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中西方经验认识基础上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中西方论文,基础上论文,持续性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展人口转变、人口政策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联性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是人口学应当着力关注的焦点问题。众所周知,我国人口转变的模式、路径均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转变过程有其典型性和独特性[1]。对我国人口转变、人口政策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规律总结,既具有促进人口理论创新,推进人口科学发展的理论价值,同时又对于认识和解决我国复杂的人口问题,制订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规避人口转变过程中的风险,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实践价值。本研究试图体现这种意义和价值,在吸纳西方和本国学者关于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的经验认识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框架,并针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指出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区域性研究应把握的重点和难点。
1 相关理论成果
1.1 西方视野
就宽泛意义上的人口转变概念而言,20世纪以来西方人口学说的主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其研究领域大都涉及人口转变的经济(社会)后果问题,其中就包括了人口转变(较少涉及人口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影响研究。人口转变后果研究是西方“人口转变论”的应有之义,但不是重点。以A.Landry、W.Thompson、F.W.Notestein等为代表的人口转变论者主要通过考察社会经济发展与以出生率、死亡率变动为标志的人口发展阶段的关系,来说明人口转变过程的原因与后果[2]。在后果方面,着重从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的密切相关性来强调人口减少的危害[3]。现代人口转变论者对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结构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给予了更多、更具体的关注。此外,当代西方人口增长控制学说,可以被看做是规避人口转变后果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人口衰减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在“经济停滞论”的西方人口经济学视野中受到重视。他们把当时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归因于有效需求不足,并认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衰减(凯恩斯,1936)。人口衰退甚至被认为是消费需求不足、经济衰退的决定性因素(凯恩斯,1937)[4]。有学者更明确地把经济增长的长期停滞归因为人口增长的长期停滞(A.汉森,1936,1940)。英国经济学家R.哈德罗也在其经济增长模型中把劳动人口增长率看成是决定经济“自然增长率”的重要因素(R.哈德罗,1939,1948)[5]。近年来,西方学者面对发达国家持续低生育率、人口负增长带来的经济负面效应,针对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满意答案。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A.Sauvy等为代表创立的适度人口论,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人口规模、人口增长率与资源培植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追求既非“过剩”又非“不足”的最理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以避免或减少人口转变过程中非适度人口导致的经济社会后果[6]。与此相联系,“人口零增长论”基于“人口停滞理论”明确提出了人口零增长的主要消极后果:(1)加剧结构性失业;(2)不利于人口的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3)老年人口保险率下降,社会负担加重等(J.Spengler,1971,1975,1978)[7]。
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一直是西方人口老龄化理论研究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储蓄、投资、劳动生产力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包括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后果研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研究范围从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2)特别注重高龄老年人口和贫穷老年人口;(3)在主流人口学、人口经济学的基础上,非规范人口学或非经济学、非市场经济以及人口生物学的研究视角逐步增多,涉及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政治、文化、人权、人道、健康等后果分析;(4)更突出具体的政策、制度等应对战略及措施。
西方人口学者特别注重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深刻描述人口迁移及人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后果研究。西方宏观迁移理论主要研究在迁移模式既定的情况下迁移的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后果;西方微观迁移理论主要从社区和个人的微观层次研究迁移动因的后果以及迁移选择性的后果,包括年龄和性别的选择性后果、教育的选择性后果、职业和社会阶层的选择性后果等[8]。西方人口迁移后果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转向重视实证研究并且具有多学科介入的特点,迁移新经济学、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以及网络、制度、因果关系积累、迁移体系等理论将人口迁移社会经济后果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人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后果研究,研究重点相对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及后果,深刻分析人口城市化所引起的社会压力、教育压力、就业压力、贫困、生活条件恶化、环境污染等社会结构问题与经济问题。
1.2 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视野中的人口转变理论内涵比西方人口转变理论内涵更宽泛,研究着力点曾经主要集中于人口数量控制、降低生育率以及计划生育的正面效应方面。但随着我国人口转变与我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联系更趋多样化、复杂化,国内学者认为我国人口转变过程更加富有矛盾性,人口转变、人口政策的社会、经济等后果将逐渐暴露出来,并且在不同地区或区域具有差异性表现(蔡昉,都阳,辜胜阻,等,2004;李新建,张翼,等,2005)。因此。人口转变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大,区域性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研究正成为我国人口转变研究的基本方向之一。
国内学者对人口转变特别是现行低生育率水平是否会导致消极后果的研究存在分歧。一些学者认为不会带来什么消极后果。例如,李小平(2003)指出:(1)不要将一孩化和人口减少“妖魔化”;(2)加速老龄化将会更有利于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3)一胎化不会使中国出现劳动力短缺。一些学者则认为会带来严重后果。例如,李建新(2003)指出:(1)只追求减少人口数量就是人口数量决定论;(2)人口不断减少、年龄结构迅速老化的动态过程,并不能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中国不如欧盟富裕却面临同样的老龄化问题,加速老龄化不利于国民收入的提高;(4)经济增长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都是影响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兴衰的重要变量,减少人口数量风险太大。
国内学者对人口转变后果研究主要集中在严格生育政策条件下生育率下降的后果方面。后果性问题主要包括: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和居住方式问题,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代际关系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出生性别比问题,婚姻市场问题,性别平等问题,生育健康问题,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区域人口发展不平衡问题,生育权和人权问题,以及计划生育的国际形象等问题(于学军,2002)。
人口结构性问题是我国人口学者研究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后果的主流。他们认为:(1)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导致婚龄人口挤压现象将逐渐凸显;(2)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3)老龄化水平将随新生人口的下降而增加,从而引发综合性问题;(4)未来数年内,我国新增劳动力会迅速下降,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5)人口机械迁移带来社会问题——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人口在城市存在边缘化问题,弱势者将逐渐形成城市和农村新的贫困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存在边缘化危险,教育问题凸显;(6)伴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其聚集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大大增加(辜胜阻,2004;张翼,2005)。其中,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供给优势衰减是国内学者目前关注的重点,蔡昉、翟振武、穆光宗、李建新、曾毅、孙常敏、于学军、王国强、蒋正华等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论述,包括基本理论问题探讨、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以及国外人口转变后果研究借鉴等。此外,国内学者对上海、浙江、沈阳等部分地区或地区内部区域已经出现的人口负增长现实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开始给予关注。
2 研究思路与基本内容
2.1 研究思路
研究以世界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及其后果为宏观背景,以我国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及其后果为基本参照系,以区域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为落脚点。系统考察和分析人口转变过程、人口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影响,寻求控制或消除不良影响的有效措施,是研究的基本方向。目的在于把握人口形势,努力解决人口转变过程中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不良后果,为政府制订科学的人口政策提供决策参考。贯彻本思路的相关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借鉴西方现有的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后果研究成果
西方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后果研究作为一种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对建立相关理论分析框架,解决我国人口转变问题和人口政策缺陷,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西方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后果研究也有多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未能构建起关于人口转变经济社会后果的理论体系,未能系统地确立研究人口转变经济社会后果的特定范畴、方法和主干内容。这种缺陷或不足成为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人口转变经济社会后果的主要障碍。同时,还存在其他一些突出问题:(1)对人口转变社会经济后果的分析思路、分析结论存在某些分歧,一些学者或学派对人口转变社会经济正、负效应的认识具有极端性和片面性,需要理性把握;(2)注重交叉学科综合分析,这使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分析研究更加深入。但西方式的纯理论推导、演绎缺乏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必须注重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后果的实证研究;(3)西方学者的对策研究对本研究尽管具有一定适用性,但局限性在于所提出的对策措施主要针对西方发达国家,本研究必须在对策研究上富有开拓性、创新性;(4)西方人口理论尚未深入展开对区域性人口转变后果的比较研究,因此需要在挖掘西方人口理论的比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我国在区域性比较人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构建区域性人口转变后果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
2.1.2 借鉴国内现有的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后果研究成果
应重点把握和借鉴国内对人口转变引发的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克服国内人口学者对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或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后果影响研究的诸多不足:(1)缺乏论述的系统性;(2)后果研究的构架或思路不够清晰;(3)资料的重复引证较多,实证研究不够;(4)比较研究方法运用较少,区域性后果比较研究尤其缺乏;(5)抑制或解决后果的原则性对策多,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少;(6)忽视对西方人口转变后果研究的理论挖掘。
如上所述,人口转变后果研究是西方“人口转变论”的应有之义;在“经济停滞论”的西方人口经济学视野中,人口衰减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受到重视;“适度人口论”对非适度人口的社会经济后果研究有很深刻的理论分析;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是西方人口老龄化理论研究的重点;西方人口学者特别注重人口迁移及人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后果研究。
2.2 基本内容
2.2.1 研究的基本范畴
要系统分析人口转变后果,建立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基本范畴非常必要。从西方人口转变后果研究的经验和教训看,确立特定分析范畴应是研究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基本前提。据此,本文结合我国人口转变过程,尝试确立人口转变、人口转变安全、人口转变后果、生育率下降后果、人口零增长后果、人口负增长后果、人口衰减后果、性别比失调后果、人口老龄化后果、劳动力短缺后果、人口结构失衡后果、人口迁移流动后果、人口城市化后果、人口生态压力后果、人口转变政策后果共15个基本范畴,作为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系统分析工具。尽管确立了范畴,也对范畴作了初步解释,但研究中还需深入探讨其内涵与外延,对范畴进一步作出规范性阐释。
2.2.2 研究的基本方法
选取什么样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对于研究、分析的质量至关重要。根据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的系统分析需要,本文确立系统分析、辩证分析、区域聚类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学科介入五种基本分析方法(见表1),它可以提高影响分析的质量和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的研究方法总体上属于社会研究方法,它的总体特征、方法应用与社会研究方法的总体特征、方法应用基本一致,掌握社会研究方法是应用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研究方法的基础。
2.2.3 研究的主体内容
借鉴西方和我国学者对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成果,联系我国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实际,本文确立了主体研究内容(见表2)。
在此研究框架中,包括分析基础理论的建立,人口转变基本情况的考察,影响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影响产生原因和发生规律的探讨,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影响的区域比较和影响的预警机制研究,以及建立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增长的控制与保障系统。其中,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论模型的构建,是主体构架中最不容易解决而又必须认真解决好的理论难题。构建该影响理论模型,既涉及影响后果内部与外部联系及其一系列影响因素,也涉及引发影响后果的一些并不十分确定的中介变量,需要深入分析逻辑意义上的充要条件与必要条件,预设某些前提或假设,并通过数理论证、推导等过程引出某些命题或带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错综复杂而又逻辑、因果关联性很强的人口转变后果链。在西方,人口转变后果研究在系统分析方面没有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人口转变影响后果理论模型的构建,未能在这一方面取得满意成效。因此,我国学者务必在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论模型的构建上狠下工夫。同时,在建立后果控制系统方面,也同样面临不少理论与实践难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3 研究重点、难点
3.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重点在于:建立区域性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建构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理论模型;研究我国西部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政策性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发现其影响规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可持续促进经济增长的保障措施,建立法律法规政策控制系统、社会控制系统、文化(生育与教育)控制系统、技术控制系统等配套控制系统及相应的运行机制等。
研究的难点在于:建立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规范概念或范畴;人口数量控制政策与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老龄化、未来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关联性;巩固人口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的优势,动态把握人口转变规律,合理调整、利用人口政策,使人口转变、人口政策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相适应。
3.2 区域性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与东部相比,我国西部人口转变过程更具复杂性、多样性、深刻性等特征。西部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在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抑制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有所表现,如不注意调整人口政策,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综合治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必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这些抑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负面影响不只是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还应包括人口结构性失业,人口素质被人口数量冲淡,贫困人口社会经济地位被边缘化,人口迁移流动与人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层次的综合问题,社会压力、教育压力、就业压力、贫困与社会保障压力、生活条件恶化压力、资源环境压力、政策压力等。这都应是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的应有之义[9]。
(2)我国西部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失调,与我国计划生育的人口控制政策具有相关性,并将逐渐成为困扰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其一,西部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老年负担系数逐年提高,人口老龄化水平已经从城市高于农村转变为农村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内部的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渐显露,而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物质社会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具有明显差距。人口老龄化速度与养老保障发展速度不协调,是西部人口转变中的突出问题。其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在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同时,出生人口性别比迅速攀升,且呈逐渐上升势头。这直接影响到西部的总体人口结构,婚姻、家庭形态和结构,从而也将对西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男女比例失衡的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不仅限于生育政策,还有生育意愿、人工技术鉴定选择、出生女婴漏报和瞒报等原因。因此,必须对性别比上升这一严峻问题给予足够的认识,并提出积极可行的解决方案。
(3)人口的现代转变始终会伴随人口迁移流动和人口城市化过程,既有巨大正面效应,也有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如对城市能源和基础设施、城市生活秩序、城市治安、就业、阶层分化与贫困人口、教育、生态环境以及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带来消极后果。尽管西部目前城市化水平整体上尚低于工业化水平,但随着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西部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迁移流动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在2010年前后将迅速提高,且地区差异更加明显,人口迁移流动、人口城市化前所未有地向发达区域、中心城市集中,人口迁移流动、人口城市化进程可能明显遭遇前述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城市病”成为西部人口转变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解决好这一问题,是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措施。
(4)对西部人口转变过程的社会经济不良后果要有客观、公正、理性的认识,稳定西部人口低生育水平仍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是处理西部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的基本方向。同时,西部人口转变过程的社会经济不良后果正在或将要对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定阻碍,预防、矫正、解决西部人口转变过程的社会经济不良后果。政府、社会各界尤其是理论界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建立比较完善的西部人口转变后果控制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控制系统、社会控制系统、生育文化控制系统、技术控制系统等四大配套控制系统与相应的运行机制,使人口转变后果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根本解决,使人口转变的正面效应能够充分发挥,保证西部人口转变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有利于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4 结语
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成效,极大程度地缩短了我国人口转变过程,使我国快速进入稳定、持续的低生育率水平时期,初步缓解了人口数量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然而,人口转变是一个复杂过程,人口政策的效应也并不只是正效应,伴随人口转变过程与人口政策的实施,也还会产生消极影响——尽管低生育率使人口数量矛盾逐渐变得不那么突出,但人口结构、人口城市化等方面的人口转变后果却逐渐显露出来,如人口老龄化加大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人口性别比迅速攀升可能带来婚姻挤压,人口迁移流动、人口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这些问题已经在困扰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因此,怎样构建一个合适的理论分析框架,理顺人口转变、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总结人口转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探究促进人口转变积极影响、遏制人口转变消极影响的社会经济文化途径和政策途径等,以解决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人口转变后果以及人口政策的缺陷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已是我国人口学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标签:人口结构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人口政策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人口迁移论文; 压力管理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人口老龄化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