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良好自我认识的教育活动实例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活动论文,实例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活动一:认识自己(小班)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幼儿从发现自己到认识自己,从而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性别。
2.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讲话。
3.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过程
一、木偶演示(发现自己)
1.老师出示实物:木偶娃娃红红。
2.讲述下列内容。星期天,红红早早起床后又吹起泡泡糖来。她一边走一边把泡泡糖吹得像小皮球那样大,神气极了。小鸟对她说:“别吹了,走路要当心!”红红说:“不理睬你!”小白兔看见了,对她说:“别吹了,当心摔跤!”红红说:“不要你管!”哎哟,不好了!红红的头撞到了树干上。正吹着的泡泡碰破了,红红感到头上火辣辣地疼。她连忙跑回家去照镜子。哎呀!头上撞了一个大大的包。红红又疼又急,对着镜子哇哇地哭了起来。“别哭!别哭;好孩子以后要好好爱护自己!”一阵亲切的声音传来。谁在讲话呢?噢,原来是镜子在说话。“自己是谁?”红红连忙问。“自己嘛,请你对着我照一照,就会看到了。”听了这话,红红真的对着镜子照了起来。
二、镜子游戏(认识自己)
1.教室里放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让幼儿寻找)。这些有趣的东西是什么?(镜子)你们拿着镜子照照看,镜子里有谁?叫什么名字?然后告诉老师,同时向老师介绍自己。
2.请幼儿照大镜子,照清楚,然后说身上有什么?(讲出身体各部位名称)镜子里有几个你?老师在镜子里也找到了一个自己,因为没有人和我完全一样。我有自己的姓名,每个小朋友也都有自己的姓名,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3.两个好朋友一起照镜子,互相讲述彼此不同的地方。老师小结:虽然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大家也有共同的地方。(让幼儿说出共同点)
三、操作练习(接受自己的性别、区分男孩与女孩)
1.交朋友
班上来了许多新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男孩、女孩的贴绒教具)他们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但是他们需要知道你是女孩还是男孩。请幼儿分别讲出自己的性别,然后到前面找一个与自己性别相同的贴绒娃娃交朋友。
2.找朋友
在众多的纸片朋友中,找出男孩贴在绿色纸上,找出女孩贴在红色纸上。(可让全班幼儿用两张大纸,亦可每人一张有选择地练习)。
评析和提示
本活动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在游戏中促使其社会性得以发展。特点一是结构层次清晰,采用生动活泼的手段,有目的地层层展开。第一层通过木偶演示吸引幼儿,具体形象地带领幼儿进入自我发现的意境。第二层通过镜子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愉悦中认识自己,并了解自己与别人不同。第三层根据皮亚杰的知识建构通过同化、顺应的理论,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了解、接受自己的性别。特点二是注重调动教与学双边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过程既有教师的引导,又有幼儿充分的感知、操作、参与。教师能及时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现状以及几个体发展水平,及时进行指导。特点三是运用听、玩、做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情感,从而较好地将活动进行与促进幼儿发展融和在一起。
活动二:有表情的脸(中班)
活动目的
1.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的情绪感觉——快乐、生气、悲伤(难过)、害怕,同时在活动中体验自己的内心感受。
2.幼儿用语言将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大纸袋,画着快乐、生气、悲伤和害怕表情脸谱的纸袋四个(用作例子),画面具的材料(画笔、色纸、毛笔、颜料等),钝头剪刀。
活动过程
一、认识表情
1.给幼儿看所有的制作材料,但不拿出事先做好的面具。建议他们用纸袋做一种有表情(如快乐、生气或害怕等)的面具。做完后把眼睛部分剪掉,使他们戴上面具以后能看得见外面。如果幼儿不了解老师的意思,可以拿出事先做好的纸袋为例,但不要让他们模仿,鼓励他们自己创作。
2.在做纸袋过程中,引导幼儿讨论各种不同的表情。
①哭是怎样的?做做看。人为什么哭?
②笑是怎样的?做做看。人为什么笑?
③生气是怎样的?做做看。人为什么生气?
老师总结:人的脸会变,高兴时会笑,难过时会哭,生气时会噘着嘴等。
二、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
1.穿衣比赛:请五名幼儿比赛穿衣,其他幼儿为他们加油。
①问比赛的幼儿:比赛时,心里感觉怎么样?(紧张)你怎么办?
②问观赛幼儿:他们比赛时,你心里感觉怎样?(紧张、着急)
老师:当我们参加比赛时,想得第一名,很着急,这时候我们心里就会感到很紧张。
2.听音乐抢椅子。
①问输的幼儿:你输了,心里感觉怎么样?(难过)
②问赢的幼儿:你赢了,心里感觉怎么样?(高兴)
老师:当我们胜利时,一定会很高兴,但不能骄傲;输的小朋友虽然很难过,可不能哭鼻子,争取下次胜利。
3.分享活动:新玩具若干(数量少于幼儿人数),请一名幼儿分给大家。
①问拿到玩具的幼儿:你拿到了玩具,心里感觉怎么样?(高兴)
②问没有拿到玩具的幼儿:你没有拿到玩具,心里感觉怎么样?(不高兴、生气)你怎么办?
③引导幼儿讨论:可以再拿些玩具来,或有出别人和自己一起玩玩具。
老师: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着急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应该让大家分享;当有人不高兴时,我们应该去关心他,帮助他,使他也高兴起来。
三、感知外表和内心不同的感受
故事一。将悲伤的脸放在快乐的脸下面。告诉幼儿,这位老师回家后,不小心打破了他心爱的盘子。就在这个时候,邻居来敲门。当他开门的时候,这是他的表情(出示快乐的脸),但是你们认为他真正的感受是什么?经过一阵讨论之后,出示悲伤的脸。解释这位老师真的感到很伤心,因为他最喜爱的盘子被打破了。
故事二。将害怕的脸放在生气的脸下面。告诉幼儿,有一次这位老师在户外看小朋友玩。有一位小朋友爬到很高的滑梯上,并在上面跳来跳去。老师往上一看时,那个小朋友差点掉下来。老师跑到滑梯下面对他说:“现在马上下来!”出示生气的脸,说这就是当时老师看起来的样子。请幼儿谈谈老师真正的感受是什么。讨论后出示害怕的脸。解释老师真的很害怕,因为那个小朋友差点就要摔着了。
评析和提示
这个活动设计旨在把培养幼儿的情绪感觉作为主题。
婴儿期,孩子就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如饿了哭叫,见到母亲就微笑等等。孩子在早期获得的不同的情绪体验,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一个经常得到正面情绪体验的幼儿,会充满自信,活泼开朗,积极与外界接触,积极而愉快地面对生活,正确而勇敢地承受挫折等等。相反,反面的情绪体验却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为了让孩子获得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本活动采用在发现中习得(第一部分,儿童在做面具的过程中发现表情的变化)、在体验中感受(第二部分,人人参与做游戏)、在情境中做出反应(第三部分,听故事后反馈)的方法,使儿童了解各种情绪的意义。
整个活动安排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全面地体验了情绪感觉,并融动手、动口、交往于一体,充分发挥了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活动三:学习评价自己和别人(大班)
活动目的
1.让幼儿在实践中尝试学习比较恰当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2.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一、游戏:照照镜子洗洗脸
活动开始,老师和小朋友都站在大镜子前面。要求幼儿模仿镜子里老师的动作进行活动。(老师做洗脸的动作)
提问:刚才,我们在做游戏时,谁的动作做对了?谁的做错了?你是怎么发现的?
老师要求幼儿每人都先评价自己,再评价别人。
二、打击乐器活动
在活动室四周放置各类打击乐器:三角铁、沙球、小铃、小鼓……
请幼儿分散开来,随意持各种打击乐器去玩,但有一个要求,必须听录音打击乐器。集体练习数遍之后提问。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听音乐打击乐器,打击得整齐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先评价自己。(打错了,影响整体效果;打正确了,很好听)
再引导幼儿正确评价别人。
①虽然××打错了,但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他在进步。只要多练习就会进步更快。(鼓励进步者)
②××小朋友打得好极了!进步真快!大家为他伸伸大拇指(鼓励优秀者)
③××小朋友打得比较好!假如能再认真一点,一定能打得更好。(指出不足者,帮助提高)
三、木偶剧:豆豆和毛毛
豆豆和毛毛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为了搭积木,两人争吵起来。豆豆说:“毛毛不借圆形积木给我搭汽车轮子。”毛毛说:“我实在找不到,真的没有圆形积木。可他就不肯借长方形积木给我搭大桥,实在不够朋友。”
请幼儿分析:豆豆和毛毛谁对谁不对?
要求: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习正确评价自己与别人。
四、画画:我在进步
每人按老师要求画一张画——我在进步。(有模仿部分,有创作部分)讲一讲我比过去进步了!
评析与提示
整个教育过程均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评价的内容及要求。
游戏照照镜子洗洗脸,要求儿童重点学习评价自己;打击乐器活动要求儿童学习评价别人;木偶剧豆豆和毛毛旨在同时学习评价自己和别人;画画我在进步,体现儿童学习评价后掌握的情况。这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适合大班儿童的年龄特点。
活动始终采用辨析、讨论的方法,调动了全体幼儿学习评价、尝试各种评价方法的积极性,这是此教育活动设计的独到之处。教师注重引导,教儿童思维的方法,为儿童搭建“舞台”,提供“舞台”,让孩子尽情地“表演”,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育功能。