例,高脂血症者21例。患者均排除感染、恶性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且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发病年龄、梗死部位及溶栓开始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安慰镇痛、心电指脉氧监护及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及氯吡格雷300mg等治疗。观察组给予首剂肝素钠4000U静脉注射,随后给予阿替普酶(t-PA)15mg静脉推注,其余35mg于30min内采用静脉滴注完成,随后50mg采用静脉续滴的方式于60min内完成给药。对照组尿激酶(UK)按照2×104U/k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30min内输入完成,共用尿激酶150万U。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出、凝血时间。在溶栓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均给予低分子盱素钠5000U腹部皮下注射,每日2次,第6天改为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次/d。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及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扩张冠状动脉药物、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营养心肌药及抗感染药物等。
1.3 冠状动脉再通判定标准
具备下述2项及以上(不包括第1和第3项组合)判定为闭塞血管再通:①胸痛在溶栓2h内减轻70%;②抬高的ST段在溶栓2h内回落50%;③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心肌酶峰提前出现。
1.4 临床疗效标准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评定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且患者可以生活自理,血清酶恢复正常,心电图稳定,仅遗留异常Q波,并发症已被控制;好转:临床症状与并发症基本控制,血清酶恢复正常,心电图基本稳定,仅遗留异常Q波和T波;未愈: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并发症未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溶栓2h内2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3]。临床上常表现为持续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白细胞计数和心肌损害、相关血清酶升高及心电图的进行性演变,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尽早、充分及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以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组织,具体方法可分为药物溶栓剂及介入治疗(PCI)两种[4]。但由于目前我国国内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在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基层医院,溶栓治疗仍具有重要地位[5]。溶栓治疗不但可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而且使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与PCI相比,其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于操作等特点[6]。
本研究结果表明:t-PA与UK分别作为第二代和第一代常用溶栓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研究中使用t-PA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冠状再通率为83.3%,均显著高于使用UK对照组的79.2%和64.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是由于t-PA是人体天然存在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对全身纤溶活动性影响较小,出血发生率低,且对于人体不存在抗原性,半衰期(T1/2)短(4min~5min)。而UK虽可溶解血栓,但因不具备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特异性,故其在进行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效力及起效速度均较t-PA差,且副作用较多。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中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阿替普酶临床疗效更为确切,安全性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临床治愈率更佳,预后改善效果明显,进一步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彬.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10):960-962.
[2]余秉东,杨笛.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73-75.
[3]吴学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3):311-312.
[4]刘浙波,夏豪,童随阳,等.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5,14(2):191-195.
[5]李磊,黄丹,王慧,等.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3):75-79.
[6]戴红果,刘红平,石磊磊.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0):2626-2627.
论文作者:何忠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4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1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尿激酶论文; 患者论文; 溶栓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疗效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4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