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途多舛的《尤利西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途论文,西斯论文,尤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世纪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那样引人注目、那样命途多舛。当然,既有“疯人怪书”之谈,亦有“名家巨著”之谈。1918年它开始在美国《小评论》杂志上连载,好象是个怪物,立刻招致一连串的攻击,尽管先锋派作家把乔伊斯称为文学的旗手和英雄。1922年《尤利西斯》单行本在巴黎出版,随之而来的是粗暴的查禁、焚烧和指责,同时,也出现了狂热的赞扬。1933年在美国解禁,官方放行了,但读者和批评界的反应仍是毁誉相间。几十年间,《尤利西斯》经历了无数的褒贬荣辱;引发争论之多,其程度之激烈,可以创文学批评的吉尼斯世界记录①。1984年加兰版《尤利西斯》问世,这是经过精心校勘在文字上颇有权威的版本,然而也有批评说它破坏作品固有的“完整的数理规律”。②现在,西方文学批评界虽然没有人再说《尤利西斯》是淫秽作品,但各色人等对它的思想和艺术的鉴赏仍有异议。1994年我国第一次出版了《尤利西斯》全译本。在这东方文化背景下,此书会更放异彩还是更难接受?听到的读者议论,似有各执一说之势。看来,这部“天书”七十多年还见不到人们对它的定论,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尚难最后确立。这真应验了乔伊斯本人所预见的:“我在书中摆设了许多疑团和迷魂阵,教授们要辩论清楚我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需忙活几个世纪。”③
对于《尤利西斯》高超的意识流技巧、新颖的风格、喻意深奥的象征、复杂而奇妙的结构、多彩的语言等,人们少有分歧,争议主要产生于书的内容、主题思想、人物,以及对其艺术手法的理解的不同。本文旨在回忆一些有关的争论,谈谈对《尤利西斯》的粗浅的看法。
一
回顾《尤利西斯》的生存史,我们发现,对于它的概观性的评论,曾一度有天壤之别。它“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也是所有出版的书中最下流的一本书”。④著名乔学家莱斯利·菲德勒说,对他来讲,“《尤利西斯》是一部以艺术形式拯救人生的指南,是世纪的经典。”⑤而受过教育的爱尔兰人曾说它“至多不过是一本地方性的笑话书,……一个疯子迷惑、错觉的产物”。⑥这些截然相反的评价,标志着人们观察角度的不同,也说明这样一本独创性的小说,必然在传统读者中引起不同的反响。
具体到《尤利西斯》的题材和内容,读者和批评家的论说更是五花八门。说它是“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在这“百科全书似的小说中能够发现你可能想找的任何东西”。⑥也有人说它是“骇人听闻的……大杂烩”,“其目的是让天使哭,叫魔鬼笑。”⑦关于《尤利西斯》内容的论战曾经相当激烈,至今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的意见越来越占上风。
关于《尤利西斯》写得是否真实,认识曾大相径庭。一说,乔伊斯在书中真实地描写了生活和人物,他的《尤利西斯》“包容了都柏林……如果都柏林毁于一旦,靠他的文字可以重建市容;如果全市居民忽然消失,靠他的著作可以恢复芸芸众生。”⑧与此相对,有人认为:该书歪曲了生活,“是不真实的,是对人性的侮辱。”⑨谈到小说最后一章莫莉的内心活动真实与否,赞扬者说:“在进入异性意识、以那样同情接受的态度描写女性时,很少男性作家能象乔伊斯这么成功。”⑩然而现代心理学大师荣格在他1932年给乔伊斯的信中却话中有话,他虽然承认乔伊斯的心理分析是精采的,但他风趣地说:“恐怕只有魔鬼的奶奶才能把一个女人的心理琢磨得如此惟妙惟肖。我是做不到的。”对于《尤利西斯》的真实性问题,我觉得,为此书开禁的法官们的观点是中肯的,他们指出:“此书不外是旨在刻画一些人的思想,展示其灵魂……以诚实的态度描写,毫不掩饰。一些段落写得很美,……也有些段落很庸俗,但这本书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现实性。”(11)这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评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不仅在法律上对《尤利西斯》的开禁起到了作用,而且对读者发挥了正面的影响。
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真实,首先要看作者能否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能否诚实地反映生活。乔伊斯生在爱尔兰,长在爱尔兰,他又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所以对那里的社会和人生,他了解得真切透彻。在动笔写《尤利西斯》之前,乔伊斯几乎翻阅了1904年6月16日都柏林所有的报纸,掌握了那天发生的各种事件,以同样忠诚的态度构思出该城市生活的历史横截面。就小说人物而论,除了布鲁姆、莫莉之外,其余所有人物或几乎所有人物,都是真实的或者是紧紧以真人为依据的。最明显的是斯蒂芬,他就是当时怀有远大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乔伊斯。即使虚构人物布鲁姆和莫莉,也都是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人物,是艺术的真实。
之所以有人感到《尤利西斯》不真实,还有个原因,是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距离问题。读惯传统小说的人,看到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看到人物的鼻子眼睛,才觉得是真实的。而这本意识流小说不是讲故事,只是表现一连串的构成人物生活的事件、思想和情感;它重视的不是题材和情节而是作品的风格和形式。它重点写人物的主观精神世界,而客观物质世界往往从人的意识屏幕上反映出来。这种主观的真实容易使人觉得是胡思乱想,不真实。其实布鲁姆一天中八、九次想到鲍伊兰与他妻子莫莉幽会之事,莫莉意识之流闪出的她的近二十年来的性爱情节,都是他们真实的心思。维·吴尔夫说得好,精神主义者乔伊斯力求揭示人物“内心火焰的闪光……例如在(《尤利西斯》)公墓的那个场景,它那辉煌的光彩,粗俗的气氛……它象电光一般突然闪现的重大意义,无疑,真正接近于内心活动的本质。”(12)小说第七章中关于新闻报导的事,看起来内容乱七八糟,但作者在极其忠实地暴露、分析新闻消息,简直容纳了爱尔兰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情。
二
读者争议的另一话题是《尤利西斯》的主题思想。人们读过此书,较为普遍地感到,要找出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实为不易。所以,关于它的中心思想,可谓众说纷纭。我这儿列举几种见解,以供辨析。其一,通过三个主要人物在都柏林一天的生活经历和意识活动,表现“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布鲁姆的庸人主义,斯蒂芬的虚无主义和莫莉的肉欲主义正是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深刻写照。”(13)此观点大体相同于理查德·凯因的总结:“乔伊斯就象……斯威夫特或……易卜生那样无情地揭示了社会的痼疾。他描写的是人在时空永恒中所走过的道路。他以显微镜的准确度来反映现代西方文明的矛盾和缺陷。”(14)其二,“乔伊斯力图尽可能具体地来描写现代生活细小和颓废的支离破碎状况……表现现代生活的非诗意和非英雄的内容。”(15)其三,为达到精神上的需要,精神上的父亲寻儿子、儿子寻父亲。布鲁姆时时怀念夭折的儿子鲁迪,加之夫妻生活的烦恼,很想找个儿子,以弥补精神的忧残。斯蒂芬的父亲酗酒,待他不好,加之事业上受挫,也迫切找个心理上的安慰。两人精神所求相投,今晚二人相遇,互相满足象征父亲与儿子的补缺。在夜街那儿,斯蒂芬被英国士兵打伤,车子把他撞到街沟里,当布鲁姆把他拉起来之前,斯蒂芬半昏迷中说着歌词,“布鲁姆听到时好象看到儿子鲁迪的幻影,他呼叫那男孩……一个儿子在他脚下正苏醒过来。”小说结束时,虽然斯蒂芬拒绝住在布鲁姆家,但他们的相见已基本使他们彼此如愿了。其四,艺术的创造是该书的重要主题之一,青年斯蒂芬有可能成为艺术的创造者,“《尤利西斯》的意义要从艺术家的创造方面寻找。”(16)
在主题思想方面之所以认识纷呈,主要原因是此书内容太庞杂,许多部分都是七零八落,杂乱无章。你看布鲁姆带斯蒂芬回家,七十多页的问答谈话真是海阔天空:音乐、文学、爱尔兰、都柏林、巴黎、友谊、女人、卖淫、饮食、煤气灯、罗马天主教、教士的禁欲、独身、职业、医学研究、过去的日记、斯蒂芬的崩溃。这谈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很难集中表达。局部如此,全书亦是这样。前三章写斯蒂芬,时间为早八点至十一点,地点是炮塔、学校和海滩。第二部分十二章,八点到十二点,从布鲁姆家中开始,他和斯蒂芬交叉出现,游荡于公共浴室、公墓、报社、饭馆、图书馆、街头、酒吧、酒店、海岸、医院和妓院。最后一部分三章,时空为深夜一至三点钟小吃店、布鲁姆家中、莫莉的卧室。这三个人物所到之处,所见、所闻、所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关联,不是一个有机的故事,只是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生活,大至国家政治,小至吃喝拉撒睡,一切都显得零零碎碎。只有通读全书之后,将各种各样碎片适当地合对起来,才会看到完整的图画、有头有尾的事件、系统的思想、全面的人。而在小说发展过程中,乔伊斯只是真实地“按照那些原子纷纷堕落到心灵上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不论从表面上看它们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17)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我们把撒满全书的各个人物的作为、记忆、印象、感觉和联想串连起来,才发现:他们这些人迷惑不解而又聪明善悟,既鄙俗又有抱负,此时美彼时又丑,令人可爱又使人厌恶。都柏林这种文明的沉沦,使人首先为人类的堕落、悲哀、混乱和无望感到可怜、可悲。这一概括也可视为小说的一个主题。
乔伊斯之所以这样写,也许旨在让人思变、寻求改善。所以在小说结束时他以比较快活的基调写到鲜花、青春和爱情,好象在暗示人类生活是有希望的。作者怀此目的是可能的,因为他的《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有一种不间断的主题的发展。在《肖像》的末尾,主人公斯蒂芬表现了他追求艺术和真理的决心,“要第一百万次地迎接生活的现实,在我的心灵的作坊里铸造出我的民族的未曾有过的良心。”他在《尤利西斯》中,虽然理想受到挫折,但仍在追求艺术的成功。他同意和莫莉互教互学——他教她意大利语,她教他唱歌,就闪现着生活的生机。此外,象乔伊斯这样的现代主义作家,认为现实的世界是丑的,是混乱、无聊的——此书给人的印象完全肯定这一点,而他们在追求美,在从混乱中创造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讲,《尤利西斯》的结尾也是可能包含希望的。
与此书主题有关的,我还想说明一点。《尤利西斯》写的是都柏林、爱尔兰,说它是“欧洲一个城市下层中产阶级的写照”(18)比较恰当,若强调它描绘的是整个西方社会,似乎有些牵强。阅读现代主义作品,我们发现,有的作家不是把世界写成荒原,相反,他们把它视为花园。这取决于作家的立场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但是,有无可能西方世界有的地方象《尤利西斯》的草图、有的比那更糟或更好些?这儿就涉及到此书所写内容的典型性问题了。
三
《尤利西斯》长期受到查禁和指责,主要是说它淫秽,尤其莫莉内心独白那一部分。在此书开禁的法庭上,法官们的意见就大有不同。持反对观点的曼顿先生说:“文学杰作从来不是那种放纵猥淫或色情思想的人能写出来的……读过大家提到的那部分章节,谁能怀疑这本书的淫秽?那部分下流得无以复加。”(19)但大多数法官支持伍尔西先生的意见,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整体,《尤利西斯》不是要激起人的性冲动或使人产生淫荡的情欲;书中是有不少词语被认为淫秽,但不是为淫秽而淫秽。”(20)
戴·赫·劳伦斯当时也断定莫莉意识活动的内容是诲淫的,他还常因妻子弗雷达赞扬这一章而大发雷霆。其实,劳伦斯的《恰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同病相怜,同被列为本世纪文学色情三部曲(21)。不过,假若劳伦斯能活到《尤利西斯》解禁,他可能会改变看法的。与劳伦斯不同,不少批评家觉得莫莉独白所显示的“她的亲密举动又有着令人陶醉之处……她自然、强大……她的思想不可阻挡地奔涌出来。”(22)这种说法似有将莫莉比为大地母亲的趋向,对她不是崇拜也是相当的肯定。考虑到莫莉独白的广泛的实际内容,从她婚姻生活中的挫折分析,许多人认为莫莉内心独白的作用“是悲剧性的,令人怜悯的,而不是情欲的。”(23)
另有一种折衷的说法,即《尤利西斯》“可以不称为色情书,但它当然是一部有关色情的书”,(24)“书中涉及不少性的内容,有些可以称作在技巧上是色情的,因为它趋于刺激性欲。”(25)上述几种关于《尤利西斯》淫秽的说法,现在在西方已不常见,相反,谁若再说它是色情书,人们倒觉得可笑,因为和那些黄色作品相比它远不合格了。
关于《尤利西斯》淫秽问题,应该有个全面客观的看法。首先要有正确的鉴别标准。凡旨在引发性冲动、着重性活动和肉体细节描写,以专门散布色情、使人败坏的作品,都是淫秽的。除了判断标准之外,鉴别作品色情与否还要看个人的道德标准和美学观点是否正确。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内容包罗万象,写的是现代凡俗生活,莫莉的五颜六色的自白是乔伊斯对一个女人自然主义的描写。他的写作目的是真实地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不是宣扬情欲。
当然,不可否认,乔伊斯对性心理、性行为的描写使用了以前文学中没有用过的方式;写人的动物本能,象写其他事物一样,写得坦率,毫不掩饰,这就使习惯于“文雅委婉”的性行为描写的人感到受不了。
在讨论《尤利西斯》是否淫秽时,有一种理论需清醒对待,即有关艺术品的作用或功能问题。有人说:运用道德标尺于艺术品,包括小说,只能产生迷惑和怨恨,会扼杀艺术家,是不能容忍的。我认为,评价一部小说,应该讨论它的道德意义。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不仅该有社会功能和美学价值,而且应有道德、教育作用,使读者有所受益,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如果《尤利西斯》是色情的,读者和批评家当然有理由指责它使人道德堕落。关键是,乔伊斯带着活力和幽默感用脏话写了些粗俗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生活和文学都能接受的。关于那些被批评为猥秽的言词,伍尔西法官认为,都是“几乎所有的男人都知道的撒克逊词,我敢说许多女人也知道;是那样一些词,我相信,是老百姓自然而习惯地使用的,乔伊斯所描写的就是这种老百姓的生活——物质和精神的。”(26)的确如此,乔伊斯的书写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多种关系;为确切地表现复杂多变的生活,他珍视和使用各种事实材料,因为这些东西,无论是精神的或物质的,崇高的或荒唐的,对他都同样有价值,他使用得也同样大胆。
四
谈到《尤利西斯》的人物,读者的认识也是有分歧的。要了解作品中的人物,首先需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然后看他写了些什么样的人物。乔伊斯描写人物,主要展示他们的精神世界,写他们的行为和事件为次。他推崇心理现实主义,对人物头脑里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善于拿人物的思想照片给你看。我们看到布鲁姆在浴室、公墓、海边、妓院等处由外界引起的内心独白、感觉和自由联想,看到斯蒂芬在海滩、图书馆、夜市充满学问与幻觉的潜意识活动,看到莫莉半睡半醒中无数的生活镜头从意识的屏幕上闪闪而过,还看到酒吧间各种人物内心私语的大组合。这样,我们感到,我们不是把人物的行为和话语收入我们的思想,而是我们被带进他们的思想,在那儿发现他们真正的自我。
这部小说重点描写三个人物:主人公报社广告兜揽员布鲁姆,青年艺术家诗人斯蒂芬,布鲁姆的妻子歌唱演员莫莉。这几个人没有一个是光辉的形象,几乎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混合体。因而,有的读者声明:“这些人物我一个也不喜欢”,“生活中我们宁肯避开这样一些人”,“只有斯蒂芬的气质和个性与我们有一点相投,其余人物,我们都反感。”对于文学作品人物,读者有权作出也自然会有不同的反应,不过,读《尤利西斯》,我们需想到象乔伊斯这样的现代派作家,他十分强调自我,他要表达什么,绝不管你读者会有多少;他要写什么样的人,也绝不考虑你喜欢不喜欢。据分析,乔伊斯写这些人物,其动机可能是多方面的:实现艺术的追求,为了减少现实生活带给他的内心痛苦,释放感慨,展示自己的天赋,讽刺他所了解的人的蠢行、无知、无用、猥琐和残酷。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这些人物写得深刻逼真,你好象觉察到他们的音容笑貌,看到他们心灵的光明与黑暗。他们不是伟人,却是伟大的艺术创造。不然怎么爱尔兰每年的6月16日都有人隆重纪念“布鲁姆日”呢?
主人公布鲁姆是犹太商爱尔兰人,一个普通人。乔伊斯把他的性格写得真实而完整。他父亲自杀身亡,儿子夭折,女儿被送到外地工作,妻子不忠,自己整日忙碌奔波而事业无成,这些状况引起的忧虑和烦恼时刻出现在他的意识活动中,使人感到可怜、可悲。他也是个仁慈和善的中年人:搀扶盲人过街,慷慨捐助已故朋友的家属,去医院关照难产的普里福伊夫人,保护斯蒂芬,从街沟把他救出并带他回家,这些品质又叫人觉得可爱。他主张人要劳动,自己也身体力行;他反对种族歧视,常为自己受人欺侮而愤愤不平,因而在酒店里大胆地与种族主义的“公民”陈词辩论,想到这些,他又叫人觉得佩服。然而,他还有猥琐庸俗的一面:注视邻居女仆的臀部,看到海滩格蒂的内裤而自我性发泄,酒吧的侍女、玛莎的信件、博物馆的裸体女神像、老教皇合唱队的阉人……都刺激了他的性意识。他买《摩尔·弗兰德斯》给莫莉;他说《偷情的乐趣》是好书。每当他的猥琐意识或行为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时,读者就对他有些厌恶。
布鲁姆与妻子莫莉的关系,是他生活的最棘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他的“每早必做”是把早餐用盘子送到楼上莫莉那儿;他喜欢她这种西班牙式的女性;他看重她比他挣钱多,然而在夫妻感情生活上是可悲的。莫莉与为她演出做安排的鲍伊兰相好,这天下午四点钟他们幽会,此事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他遇到鲍伊兰,就赶快躲避,他听到有人谈起莫莉和鲍伊兰,就故意岔开话题,“怕朋友们知道他知道他们知道”那事。他只是在想象中对他俩报复,而不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怨恨和嫉妒过后仍是含羞忍辱,这就是他自卑而又保持自尊的办法。被妻子的态度伤害的是布鲁姆的自我;使他感到忧郁的是他在社会上徒劳的奔波。潜伏在他所有行为中的就是这种受伤害感和个人事业的失败意识。
他在现实中有了困惑常去找莎士比亚讨答案,但他得不到什么解答。只有在梦想把他带入奇异境界时,他才有绝对的自由,才能实现他的渴望。他要建立理想的家庭,向人解释他要休掉他的合法的妻子,他当上了都柏林市长,爱尔兰国王。这是他生活经历为他提供的具有医疗作用的“冥想法”。游荡了一天,在床上与莫莉各睡一头,看到鲍伊兰来过的痕迹,想象着如何分别惩罚这两个人,这是他冥想生活的一部分。都柏林还是都柏林,生活在继续,布鲁姆象过去一样在继续生活。
斯蒂芬完全不同于布鲁姆,了解他要比了解布鲁姆难得多。有人把他看作穷愁潦倒精神空虚的青年人,但我认为,作者设计这个人物比这要复杂一些。他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憧憬艺术世界,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因母亲有病,父亲把他从巴黎召回,这就是《尤利西斯》中的斯蒂芬。这时,母亲已病故,父亲名声不好,家境贫寒,妹妹不得不到街上变卖家具甚至于他的书籍,而他象是从理想中被拖回到令人心灰意冷的困惑的现实中来,感到自己还未作出任何创造并担心永远无所成就。都柏林人根本不了解象他这样的青年人,他们大都虚情假意,在他们中间,斯蒂芬找不到自己生活的位置。所以,他联想到家庭、宗教、国家对他的艺术生命的扼杀,大有怀才不遇之感。因此,他常借酒浇愁,孤独苦闷,曾在昏醉之中随人走入青楼。但这个青年艺术家的寂寞、疑虑、恐惧和困惑,是由现实决定的,只有生活本身来解释和解决,然而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难以摆脱诸多的罗网,他抱负犹在,就只能是个理想主义者了。
可是斯蒂芬是个罕见的人,他有自己的个性。他对母亲很敬爱,但由于傲视和反叛天主教,他拒绝为病危的母亲祈祷。母亲死后,他老觉得伤了母亲的心。这种内疚感长时间地折磨着他,他懊悔、痛苦。父亲待他冷漠,姐妹们又悲惨地挣扎在穷苦之中,所以他不想回家。在这种孤单、消沉、无望和沮丧中,他需要另外的精神支柱,于是便开始寻找心理上的父亲,最后遇到布鲁姆,得到了安慰。
他是个追求艺术、视野较为开阔的青年,思想境界不同庸人。当他漫步海滨之际,一连串的内心独白透露,他在从哲学上和美学上思索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为象他那样渴望创造的人,要有合适的生活气氛。他专心艺术,在图书馆当众谈论莎士比亚。认为莎翁或任何一个诗人,开始都是个孩子,青年、成年之后思想深刻了才形成独特的创造。想到莎士比亚,斯蒂芬也思考许多人生问题。他看到,莎氏在剧中创造了那么多美丽善良的女子,但却娶了郡上最丑陋的女人,莎氏婚姻的不幸是由于他没挑选而被人挑选。他佩服莎士比亚,认为莎氏蔑视那种不幸而以写作重建信心永远向不衰的人格走去。
斯蒂芬性格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相信自己”,渴望爱,希望施展自己的才智。这些素质是对生活的肯定,对艺术的追求,他身上有一种诚实和理想的一贯性,这些是他周围的人所缺少的。从小说的深层意义来看,乔伊斯在书中打算要写的,首先是要把上述想法说清楚。
小说第三号人物是莫莉。与布鲁姆、斯蒂芬不同,她没在都柏林游荡。她第一次露面是在书的第四章她家中,“睡意朦胧地在床上翻了翻身”,那是布鲁姆八点多钟给她送饭去的时候。在第十章里,她向一个瘸腿水手扔了一便士的硬币。在布鲁姆的意识活动中闪现过几次,在人们谈话时提到过她。不过,读者真正认识她还是读到最后一章她的长达四十页的内心独白的时候。
莫莉是个歌手,在城里小有名气。她儿子出生不几天夭折了,这对她是个沉重的打击,她还想再生个儿子,丈夫布鲁姆性机能衰退,自儿子死去十一年来他们一直没有圆满的性关系。莫莉不知道母亲是谁,只听说她来自地中海。人说莫莉是南欧型的过度成熟和懒惰的美人,我们在小说中看到,每天早晨要丈夫把饭做好送给她。
她那段涌如泉水的独白曾被指责为淫秽而使全书受禁,人们对她的评说至今也不尽一致。有的人说,她是“追求肉欲的荡妇”,“她并不比一个妓女好些,她毫无抑制地想到各种不正当的性行为。在她的整个内心独白里,她似乎不能区分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27)也有人意见与此相悖,认为“她自然、强大、永恒;她有包罗书中其他一切情欲行为的活力……她的思想……总是朝着那最后的‘是’字的方向前进。斯蒂芬只要能学会正确地理解她,她会证明是他的真正缪斯。”(28)
莫莉的内心独白是她的潜意识的无控制的倾泻,二十年来的无数记忆和想象在意识流中翻腾而过,展现的是她浓密而丰富的精神生活,是她隐秘而真实的自我。人们评价她,主要依靠的就是这段文字。这段未说出口的独白,内容十分庞杂,时间是过去、现在、将来大交叉;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是“直布罗陀”(八次)和“鲍伊兰”(七次)。鲍伊兰在为她的演唱做安排,是她最近的情人。她的独白道:“关于男人和生活,我十五岁时比他们五十岁时知道得还要多”,“作为一个女人,你老了他们就会马上把你扔进灰坑里。”她忆起二十年前第一次恋爱与马尔维的风流韵事。她虽然一再想鲍伊兰,但她不满意这个花花公子,说他“是个不能区分诗与白菜的大笨蛋”,但她要有一个男人,她将和“一个以前见过的不白也不黑的陌生人”相好。很清楚,关于真正的爱情,她是随心所欲、无视道德标准、玩世不恭的。
她对布鲁姆不忠,但还是认为他比鲍伊兰好,是唯一信得过的“他”,他有教养、有知识、宽厚和蔼。虽然她不满足单单丈夫的关照,但她不想离开他,觉得再找象他这样的丈夫不容易。她想起布鲁姆当年向她求爱的浪漫情景,“布鲁姆一生说过一个真理”——说她“是一朵山花”。小说末尾呈现出青春、爱情、生机盎然的气氛,以莫莉的肯定回答“yes”结束全书,这在一定程度上象征她对布鲁姆的肯定,预示他们的夫妻关系有着改善的可能。
乔伊斯写莫莉这个人物,采取超然的态度,不偏不倚地表现她品行的优劣。这样,作为作者,乔伊斯不仅创造了莫莉,而且也接受了她,真实地反映出一种类型的现代女性道德价值观的变化。乔伊斯表现莫莉这样一个女人,可以说透露了现代主义作家关于婚姻爱情的观点:婚姻不是爱情的解决,但是他们自己也拿不出解决的办法。
五
关于《尤利西斯》的艺术性,人们共识多,异议少。在此,我仅想谈谈它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对应问题。这两部大作在人物、地点、情节和结构上有许多相对应的地方,当然这种对应——不管其性质整体相似或局部相似,不 管相似或是相反——只是精神上的、象征性的。《尤利西斯》分期发表时,每一章都以《奥德赛》的人名或地名为标题,全书单行本出版时,章标题都去掉了,只保留书名,仍用《奥德赛》主人公的名字。书名很重要,它一语破的,主人公布鲁姆被喻为现代的尤利西斯,这样,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意图便贯穿全书了。
这种平行对应关系得到过赞扬,也受到过批评。现代主义诗人托·斯·艾略特称赞“乔伊斯利用《奥德赛》的平行对应,有很大的意义,具有一种科学发现的重要性。”(29)艾略特在说明,乔伊斯创造了这种文学方法,是一种贡献。与此相近的看法是,使用此种平行对应,可使英雄悲壮的历史和混乱猥琐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讽刺的力量。
但有的评论家认为,艾略特给了这种对应不该得到的重要性;这种两本书相参照的做法不过是一种文学游戏,“找出这些相似对应之处是一种有趣的消遣,仅此而已。”(30)而这种游戏转移对乔伊斯作品自身的注意力。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觉得,把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和具有动人业绩的国王相对,一个招蜂引蝶的歌女和忠贞不渝的王后相对,忧郁潦倒的斯蒂芬对英勇果断的特莱默克斯,轻佻的格蒂对美丽善良的诺西卡,都是牵强的、不自然的。
《尤利西斯》本来就很难懂,有了这些平行对应关系,就更增加了困难。要深入了解《尤利西斯》,就得先弄清《奥德赛》。这对西方读者还容易些,他们在传统文化上熟悉《奥德赛》的神话故事,而对部分东方读者说来,那些故事是陌生的。
《尤利西斯》译成中文是件好事,它虽然显得有些曲高和寡,但在知识界会拥有许多读者。读这部书,对于我们认识现代西方社会,认识工业文明中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是很有价值的。小说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尤其娴熟的意识流技巧和精奥的象征手法,都是我们的文学创作可借鉴的。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尤利西斯》是一部难得的书。那杂乱无章的思想和事件是具有严密逻辑的头脑设计的,那些看来十分荒唐的非理性的东西是以精深的理性写出来的,十八个小时的钟表时间里凝缩着几十年心理时间的生活和想象,全书生动的语言由十几种文字、二千八百九十九个不同的词组成,(31)这些都是值得发掘和研究的。
乔伊斯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地位,犹如毕加索在现代主义绘画中的地位。他们都追求艺术形式的奇异。《尤利西斯》的艺术生命力体现了乔伊斯的追求和成就。他的革新精神和独创性,他的文学实验和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毅力,对世界许多作家都有影响。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是历经八年之久精心创作的,应该作为一部严肃的作品来对待;它不是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品,但是一部有着缺陷的杰作。
①Thomas F.Staley,James Joyce Today:Essays on the Major Wor-ks记载,1979年前后年均275篇论文评《尤利西斯》。
②金隄:《尤利西斯》节译本,第204页。
③Thomas F.Staley,Ulysses:Fifty Years.
④Clarence L.Barnhart,ed.,The New Century Handbook of Engli-sh Literature,P.67.
⑤Malcolm Bradbury and James McFarlane,ed.,Modernism,P.456.
⑥Thomas F.Staley,James Joyce Today:Essays on the Major Wor-ks记载,1979年前后年均275篇论文评《尤利西斯》。
⑦金隄:《尤利西斯》节译本,第39页。
⑧金隄:《尤利西斯》节译本,第23页。
⑨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第259页。
⑩Thomas F.Staley,Ulysses:Fifty Years,P187。
(11)Dorothy Brewster and Angus Burrell,Modern Fiction,P.156.
(12)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
(13)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第273页。
(14)肖乾、文洁若译《尤利西斯》(上),第12页。
(15)袁鹤年译,《乔伊斯》,第95页。
(16)Matthew Hodgart,James Joyce:A Student's Guide,P.129.
(17)李乃坤选编,《伍尔夫作品精粹》,第339页。
(18)引自Ulysses中为此解禁的决议(Px)。
(19)Dorothy Brewster and Angus Burrell,Modern Fiction,P.156.
(20)引自Ulysses中为此解禁的决议(Px)。
(21)Anthony Burgess,Re Joyce,P.18.,另一书是The Well of Lone-liness.
(22)袁鹤年译,《乔伊斯》,第103页。
(23)Dorothy Brewster and Angus Burrell,Modern Fiction,P.156.
(24)Matthew Hodgart,James Joyce:A Student's Guide,P.42.
(25)Matthew Hodgart,James Joyce:A Student's Guide,P.73.
(26)Dorothy Brewster and Angus Burrell,Modern Fiction,P.212.
(27)Matthew Hodgart,James Joyce:A Student's Guide,P.128.
(28)袁鹤年译,《乔伊斯》,第103页。
(29)Thomas F.Staley,Ulysses:Fifty Years.P.182.
(30)Dorothy Brewster and Angus Burrell,Modern Fiction,P.420.
(31)Samual Middlebrook,English Literature and Its Background.
标签:尤利西斯论文; 乔伊斯论文; 布鲁姆论文; 都柏林论文; 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文化论文; 命途多舛论文; 读书论文; 奥德赛论文; 斯蒂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