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节完整的课一般要包括课前导入、新课讲授、知识巩固、练习这几个环节,其中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因此,作为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于课前导入环节的设计,要通过导入质量的提高来带动整节课的质量提升。在本文中,笔者结合着自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了一些化学课堂上常用的导入方式,希望与广大师生共勉。
关键词:初中化学;导入技巧;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1-263-01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入,初中化学学科更是如此。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每位教师思考的课题。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总结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旧带新复习导入法
孔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新课导人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复习旧课导人新课。这也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载与吸收、也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获得的,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
二、通过设置疑问导入
设置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面对教师提出的疑问,学生渴求解决问题,急于找到答案,为自主探究提供广阔舞台。比如,在教学“盐类水解”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那么盐一定是中性的吗?”对于这个问题,课堂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说盐是中性的,比如食盐氯化钠就是中性的,有学生说盐是碱性的,比如我们蒸馒头用的碳酸钠就是碱性的。那么,盐究竟是什么样的性质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有些学生对刚才提问的结论寻求验证,课堂充满研究的气氛,学生争论不休……
三、文学诗句、谜语式导入
在《生活中常见的盐》用的就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学生猜这说的是什么物质,从而引发石灰石。那么,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继而引出碳酸钙。
四、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很多的知识规律都是依托实验而诞生的。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手段也是教师讲授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是一门带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而与理论讲授相比,教师利用实验讲授新知识会使得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具体,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正因为如此,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往往会更有兴趣。而在化学课堂上,实验也被经常用在导入的环节。例如,为了给学生讲授“物质的构成奥秘”我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环节:首先,我在黑板上写道1+1=2的算式,然后问学生这个式子对不对,结果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对的。接着,我就在等号上画了一条斜杠,并告诉学生,1+1并不一定等于2。下面我就来进行这样一个小实验:首先,要拿出两杯体积分别为50毫升的酒精和水,然后提问:“如果我把这两杯液体倒进一个杯子,这时候容量应该是多少呢?”“100毫升”所有学生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接着,我就把这两杯溶液混合在一起,然后用量杯测量,结果发现,混合后的液体并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样的实验结果显然与学生的常识相背离,这样,教师就利用实验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再利用新课的讲授给学生“答疑解惑”,学生自然会兴趣倍增。
五、从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法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很枯燥和乏味的课,但是在引入时用我们最新的生活时事“神八上天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并投影视频,向学生提问,发射神八使用的火箭第三级所用的推进剂是液氧和液氢做燃料,假如火箭升空至少要带100kg液氢,假如您是神八系列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你会在火箭助燃仓中填充多少kg的液氧来满足液氢的完全燃烧?被当成是设计师的同学们马上有了神圣的使命感。课堂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了。在学习氧气课题时,若这样引人:“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呢?其中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人不吃饭能维持生命6-7天,而人如果在无氧气的条件下,只能维持6-7分钟。氧气有哪些重要性呢?”学生对氧气充满了好奇,对本节课给予了极大的兴趣。
六、承上启下导入
知识之间是相互衔接地。因此,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回顾旧知识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初中化学《如何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引入,我首先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问:“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原子在反应前后数目都相等?若不是,用什么办法使左右两边原子个数相等?”这样,通过复习很自然就引入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平。这样导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讲解的内容埋下伏笔,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七、演示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指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投影、电影、电脑、课件等教具的演示实验,自然巧妙引入新课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数学学科再认识的定位,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有位老师在寒冷的冬天拿着一把扇子走进教室,同学们感到很惊奇,大热天教师上课从不带扇子走进教室,为啥今日严冬一反常态,带扇子上课?这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老师把扇子打开倒挂在黑板上,点明今天授课的内容求扇形的面积。这样的导入虽朴实却不乏新意。
总之,课堂的导入是一种艺术,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导入的作用,同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导入方法,以诱发学生的探求激情,提高课堂效率,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论文作者:钱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化学论文; 新课论文; 液氢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